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以应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Based on “Experience, Sharing, and Internalization”—Taking Addressing the “Adolescent Boredom Syndrom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5.138651,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石磊:长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陕西 西安;石 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关键词: 无聊症候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分享内化Boredom Syndrome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erience Sharing Internalization
摘要: 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日益凸显,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教学理念,深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应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助力其身心健康成长。文章阐述了无聊感概念、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表现、类型,分析了其影响与成因,并将应对策略深度融入“体验·分享·内化”教学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the issue of adolescent boredom syndrom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dversely affecting their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experience, sharing, and internalization”,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aiming to effectively address adolescent boredom syndrome and promote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rowth. The article elucidates the concept of boredom, the manifestations, types, and related measurement tools of adolescent boredom syndrome, analyzes its impacts and causes, and deeply integrates coping strategies into the “experience, sharing, and internalization” teaching mode, providing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文章引用:张石磊, 石蕊. 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以应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694-70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651

1. 引言

青少年群体处在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具生气的存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后备。然而,在信息爆炸和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转型期中[1] [2],“我好无聊啊!”已然成为了青少年的典型抱怨,以无聊感、无意义感、缺乏存在感为典型症状的空心病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12~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有半数以上的个体很容易感到无聊[3]。由于无聊感与青少年冲动行为、药物滥用、酒精依赖、网络和手机成瘾等适应不良行为,与青少年旷课、逃学,犯罪以及抑郁等情绪问题关系密切[4]-[9],这背后的一系列复合症状不容小觑,深入探究青少年无聊现象背后的成因,有助于缓解无聊症候群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成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担负着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使命,在缓解大学生无聊感方面理应发挥关键作用。这门课程本应成为引导大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发现生活意义、增强自我价值感的有力平台,通过科学系统的知识传授与多样化的实践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无聊情绪产生的根源,掌握应对无聊的有效策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的积极态度与热情。

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上,大多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缺乏针对无聊感这一特定心理现象的深入剖析与针对性教学。课程内容往往侧重于一般性的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主题,对于无聊感这一日益凸显且影响深远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专门的探讨。教学方法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更难以有效缓解他们的无聊情绪。

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无聊感及其应对策略纳入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无聊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成才的重要举措。

2. 无聊感与青少年无聊症候群

2.1. 无聊感的社会心理学内涵

当代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无聊是不愉快、无意义感的负性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发生在人们期待做点什么,却又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心理学中无聊的内涵包含唤醒水平、注意水平和意义水平三个方面的阐释[10]。从唤醒水平上看,无聊状态本质上是动态的,并且与相对较高或较低的唤醒状态有不同的关联[11] [12],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具体体验上无聊包括高唤醒感受(如愤怒、不安和沮丧)和低唤醒感受(如抑郁、疲劳和悲伤) [12],但这些关于唤醒水平的不同感受涉及无聊体验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无聊或无聊诱导任务的不同特征[11] [13]。从注意水平上看,无聊是一种注意力失败,与时间流逝缓慢、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注意力问题有关[11] [14] [15]。从意义水平上看,无聊被描述为目标追求的失败,因为未能满足人的参与欲望[11],即与感觉无用或没有挑战性的活动有关,并且对个人有意义的目标没有产生任何帮助[16],也有学者把无聊定义为无法开始令人满意的活动,这也为理解无聊普遍存在且有问题的认知–情感状态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起点[17]。综上所述,本文将无聊定义为一种与唤醒状态有关、导致注意力改变、无法获得有意义感活动的情绪体验。

2.2.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表现与成因

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以无聊感产生的一系列复合症状被研究者概括描述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这一青少年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感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间内呈现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学习和工作漠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为认同问题感到苦恼、社会退缩等。研究者赖圣洋具体总结了10点“无聊症候群”的特征:一是经常觉得没意思,心理空虚,不清楚干什么;二是希望结交朋友,但关系一般;三是自我中心化严重,经常有抱怨和消极言谈;四是缺乏责任感和从事活动的激情或动力;五是物质渴求感强烈,着迷于感官刺激的满足;六是自信心不足,常因主观因素拒绝成人的建议;七是投机取巧,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精神生活乏味;八是行为方式简单或退化,话题常与性和暴力有关;九是对自身缺乏洞察力,常有无力感,成长停滞在童年期;十是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杨波等人调查了浙江省青少年无聊感现状,在走访家长、教师以及在青少年辅导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一定比例的青少年存在反映该症状的问题表现,它是“多种症状的复合体”,以意欲消退、淡漠等为主要表现形态。研究者按照心理学上惯用的“知、情、意、行”区分方法,并结合因素分析结果构想了包含五因素模型的《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评定量表》,无聊感分别在认知面、情绪面、意志面、学习行为面和闲暇生活行为面有所体现[7]。总之,尽管目前在《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IV)上并没有将其问题列为精神疾病,但青少年无聊症候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其后果不容忽视。

