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 Tajfel, 1978)指出,一旦个体将自己归类为特定群体的成员,他们就开始采纳该群体的身份并以群体特征来看待自己,采纳其规范、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圈内人偏袒效应”,即人们通常会对圈内成员给出更积极的评价,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更有利的归因,认为他们比圈外成员更有说服力。
而在融合教育领域,尽管社会努力打破“普特”的界限,给予“普特”融合教育许多政策上的支持,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隔阂也依旧存在。同样地,在青少年人际交往建立的过程中有研究发现性格中的积极维度如“宜人性”、“外向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且“宜人性”、“外向性”能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积极维度(梁钰苓等,2013),而青少年群体中的高自闭特质个体的相关特征是否影响其友谊关系的建立,是否能够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且通过何种心理机制影响其友谊质量水平。本研究将对此探讨,以更完整地了解两者关系。
国外的研究(Carpita et al., 2024)证实了社交焦虑症与自闭症特征之间的联系,并指出自闭症特征对社交焦虑症状有较高的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与友谊质量之间相互影响且可能随着个体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钟萍等,2017)。人际吸引理论指出,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的广度增加相关(Altman & Taylor, 1973)。在关系初期,个体间的交流限于非个人化话题,随着信任的建立,双方开始分享更多个人化信息。然而,具有高水平自闭特质的个体由于社交能力的限制,较少分享个人经历和信息从而减少了双方深度交往的机会。这种沟通障碍可能导致他们在感兴趣的话题上也难以参与群体间的讨论。在高自闭特质个体中,处于更高社交焦虑水平的青少年是否会降低其友谊质量水平,本研究将对三者关系作更进一步深入探讨。
1.1.1. 自闭症与自闭特质
自闭症群体的康复与教育议题在学术领域引发了深入探讨与高度关注。自闭症,亦称孤独症,其正式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以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局限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而其中“Spectrum”一词翻译为“光谱”,在ASD中用来描述这种障碍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即ASD是一个谱系,涵盖了从轻度到重度的各种症状和功能水平。而自闭特质是指正常个体表现出的与ASD个体相似的行为、人格和认知特征,如社会情感能力弱、注意转换缓慢等(关荐,赵旭东,2015),且自闭特质在正常群体中呈连续性分布,只是存在量化差异(Sucksmith, Roth, & Hoekstra, 2011)。
高自闭特质个体的社交和行为模式与ASD个体存在相似之处。有研究指出,自闭特质个体和ASD个体在社交互动、沟通能力以及刻板行为模式方面表现出相似的困难,两者都可能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冷漠、情感反应迟钝以及对变化的抗拒(卢金鑫,张亚琪,2024)。此外,自闭特质与ASD存在相似的遗传基因和生物学病因,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经常表现出自闭、刻板甚至冷漠等类似ASD的人格特征(Bralten et al., 2018)。另一方面,ASD个体和自闭特质个体的共情能力体现出显著的相似性,ASD个体在情感共情方面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共鸣和反应困难(孟景,沈林,2017),而自闭特质个体在情感共情方面也表现出类似的障碍。有研究表明,自闭特质个体在面对强烈的情绪刺激时会经历过度的情绪唤醒,导致焦虑和回避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共情能力(卢金鑫,张亚琪,2024)。
1.1.2. 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
在高中阶段,同伴关系作为这一阶段的关键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于宛辰,2022)。友谊质量是指个体与朋友之间在支持以及冲突程度方面的相互作用水平(Bukowski, Laursen, & Hoza, 2010)。人们通过社交活动交朋友,而他们和朋友相处得好不好,能反映出他们的社交能力(Vorbach, 2002)。有研究发现,人格五因素中的“宜人性”、“外向性”、“情绪性”被认为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宜人性”、“外向性”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积极维度,可能是因为成绩好,活跃的学生更易受到老师积极关注,同时学生也更愿意与其发生社交关系(梁钰苓等,2013)。
但是,具有自闭特质者的个体自身性格特质会缺乏同伴交往的机会,影响其友谊质量的发展。Takahashi等人(2013)研究发现,高自闭特质组的社交能力会低于常人。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在社交动机上并不缺乏,但他们在维持长期成功友谊所需的社交技能和理解能力上存在不足(Wainer et al., 2013)。国内研究者还发现高自闭特质的个体,由于其共情能力的降低最终影响到同伴之间的关系(胡方方等,2019;陈优巧等,2018)。因此,可能对于高自闭特质的人主观上积极建立高质量的友谊关系是较困难的。研究表明,个体间的自闭特质相似性越高其友谊感知质量越高,且会有更高的亲近度、接纳度和帮助度(Bolis et al., 2021)。
综上,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高自闭特质个体往往对友谊质量产生负向影响,但他们在与自闭特质相似性高的同伴交往时,可能会发展出一定程度的友谊关系,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对影响其友谊质量的内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1.1.3.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学界通常从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体验四个方面对社交焦虑进行界定(Maes et al., 2019),本研究采用国内研究者对社交焦虑的定义,即个体(青少年)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忧虑、紧张不安、害怕等负面情绪(陈必忠等,2023)。
研究显示个体的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呈负相关,且情绪调节策略、社交退缩和社交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胡方方,杨勇勇,等,2019)。Park等(2020)的跨文化元分析探讨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中校园霸凌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除此以外,具有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往往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这种行为容易引发社交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Wainer et al., 2013),即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在建立和维持友谊方面存在困难,这与他们在社交互动中的回避行为和社交焦虑有关。
