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生成路径
Practical Dilemmas and Generation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urses
摘要: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程的孤立困境强调高校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三重现实问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存在缺口障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存在认知障碍、教师育人模式及资源使用存在片面化障碍。由此,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从打造优质队伍,整合思政育人师资;健全制度体系,激发思政育人意识;开阔眼界思维,完善思政育人模式三个层面提出了进路选择。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isolated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there are three re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urgently: gaps in teachers’ ability to educate people ideologically and politically; cognitive barriers in teachers’ awareness of cultivat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one-sidedness in teachers’ educational model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urses, it is proposed to take three aspects as the approach: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m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aff;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stimulating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oadening horizons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文章引用:李子仪, 向澳年.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生成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9): 76-8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42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强调了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短板与不足。这种“两张皮”现象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出现脱节,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素养,又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纲要》的出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教育壁垒,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这种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要研究好“课程思政”实践建设中的现状问题,首先要明晰“课程思政”的概念,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避免陷入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泥潭,这样才能从思想站位上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当前,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概念众说纷纭。目前引用更多的定义是由高德毅教授提出的:“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主要包含了“专业教育课”、“综合素养课”和“第二课堂”。“思政课程”则主要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系列显性课程。

2.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联系

两者的目标指向一致。“课程思政”有效促进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的推进确立价值目标和政治站位。“思政课程”毋庸置疑地只有扎根于多学科的沃土中才能更好地成长,“课程思政”也需要牢牢紧跟“思政课程”当中发展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二者不仅是相互促进发展的,二者的政治性也都是一致的,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为了培养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协同致力达成育人共识。

2.2.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区别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更多地是隐形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思政课程”则是通过显性课程来开展教学。因此,“课程思政”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具有隐蔽性,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具备着综合性、创造性、渗透性的特点。在教学课程上,“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公共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其主要目标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的主渠道,旨在发挥好多元课程的育人能力,协同促进学生的发展。二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通过明晰边界,来明确哪些是“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哪些是“思政课程”的功能和边界。

3.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困境

自上海市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取得成功经验以来,经中央推广,迅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条件所限还存在三重现实问题。

3.1. 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存在缺口障碍

一方面,教师思政评价机制激发不足。“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要么缺失,成为集体无意识;要么不健全,过于宏观;要么片面,有失合理性”[3]。教育成效的检测机制是当前高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出教师的内生动力,避免“三分钟热度”和互相推诿教育责任。在考核评价中,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和育人成效相比,前者更为容易,更具可操作性。而对教师的立德树人情况的考核则很难量化,育人工作往往成为一个“软任务”、考核上的“软指标”。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影响下,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下,很难做到“不忘初心”,既教书又育人,更不可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得部分教师在时间、精力分配上出现了不同倾向,认为需要更多关注自身科研能力成长,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只要不出现教学事故与师德师风问题就行。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思政育人水平参差不齐。第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对“课程思政”概念的完整认知。无法理解“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也就无法形成指导思想,盲目开展“课程思政”,把思政元素片面地加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时,对于思政元素的讲解也可能存在不深入不透彻的问题,这是同部分专业课教师知识面狭窄分不开的。第二,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讲授专业课内容,只具备教专业知识、通识知识等内容的专业方法和技能。例如,尤其是针对理工科的教师而言,专业课当中的思政资源存在隐蔽性,“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自身的专业教学中也是让其头疼的一个事情。课堂上缺乏人文情怀。第三,部分高校缺少举办相应的培训讲座和“1对N”的帮扶制度。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也更多是对教学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要求和指导。部分教师即使想做好“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融合打造,也不知向谁求教,哪里能悉心听取专家学者对其的改正意见和经验指导。因而在学科建设中出现随意化、主观化倾向。

3.2. 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存在认知障碍

首先,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育人意识。部分专业课教师仍旧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专门进行“思政课程”教师以及辅导员的责任,过于重视知识理性,重“教”不重“育”。觉得自己只需要讲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即可,主观意愿上存在惫懒情绪,往往和学生只是课堂相见却不交心。例如,部分理工科课任教师更愿意相信准确的操作技能带给学生的影响,对自己能否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存在质疑。亦存在个别教师受到西方思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政治站位上出现了认知偏差,更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反而会出现差错形成认知隐患,再去纠偏纠错则要花费大量心力。

其次,是部分育人主体缺乏合作意识。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是缺一不可的,良好的通力合作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好各主体的作用,实现好专业课教育同思政教育的衔接一体化,不致出现不可跨越的“鸿沟”和“两张皮”现象,能够全面落实好学生全过程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思想偏差。而部分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其他部门难以协作发挥协同作用。往往各方力量只是各做各的,没有进行沟通和协调,在育人体系上没有形成一体化。各部门和师师之间自己享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难以共享,“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以及日常思政工作的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仍是“单打独斗”的境地,难以达成高校高质量的深度合作,缺乏具体的合作办法意见和制度引领。同时,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育人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又能保证教学质量也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难题,很多时候高校中的培训形式更多也只是通过参加座谈会及联席会议形式来展开,感受不到课程活动之间思政元素的紧密联合性。

