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需求的重要环节。就业竞争力培养不仅关于学生个体发展,也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举,更是在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人才支撑使命。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仍面临协同育人共同体尚未凝聚实效合力、全过程育人衔接机制尚未实现深度贯通、多维育人资源整合尚未达成系统完善等困境。为此,围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维度提出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培育高质量就业人才的关键作用。
Abstract: Under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framework,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ability competitiveness is pivotal to upholding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advanc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 sector.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competitiveness not only safeguards individual student growth but also propels university-wide educational reform, thereby delivering the talent base demanded by the strategy. Yet, three bottlenecks persist: 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has yet to generate real synergy, the whole-process mechanism remains only superficially connected, and multi-dimensional resources are still far from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paper proposes innovative pathways al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around” education, aiming to unlock the key to cultivating highly employable graduates.
1.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并就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做了重要部署。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科学而全面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深度契合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指向,牢牢把握住人才培养的本质规律和价值导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中,充分调动学校、社会等力量,完善相关机制体系,为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2.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人才质量的好坏、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契合时代发展之趋、呼应教学改革之要也是满足学生成长之需,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2.1. 契合时代发展之趋: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人才支撑使命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2]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以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供给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仅关于高校育人的使命任务,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日新月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全面和多元,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其就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产业转型期,对高素质高科技人才需求迫切,当“三全育人”的理念深入到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的培养体系就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注入更加多元的合力,进一步助力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配,为教育强国战略的落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让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国家的“强国”战略在实践中协同共进。
2.2. 呼应教学改革之要:助力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式转型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然成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时代对高校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和方法来指导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范式转型的生动实践。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绝非是对现有教学环节的简单补充,而是对教学改革深层次的精准回应,能有效地整合育人资源、科学规划不同阶段的育人侧重点,对育人内容、模式、场域等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校教育教学发展必须要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治理和优化,不断推陈出新,纵深发展,在时代发展的惊涛骇浪下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2.3. 满足学生成长之需: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内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青年接力奋斗。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深层回应,更是精准对接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上看,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甚至是价值塑造、行为养成的渐进过程。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仅仅只是依靠客观环境的加持,更多地是让大学生对自我优劣势有清晰的认知,有终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职业生涯出现的顺逆境有快速调整的核心能力。因此,提高就业竞争力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学生一时的“就业”需求,而是对他们终身成长发展根植坚实的能力土壤,最终实现“职场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3.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三全育人”视域下,尽管高校在就业育人机制体系下已有探索,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其建设仍不健全、时效仍不明显,在全员育人、过程育人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全方位育人的资源整合上也存在短板。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亟需关注并加以破解。
3.1. 协同育人共同体尚未凝聚实效合力
“全员育人”的理念虽被广泛接受和认知,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的挑战和梗阻,主要表现为主体的协同性不强的问题,育人共同体尚未凝聚实效合力。尤其表现在理念认知、师资力量上存在认知片面化、师资分散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培养大学生协同育人的教育主体上,不同主体对于协同育人的认知存在偏差,大多数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单纯只是辅导员、或是上就业生涯规划课老师的职责,尤其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很少会融入职业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育要素,导致未能在全校甚至全社会层面达成广泛共识,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出现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师资力量上,也未形成有效合力,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缺乏职场经验丰富的师资,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主观意识欠缺、动力不足。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等课程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列入选修课“边缘化”,上课的教师在教学上重视求职技能、政策解读等方面的讲授,但对具体的行业发展动态等缺乏深度认知;而专业课教师注重知识的输送,但在职场实践的具体经验缺失,难以将专业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协同育人共同体未能凝聚实效合力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培养质量的突出瓶颈,难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2. 全过程育人衔接机制尚未实现深度贯通
