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理论视角下《利刃出鞘》的权力规训与话语实践
Power Discipline and Discourse Practice in “Knives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cauldian Theory
摘要: 基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理论,围绕话语与权力的共生关系、话语实践中的规训机制、真相建构时的权力博弈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对《利刃出鞘》进行解读探讨。影片以一起富豪家族遗产争夺案为切入点,呈现出话语作为权力运作载体、知识生产工具以及社会规训手段的复杂特性。文章通过分析电影中权力话语是如何通过遗产继承制度、法律话语、媒体话语等实施社会控制的,探究个体在话语体系里的主体意识觉醒及抵抗办法。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rench philosopher Michel Foucaul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lm “Knives Out”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and power, the disciplinary mechanism in discourse practice, and the power gam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uth. The film takes a case of a wealthy family’s inheritance dispute as the entry point, presenting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as a carrier of power operation, a tool for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 means of social discipli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w power discourse implements social control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system, legal discourse, media discourse, etc.,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resistance methods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文章引用:谭滢. 福柯理论视角下《利刃出鞘》的权力规训与话语实践[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9): 1553-1558.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9221

1. 引言

米歇尔·福柯作为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他对文学理论、哲学、批评理论以及历史学等学科做了深入研究,而且在世界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话语权力理论属于他研究的重要内容范畴。福柯认为,权力并非单一的压迫力量,而是一种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网络,它通过话语、规训机制和空间控制等手段,自下而上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此塑造个体的身份与行为[1]。在《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他提出“话语即权力”“权力生产知识”等相关命题,强调话语并非仅仅是思想表达的工具,更是权力施展的载体,借助对话语的筛选、传播及制度化,权力借此维持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进而塑造个体的认知及行为样式。“话语”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其形成、产生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还涉及相关的认知过程、社会关系和特定的思想形式[2]

《利刃出鞘》这部影片由莱恩·约翰逊执导,讲的是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家族里出现的一起遗产争夺案,哈兰过完85岁生日之后离奇地丧命,遗嘱把全部财产都留给了护工玛尔塔,并非他的直系血亲,该设定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伦理道德,影片采用多线叙事及反转剧情,进一步披露了遗产继承背后的权力话语体系。以福柯所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究电影里权力怎样借助话语实践达成社会控制,以及个体在规训和抵抗中找寻主体性。

对于影片《利刃出鞘》的研究,在知网进行搜索,仅有11篇。辜良烈、黄笑奇最早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性象征等进行分析,探讨人物形象刻画对影片效果呈现的重要作用[3]。沈妍斐等学者针对影片的叙事进行分析。张子扬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利刃出鞘》中物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4]。综上所述,对《利刃出鞘》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影片人物形象以及叙事上,文章从福柯理论出发,分析其权力规训与话语实践,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权力与话语共生

2.1. 遗嘱:权力话语所依托的物质载体

福柯指出任何知识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塑造权力的合法性,知识与权力互相建构[5],权力利用知识生产与话语实践达成其物质化。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一书中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论断,在他看来,权力不仅仅局限于最高统治阶级,那些能够让别人听见自己声音的人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人,而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是权力的组成部分[6]。影片以揭示哈兰死亡真相为线索,通过警探跟家族成员的对话以及新闻报道,构建出哈兰“成功者”的权威地位,身为富有的小说作家,他是知识与财富的象征,具有极高的身份及社会地位,遗嘱作为法律文本,成为哈兰权力话语的物质载体。按照传统的遗产继承相关制度,直系亲属一般为合法继承人,玛尔塔以护工身份最后成了遗产继承人,遭受到了哈兰家族成员的围攻。遗嘱作为物质载体,反映哈兰的个人意志,众人盼望着遗产分配结果,是对哈兰权力话语的认可,而玛尔塔作为遗产继承人呈现的“异质性”,是对传统权力话语的挑战,于是最后成了排斥对象。

2.2. 法律话语:权力合法化的工具

遗嘱需由律师宣读并认证后才会生效,法律话语成为权力运作的工具。宣读遗嘱后哈兰家族成员对财产分配不满,对遗嘱是否真实产生怀疑,但还是要借助法律程序申诉,法律话语体现着权力的制度化,在这条件之下,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受法律约束。从福柯的权力理论视角看,“凝视”呈现出一种强大的“权力”特质[7],在遗产继承阶段,法律程序其实就是一种“凝视”机制:它要求继承人拿出证据、接受质问,并借助公开宣读的形式让继承结果合法化,该过程不仅加大了权力的可视化,还利用仪式化程序使个体内化权力规则。