最后,是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惯性思维。部分教师习惯了一味地“单向传授”。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没有得到使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需求与期待。比如教师在进行某堂专业课的教学时,只是生硬地谈论起某个热点事件,片面、单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简单化育人。部分辅导员开展育人活动时也只是单一、直白性地传递育人知识,在进行思政育人时,只是通过党团日活动转发一些文件,没有配合开展一些其他的多样方式来进行展开思政育人活动。这展示了教师有一定的育人意识但只是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直白地说教。不能看到政治温度过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并不能真正地对学生头脑中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让学生深受触动。碎片化地植入只会使学生感到生硬杂乱。充分表明了当下部分高校教师还无法掌握好合适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方法,在课堂内外没有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无法以恰当地方式来和学生探讨时事热点和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3.3. 教师育人模式及资源使用存在片面化障碍

首先,课堂模式及手段使用过于单一化。“课程思政”良好地开展也需要“思政课程”提供良好的支撑。显性思政的强化也是构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部分思政课程采用传统大班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未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人数众多,师生互动较少,从而导致课堂效率较低[4]。有些思政课的专业教师的课堂上更多时候只会宣讲PPT,课堂节奏十分单调,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没有将课堂内容同学生当前的生活实际和目前社会中的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学生听起来比较乏味,更多时候在做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探究式学习。

其次,课堂模式和资源使用只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部分高校教师并没有认真挖掘好课程当中存在的思政元素,陷入了“认识误区”,单纯堆砌合作探究的教学内容来赢得学生“好感”,刻意营造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对于课程内容当中的思政元素传递往往只流于形式未曾由表及里。围绕着“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选择裁定,没有进行认真思考:“新时代对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根本遵循?其中属于知识层面的有哪些?这些知识中又有哪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所无法涵盖的?这些无法涵盖的知识,能否通过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弥补,或者通过二者的融合来加以实现?”[5]如何因时因势更好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切入专业课的教学并找准时机来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以及哪些思政资源可以融合进去,哪些思政资源不适合此时进行潜移默化传递。

最后,部分思政资源使用流于形式化。高校辅导员也是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有时高校辅导员受情况所限无法充分落实好活动当中存在的育人资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各大高校院校也正在积极依照自身实际拓展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这些多样活动确实能够助推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拓展了学生认知边界与视野,在专业知识和德育渗透领域能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有些活动的教育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导致活动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在活动开展中易变成形式大于内容,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

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是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方面,是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方略。因此,针对实践当中的问题提出打造优质队伍,整合思政育人师资;健全制度体系,激发思政育人意识;开阔眼界思维,完善思政育人模式三重应对策略,保障高校思政工作能行稳致远。

4.1. 打造优质队伍,整合思政育人师资

首先,师师、校际之间要多交互沟通,增强协作意识。第一,教师之间及时共享信息资源。例如,上外的课堂教学采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高校精品示范课程。第二,校际之间进行优秀成果经验分享。高校可将全国各地实施“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进行收集、汇编、整理成册。教师可以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改造自己的课堂。积极参与各类有思政专业课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沙龙和培训活动,以“老”带“新”,就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而后挖掘课程当中的思政资源等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科课任老师了解到思政教育独特的话语体系。

其次,教师要掌握挖掘思政资源技能,更新教学思维。第一,思政元素本质上是精神元素,要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视野中。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植于我国取得的优秀成果给学生们传递大国工匠的精神和事迹,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与鼓舞,激发拼搏精神。这样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身心都接受到了正确教育。第二,主动回应学生对于新兴问题的关切。教师通过拓宽互动渠道来做主动型教师,在主动交流中看到“课程思政”育人的可能性。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和邮箱留言等新媒体手段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交流学业信息、沟通情绪,帮助缓解学生焦虑,坚定其理想信念,主动做学生路上的引路人。

最后,教师要积极巩固教育成果,发挥多主体作用。通过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将思政育人贯穿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得育人更有力度、更有成效。“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担负的责任,而且也是各课程教师都具有的责任,涵盖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6]。学校应加强指导文件的设置,明晰各教师主体的职责边界,如何去开展好教学。例如,在思政课专业教师讲授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内容之后,其他主体可以发挥联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鲁迅的文学作品边传递爱国教育情怀思想,辅导员则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的活动,平时多关心学生思想动态,把活动办到学生心里,落到实处。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形式来夯实好教学成果,将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的联动,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留下深刻印象。