无聊感的成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家庭的原子化[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延长压缩了现代家庭的生活时空,注重效率和和产出的现代社会生产个体更多的家庭时间,人口流动加速化可能导致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由于主要体现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呈弱化趋势,沟通意愿降低,情感交流尤其匮乏,导致家庭功能不足,尤其是传统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此外,由于青少年个体在神经系统发育方面尚未成熟,该阶段的个体比成年人感觉寻求的倾向高,即寻求多变、新异、复杂、强烈的感觉和体验[18]。而诸如短视频作为新兴娱乐方式恰好完全契合青少年的需求,由于该类信息具有高度碎片化的特点,通过该方式进行娱乐能够不断提供新异刺激,更容易导致青少年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渴求感和依赖感成瘾表现,个体只有通过寻求更多更新异的刺激才能满足其需求。加之青少年冲动控制功能尚未发展完善,自控能力有限,更容易导致短视频成瘾。当个体通过短视频不断满足自己的感觉寻求后,在缺乏新异刺激时会产生更强的无聊感和空虚感。

3. 青少年无聊感的类型

青少年无聊研究中表现出多种类型,由于人们经历的无聊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无聊水平区分为特质无聊和状态无聊[12]两个大类。特质无聊亦称为无聊倾向,这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个体经历无聊的倾向,表现出相对持久的无聊情绪反应和行为趋向,与特质愤怒、冲动性及攻击行为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9]。其次是状态无聊,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短暂无聊体验,与青少年有关的类型有学业无聊、休闲无聊和关系无聊等。学业无聊是学生(个体)在教育学习环境中对学习刺激的情绪反应,当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空虚、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19]。有国外学者采用了六道开放试题的问卷对学生进行了测查得出学业无聊影响学习成绩,导致学业表现不佳[15]。休闲无聊是在休闲情境中的无聊体验,表明青少年的需求和实际休闲体验之间的不匹配,没能参与令人满意的活动以从休闲所固有的积极潜力中受益,常伴随着风险行为问题[20]。王宏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法检验得出青少年的休闲无聊与烟酒使用行为正相关关系显著,抵制效能感是其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21]。关系无聊是指与伙伴或伴侣在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无聊感受,最后极易导致友谊关系破裂和亲密关系终止[22]。值得注意的是反复发生的状态无聊将会促使个体形成潜在的特质无聊[23]-[29]

4.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后果

无聊有时会引发积极的行为,如寻求挑战、创造力和亲社会行为[14] [30] [31]。从这个角度看,无聊既是一种警告,表明个体当下没有做想做的事情,催促个体进行反思和总结;也是一种“推动”,激励个体改变目标和开始有兴趣的活动。但相比于积极作用,无聊的负性后果被广泛认知。在自我认知层面,无聊会产生注意力问题[11],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耐感性下降,思考和行动像受到阻碍一样,变得无力并表现不佳,出现一些认知失败行为。无聊还会使生活满意度下降,对自我知觉到的幸福感降低[32]。在情绪表现层面,无聊更有可能与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情绪共存,并且特别预示着孤独、愤怒、悲伤和担忧[33] [34]。青少年的无聊水平越高,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消极情绪也越明显。在行为结果层面,无聊的情绪状态出现,缺乏外部刺激,个体可能导致危险的感觉寻求行为和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34]。青少年的无聊情绪体验不仅对其校园欺凌行为有着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善良人格中介效应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34]。无聊感可显著预测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学生在课堂中如果感到了无聊情绪,会借助手机来缓解,而对手机的依赖性越高,隐性逃课行为就越有可能出现[9]。张伶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如果不能正确地形成就会感到生活无聊,毫无意义感;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又促生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35]。青年的无聊感和吸毒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并且随着无聊感程度越高,青年出现吸毒的可能性越大[8]

