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
Leading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ith the “Second Integration”
摘要: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维度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个结合”与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理论逻辑上的契合性和实践逻辑上的必要性。“第二个结合”在践行文化使命、强化文化认知、推动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因此能够系统引领高校文化建设。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打造融合式网络教育基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供给机制,是引领高校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Abstract: The “Second Integration” represents a maj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with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providing fundamental guidelines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There exists both a theoretical alignment and a practical necessity between the “Second Integration” a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Integration” holds distinctive value in fulfilling cultural mission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understanding, driving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cultural education. Consequently, it can systematically guid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Key measures to lead this cultural development, accomplish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advance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house include: building a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ed with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eveloping a converged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s for disseminating and supplying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徐巾巾. 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5): 620-627.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5076

1. 引言

高校是社会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实力提升与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高校文化建设,是指高校这一特定组织,在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主动、系统、持续地塑造和优化其内部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体系、物质环境以及精神氛围的过程。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培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与建设高校文化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自信自觉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在获得些许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纵观历史进程,20世纪以来中国高校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中国文化实践、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1]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以“第二个结合”引领广大师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高校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2. 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始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背景下进行文化建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着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精神建设受多元文化冲击,文化建设缺乏地域特色,忽视隐形文化的支撑等问题,想要完善高校文化建设以激发高校文化中蕴藏的价值品质与精神力量,离不开新时代最新文化成果的润育,使高校文化建设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第二个结合”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文化成果,是我们自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鉴于“第二个结合”与高校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实践路径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因此“第二个结合”可以引领实现高校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创新。

2.1. 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形式主义盛行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重大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的重“形”而轻“神”。过度重视校园标志性建筑、网红打卡点等物质性投入,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念重塑、学术氛围营造、师生精神风貌改善等文化软实力的投入,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准确配置,并且助长了浮躁之气、官僚之风,无法很好地贯彻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有关高校文化教育的活动中,主办方只是注重内容的传递,而非将内容创新后以更加生动传神的方式授予广大师生,难以引起共鸣,削弱师生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易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界信息繁荣复杂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在打开高校学生思想创新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价值观认同危机,日韩文化流入中国会产生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忽视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与冲突使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在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潮之间摇摆不定,比如在婚恋观上会与传统的思维方式产生分歧,高校学生提倡不婚不育主义,颠覆了传统认知。

高校文化建设缺乏地域特色。“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成果[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把握好守正创新,但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站在更高的视野上,从地域特色出发。在物质文化建设上,高校建筑盲目追求“现代风格”,忽视了地域的文化元素,如南方学校刻意模仿北方的亭台楼阁,取代江南水乡青砖黛瓦的地域风格。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大学的文化传统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连贯性,这种连贯性需要历代学人传承[3],高校校训、校史详情本质上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和发扬现代理念,缺乏地域精神是一大突出问题,如一些沿海高校校训不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元素。

2.2. “第二个结合”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双重逻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觉醒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养。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基地,理应重视高校文化建设以带动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储备力量。“第二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对我国高校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传统文化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等思想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专制皇权思想的基础上的,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视角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高校育人的文化养分。例如,将“民为邦本”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相结合,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力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对“天人合一”和“人类实践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观念的升华,利于推动环保校园文化建设。

在实践层面上,随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和思想水平的提升,“第二个结合”并不是单纯地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行形式上的比附,而是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基础上创造性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新时代,我们要拓宽“第二个结合”更深层次的境界,实现魂脉与根脉更深度的融合,既要超越单纯从形式比附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也要超越单纯改造传统文化中相关观点的内容更新[4]。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形”而轻“神”的乱象,学校中大规模建设的校训石、文化墙只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形式载体,未能将学校深厚的历史与精神底蕴内化于心。深化“两个结合”实践是关键环节,不仅呈现出承载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载体,更要阐释其中蕴含的精神特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通之处,实现更高境界上的贯通与融通。

3. 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文化复兴的主阵地,在“第二个结合”中挖掘着力点,从而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尤为关键。“第二个结合”涵育文化自信自强,践行高校文化使命;巩固文化主体性,强化高校文化认知;实现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推动高校文化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文化育人。

3.1. “第二个结合”涵育文化自信自强,践行高校文化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文明先驱在传承前人有价值的思潮的同时,也在开放胸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党的二十大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治国方略、价值目标、道德追求运用到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为涵育文化自信自强奠定了重要根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理应担当起文化繁荣复兴的使命,因此在高校中增强践行文化使命的认知尤为关键。“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在“第二个结合”的引领下能够立足时代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性成果迈向更高的台阶,以更加生动传神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涵育高校学生文化自信自强,为践行高校文化使命注入鲜活血液。