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构建“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友谊质量”的作用路径,深入剖析青少年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究社交焦虑在其中是否发挥中介作用。
1.2. 假设提出
综上,本研究提出一个以自闭特质为自变量,友谊质量为因变量,社交焦虑为中介的中介模型(见图1),探讨青少年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 青少年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负向影响。
2. 社交焦虑在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起中介作用。
Figure 1. Hypothetical model diagram
图1. 假设模型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与工具
2.1.1. 研究程序
问卷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利用社交媒体(如微信、QQ群等)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研究者在问卷发布前进行了预测试,确保问卷的流畅性和易用性。
2.1.2. 研究对象
在湖南省和贵州省某中学发放线上问卷共480份,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82%。其中女生数量有244人,男生人数为150人;从年级方面看,整体年级分布范围在高一、高二、高三,其中高三年级的学生数量有227人;在户口类型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有215人,而城镇户口的学生有176人,还有3名学生属于其他户口类型;有无留守经历方面,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有269人,而无留守经历的学生有125人。
2.1.3. 研究工具
自闭特质测量问卷:本研究选用胡燕(2021)修订的《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该问卷由22个条目组成,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评分(其中1表示“完全同意”,4表示“完全不同意”)。此问卷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语言表达习惯并确保了其叙述方式与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相契合,并缩短了问卷填写时间。学者在区分高自闭特质与低自闭特质青少年群体方面具有明确的划界标准,当个体的总得分 ≥ 59分时,可被归类为高自闭特质群体;而当总得分 ≤ 37分时,则被划分为低自闭特质群体。本研究中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0。
友谊质量量表:采用由崔曦曦、孙晓军和牛更枫等研究人员于2016年进行本土化修订的量表。量表包含14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7分),涵盖了被试对朋友的态度以及朋友对被试的态度两个维度,其中第一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项目。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友谊质量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
社交焦虑量表:采用叶冬梅等人(2007)修订的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的中文版。该量表包含19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1 = 完全不符合,5 = 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6。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PROCESS插件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以检验研究假设并得出结论。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对同一批被试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为此,运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0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首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1.42%,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探究高中生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及友谊质量得分的整体情况,对394份有效问卷中的问卷结果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Table 1.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of variables
表1. 各变量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
1 |
2 |
3 |
自闭特质 |
— |
|
|
社会交往焦虑 |
0.47** |
— |
|
友谊质量 |
−0.45** |
−0.49** |
— |
M |
58.87 |
50.24 |
74.82 |
SD |
11.72 |
15.71 |
15.85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自闭特质、社会交往焦虑、友谊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友谊质量三者存在两两相关关系,其中,自闭特质与社会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 = 0.47, p < 0.01);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 = −0.45, p < 0.01);社会交往焦虑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 = −0.49, p < 0.01)因而说明社会交往焦虑和友谊质量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表1还显示自闭特质得分的平均值在58分左右(M ± SD = 58.87 ± 11.72),而根据自闭特质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得分超过59分的为高自闭特质个体自闭特质整体偏高,说明本研究中高中生自闭特质得分平均水平的现状为偏高。社交焦虑平均得分处于中等的水平(M ± SD = 50.24 ± 15.71)。此外,普遍来说高中生对于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较有信心,且与朋友间建立的友谊关系的质量较高(M ± SD = 74.82 ± 15.85)。其中友谊质量的标准差最大,表明个体间在友谊质量上的变异较大。
2.3.3. 模型分析
根据对自闭特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进一步探究三个变量间的关系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纳入变量时考虑到性别、年龄、留守经历对其他三个变量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检验中将性别与年龄、留守经历作为协变量,采用逐层回归分析,并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4检验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2所示: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表2. 回归分析
