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背景下,构建高效、协同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以应对社会心理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公共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与政策分析方法,结合“五维联动”模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评价体系。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机制的有效性。结果:研究发现,以“一核多元”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普惠性。通过纵向资源下沉与横向协同,实现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全域覆盖。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效能。结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资源动态配置和制度保障,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未来应深化“全周期健康促进”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社会心理支撑。
Abstract: Objectiv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ng an efficient and collaborativ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s a crucial task in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mechanis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nvolving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 to address social psychological risks,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nhance public mental health levels. Method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framework, this study employ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policy analysis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five-dimensional linkage” model,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chanism is verified through case analysis. Result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model, centered on the “one-core and multi-element”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inclusiveness of services. Through vertical resource sinking and horizontal collaboration, the system achieves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further strengthen service efficiency.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needs to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form a virtuous cycle of “policy guidance-market response-soci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In the future, the “whole-life-cycle health promotion” concept should be deepened,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governance to provide social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1. 引言
十九大报告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17),指出加强社会工作是全党的共同使命,需要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作、法治护航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建立多方协作的心理服务机制,既是应对多样化社会心理诉求的客观需要,也是以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该机制的构建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营造良好社会环境,通过整体性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始终围绕群众需求解决服务分散化问题,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社会心理基础。
2.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的时代意义
2.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心理基础建设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关注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及危机干预体系”,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背景下,社会心理服务机制的构建需要优化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协作关系,合理配置心理健康资源以满足公众需求,同时兼顾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从而增强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心理服务的精准性与普惠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2.2. 转型期社会心理风险的协同应对
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社会心理结构正经历显著转型。社会分层趋势明显,人际关系网络日趋复杂,利益格局呈现高度多元化特征,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风险事件日益突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心理问题的产生机制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其性质已由个体健康范畴扩展至公共安全领域。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单一的医疗干预或社会支持模式已难以应对。这就要求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框架,依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支撑平台(卢俊,陈宇舟,2019),在法治化轨道上培育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整合平台和联合响应系统,系统性地防控心理风险、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形成多元协作的社会心理服务运行模式。
2.3. 党建引领的心理服务创新实践
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面临若干结构性挑战,主要表现为跨部门协作效能不足、资源配置碎片化以及专业化人才匮乏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地落实党的协同治理原则,在服务模式创新中实现“双轨并行”。一方面依托群众工作方法开拓心理健康促进新路径,另一方面遵循专业规范坚守精神卫生服务标准。实践层面应当整合多元治理主体的资源优势,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健康管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心理服务体系(李韬等,2025)。这种创新模式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又能有效提升民众的心理福祉水平,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多元协同机制的核心要素
基于系统文献综述与政策分析,本研究依据协同治理理论框架,通过三阶段指标筛选流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评价体系。