2.3. 媒体话语:权力合法化的进一步延伸

类似“富豪小说家离奇自杀”“遗产争夺战爆发”的新闻标题,以标签化的方式把事件简化成猎奇话题,掩盖了背后的权力博弈,这种媒体话语的形成遵循福柯的“排斥策略”:它利用选择性报道及话语建构,把玛尔塔塑造为“贪婪的外来者”模样,将家族成员包装成“受害者”身份,由此为权力话语的延续营造舆论上的支持。

媒体话语的暴力性通常表现在其“去语境化”的能力上,话语凭借切断历史纽带,让特定观念成为普遍“常识”,媒体对玛尔塔进行污名化是借助剥离其护工劳动价值,把其简化成“遗产掠夺者”,这种话语实践不仅仅影响了公众的认知,更对司法程序施加潜在压力,逼迫玛尔塔在辩护期间不断证实自己“没罪”,而不是去质疑遗产制度在法律层面的合法性。

3. 话语实践中的规训机制

3.1. 身体规训:玛尔塔采用的“呕吐”隐喻

福柯于《规训与惩罚》里提出,权力借助身体规训达成其控制目的,“身体是一个抵抗与自由的策源地”[8]。在影片《利刃出鞘》中,玛尔塔“若说谎就呕吐”的设定,是身体规训的典型例证,这一身体反应不仅加大了角色的戏剧张力,更影射了权力话语对个体的规训。

玛尔塔的呕吐机制展现了权力借助话语实践塑造“真理”,玛尔塔的“诚实”被反复提及,甚至成为她获得遗产合法性的关键支撑。这种“诚实”并非天然就有的属性,而是权力话语约束的结果:玛尔塔因怕呕吐而不得不说出部分实情,这种“部分真实”恰好与权力对“可控真相”的需求相契合。权力依靠“真理体制”定义真实,玛尔塔的呕吐机制正是这一体制的微观表现——她的身体成为了权力话语的显示载体,一旦话语偏离“真实”,就会造成生理上的排斥。

3.2. 时间规训:遗产争夺的“倒计时”

影片依靠多线叙事与多次反转,形成了遗产争夺的“倒计时”结构,哈兰去世的时间(85岁生日次日)、遗嘱宣读的时间(葬礼完毕后)、血检报告被发觉的时间等,均被赋予了象征寓意。这种时间规训体现了权力话语对“事件”的把控:经由设定关键时间节点,权力把遗产争夺转化成一场限时的比赛,让个体在压力的逼迫下做出选择。

福柯于《临床医学的诞生》里剖析了时间怎样变成医学规训的工具,在遗产争夺这个阶段,时间同样成为权力话语的承载对象,兰森试图借助调换药物加速哈兰的死亡进程,让遗嘱失去合法性;而玛尔塔得在限定的时间里证明自己无过错,这种时间压迫不只是增添了叙事张力,更表明了权力凭借“紧迫性”迫使个体依从其规则。

3.3. 空间规训:哈兰庄园的“全景敞视”结构

电影作为一种充斥多类场景表达的复杂艺术,与空间的关系可谓深入紧密。空间规训作为空间与权力纵横交汇的“产物”,在许多针对电影场面作出评价赏析的文学作品中皆有论及[9]。在《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 and Punish)中,福柯将英国功利主义学者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的“全景敞视”(Panopticon)视为理解现代社会空间–权力机制的一个典型模型,它是“诸种机制的集合体,在权力装配的进程中发挥作用。”[10]哈兰庄园的建筑格局与监控体系,造就了福柯所说的“全景敞视”结构,庄园里面全是摄像头分布,而哈兰的卧室坐落于建筑的中心,可以看到整个空间全貌,该空间设计让权力达成“可视化”:哈兰作为家族里的掌权者,借助空间布局达成对成员的凝视。