模型 |
变量 |
SE |
t |
β |
R2 |
F |
1a |
自闭特质 |
0.06 |
−10.08*** |
−0.45 |
0.20 |
101.51 |
2b |
自闭特质 |
0.06 |
10.59*** |
0.47 |
0.22 |
112.12 |
3a |
自闭特质 |
0.06 |
−5.98*** |
−0.29 |
0.30 |
85.24 |
社交焦虑 |
0.05 |
−7.42*** |
−0.36 |
注:模型上角标为因变量,a:友谊质量;b:社会交往焦虑。
由表可知,模型1中,自闭特质负向影响友谊质量(β = −0.45, p < 0.001)。模型2中自闭特质对社交焦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β = 0.47, p < 0.001)。模型3在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中介变量社交焦虑,共同对友谊质量进行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对友谊质量的直接影响显著(β = −0.36, p < 0.001)。这表明社交焦虑越强,个体的友谊质量越低,即社交焦虑对友谊质量具有负向影响。在控制社交焦虑的影响后,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直接效应有所减弱(β = −0.29, p < 0.001)。这一结果表明,自闭特质可能通过增加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到友谊质量,即高自闭特质个体可能在社交互动中感到更多的焦虑,进而影响他们与同伴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
Table 3.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
表3. 中介效应分析
效应类型 |
效应值 |
BootSE |
Lower |
Upper |
总效应 |
−0.61 |
0.06 |
−0.73 |
−0.49 |
直接效应 |
−0.38 |
0.06 |
−0.51 |
−0.25 |
间接效应 |
−0.23 |
0.04 |
−0.31 |
−0.15 |
Figure 2. Hypothetical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utistic traits, social anxiety, and friendship quality
图2. 自闭特质、社交焦虑与友谊质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模型
通过对表3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直接效应影响中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值,即直接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的效应值为−0.23,且95%置信区间为[−0.31,−0.15],不包含0,由此验证社会交往焦虑在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总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说明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影响通过社交焦虑实现,即路径:自闭特质 ≥ 社会交往焦虑 ≥ 友谊质量这条中介路径成立,社会交往焦虑在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假设2成立,见图2。
2.4. 讨论
2.4.1. 高中生自闭特质、友谊质量、社交焦虑的关系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可知,高中生自闭特质、友谊质量、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两两相关。其中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即高中生的高自闭特质可以负向预测其友谊质量。且社交焦虑在高中生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说明高自闭特质中社交焦虑的增加会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
高中生自闭特质负向影响友谊质量,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在建立友谊关系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自闭特质直接影响友谊质量,研究结果支持了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呈负相关的假设。以往研究指出,自闭特质较高的个体往往在建立和维持友谊方面面临更多挑战(Bolis et al., 2021)。自闭特质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交技能、社交动机以及对社交情境的感知,进而影响友谊质量(Sucksmith, Roth, & Hoekstra, 2011)。在ASD个体中,由于其自我优先效应1可能表现出减弱或不一致(Moseley et al., 2022),导致他们在区分自我与他人时存在困难,这可能影响他们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由于友谊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个体能够识别和响应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因此这个特征损害了自闭症个体的友谊质量。同样地,高自闭特质者表现出相似的如认知灵活性差、对社会信息的敏感性减弱、社交困难等特征(关荐,赵旭东,2015),并且高自闭特质的个体在共情、利他行为等社会化行为都显著低于低自闭特质人群(胡方方等,2019),综上,高自闭特质水平的个体与ASD个体相关的认知水平、相关社交特征可能会影响其友谊的建立和维持。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水平与友谊质量有着密切联系,即高社交焦虑的个体更难建立友谊关系,这一发现与现有文献相一致。Spence和Rapee (2016)指出,高社交焦虑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这会影响他们的友谊质量。社交焦虑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会影响友谊关系的积极水平,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其友谊关系中的喜爱和满意水平就会越低,主要是因为高社交焦虑青少年的敏感寡言和退缩回避会对友谊关系质量的积极发展产生消极影响(La Greca & Lopez, 1998)。
在本研究中,友谊质量测量的分数较高,社交焦虑与友谊质量的影响依旧是显著负向影响可能与在问卷填写的群体中高三年级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关。有纵向研究指出,友谊关系质量和社交焦虑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入学初期和在校后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但社交焦虑作为相对稳定的特征对友谊关系质量影响较强(钟萍等,2017)。尽管已经到了高三,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并未因熟悉彼此而降低与他人的社交焦虑水平,在面对他人时,依旧较难轻松发展友谊关系。与此同时,他们更倾向于与性格相似且熟悉的人建立友谊。但双方对友谊的认知尚不成熟且在社交技能和投入时间上都存在不足,因此最终形成的友谊质量较低。