4.2. 健全制度体系,激发思政育人意识

首先,强化站位引领,做好高校顶层设计。一方面,强化党政引领效用。以高校主要党政领导牵头,举办全校“同上一节思政课”的公共课程活动,与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并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从而给教师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给学生带去关心与爱护。另一方面,加强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审视。要在保证专业课程有序开展的情况下,将“课程思政”有关的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具体专业课程的目标中,将思政育人工作任务细化到平时,给学科教师提供指导战略和方向引领。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其次,落实监督机制,开展巡查工作。第一,组建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监督小组,展开日常巡查与临时突查相结合的动态监督形式。对正在上课的教师进行抽查听课,检验教学质量与成果并反馈给课任教师。第二,完善监督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方式,发扬群众监督作用。在监督过程中发现教师发表的不当言论及时纠偏纠正,对于有错误政治倾向的少数教师应严格教育,施行追责制度,对产生更严重教学事故和错误的“害群之马”则将其予以踢出,以严肃处理方式给教师头脑敲响警钟。第三,跟进师生新媒体应用APP使用情况。对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体出现的有关学校信息进行跟进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组织开展针对性的课程与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

最后,优化考评制度,倒逼观念转变。一个完善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提升教师内驱力,使教育活动更具计划性。第一,完善评价主体。形成教师自评、学院考核、学生评价等多主体的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以学生评价为核心,进行动态的多样化评估。比如,平时还可以将校内外的思政课专家邀请至学院内部,给学科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可以对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予以评价。第二,完善评价要素。应避免“一刀切”的单一考核形式,过分重视科研、教学时量的量化评价体系。构建起以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公共服务业绩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把专任教师课外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才的成效纳入公共服务业绩予以考核[7]。对于考核评估存在问题的专业课教师,高校要根据其轻重程度来进行相应不同程度的惩罚。同时可组织有关“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践行的课程教学比赛,通过奖励来提高教师获得感和成就感,促进并强化他们投身“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奖惩机制在教师育人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4.3. 开阔眼界思维,完善思政育人模式

首先,夯实教学内容,挖掘课堂深度。“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承担育人使命。专业课和专业素养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挥育人作用”[8]。第一,专注好专业课原本要传授的知识点内容与技能。不能在破坏自身专业的知识体系上强行去展开思政育人的教学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第二,充分挖掘专业课当中存在的思政育人元素。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好专业内容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教师可多使用案例来讲解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教师在引导讲解案例中可以输出自身有价值的观点,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头脑意识。教师要以情动人,将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9]。第三,搭建跨学科平台,展开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应根据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需求来进行个性化设置。开设课程应区分好教学课和实践课。教师应具备较高教授水平,避免流于形式和拼盘式的课程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增强好学科之间的协同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厘清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不能为了融合而硬融,做好普通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其次,延伸第二课堂,拓宽课堂广度。在把握时代脉搏上搭建全方位的教学平台。力图使用各种方式将课堂向外拓展。通过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的联动让学生充分深入探究学习,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以及线上线下的相关联系。第一,学科专业课程讲授不必拘泥于传统框架结构。比如某高校教师在上课时不追求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偶尔会带领学生去到学校外部某个地方进行拓展学习,将专业课内容讲好的同时传递一些思政元素,由此,学生在趣味学习的同时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此时的学生学习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第二,综合素养课程也能大放异彩,借助新媒体力量腾飞,加强文化浸润效果。此前,某高校老师录制的《人生与人心》哲学公共课程也使不少人深受启发,在传递哲学思想的同时蕴涵了做人的道理,通过引经据典、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不少学生,以“互联网+”的慕课形式延伸了课堂广度,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应借助各类课程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活”起来,构建良好的思政教育课程功能结构。

最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温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尽量避免照着念PPT的单一授课形式。第一,教师应要随着时势变化来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到教学方法的生成性。不放过课堂上面发生的偶然事件,在学生思想开上小差时加以引导。例如,上课时,有小动物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借机表达爱护动物的理念以及以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对待却不干扰课堂的行为做法。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依据学生专业、年龄等特点来选取教学方法。教师应重视课堂当中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都可以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成果。第三,教师要学会融合多样教学方式。师生之间进行多样化、深层次的互动,比如师生换讲、激烈辩论、线上线下问答互动、及时反馈沟通等多形式将要传递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结合起来,于生动形象、娓娓道来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5.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善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打造高质量师资,建设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形成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体系以及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道路上绝不能忘记要做好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陷入一味迎合的泥潭,为了思政而思政,反而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要兼顾好知识理性和德育元素的相统一,做好教育性的教学。辅导员要克服现实困难,尽量多挖掘育人形式,在心灵上给予学生帮扶。面对着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开展中存在的三重问题,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来形成一个全面育人格局,从理念到行动来一场脱胎换骨的变化,完善思政育人模式。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也需要摆正好学习的心态。通过多主体的协同发力,激发好师生的内生动力,并构建一个合理、长效的课程开发机制体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12-14.
[2]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
[3] 陈始发, 张丽. 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5): 183-189.
[4] 赵鹤玲.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20, 40(1): 108-110.
[5] 张驰, 宋来. “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 93-98.
[6] 刘东, 赵宁. 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建设[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5(6): 151-155.
[7] 罗仲尤, 段丽, 陈辉.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1): 138-143.
[8] 姜涛, 孙玉娟.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0): 44-46.
[9]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沪宁出席[J]. 党建, 2019(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