全景敞视主义提出“无需暴力便可达成控制”,家族成员于庄园内的行动一直受监控,而玛尔塔还因害怕自己的秘密暴露而焦虑,这种空间规训不只对个体的身体自由加以限制,更采用“被监视”的心理暗示,迫使个体把权力规则内化为自我约束,玛尔塔在逃离庄园的当口选了小路,就是为了防止被监控察觉,这一选择展现出空间规训对个体行为的深层作用。

4. 权力话语的微观实践

4.1. 家庭话语:家族成员的规训策略

哈兰家族成员借助日常话语实践,对玛尔塔实施微观层面的规训,大女儿琳达再三强调玛尔塔身份卑微,宣称她“不过是父亲雇来的护工罢”;孙子雅各布采用种族主义言论攻击她,把她叫做“非法移民的女儿”,这些话语靠贬低玛尔塔的社会地位,试图剥夺她继承遗产的合法权利。福柯在《性经验史》对家庭作为规训场所的角色做了分析,家庭成员采取“情感勒索”(打感情牌逼迫哈兰修正遗嘱)、“道德审判”(指责玛尔塔“利用老人孤独”)等手段,把权力话语延伸到私人领域,这种微观规训传达出权力不仅是存在于国家机器里面,还凭借日常互动维系其统治。

4.2. 玛尔塔的“不合作”策略

福柯认为在“全景敞视社会”中,虽然主体处于各种支配力量中,但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永恒的价值目标,主体生存的意义就在于破除各种支配性关系,使个体成为一种自由的意志[11]。尽管玛尔塔一直处在权力话语的规训笼罩下,她依旧借助“不合作”策略开展有限的抵抗,让兰森的罪行曝光;她最终纠结要不要帮助哈兰家族,并非融入家族既有的权力体系,这些行为没有彻底实现对权力话语的颠覆,却借助“偏离规范”的办法暴露了其裂缝,玛尔塔的抵抗策略说明,个体并非全然被动地接受规训,而是能于权力网络之内找出缝隙,利用微小举动拆解其合法性。

5. 真相建构中的权力博弈

5.1. 侦探叙事:权力话语的解构者与重构者

福柯的研究从来只有一个目标——真相[12]。影片以调查哈兰的死亡真相为线索,经由拼图式叙事慢慢揭示出真相,侦探叙事就是一种权力话语的实践。侦探小说凭借“解谜”环节,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成个体犯罪。在影片《利刃出鞘》中,布兰科的调查把兰森的阴谋给揭露了,但最后还是以玛尔塔继承遗产收尾,结局实际上凸显了遗产制度的合法性。

侦探电影的叙事主体都是以理想中的观众作为叙事对象,进行电影文本叙事逻辑展现的人物[13]。布兰科作为影片中的侦探形象,借助拼凑碎片化证据,剖析了家族成员对玛尔塔的污名化,披露了兰森为抢夺遗产而炮制的谋杀阴谋,这种“真相揭示”未能彻底对权力话语体系构成挑战,但对哈兰家族成员话语造成了冲击,最后通过合法化手续(法庭审判、遗嘱认证)将玛尔塔的继承权融入既有制度框架。侦探叙事“解谜”进程的最终用途是服务权力话语的再生产:它借助肯定“法律程序的有效性”,遮掩了遗产制度在血缘关系上的偏袒,以及法律话语对弱势人群的压制。

于《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批判了传统司法体系对“真相”的垄断行为,布兰科的调查虽自封“客观中立”,但他的视角一直为法律话语的逻辑所约束,他未就遗产继承制度本身的合法性进行质疑,而是将冲突简单处理为个体间的道德对立,将不公正转化成私人的恩怨,降低了对权力话语的批判效力。

5.2. 反话语实践:玛尔塔主体意识层面的觉醒

尽管侦探叙事强化了权力话语所拥有的合法性,玛尔塔这一角色依旧造就了一种“反话语”实践,反话语不是直接去对抗权力,而是利用“差异策略”使权力话语的裂隙暴露,玛尔塔因“外来者”身份(移民、阶层),从而成为权力话语的他者,而她继承遗产的举动挑战了血缘继承的合理性。玛尔塔与斯隆比家族之间的对抗所暗喻的,正是当下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移民之间的抗争[14]

玛尔塔的反话语实践体现为两个方面:

