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三重逻辑:理论、历史与现实
On the Triple Logic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
DOI: 10.12677/isl.2025.95085,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映力: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数字科技创新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Factors 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摘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绕不开三重逻辑:理论、历史和现实,探究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人们对于生产力的理解,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了解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簇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总结不同阶段生产力变革的规律和特点,进而回归到现实,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的具体实践,以创新为动力,掌握当前核心的数字技术,以产业为载体,加速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力质的跃迁。
Abstract: Productivity is the decis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mastery of the current most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can not bypass the triple logic: theory, history and reality,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enrich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productive forces,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understan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not a cluster of one and went through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o sum up the laws of the changes in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return to reality,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society, innov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master the current core digital technology, industry as a carrier,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 to achieve the qualitative leap in productivity.
文章引用:王映力. 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三重逻辑:理论、历史与现实[J]. 交叉科学快报, 2025, 9(5): 682-690.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5.95085

1. 引言

习近平在2023年黑龙江视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而后在许多重大场合中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论述,最近又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从概念的提出到构建系统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经历了一个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由量变走向质变的现实积累需要。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探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深入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对于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生了改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水平,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这就需要加速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还是生产力,“新质”就是新时代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实现了量的大幅度提升同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进而实现质的突破。科学技术的革新性发展充分融入进生产要素之中,推进了生产力的跃迁式突破。

2.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界自身蕴含着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但它并不能主动变换形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要实现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主体的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体的自然界加以改造,主客体之间实现互动则必须要有中介的存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不断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不断改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3]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的生产力并非是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除了这三个基本要素以外,还包括教育、科学等等智能性因素,以渗透的方式融入进三个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生产力就是对其组成要素拓展升级以及整体要素的优化组合排列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蕴含着量与质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它也是人们在某一阶段上所取得的物质成果[4]。这种阶段性的成果,它是历史地带有时间和空间维度,人们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并再次付诸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构成要素出现了量和质的变化,人们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种族的延续,同时也使得人的智力实现再生产。在遗传的生理基础上通过教育推进人类社会整体知识结构和实践过程的整体推进,人类的数量、质量等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升,那么劳动者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科技与分工协作能力强化,推进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革新,劳动者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体力与脑力的突破,人们能够充分使用工具延伸自己的生理器官,实现对人自身体和部分脑力的替代,超越人本身物理存在,进一步实现外部自然力同化为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对象化双向互动和制约,构成了生产力的本质。但是生产力质的变化受到生产力总和的影响,生产力总和决定着其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5]”任何先进的生产力总是在继承过去生产力的总和的基础上予以突破创新,实现生产力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集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是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6]人们在进行生产就必须处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呈现正相关态势,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将会给生产力提供巨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正如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中对其对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7],但是当生产关系并非一直同生产力相适应,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必须变革生产力关系以适应运动着的更高的生产力,这种改革是伴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生的,如果生产关系始终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改革就始终处于进行时,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交往方式,进一步提高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生产过程,推动实现生产力由量变走向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就是当前生产力跃迁式发展的最新成果,其形成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的超越,同传统生产力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新质”,“新”在科技创新,“质”体现在高质量。传统生产力在过去推动了中国GDP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消耗了大量资源、能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通过量的堆砌来实现发展,生产资料总量上去了自然生产力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资源浪费、市场饱和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必然被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所取代。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融入进生产的各要素之间,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关系,涌现了许多新的生产关系,例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产权关系和分配方式,实现生产力要素的质变,催生更多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业态。