5. 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融入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应对

5.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降低无聊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1.1. 应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处理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诸多压力源和适应挑战。学业上,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难度增加,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迷茫感;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室友相处可能面临新的人际关系适应,同时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让学生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在这些挑战的交织下,个体容易产生无聊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减少无聊感的产生。

5.1.2. 教授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技能

大学生活自主程度高,但许多学生缺乏合理规划课余时间的能力。个体可能会陷入无所事事的无聊状态,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碎片化娱乐信息中,导致学业受到影响,同时线下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生活的责任,通过教授时间管理技巧和目标设定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时间规划和计划实施能力,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有效消解无聊感。

5.1.3. 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的体验

由于人际交往是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消解无聊感的有效途径。然而,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孤独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设置人际交往技巧培训模块,让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倾听心态和人际冲突解决方法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建立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驱散无聊情绪。

5.1.4. 助力大学生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面对未来职业选择时,由于对自我的认识和职业认知的局限,常常会感到迷茫与焦虑,这种迷茫感容易转化为无聊情绪。个体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倾向,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会更有动力与目标感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减少因迷茫而产生的无聊感。

5.2. “体验·分享·内化”教学模式在青少年无聊症候群干预中的应用

“体验·分享·内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体验、分享感受、内化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且可深度融入应对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策略。

5.2.1. 创设情境,体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

在课程中创设模拟情境,如设定一个长期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项目,让学生置身其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调控能力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内部出发,让学生明白培养自身调节能力有助于应对不愉快情况,改善无聊状态。因为自我控制是一种有助于应对不愉快情况的个人特征,较高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倾向能更好地处理不良情感反应。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目标追求。让学生积极地对项目中的日常活动或要做的具体任务进行目标设定,并根据难易程度制定详细的完成计划。例如,将一个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完成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可能因为目标活动的过难或过易产生的对任务的知觉评估,从而减少感到无聊的情况。

同时,结合以往研究,向学生说明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个体的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在课程中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课间操、户外拓展等,以及劳动实践教育,如校园环境维护、手工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磨炼个体的意志品质,增强个体对无聊情绪的调节能力和耐受性,帮助个体达成目标,产生意义感。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体验感受,进一步强化对自我调控能力的认识。

5.2.2. 角色扮演,反思大学生内卷现象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大学生、校园社团等角色,模拟家庭和校园场景里大学生内卷的现象,具体模拟大纲如下:

在家庭场景中,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他们频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班级排名,不断强调只有取得好成绩,未来才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一旦孩子成绩稍有下滑,家长便会严厉批评,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觉得大学学习就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为了未来的就业而拼命努力。

在校园场景里,虽然学校倡导全面发展,但在功利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们为了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学业竞争中。班级里,同学们为了争取奖学金、保研名额等资源,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出现互相隐瞒学习资料、在小组作业中争抢功劳等不良现象。而校园社团这一角色,原本是为学生提供发展兴趣、培养综合素质的平台,但在内卷环境下,社团活动也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不再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在简历上增加“筹码”,在社团中过度追求职务晋升、活动成果展示等,使得社团内部也弥漫着竞争的气息。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扮演家长的学生要体会那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和焦虑,不断给孩子施压的无奈;扮演大学生的角色要感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时的焦虑、迷茫与疲惫,以及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爱好、牺牲休息时间的无奈;扮演校园社团的学生则要理解在功利化情境下,社团活动受到冲击,自己既要维持社团正常运转,又要应对成员功利化参与带来的问题的矛盾心理。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分享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生内卷现象对个体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引导学生避免出现过于注重外在评价,将他人的看法和社会的标准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尺,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通过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打破内卷困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想法和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竞争观,认识到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业、兴趣和生活,不要盲目跟风参与各种竞争,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对于社团活动,保证出于兴趣参与,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和个人成长,减少功利化因素的影响,让社团真正成为个人发展兴趣、培养能力的平台,从而缓解内卷现象,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5.2.3. 案例分析,应对碎片化娱乐信息冲击

