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传播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与翻译家,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堪称里程碑。他英文表达功底扎实,深悟中国文化精髓,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国际语境,架起东西方思想交流的桥梁。近十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林语堂翻译实践备受关注。围绕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持续深入,既具历史意义,更对当下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者关注林语堂翻译焦点涵盖作品中的翻译策略、翻译理论、文化适应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翻译策略等。尽管学界对林语堂翻译研究已有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仍显不足。目前来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尚未得到全面揭示。基于林语堂翻译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图谱,从研究数量变化趋势、时间分布特点、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及凸显等维度展开分析。为了揭示研究热点与现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本文将庞杂文献数据转化为直观知识图谱,清晰呈现2015~2024年近十年间该领域的整体格局与发展脉络,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文献研究的关键是科学选定检索方式。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笔者对数据严格筛选、去重并清洗。筛选时着重考量文献学术性与主题相关性,保证每篇入选论文都能为研究提供实质支撑。通过逐一审读标题、摘要及关键词,剔除与研究目标不相关的内容。同时结合文献发表时间(2015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期刊影响力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数据质量。最终筛选出378篇论文,这些文献既覆盖林语堂翻译研究主要方向,也反映近年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后续深入分析和理论提供文献基础。
2.2.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教授陈超美开发,用于分析科学文献与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演进并将其可视化[1] (p. 1772)。笔者使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378篇文献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入软件,并设置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为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选择作者(Authors)、机构(Institutions)、关键词(Keywords)作为节点类型(Node Types),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和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修剪合并后网络(Pruning theme merged network)等模式生成知识图谱,并通过集群视图–静态(Cluster view-static)和显示合并网络(Show merged network)展示结果。同时,利用Excel绘制论文年度分布和聚类主题图表,从多角度系统梳理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时间分布图谱及分析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 of literature
图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根据图1显示的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可将国内学者对林语堂翻译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上升期(2015~2017年)、波动回落期(2018~2020年)以及平稳发展期(2021~2024年)。
2016年和2017年,林语堂翻译研究相关发文量持续增长,分别达到50篇和56篇。这一增长与国内学术界对翻译研究的重视密切相关。林语堂的翻译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强调文化的传递。他以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为基点,建构翻译理论[2] (p. 107)。提出“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成为学者们探讨的核心议题。此外,林语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角色也引发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部分学者把他的翻译视为重要的研究案例,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2015年,林语堂翻译研究发文数量44篇。这一阶段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林语堂诞辰120周年。作为翻译领域重要人物,其翻译理念及跨文化传播贡献,逐渐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林语堂的翻译及英文写作作品,如《浮生六记》和Moment in Peking,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独特翻译写作风格,是当时学者研究重点。
自2018年起,林语堂翻译研究发文量进入波动回落阶段。2018年降至36篇,2019年略回升至39篇,2020年再降至27篇。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研究热点转移及该领域阶段性饱和。但发文量下降没有影响研究深度与质量,学者们转而从更深层次探讨其翻译的文化内涵、策略及对现代翻译理论的贡献。例如,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无根回译”与“异语写作”模式,是这一阶段重要研究内容。王宏印教授指出:“这种反映中国题材而又融合了中西方叙事技巧的英文小说,其融合性在其主题与结构上都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类创作的普遍特征。与之密切相关的无根回译,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3] (p. 69)此外,林语堂作品译创与自译研究渐成学界关注焦点,这些新视角为林语堂翻译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
2021~2024年,林语堂翻译研究发文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各年发文量依次为35篇、35篇、32篇、24篇。这一阶段发文量虽较2015~2017年下降,但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细致。学者在持续关注其翻译实践的同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深入探讨。例如,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形象塑造、文化元素及全球化语境下的话语阐释。随着新兴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部分学者尝试从译者行为批评等新视角审视其翻译实践。这种新视角的引入,既为传统翻译研究带来突破,也为林语堂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思路。
总之,近十年国内林语堂翻译研究经历了上升、波动回落、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发文量虽有波动,但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翻译史重要人物,其翻译实践与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影响力始终深远。未来,伴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及翻译学研究的持续创新,林语堂翻译研究有望在深度与广度上取得新突破,为翻译学及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更多启示。
3.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呈现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选择CiteSpace的节点类型“共现作者”,可得到作者共现图谱(见图2)。图谱中作者姓名字号大小代表该作者发文量的多少,字号越大,发文量越多,连线则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则合作越深入。
