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Teenagers’ Study Tours Based on the Smart Wayfinding System
DOI: 10.12677/jc.2025.139219, PDF, HTML, XML,   
作者: 贾婷婷, 王嘉净, 沈子琳, 贾昕宁, 陈怡潼: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 郑州;曹挺清: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智慧导视系统文旅融合Intelligent Wayfinding System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摘要: 本文以“智慧导游系统”在青少年研学旅行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旅游地域层面的应用与挑战、文化主题层面的创新与局限、阶段过程层面的功能优化需求等3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发现,过去对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理解多局限于其与青少年教育的结合,这引发了不同地区研学旅行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等问题,而“智慧导游系统”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针对每个问题分别提出了3~5条具体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智慧导游系统”的有效运用,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研学旅行路径探索实现持续良性发展,是郑州师范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红色研学旅行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tour guide system” in teenagers’ study tou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dopt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urvey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ree core issues, including the application and challenges at the tourism regional level, the innovation and limitations at the cultural theme level, and the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needs at the stage process level.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past understanding of teenagers’ study tours was mostly limited to their combination with teenagers’ education, which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study tour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lack of systematicness and coherence, and difficulty in forming large-scale industrial effect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tour guide system” provides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Based on this, 3~5 specific solutions are proposed for each problem,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tours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xploration of teenagers’ study tour paths through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smart tour guide system”. It is a phased achieve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 entitled Research on Red Study Travel Routes Based on Intelligent Wayfinding System of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文章引用:贾婷婷, 王嘉净, 曹挺清, 沈子琳, 贾昕宁, 陈怡潼. 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路径探索[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9): 1543-1547.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9219

1. 从协同视角分析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背景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创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创新形式,推动红色研学成为中小学德育重要途径,促进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

在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发展方面,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数字技术的关键作用,鼓励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此后,2021年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2024年《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持续深化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推进数字化进程。

传统青少年研学旅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导览服务不够便捷,部分青少年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等。此外,不同地区青少年研学旅行资源整合不足,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效应。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创新模式[1],将红色研学旅行与数智化文创设计深度融合,打造兼具实用性、科技性与趣味性的文创产品,紧密贴合红色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旨在提升中小学生德育水平、科技艺术认知与人文精神境界,探索青少年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路径。

2. 协同视角下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AI智慧讲解系统在青少年研学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实现讲解内容的智能分层推送。在技术赋能的驱动下,智慧导视系统正朝着服务精细化、体验个性化的方向持续演进,未来有望在青少年研学旅行中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

2.1. 旅游地域层面的应用与挑战

在旅游地域维度,智慧导视系统的应用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达地区及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已建成相对完善的智慧导视体系。这些地区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对革命历史场景进行数字化复现,使游客能够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2]。然而,地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资金短缺、技术薄弱及人才匮乏,智慧导视系统建设滞后,难以满足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数据规范,各地区在系统架构、界面设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系统间数据交互困难,阻碍了青少年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整合与共享。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不仅降低了游客跨地域研学旅行的连贯性体验,也制约了全国性青少年文化研学网络的构建。

2.2. 文化主题层面的创新与局限

在文化主题呈现方面,智慧导视系统在青少年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研学基地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实现了主题内容的多维拓展。然而,当前系统应用仍存在显著短板:其一,文化主题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系统局限于对经典革命事件与人物的程式化介绍,未能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其二,文化融合度不足,缺乏与地方民俗文化、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

2.3. 系统功能层面的优化需求

在研学旅行全流程中,智慧导视系统呈现出阶段性功能差异。旅行前,系统主要承担信息传播与行程规划职能,通过官方网站等平台为游客提供景区概况等前置信息。旅行中,系统作为核心服务载体,其稳定性与易用性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但部分景区存在网络覆盖不足、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导致系统响应延迟、使用门槛较高。旅行后,系统的价值延伸功能尚未充分开发,未能有效实现研学成果的总结巩固与知识迁移。

2.4. 媒介体验层面的协同发展路径

在媒介体验维度,智慧导视系统已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多模态服务体系。线上依托平台提供多元内容;线下通过终端实现现场服务,并引入游戏化学习机制增强体验趣味性。然而,媒介协同性不足问题制约了整体体验提升,线上线下信息不一致、服务断层等现象降低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满意度。

为优化媒介体验,需构建“内容统一、服务协同”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建立中央内容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实时同步与动态更新;运用用户行为分析技术,针对不同年龄、技术水平的游客群体,提供定制化的导视方案。同时,加强新技术媒介的应用培训,降低使用门槛,确保智慧导视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青少年研学旅行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3. 基于智慧导视系统的青少年研学旅行路径优化研究

3.1. 智慧导视系统嵌入

依托丰富的青少年文化资源,以智慧导视系统为核心技术支撑,深度融入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全流程,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沉浸式体验模式。在硬件技术层面,综合运用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全息投影等前沿数字化技术,对典型青少年研学景点进行数字化重构[3]。具体而言,通过VR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高仿真模拟,使参与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借助MR技术实现虚拟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的深度协同,在增强场景真实感的同时,显著提升参与者的互动体验。

在智慧导视系统嵌入方面,致力于开发集导览、互动、学习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应用平台。参与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获取包含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讲解内容,实现“导游、导视、导读、导办”四位一体的智能服务。此外,智慧导视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收集参与者的行为数据与反馈信息,基于青少年群体在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智能算法动态调整讲解内容与互动形式,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有效提升青少年研学旅行的深度与互动性,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协同发展。