选取一些因沉迷碎片化娱乐信息而导致无聊感增加的青少年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案例中详细描述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碎片化娱乐信息的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业下滑、社交减少、无聊感加剧等后果。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青少年无聊感产生的原因,即碎片化娱乐信息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向学生介绍2019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主要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旨在保护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网络,明确限制了青少年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等,调整了更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内容。然而,据调查部分“青少年模式”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很容易被钻空子,各类破解方法层出不穷,该模式能够通过重新安装、破解模式等解锁模式打开。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进一步加强短视频平台青少年使用的监管,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沉迷系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短视频吸引注意力的特征,避免其沉迷娱乐信息内容。例如,鼓励学生提出创作精品知识科普类学习短视频、打造青少年科普知识网红的想法,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短视频媒体发挥正能量,避免青少年“数字沉迷”负面影响的重要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方案,然后进行分享和交流。

5.2.4. 小组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动员他们参与亲社会行为,如公益和志愿活动。在活动前,向学生讲解此类活动对青少年的意义和价值,如参与亲社会行为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主性和胜任感,降低青少年的无聊感。

为学生提供一些亲社会志愿活动的选择,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关爱孤寡老人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的活动,并制定活动计划。例如,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可以安排不同的任务,如组织文艺表演、开展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体验。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他们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分享,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对缓解无聊感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参与亲社会行为。

5.2.5. 正念练习,放松身心缓解无聊

在课程中安排正念训练环节。向学生介绍正念训练能够降低个体的无聊感、孤单感,促进个体的有效社交行为。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正念练习,如让学生在舒适环境中,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在练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放松身心,排除杂念。

练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个体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放松,有些个体可能会在练习过程中走神,但通过分享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正常的现象,并鼓励他们坚持练习。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日常可以进行正念训练的方法,如早上起床后进行几分钟的深呼吸正念,晚上睡觉前进行身体扫描正念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这些方法来缓解无聊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降低学生无聊感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体验·分享·内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为解决青少年无聊症候群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充实的心理环境与生活氛围,帮助学生摆脱无聊感的困扰,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5.2.6. 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通过实施融入青少年无聊症候群应对策略的“体验·分享·内化”教学模式,发现学生在课程参与度、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以及应对无聊感能力增强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应对无聊感的策略。然而,该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且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不断探索和完善该模式,如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指导等,以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教学理念,将青少年无聊症候群的应对策略深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体验、分享感受、内化知识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应对无聊感的能力。未来,将继续深化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持。