Figure 2. Author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本文通过CiteSpace构建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分析了林语堂翻译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情况。图谱中,节点大小表示作者发文量,连线粗细反映合作紧密程度。选择Node Types中的Author和Institution并设置阈值为2后,图谱包含237个节点和14条连线,网络密度仅为0.0005,表明合作较为稀疏。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宋丹和冯智强,接着是卞建华、孔标等,他们的研究多涉及林语堂翻译的不同理论视角。从合作模式看,作者之间缺乏紧密合作,稳定且有核心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发展仍处于分散状态。
3.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析
本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林语堂翻译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图谱含213个节点、14条细线,网络密度仅0.0006,表明机构间合作松散。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高校外国语学院,凭借学科优势在林语堂翻译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合作多限于院校内部,跨区域合作尚未形成核心网络。未来需强化跨院校、跨区域协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Figure 3. Research 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 network graph
图3.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3.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精炼地概括研究内容。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林语堂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网络分析,设置时区为2015~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切片最大阈值(TopN)为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算法。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包含291个节点和48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15。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关系,可以直观地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从图4中可以看出,频次高且具有高中介性的关键词有:林语堂(频次238;中心度1.39)、翻译策略(频次31;中心度0.09)、翻译(频次19;中心度0.01)、英译(频次14;中心度0.08)、改写理论(频次9;中心度0.00)、典籍翻译(频次8;中心度0.02)、自译(频次8;中心度0.00)等。此外,互文性、Moment in Peking、忠实、翻译观等也是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这说明在2015~2024年间,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Moment in Peking作品上,“翻译策略”“翻译观”和“自译”是关注最多的研究问题,改写理论是运用较多的翻译理论,“互文性”也是学者研究的焦点。
Figure 4. Knowledge graph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为了更精准地展现林语堂翻译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热点问题,笔者确定高频关键词后,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分析,并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图谱包含291个节点(Nodes)和484条连线(Links),模块值(Q值) = 0.5945 (>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值) = 0.7318 (>0.7),说明聚类结果合理且高效。根据聚类标签和文献信息,研究主题可归纳为五大领域:译者对比与分析(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ranslators)、翻译类型与策略(Translation Types and Strategies)、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ies)以及翻译作品人物形象(Translations and Their Analysis)。这一分析为揭示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 map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ure 6.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图6. 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主题聚类一:译者对比与分析
根据图表(见图6)可看出,部分学者将林语堂与其他译者对比分析。多篇文献将林语堂与翻译风格文艺细腻的张爱玲和再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的华兹生对比研究。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译本也备受学界关注。诸多学者围绕其译本,从译者主体性等角度探究张振玉与林语堂的翻译特点,对比分析二者翻译理念的异同。开展译者对比分析,既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林语堂翻译思想,全面认识其他翻译家的贡献与特色,也有助于把握翻译本质,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宝贵借鉴
林语堂翻译研究虽已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学界对林语堂与其他翻译家在翻译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历史因素挖掘尚浅。后续研究不妨从这些翻译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深入探究,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多参考。
研究主题聚类二:翻译类型与翻译策略
林语堂中英双语功底深厚,对自身创作理念有着深刻理解,因而创作了大量自译作品。自译和回译同样都是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关键内容,研究核心在于文化传递与转换,从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筛选、表达方式调整及文化适应性等角度切入,是探究其翻译策略的重要方向。译创也是林语堂翻译的一大特色。译创者与译者的不同在于,在译者身份尚在由隐身到现身的讨论之际,译创者从开始就彰显了自己作为作者而不只是译者的身份[4] (p. 4)。林语堂会根据目标读者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将翻译与创作融合,有效提升作品在西方的传播效果,契合西方读者的需求与审美。
总体而言,林语堂独特的翻译策略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打开了理解其翻译规律与价值的新视角,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的探讨重点。林语堂处理中国文化事项时,常常采用异化的策略。例如,翻译中国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时,他力求原汁原味的表达,让西方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林语堂也会结合西方读者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归化策略,以读者熟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在尊重原文,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运用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克服文化差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5] (p. 75)。比如翻译中国哲学概念,林语堂常借西方哲学思想类比,便于西方读者接受。
研究主题聚类三: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与典籍英译、外宣翻译等关键词也是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林语堂将《论语》、《老子》等中国典籍翻译成英文,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为典籍翻译实践提供了可参考能借鉴的规约依据,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智慧的有效传播[6] (p. 89),让中国经典和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例如,他称道教是中国人力图发现自然奥秘的一种尝试,《道德经》“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7] (p. 97)。