“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这要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做到衔接统一,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然而,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存在明显的“信息孤岛”现象,尤其在资源利用、机制运行上未能形成相互配合,彼此呼应的生态链。例如在专业课中蕴含的就业理论与社会就业竞争要求的素养存在传导断层,校园“培养”模块与社会“需求”模块之间难以形成呼应,且大学各个学段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侧重点不清晰,导致学生在不同阶段接收到的就业信息存在碎片化的现象,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链条的“断裂”。这种衔接机制上的缺陷,使得育人过程陷入到分散的“点式发力”,难以形成“链式效应”,这不利于大学生将在高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就业形势形成精准对接,极大削弱全过程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整体效能。
3.3. 多维育人资源整合尚未达成系统完善
全方位育人要求我们在内容、环境和实践等领域都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然而,我们在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存在育人内容“同质化”、育人氛围“渗透弱”、实践效果“转化轻”等现象。首先,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在育人的内容上存在育人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趋同等现象,缺乏差异化设计,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低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客观存在,专业性知识技能收获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根本上指向大学专业教育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4]。其次,育人环境是高校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载体,但在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相对欠缺的,尤其是相关的校园就业文化,对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的第二课堂较少,相关的就业活动局限于传统的招聘会、招聘讲座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最后,实践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当前高校开发大学生的就业实践项目单一,且针对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方向性不强,在实践的环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导致学生的具体实践效果不佳。在高校场域内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社会性活动参与经历难以转化为有质量内涵的学习经验[4]。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产出高质量的成果,难以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得到转化应用。
4.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协同”,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最终凝聚合力达成最佳育人效果。其中,全员育人解决“谁来育”的主体问题,全过程育人解决“何时育”的时序问题,全方位育人解决“在哪育”的场域问题。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人人、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格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
4.1. 全员育人:意识共识筑基,师资联动铸核
破解协同育人共同体实效不足的问题,需坚持以“意识共识”为前提,以“师资联动”为核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完整体系。在达成“意识共识”之前,高校教育主体应深入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明确各自在育人环节中的职责和角色,以系统化的理念学习打破认知上的壁垒。高校应从大局出发,召开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企业的跨部门研讨,助推多元育人共同体的形成,进一步明确各自岗位上的职责,解读“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内在逻辑,构建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助力将理念认知进一步转化为各自的实际行动。在“师资联动”方面,高校与企业构建跨师资联动平台,打破社会与校园、专业与职业的壁垒,强化师资在就业教育上的培养培训,开展“双师型”培养计划,联动企业助力高校教师提升职业职场经验,帮助教师将实战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内容。重视教师协同育人成果的产出,在校企项目的培育、优秀企业案例的征集、涉及就业教育的跨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评优倾斜,助力教师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快速成长。这样,充分让教育主体在意识思想层面达到共识,又能在实践行动中实现高效协同,有效地把分散的育人力量凝聚起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巨大合力。
4.2. 全过程育人:渠道贯通为脉,机制保障为骨
破除全过程育人衔接机制贯通难的问题,需坚持以“渠道贯通”为支撑,以“机制保障”为骨架,建立“入学–培养–实践–就业”全链条的育人生态系统。打通就业育人的渠道,避免形成“信息孤岛”的现象,就要创立“信息共享”的核心枢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慕课等新兴教育载体和平台,实现全时空、跨领域的有效覆盖,提升教与学的双向自组织能力[5]。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将课程学习、思政教育、就业信息等实时共享,建立课程学习、价值塑造、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互映射的数据库,推动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共同开发完善数据资源,让渠道贯通从信息传递向价值共识的深度凝聚。建立完善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机制体系,落实到课程建设、部门考核、奖励晋升等领域,从顶层设计、责任划分、资源配置等多维度形成长效保障机制。并针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情特点,针对性设计相关培养就业竞争力的项目,确保培养链条不断层,构建贯通大学教育全过程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3. 全方位育人:内容实践求新,环境浸润化人
破除多维育人资源整合系统未完善的问题,需以“内容实践创新”为核心,以“环境浸润”为载体,把握住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首先,高校应该重视课程理论教育,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创新,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做到跨领域的对接,让专业与行业联动、专业与就业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帮助学生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确保实现良好教学质量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就业环境,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多元平台。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职业发展规划大赛、职场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与第一课堂形成串联,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注重学生的就业实践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添加实践学时,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多元的就业实践平台。同时加强就业实践的顶层设计,对就业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计划进行科学规划,注重实践成果的产出,并配备相关的教师跟进指导,加强就业实践的指导和管理,推动就业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民办高等教育专项一般课题“民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2022ZJY3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