2.4.2.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以社交焦虑为中介,自闭特质为自变量,友谊质量为因变量进行的中介作用分析发现,自闭特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友谊质量,又可以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友谊质量,假设2得到验证。这说明社交焦虑在自闭特质对友谊质量的影响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社交焦虑是自闭特质和友谊质量的部分中介变量。
社交焦虑是连接自闭特质和友谊质量之间的重要心理机制,自闭特质可能会通过增加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友谊质量。高自闭特质的个体由于其固有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导致其更多地使用“沉思”这种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导致了其社交焦虑水平较高(侯璐璐等,2021),与此同时,在高自闭特质的个体的友谊关系中社交焦虑可能增加了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从而降低了他们与他人建立亲密友谊的可能性(Maes et al., 2019)。
高自闭特质者并非缺少社交动机,而是欠缺维持长期稳定友谊所需的社交技巧和理解能力。这一特征与Espelöer等(2021)的研究结论相契合:自闭症患者的社交焦虑本质上源于自闭症特异性的社交技能缺陷,具体表现为社交互动中难以主动发起对话、无法准确解读他人传递的社交信号等。而眼神接触作为人际社交的基本行为,有研究者实验研究发现(Ni et al., 2023),高自闭特质群体存在长期眼神回避特征,且该群体在实验后期的多个时间点均持续表现出眼神接触回避行为。而此类回避行为可能又会反作用于个体的社交互动过程,对其社交友好行为的表达产生负面影响。Spence和Rapee (2016)的研究指出社交焦虑会导致社交场合中普遍恐惧痛苦和回避行为,而这种回避行为也会导致双方沟通出现问题,这也就是说高自闭特质个体在长期友谊关系中社交焦虑会导致许多时候的个人“精神内耗”。前文提到公开和积极的信息交流是维护和发展友谊的重要策略,而社交焦虑会导致个体在友谊冲突关系中选择回避和信息恐惧策略,使得高自闭特质更难以维护同伴关系,影响其友谊质量发展(Spence & Rapee, 2016)。综上,对于高自闭特质的群体来说社交焦虑的增加会影响到其发展良好、长期稳定的友谊关系,从而影响其友谊质量水平。
3. 研究意义与局限
3.1.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自闭特质,旨在增进对亚临床自闭症症状特征的理解并深化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个体社交功能障碍等核心症状的认识与描述。通过分析自闭特质如何通过社交焦虑影响友谊质量,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自闭特质与社交能力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而且为具有高自闭特质的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证依据。此外这些发现也为学校间融合教育的推广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提供了科学支持。
本研究通过扩展研究对象范围,为自闭症患者的学校融合适应研究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对普通中学生群体中自闭特质的调查,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自闭连续体的分布特征,从而为相关教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识别和支持那些在社交互动中可能面临挑战的青少年,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和心理健康发展。
3.2. 局限
3.2.1. 样本分布不均
在样本收集中女生数量多于男生,未来的研究需要确保样本在性别以及其他关键人口学变量上的均衡分布,以提高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此外,本研究未能观察到留守经历与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和友谊质量之间的显著关联而样本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因素。本研究中留守经历的样本可能未能充分代表更广泛的留守儿童群体,此样本量可能不足以捕捉到留守经历对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细微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采用更大且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以及更细致地控制可能的混杂变量,如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监护人的教育水平、社区支持等,以更准确地评估留守经历对青少年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和友谊质量的影响。同时,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留守经历与其他相关因素(如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些交互作用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
3.2.2. 量表考量的局限性
本研究所采用的友谊质量量表可能未能充分涵盖友谊质量的所有重要维度。尽管所使用的量表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但可能仍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量表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自闭特质和社交焦虑的所有细微差别。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结合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以增强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考虑使用更为全面和细致的量表,以更准确地评估友谊质量的各个方面。
此外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动态变化。尤其是在友谊质量方面,青少年友谊质量发展动态变化,而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纵向设计,追踪青少年自闭特质、社交焦虑和友谊质量随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深入探讨了青少年自闭特质、社交焦虑与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1) 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 社交焦虑则在自闭特质与友谊质量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从选题构思到论文打磨,您的专业指导与耐心启发,让我不断明晰思路、突破瓶颈。衷心感谢两所中学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保障了研究顺利开展。同时致谢本研究问卷提供者,感恩所有助力本研究的师友与机构!
NOTES
1自我优先效应指的是个体在处理与自我相关的信息时表现出的认知优势,例如更快的反应时间和更高的准确性。这种效应反映了自我表征在认知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它涉及到自我相关信息的快速和准确处理(Moseley et a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