3.2. 文创教育产品赋能

文创教育产品的开发是创新青少年研学旅行教育范式、推进青少年文化传承的核心路径。基于文化符号学与体验式教育理论,通过深度解构省青少年文化资源谱系,系统提炼革命精神、历史典故等核心文化符号,结合当代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视觉审美偏好,运用符号转译与叙事重构策略,实现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在产品形态创新维度,突破传统文创产品的单一模式,构建“实体 + 数字”的双轨产品体系[4]。实体产品矩阵包含学习生活用品、教育益智产品,通过物质实体的触觉感知与空间展示实现文化记忆的具身化;数字产品生态则,通过智能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智慧导视系统嵌入形式,涵盖主题手机壁纸、动态表情包、交互式电子书等新媒体形态,利用数字技术的传播特性与交互优势,实现文化内容的裂变式传播。尤为重要的是,构建了“文创产品–研学课程”的深度协同机制,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设计“文创+ 教育”的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设计构思–制作实践–成果展示”的完整流程,促进青少年从文化认知向价值内化、行为传承的层级跃升,形成文化传承的闭环教育体系。

3.3. 阶段实践课程整合

为实现青少年研学旅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循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差异化教育需求,系统构建分阶段实践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以具象思维发展为导向,遵循“趣味性、直观性”教学原则,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与体验式学习理论,开发涵盖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多元化课程内容。中学阶段课程体系以抽象逻辑思维培养为核心目标,着重突出“探究性、思想性”特征。基于问题导向学习(PBL)与合作学习理论,设计历史事件深度解析、社会调研、青少年文化辩论等探究型课程模块。针对大学阶段学生,课程设计强调“创新性、实践性”,紧密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产教协同理念,设置青少年文化创意策划、智慧导视系统优化等实践类课程。通过真实驱动与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文化创新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向文化传承创新主体的角色转变。

线上搭建“红色文旅网址 + 智慧导视系统 + 电商平台”体系。文旅网址发布攻略、短视频引流;智慧导视系统以AR实景与语音讲解提升体验;电商平台销售文创与课程。线下在高校举办“红色文创市集”,设体验区与DIY工坊;在地铁站地推,扫码赠红色明信片引流线上。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限时折扣、拼团活动,实现流量互通。

在教育资源配置层面,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学校–青少年景点–企业”多方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与学校教育部门深度合作,将青少年研学课程有机融入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计划的无缝衔接;与红色景点建立长期实践教学基地,为课程实施提供稳定的场所与资源保障;引入文化科技企业与教育服务机构,借助社会资本与先进技术,完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多方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提升青少年研学旅行教学效果提供坚实支撑。

3.4. 数智时代下IP形象赋能

以文化底蕴与文旅资源为基础,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探索智慧导视系统深度融入文旅产业的路径。通过构建具有导游、导视、导读、导办功能的智慧导视系统形象,形成“设计服务–产品推广–消费转化”全链条闭环,向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化升级,赋能产业转型,优化全周期服务,推进“点线面一体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旅游经济增长与服务体验提升协同发展,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方案[5]

智慧导视系统是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通过拟人化交互与智能化服务,智慧导视系统整合导游、导视、导读等功能,重构文旅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研学前,学生通过智慧导视系统的引导获取预习资料、定制攻略,参与“红色文化打卡挑战”赢文创优惠券。研学中,智慧导视系统引领下沿景点串联线路,开展沉浸式戏剧活动,结合智慧导视系统的AR场景还原,强化学习体验。研学后,智慧导视系统又借助文创产品复盘知识,在专属社区分享感悟,并将红色桌游、文创手册融入课程,通过“文创盲盒任务”等形式,以学促销,优秀内容可获奖励或折扣,形成学习闭环。

导游功能依托智慧导视系统的生动形象呈现及其丰富的知识储备,提供沉浸式讲解服务,突破传统导游人力与时间限制;导视功能结合AR、VR技术,实现精准路线指引与景点布局可视化[6];导读功能以趣味化方式解读文化知识,激发游客兴趣;导办功能辅助完成预约、购票、文创购买等事务,简化流程。通过全方位服务增强游客互动性与体验感,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实践中,选择典型景区开展试点应用,收集游客反馈,优化功能模块与服务流程;建立智慧导视系统形象赋能效果评估体系,从文化传播力、游客满意度、产业经济效益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提出政策支持建议,推动数字文旅相关标准制定与产业扶持政策落地;整合技术企业、高校、文旅机构资源,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智慧导视系统形象开发与运营生态。

参考文献

[1] 曾群.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数字文旅研究专刊”学术综述[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9(3): 279-280.
[2] 王琪, 程静静.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 逻辑理路、实践偏差与规范进路[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4): 19-25.
[3] 杨雪婧, 季桐. 动漫产教融合助力龙江冰雪文旅数字人交互体验实践研究[C]//郑州市社会学学会. 2025年社会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牡丹江: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2025.
[4] 邢美婷, 单鹏. 数字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探究[J]. 影视制作, 2025, 31(5): 105-108.
[5] 余天水, 傅弋珈.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视觉科技与VR数字文旅融合[J]. 环球人文地理, 2025(8): 89-91.
[6] 杨兴潭, 张袁月. “地域景观 + 数字文化产业”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5(11):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