在外宣翻译领域,林语堂凭借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用西方读者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林语堂站在中西文化背景上观照中国文化,能比较客观地评介中国文化[8] (p. 52)。他巧妙地解决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在尊重西方表达习惯的同时坚持保留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外宣翻译研究的优秀范例。林语堂的文化翻译研究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为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材料。
研究主题聚类四:翻译理论
林语堂翻译研究里,多种翻译理论共同构建起成内涵丰富、条理清晰的主题聚类体系。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和诗学在翻译中起关键作用。林语堂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充分考虑西方语境和读者习惯,调整叙事结构,用西方熟悉意象阐释中国文化元素,改写原文。语料库工具给林语堂翻译实践研究提供客观数据。从词汇、句式细节入手,对比源语文本和目标语语料库,能揭示他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策略。互文性视角下,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9] (p. 250)。在林语堂的翻译里体现为从语言运用和文化信息传递角度切入,推动文化交流。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功能相似。林语堂处理文化负载词,用意译、注释等方法,让西方读者获得和中国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翻译美学视角下,林语堂尤其注重保留原文音韵节奏美。他凭借优美词汇、流畅句式,精准传递中国文学意境和情感。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社会文化场域对译者行为影响很大。受时代背景和自身文化地位驱使,林语堂选取的中国文化典籍,题材广泛、雅致恬淡、崇尚感性,为工具理性和现代异化所累的西方读者带来了精神的慰藉,为文学场域中读者的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 (p. 63)。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为研究林语堂翻译实践提供丰富视角,帮助学界深入理解林语堂在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
研究主题聚类五:翻译作品及其分析
林语堂代表作Moment in Peking以细腻动人的英文笔触,鲜活勾勒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图景。书中对传统服饰、民俗文化与社会风貌的细致描摹,让西方读者仿若亲历那个时代,领略中国文化独特韵味。林语堂翻译造诣同样深厚。他译的《庄子》既精准诠释道家哲学精髓,又以灵动文字还原庄子浪漫文风。林语堂The Wisdom of Confucius借助翻译的创写,以及其闲适和幽默的笔调塑造了生活化、充满温情传教士般的孔子形象[11] (p. 81)。翻译《红楼梦》与《浮生六记》时,他巧妙拆解原著复杂人物脉络、诗词典故与文化意象,跨越文化差异,将中国古典文学精华推向西方。
林语堂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同样是学界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他以细腻笔法,展现中国传统女性温婉坚韧的特质,同时剖析她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难以挣脱的命运。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充实了文学作品内容,更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此外,林语堂翻译作品中的副文本,包括前言、注释与附录,同样极具研究价值。他善于挖掘中外文化共通之处,推动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前言里,林语堂会详细说明翻译目的与对原著的理解;注释部分则解释文化难点和历史背景;附录中还补充相关文化资料。这些副文本为探究林语堂翻译思想及其跨文化贡献,提供了关键依据。
3.5. 关键词凸显图
关键词凸显图是用图片中颜色、大小、形状、位置等视觉元素,展示某段时间内该研究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可以分析研究动态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以下是对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关键词凸显图(见图7)的分析:
Figure 7. Keywords with the 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
图7. 关键词凸显图
从突现强度看“翻译”突现强度为3.84,在表中位列第一,说明“翻译”这一概念在林语堂翻译研究中受到极高关注,是核心研究范畴。“忠实”突现强度为2.58,排名第二,反映出林语堂翻译中的忠实问题是研究者的重要关注点,探讨其翻译是否忠实于原文及文化内涵的传递等。“《浮生六记》”和“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等作品名称的突现强度也较高,表明林语堂对这些作品的翻译是研究热点,学者们聚焦于其翻译策略、文化传播等方面。
从突变时间看“翻译”从2015年开始凸显,到2017年结束,说明在这期间,关于林语堂翻译本身的研究处于前沿状态。“《浮生六记》”,“张振玉”等在2016至2017年凸显,表明在这一时间段,对林语堂特定作品翻译以及与之相关的译者(如张振玉)的研究较为热门。“无本回译”“中国元素”在2018至2021年凸显,反映出在这一阶段,林语堂翻译中的回译现象以及中国元素的传递等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主体性”“兰亭集序”“典籍外译”等在2021至2024年凸显,意味着近年来林语堂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对特定典籍(如《兰亭集序》)的外译研究等成为新的前沿热点。
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前沿热点有两大方向。基础层面来看,翻译概念、忠实性等核心问题仍是研究重点;新方向上,回译、中国元素呈现、译者主体性等成为新关注点,学者围绕这些内容,深入剖析他的翻译理念与实践。结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学者对林语堂翻译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三大展望:
随着数字人文的兴起,未来林语堂翻译多数研究可能会从数字人文角度切入。例如,利用数字工具(如语料库、文本分析软件)对林语堂的翻译作品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林语堂的创作语言风格、翻译策略和文化传播模式。
林语堂翻译研究有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趋势,朝向跨学科发展。跨学科研究意味着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或翻译学的范畴,而是结合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等)来更全面地理解林语堂的作品、思想和影响。跨学科研究能够打破翻译学科的局限,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拓出更多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创新点。
最后,未来对林语堂翻译研究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的图像、插图,及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多模态数据模型也是一大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探讨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是如何通过视觉元素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4. 研究结论
通过前文2015~2024年近十年间林语堂翻译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再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首先,从研究历程来看,近十年林语堂翻译研究的发文量有波动,但每年研究成果都比较丰富,反映出林语堂翻译研究在翻译领域影响力持久。其次,在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方面,当前学者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也较为有限。未来若能加强学术合作,形成更紧密的研究网络,有助于推动林语堂翻译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第三,在研究内容上,林语堂翻译研究领域主要形成了译者对比与分析、翻译类型与翻译策略、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翻译作品及其分析五大主题领域。并且研究重点近十年随时间动态变化。最后,笔者根据研究重点的动态变化,对林语堂翻译研究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数字人文,跨学科结合以及多模态研究的三大展望。总之,林语堂翻译研究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期望更多学者采用新视角与新研究范式,取得研究突破,从而推动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