3.2.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强化高校文化认知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领域中的觉醒与坚定,是在全球化多元思潮下保持独立与发扬特色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5]”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离不开“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刻蕴藏着中华民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文化基因,向绵延千年的优秀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从而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认知。

高校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育人理念、培养目标相适应。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并扬弃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认知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参与高校文化建设、创造创新性文化成果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以鲜活的文化精髓铸就马克思主义新辉煌的同时,也确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性、强化了高校文化认知。

3.3. “第二个结合”实现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推动高校文化创新

追溯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使我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沉重打击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证,至此近代中国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遇[6]。无数志士仁人冲在时代前列,想要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武器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激发国民的觉醒但却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明复兴之路上的一缕曙光。百年来我们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激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沉积的灿烂文明,实现了“文明蒙尘”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

“第二个结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文明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弥合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间的鸿沟,中华文明因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现代力量而换羽新生,中国式现代化因中华文明的滋养而更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发展优势[7]。以“第二个结合”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实现了“文化传承”到“价值再生”的功能转向,高校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绿化校园等活动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观念,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升到新高度。高校作为培育优秀人才与传播知识的高地,也由“被动接受”走向“文化创新主体”,能够以历史观和辩证法的视角正确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高校文明转型的浪潮下,扎实推进文化创新,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3.4. “第二个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文化育人

“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基因,回答了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道德品质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润物无声般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中重塑价值观,明确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不断面临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文化育人理念和机制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8]。在“第二个结合”的持续推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传播、理解和接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化根基,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与科学内涵也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智慧。

202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有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与国情决定了高校文化育人必须坚持“第二个结合”,以文化人搭建了“传统精神基因”与“当代高校文化使命”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治国平天下”“大同”等精神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强调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存在一致性,从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4. 以“第二个结合”引领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第二个结合”为基础,担负起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使命,践行这一使命,必须创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体系,打造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基地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供给。

4.1. 创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9]高校课程体系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理念相结合,实现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与贯彻,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独具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维度高校课程体系。

打造高校课程体系要以文化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开设国学课程、德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如共同领会《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更好地帮助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要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奠定了文化根基。还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科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理工类学校开发课程可以引入古代典籍中对有关数学、物理问题的中国解法,与西方以及现代思维方式进行比较,领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展现古人智慧与现代文明的传承。艺术类学校课程体系以传统文化为创作素材,比如舞蹈学院的剧目课,从舞蹈传达的主题思想,到演员的服装设计,再到舞台整体风格,都可以融入水墨意境、山清水秀等传统文化元素。歌舞剧《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服装款式追溯了宋代美学特征,体现了宋代服饰简约、含蓄的特点。青绿色面料更好地诠释青绿山石的质感和意境,蕴藏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潜移默化地再现出大宋盛世的氛围,传达着宋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呈现的肢体语言将绵延山水具象化,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意蕴。

课程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由人才培养的成果体现,落实到文化维度上,就是要培养担负中华民族文化使命、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新人[10]。青岛大学将非遗技艺融入学科建设中,纺织服装学院开设《纺织非遗》课程,以“学非遗、用非遗、创非遗”模式,引导学生开发缂丝工艺、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025年春季学期,23级纺织工程创新班的纺织非遗实践课程如期结课。课程中,同学们开展了缫丝、缂织、彩带编织、羊毛毡、蓝印花布、香包缝制、盘扣制作、服装裁剪等纺织非遗实践活动,感受了纺织非遗的独特魅力,并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纺织非遗作品。每一个作品都凝聚了同学们对纺织非遗的理解,对非遗融入现代的创新。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学院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寒假专题实践项目,其中“芳寻”志愿服务队联动青岛各大平台共同开展了一系列非遗美育活动,相关纪实报道被“大众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加强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机融合。创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课程体系,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让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每一位师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高校成为培育守正创新,具备家国情怀,能够担任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4.2. 打造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基地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空间以其鲜活性、共享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互联网以全新形式传播与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进了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但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不可避免地为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以“第二个结合”为引领,打造数字技术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内核的网络教育基地尤为重要。

