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发展理念时代价值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OI: 10.12677/acpp.2025.149455, PDF, HTML, XML,   
作者: 杨莛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唯物史观新发展理念Historical Materialism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摘要: 新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深化和拓展,它不仅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超越,也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从系统剖析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将五大理念分别与唯物史观的社会矛盾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及群众史观相对应展开论证,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探究其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时代价值。新发展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还紧密结合了中国实际,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行动指南。
Abstract: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is a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ath 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not only transcends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but also inherits and develop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re connotation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respectively conducts arguments by corresponding the five major concepts with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theory, the social organism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world history theory and the mass history 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is basis, we will deeply explore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in promot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drive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not only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closely integrates with China’s reality, providing an action guide for resolv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杨莛豫.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发展理念时代价值探析[J]. 哲学进展, 2025, 14(9): 28-3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9455

1. 引言

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受到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是唯物史观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直接联系的重要环节。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进入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发展是时代主题之一,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还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夯实国家综合实力根基,都必须依靠持续的发展来提供支撑与动力。全面深入理解和发展新发展理念,对于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2.1.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背景

新发展理念是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部署和深化发展;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吸收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实践经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作出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征程上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逻辑,贯穿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一理念强调通过坚定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以及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是对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标志着中国追求全面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2.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

创新发展重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重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重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重在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重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阐述新发展理念各方面的内涵,即创新发展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供“动力”;协调发展重点包括城乡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以及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等;绿色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开放发展包括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等内容。共享发展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包括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3. 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

唯物史观构成了新发展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内在逻辑。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必然要求;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系统内部的和谐共生;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则为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要求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坚持开放发展,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而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则强调了共享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本质[1]

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关联、因果相袭,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不同领域的深刻洞见,也展示了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和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因此,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应用,更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各部分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五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着力,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都会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

3.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辨

新发展理念作为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其内涵,也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具体而言,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理论,“协调”基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绿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开放”符合世界历史的理论,“共享”则呼应了群众史观的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一个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整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协同作用[2]

3.1. 社会矛盾规律与创新发展理念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矛盾分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这些基本矛盾在特定时期的体现,反映当时社会的关键问题和挑战。理解社会主要矛盾,有助于抓住社会发展阶段的坚持点,指导问题的解决。

新发展理念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一般规律,注重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更符合实际、更有效的政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一理念主张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同时保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协调。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变得更多样、更高质,这要求社会生产不仅要跟上步伐、还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新需求。

3.2. 社会有机体与和谐发展理念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的发展进程与自然界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产生、发展直至衰亡的周期性变化。这一进程是由众多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逐渐塑造出一个动态平衡、有机联系的整体,被称为“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不仅是一个内部各部分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完整系统,而且追求着一种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未来社会理想状态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不仅局限于某一单一领域,而是广泛涵盖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生态和谐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协调状态。而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推动中国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强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创新思维与实践,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确保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各领域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3. 生态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健康,还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在环保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我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总结和汲取了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而提出,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通过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3]

3.4. 世界历史与开放发展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与细化,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促使世界市场逐步成型并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得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中国基于对全球形势的深刻洞察与精准研判,提出开放发展的先进理念,唯物史观中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论断,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拓展与实践。这一理论不仅为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更为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在此指导下,中国始终坚持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5. 群众史观与共享发展理念

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指出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根本力量。这一重要观点,与我国当前积极倡导的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核心在于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这一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这一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更是对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它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能从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共享发展,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同时还确立了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路径选择。这些理念和要求的提出,体现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概括和新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和范畴,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5]

4.1. 理论价值

新发展理念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其理论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发展理念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主线,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不仅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其次,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理念,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再者,新发展理念倡导开放与共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解放。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理念,主张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享理念则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力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理念不仅为解决全球经济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性贡献。它基于中国国情,回应时代需求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探索,为推动全球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新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了理论创新对于指导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4.2. 实践价值

首先,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如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先机,以科技创新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过,创新驱动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从核心技术层面来看,尽管我国在部分领域实现了突破,但在高端芯片、精密仪器、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对外依存度还是较高。2024年我国进口芯片进口量中处理器、控制器、存储芯片进口量最大。这些品类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亟需突破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其次,在协调发展中,中国致力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了城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持续释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比值提升。多地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部分偏远乡村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上仍与城市存在差距。本文认为,需要加快转型创新步伐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打破区域发展壁垒,通过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要素畅通,推动形成各区域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经济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空间布局支撑。

再次,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标志着中国正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能源使用,以及开展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国在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经济和物质文明的角度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正遵循绿色发展道路。这要求在农产品的生产、消费、流通和分配中融入绿色农业理念、利用绿色经济的推动力、导向力和创新力。通过分析市场需求,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内外循环畅通,保障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6]。当前,我国在生态恢复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机制,对生态恢复成效评估环节重视不足。同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限制性因素较多、法治保障不足等等。

此外,开放发展策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开放发展不仅有助于中国吸引外资和技术,加快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然而我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对于全球贸易经济活动仍构成压力。

最后,共享发展成果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推进教育医疗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成功帮助数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充分展现了共享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但共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2024年中国基尼系数仍高于国际警戒线,表明中国收入分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均等化不足的问题,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5. 结语

新发展理念是在对国内外现代化建设进程进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哲学思辨的有机结合,它全面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南。

参考文献

[1] 陶文昭. 科学理解新发展理念[J]. 前线, 2017(9): 37-40.
[2] 王红霞. 新发展理念方法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3] 孙琳, 葛燕燕, 姜姝. 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 11-20.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5.
[5] 王生升.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5(6): 76-82.
[6] 贺善侃.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0(5): 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