  • 身体话语的颠覆:她的“呕吐”机制虽说源自权力规训,却偶然成了揭露谎言的工具,当兰森尝试伪造证据把过错推给她时,玛尔塔的生理反应把真相揭露出来了,这种“非理性”的身体反应冲破了法律话语对“理性证据”的依赖,揭露了权力话语的脆弱层面。

  • 空间话语的颠覆:哈兰庄园原本是家族权威的象征,但玛尔塔通过继承行为将其转化为对抗旧秩序的场域。当她手持印有“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的马克杯站在阳台,俯瞰被驱逐的家族成员时,这一空间动作具有双重颠覆性。马克杯上的文字原是哈兰家族特权的隐喻,但玛尔塔以“外来者”身份接管庄园,打破了“权力必须依托血缘传承”的规训逻辑。福柯指出,空间的“可见性”是权力实施的基础,肉体的一切言行和存在都被一种高度显微观察的监视射线所环绕,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是规训权力实施控制的重要前提[15]。玛尔塔占据庄园高处(原哈兰的凝视位置),使家族成员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完成了“被规训者”与“规训者”的视角倒置。玛尔塔的“留下”并非对权力话语的妥协,而是通过占据权力载体并赋予其新意义,实现了对空间规训的抵抗。她没有延续家族利用空间实施压迫的模式,而是将庄园转化为个体主体性的宣言场域——正如福柯在《空间、知识、权力》中所言,空间的政治本质在于“谁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空间”,玛尔塔对庄园的重新定义,以微观实践挑战宏观权力,完成主体意识的觉醒。

6. 结论

电影《利刃出鞘》通过一起遗产争夺案件,揭示出权力话语在现代社会里的运作机制,从遗产继承制度到法律话语、媒体话语,权力凭借知识生产与话语实践完成对个体的规训,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影片分析赋予了批判性视角,它让我们察觉到,权力不只是存在于宏大的政治架构里,还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微实践里;真相并非客观中立,而是权力进行博弈的结晶;个体不易彻底脱离规训,仍能在边缘区域开辟出抵抗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幸, 陈希雅. 规训与反抗: 福柯权力视域下的“哪吒”系列电影[J]. 电影评介, 2025(11): 83-89.
[2] 李妍彤. 话语博弈: 电影《第二十条》的形象设置、权力景观与价值唤寻[J]. 新传奇, 2025(9): 4-7.
[3] 黄笑奇. 从“侦探”的形象呈现看中美侦探片的演变——《唐人街探案》系列对比《利刃出鞘》[J]. 戏剧之家, 2021(8): 139-141.
[4] 张子扬. 电影《利刃出鞘》的符号学阐述[J]. 声屏世界, 2020(8): 53-54.
[5] 杨芸. 规训与惩罚: 福柯式解读《狗镇》[J]. 大众文艺, 2016(6): 190-191.
[6] 徐思涵, 刘端. 福柯权力理论视域下对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仿生人“主体性”的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 45(3): 116-119.
[7] 王熙. 福柯权力视域下《子夜》中女性的规训[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4, 37(2): 62-64.
[8] 徐拟禹. 《达尔瓦》: 权力关系下主体的建构与回归[J]. 传媒与艺术研究, 2024(2): 60-65.
[9] 雷克, 刘懿璇. 权力景观与空间规训: 《扬名立万》的叙事美学探析[J]. 视听, 2022(11): 107-110.
[10] 戴宇辰. 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 福柯、拉图尔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空间——权力议题再阐释[J]. 国际新闻界, 2021, 43(7): 6-24.
[11] 韦宇婷, 辛熙恒. 福柯“反抗规训权力”的解放之路批判——基于马克思权力观的视野[J]. 大庆社会科学, 2024(6): 64-70.
[12] 江恒至. 福柯理论视域下《遗落的南境》的“知识-权力”博弈与主体性重构[J]. 文学艺术周刊, 2025(5): 8-11.
[13] 郑赛赛. 《利刃出鞘》与侦探电影叙事策略探索[J]. 电影文学, 2020(21): 138-140.
[14] 辜良烈, 陆航, 卢武. 好莱坞悬疑电影《利刃出鞘》人物形象与主题解读[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4): 156-157.
[15] 张一兵. 资本主义: 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7): 20-2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