致 谢

本研究收到以下项目资助:长安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师益友:道德领导力视角下研究生与导师新型导学关系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300103131034)和长安大学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体验·分享·内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项目号ZY202370)。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质与缺失[J]. 学习与探索, 2014(9): 33-39.
[2] Sharp, J.G., Sharp, J.C. and Young, E. (2018) Academic Boredom, Engage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University: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35, 144-184.
https://doi.org/10.1080/02671522.2018.1536891
[3] 俞国良, 张亚利. 青少年无聊的心理效应与应对——心理健康视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4): 95-101.
[4] Lee, F.K.S. and Zelman, D.C. (2019) Boredom Proneness as a Predictor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6, 68-7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9.04.001
[5] 罗嘉文, 赖雪芬, 鲍振宙, 王艳辉. 生命意义、无聊倾向性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企图的关系研究[J]. 高教探索, 2016(7): 110-116.
[6]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述情障碍与青少年攻击行为: 无聊倾向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2): 383-386+399.
[7] 杨波, 刘宣文, 何伟强. 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1): 25-29.
[8] 郑红丽, 曹润东, 郭开元, 等. 我国青年无聊感与吸毒行为关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6): 67-74+82.
[9] 段海丹, 汪滢. 大学生无聊感与隐性逃课: 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10): 108-113.
[10] Malkovsky, E., Merrifield, C., Goldberg, Y. and Danckert, J. (2012)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21, 59-67.
https://doi.org/10.1007/s00221-012-3147-z
[11] Eastwood, J.D., Frischen, A., Fenske, M.J., et al. (2012) The Unengaged Mind: Defining Boredom in Terms of Atten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 482-495.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2456044
[12] Fahlman, S.A., Mercer-Lynn, K.B., Flora, D.B. and Eastwood, J.D. (201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edom Scale. Assessment, 20, 68-85.
https://doi.org/10.1177/1073191111421303
[13] Götz, T. and Frenzel, A.C. (2006) Phänomenologie schulischer Langeweile. Zeitschrift für Entwicklungspsychologie und Pädagogische Psychologie, 38, 149-153.
https://doi.org/10.1026/0049-8637.38.4.149
[14] Harris, M.B. (2000) Correl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redom Proneness and Boredom.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 576-598.
https://doi.org/10.1111/j.1559-1816.2000.tb02497.x
[15] Pekrun, R., Goetz, T., Daniels, L.M., Stupnisky, R.H. and Perry, R.P. (2010) 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s: 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 531-549.
https://doi.org/10.1037/a0019243
[16] van Hooft, E.A.J. and van Hooff, M.L.M. (2018) The State of Boredom: Frustrating or Depress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2, 931-946.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8-9710-6
[17] Mugon, J., Struk, A. and Danckert, J. (2018) A Failure to Launch: Regulatory Modes and Boredom Prone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Article 112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8.01126
[18] 赵宇, 陈健芷, 刘勇, 姜梦. 无聊倾向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特质愤怒和冲动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2): 312-316.
[19] 李宁. 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5(8): 53-55.
[20] Spaeth, M., Weichold, K. and Silbereisen, R.K.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Boredom in Early Adolescence: Predictors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Delinquency and Depress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 1380-1394.
https://doi.org/10.1037/a0039480
[21] 王宏, 张守臣, 刘秀荣, 姜永志, 刘勇. 青少年休闲无聊与烟酒使用行为的关系: 抵制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 26(4): 757-762.
[22] Harasymchuk, C. and Fehr, B. (2013) A Prototype Analysis of Relational Boredom.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0, 627-646.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2464483
[23] 周浩, 王琦, 董妍. 无聊: 一个久远而又新兴的研究主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1): 98-107.
[24] Vodanovich, S.J., Wallace, J.C. and Kass, S.J. (2005) A Confirmatory Approach to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Evidence for a Two-Factor Short For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5, 295-303.
https://doi.org/10.1207/s15327752jpa8503_05
[25] Struk, A.A., Carriere, J.S.A., Cheyne, J.A. and Danckert, J. (2016) A Short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Assessment, 24, 346-359.
https://doi.org/10.1177/1073191115609996
[26] 彭嘉熙, 彭鑫鹏, 黄荷, 曾子芸, 吕京哲, 丁潇潇, 苗丹民. 单维短式无聊倾向量表在大学生群体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2): 282-285+231.
[27] 刘勇, 陈健芷, 姜梦, 徐海燕, 刘杰, Eastwood, J.D., Mehranvar, S. 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4): 558-561+540.
[28] 刘勇, 陈健芷, 宋琳婷, 赵宇, 杨晓丽, 张盼, 周卉. 无聊倾向量表(BPS): 中文版的结构、信度及效度[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1): 74-77+73.
[29] Carroll, B.J., Parker, P. and Inkson, K. (2010) Evasion of Boredom: An Unexpected Spur to Leadership? Human Relations, 63, 1031-1049.
https://doi.org/10.1177/0018726709349864
[30] van Tilburg, W.A.P. and Igou, E.R. (2016) Can Boredom Help? Increased Prosocial Intentions in Response to Boredom. Self and Identity, 16, 82-96.
https://doi.org/10.1080/15298868.2016.1218925
[31] 王琦, 俞国良, 董妍, 周浩. 无聊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效能感的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 12(1): 102-106.
[32] Chin, A., Markey, A., Bhargava, S., Kassam, K.S. and Loewenstein, G. (2017) Bored in the USA: Experience Sampling and Boredom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 17, 359-368.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32
[33] Yang, X.J., Liu, Q.Q., Lian, S.L., et al. (2020) Are Bored Minds More Likely to Be Addi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redom Proneness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Addictive Behaviors, 108, Article 106426.
https://doi.org/10.1016/j.addbeh.2020.106426
[34] 罗小漫, 何浩, 刘文令, 潘彦谷. 青少年无聊感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善良人格的中介作用[J/OL].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57.r.20211011.1635.003.html, 2022-01-26.
[35] 张伶.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2):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