深挖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数字化资源库。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高校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历史精神等,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精选出具有当代文化价值和教育理念的内容进行交流学习。应抓住当下短视频热潮,动态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利用AI技术使古人“活起来”,以交互式的方式向大学生展示传统文化技艺,或将复杂的文化知识以动画的形式使之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如制作“一分钟了解中国节气”系列短视频,以动画或真人场景演绎来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习俗和文化意蕴,意识到古人的智慧与当今生态观中推崇的遵循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不谋而合,从而增强高校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打造多元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AR和VR技术,营造沉浸式文化学习体验,高度还原历史文化场景,打破了高校师生和枯燥深奥知识间生硬的隔阂,更好地融入到场景中,增强了文化主体性认知。通过将虚拟的文化元素叠加到现实空间中,借助移动设备让古代文物、传统技艺“活起来”。还原虚拟莫高窟壁画,在佩戴VR设备后可以身临其境地感悟壁画后所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莫高窟壁画以佛教为主,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展现了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将佛教所描绘的极乐世界与中国传统美学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相融合与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不谋而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美好品质。以此为鉴,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如何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形成与数字技术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文化、数字文明新形态,是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必须解答的时代之问[11]。武汉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数据显示累计听课人数达两千余人,课程被评选为“大学素质教育国家级精品通选课”。课程采用“理论讲授 + 文化体验”模式,如通过虚拟动画演示“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结合AR技术展示青铜器铸造工艺。课程特别设置“中外文化比较”模块,学生可对比分析《论语》与《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2024年新增的“AI文化导师”功能,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推送个性化阅读书单和讨论话题。该课程受到高度赞扬,学生评价显示该课程“讲解清晰,作业设计合理,收获很大”“注重学生通识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审美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12]。打造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基地,深入挖掘高校通过数字化战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成果。

4.3.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供给

“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3]强调了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我们既要摒弃全盘西化的思维,也要坚决杜绝文化复古主义观点,发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高校文化建设也要秉持“第二个结合”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体现中国特色,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高校文化。

高校在立足于自身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实现创新。高校应梳理校史文化脉络,如重大历史事件、知名校友心路历程、学科发展流程等,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明确创新内核。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萌发的“西迁精神”流传至今,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如今这一伟大的精神被深入地贯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培育了一批批听党话跟党走,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的青年才俊。西安交大举办高校青年“爱国、奋斗”精神研讨会,成立陕西高校青年爱国奋斗宣讲联盟,建设了“4 + N”宣讲体系,发布西迁精神主题宣讲课123讲,线上线下举办200余场宣讲活动,累计建设9个理论宣讲基地[1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话剧《向西,再向西》中饰演西迁校长彭康的学生张政融感慨:“每当我喊出‘大西北,我们来了’,都能感受到前辈的坚定,这激励我立下扎根西部的志向。”西安交大所加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至今为止累计选拔214人,派出184位优秀青年前往祖国边疆地区支援教育事业,迄今已服务过内蒙、西藏、云南、陕西等4省6地共19所学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选择扎根西部和基层。因此,实现高校历史文化创新一定要从自身出发、从本源出发,去自己学校的历史中发掘有精神内涵、有现实意义、有时代价值的东西,从而构成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品质[15]

要构建高校传统文化创新机制,以制度创新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列入高校发展规划中,每年都要增开传统文化创新类课程并鼓励各学院师生参与,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场地、设备、人员支持。成立“校–院–学科”三级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校级领导小组带头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地”,进行总体部署规划、配置资源、引导实施,各学院结合各自学科优势设立分基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多元智慧。完善人才创新机制,针对高校教师,可以采取跨学科培养方式,鼓励理工科教师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人文社科类教师学习前沿数字技术,双方定期开展交流,培养出既擅长专业又懂文化创新的师资力量。针对高校学生,应设立学分激励机制,将创新传统文化实践课程纳入必修学分考核,在教师带队下共同完成创新实践项目。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供给,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割裂,而是高校师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重新定位,由文化“传承者”到文化“创新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激发高校文化创新的源泉,形成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文明意蕴,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理支撑,又兼具高校特色的传统文化创新体系。

5. 结语

总之,在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应对当今高校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第二个结合”已经成为践行高校文化使命、强化高校文化认知、推动高校文化创新和推进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法宝。在未来,高校文化建设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持续动力,在守正创新中夯实高校文化根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

课题项目

2023年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打造(项目号:JG2304)。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23(17): 4-11.
[2] 张加才. 守正创新: 新时代重要的方法论命题[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20(4): 206-212.
[3] 孙雷, 刘盼盼. 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定位及创新路径[J]. 理论视野, 2023(12): 63-68.
[4] 尚庆飞. “第二个结合”深层逻辑的三维分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2): 41-4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编.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45.
[6]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7] 王刚, 张志忠.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逻辑[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 44(5): 8-15.
[8] 张祖辽, 刘焕明. “第二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理与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 41(2): 73-79.
[9]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0] 赛娜, 张天宸. 论“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教育的文化使命[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 34(6): 29-36.
[11] 曹杰.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原则和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11): 8-11.
[12] 中国文化概论[EB/OL].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WHU-20011?from=searchPage&outVendor=zw_mooc_pcssjg, 2024-12-31.
[13]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 求是, 2023(17): 4-11.
[14] 吕扬. 以实际行动传承西迁精神[EB/OL].
https://www.sxdaily.com.cn/2021-12/12/content_9343282.html, 2021-12-12.
[15] 谢守成.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3):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