3.1. 坚持党委领导,构建“一核多元”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党委需要切实发挥其在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方面的核心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在体系建设全过程强化党的领导,科学划分卫生健康、教育、民政、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抓好具体落实,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其次,要促进基层党建与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的有机融合,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治理体系,鼓励党员在情绪疏导、纠纷调解等工作中率先垂范,从而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3.2. 推动主体协同,强化“五维联动”机制
3.2.1. 强化政府协同治理职能
政府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需履行以下核心职责: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服务机制创新;优化突发事件心理应急响应流程;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提升行政效能。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构建高效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
3.2.2. 构建基层心理防护网络
建立“社区–网格–家庭”三级防护体系,重点培育三支队伍:专业社区心理工作者、网格心理观察员和志愿者服务团队。实施“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制度,通过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实现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夯实基层心理防线。
3.2.3. 推进医防协同服务模式
构建“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前端将心理筛查纳入公卫项目,中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后端完善社区康复跟踪。重点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心理服务窗口,实现心理服务与基本医疗的有机融合。
3.2.4. 建立弹性响应机制
构建“日常–应急”双模服务体系:日常注重心理健康促进网络建设,应急侧重危机干预预案实施。建立心理服务资源动态调配机制,确保不同状态下服务供给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3.2.5. 优化多元协作机制
形成“专业机构 + 社会力量”服务矩阵:学校系统重点开展发展性心理教育;企事业单位建立员工心理支持体系;社会组织提供特色化服务。通过专业督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提升服务覆盖面和专业性。
3.3. 优化资源网络,激活全域要素
3.3.1. 搭建“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作协同网络,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和贫困地区扩容下沉。通过实施对口支援、远程医疗、人才下沉等措施,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3.3.2. 优化纵向资源配置网络
建立分级分类的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体系,重点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三下沉”工程(专家下沉、技术下沉、资源下沉),通过建立医联体帮扶机制、发展远程心理诊疗平台、完善人才交流制度等举措,着力提升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心理服务可及性与专业水平。
3.3.3. 完善横向协同服务机制
构建医疗–社会–社区三位一体的服务联盟:医疗机构层面:推动综合医院与专科机构设立心理门诊,鼓励妇幼、中医等机构开展特色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层面:创新“基本医保 + 商业保险”双重保障模式;技术支持层面:建设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服务资源智能化匹配。
3.3.4. 实施精准化区域布局策略
基于人口密度、需求特征和经济发展梯度,建立“高需求区–过渡区–基础区”资源配置模型:高需求区强化专业机构建设;过渡区发展移动服务平台;基础区培育在地服务力量。同步建立“五年评估–三年调整”的动态规划机制,确保资源配置与区域发展同步演进。
4. 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治理机制
4.1. 战略协同:构建心理健康国家行动框架
4.1.1. 心理健康国家战略整合
将心理健康指标系统融入“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实施评估体系,在“十五五”规划中设立心理健康专项发展指标。推动地方政府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考核,实现心理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规划。
4.1.2. 跨部门战略目标耦合
建立部门心理健康责任清单制度:卫健委负责将心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卫项目,政法委完善心理疏导与矛盾化解联动机制,教育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评估体系,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协同治理架构。
4.1.3. 社会多元主体动员机制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动员体系(苗芃,2021),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履行心理健康责任,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建立专业机构与志愿团体结对帮扶机制,形成全民心理健康促进生态圈。
4.2. 制度创新: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
4.2.1. 政策法规系统化建设
推进《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建立政策心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构建包含预防干预、诊疗康复、社会支持的三级政策体系,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的制度转型。
4.2.2. 跨部门协同制度化运行
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协调办公室,建立季度会商、年度评估工作机制。开发心理健康大数据共享平台,完善部门联合督导机制,实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服务监管的全流程协同。
4.2.3. 标准化监管体系构建
参照“同心圆”服务模型(吕小康,姜浩,2023),建立分层分类的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制度,构建包含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复合监管网络。
4.3. 双轨运行:优化服务供给生态
4.3.1. 政府基本服务保障
制定国家基本心理服务目录,建立财政保障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岗位补贴等方式稳定基层心理服务队伍。
4.3.2. 市场创新服务供给
发展“互联网 + 心理服务”新业态,建立AI辅助诊疗系统。设立心理健康科技创新基金,支持VR心理治疗等技术研发,构建包含伦理审查、数据安全、质量监控的技术应用规范体系。
4.3.3. 公私合作机制创新
推广心理服务PPP模式,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完善社会效益评估机制,设置服务价格指导区间,确保基本服务的可及性与个性化服务的多样性。
4.4. 双轨运行:优化服务供给生态
4.4.1. 专业资源下沉机制
实施“双百工程”,百家专业机构对口帮扶百个基层单位。建立继续教育学分制,将基层实践纳入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指标。
4.4.2. 社会力量培育计划
开展社区心理辅导员认证培训,培育心理健康领域社会企业。建立社会组织服务能力评估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竞争机制。
4.4.3.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实验室,建立“需求–研发–应用”转化链条。推动高校、医院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促进科研成果服务化转型。
4.5. 全程服务:建立健康促进体系
4.5.1. 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
构建“学校–职场–社区”三级预防网络,开发分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档案,实施重点人群定期筛查制度。
4.5.2.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整合多源数据构建心理风险预测模型,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分级响应预案,形成“监测–预警–干预–反馈”闭环管理。
4.5.3. 文化心理融合工程
系统整理中医情志调摄理论,开发传统文化心理疗法。开展“和谐家庭”“阳光社区”等创建活动,将心理健康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动态监测指标建构研究》(21SKH328);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社会心理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