2.2. 系统论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合形成特定的结构并发挥不同的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的构成、力量对比和连结方式等都会对结构的功能产生影响,也正是这些构成了每一系统自身的独特性。每一系统之间并非孤立自存的,而是处在社会环境中,和其他系统不断进行交互活动,进而考察系统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单一系统,而是要将其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研究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并对其不断调整优化组合,以期实现最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的描述是从相互联系影响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整体性力量,“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6],“社会将剥夺私人资本家对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6]等等诸如“一切生产力”,“全部生产力”这种带有整体性总和类的言语,把生产力作为系统来把握。从要素论来看,生产力系统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技、管理、教育等作为渗透性要素融入进三个基本要素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过程论角度,生产力系统要经过生产、分工、交换、消费四个流程,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优化四个环节程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生产力系统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传统生产力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实现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的发展,进而落实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四个环节相互作用影响,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新质生产力的系统[8]。从要素构成来看,“新”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时代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型劳动者需要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朝着高技术、高知识和创新性人才发展;新型劳动资料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劳动工具更新迭代,从传统机械设备、仪器向数字化升级的智能机器设备和高端精密仪器[9]。新型劳动对象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既有传统的实体性因素,同样如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等抽象、虚拟的非物态对象的广泛应用并逐渐占据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彰显了巨大的力量,推进生产力呈指数性爆炸发展。

3.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历史逻辑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生产力发展的认识从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再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再到如今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时期、鹏飞的高速发展时期,再到稳中求进的过渡时期,要再进一步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式发展,除了量的积累还必须抓住机遇实现质的突破,而这个突破口就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科技在现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挥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创新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演进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过渡时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面临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国家要发展就必须首先解放生产力。通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国家建设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实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生产方式,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公有制经济,整合分散的生产力;积极开展一五计划,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解放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同时通过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制度激励和精神动员,鼓励人们积极生产,释放生产潜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奠定了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跃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集体安排到农民自主经营,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引入市场,激发了企业生产活力。同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国内学习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制造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方式,重视科技在生产要素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成为了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推进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注重发展的量再到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型,这意味着需要转换传统发展动能,培育新动能迫在眉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重新为疲软的经济注入生机和活力,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将创新融入科技之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科技渗透进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去,优化重组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强调,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要求,实现了从“科技的第一性”到“科技的创新性”的飞跃[10]

中国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物质精神极大丰富的世界强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历程也是我国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从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生产力总是到一定程度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跃迁,当低级生产力动能得以全部释放时,也就是实现向高级生产力动能转化的突破。

3.2. 科学技术革命的突破创新

人类文明史本质上就是一部生产力“新质化”的历史,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瓦特所改良的蒸汽机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强大的动力,技术革新从纺织业逐渐走向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为了更好提高生产效率,建造厂房将工人和机器聚集起来,出现了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蒸汽机的使用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工业生产规模化。生产的扩大化增加了产品的供给,而国内消费并不能完全消化市场,因而必须扩大市场,而蒸汽机的出现也使得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出现了蒸汽火车、蒸汽轮船等,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运输和市场的拓展。随着市场的扩大,各生产要素逐渐流通,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但由于规模化生产的不断扩大和能源需求的加剧,蒸汽动能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催生了对更优质的新动能、新技术的迫切需要,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积累了大量资本,为科研投入和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资金保障,这就为下一次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电力取代蒸汽成为新动能并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内燃机的发明也使得交通、电子通信获得了飞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匠依靠经验来推进技术的改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生产力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将科学理论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产生了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而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又极大地推动了生产集聚。电力的广泛应用极大削弱了生产对自然动力的依赖,提供了更快速的生产效率,需要大规模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这也使得相关企业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聚集。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大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资源掌控力抢占市场份额,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被大企业所兼并,逐渐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也能为科学技术研发提供充分的资金和人才进行系统化研究,强化了科学理论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生产力的发展不会一直停留在原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电器虽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也随着不断发展跟不上规模扩大和生产需要,同时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状态,而信息和知识传播交流的频繁,人们愈来愈需要加强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技术,这就需要新的动力来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原子技术、航天电子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11]。人类社会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最显著的特征。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具有高精确度、高可靠性、高流动性,易于集成等特征,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资源广泛共享,推动创新的突破发展等,利用数字技术为各个领域赋予新的能力和价值,产业之间不断深度融合和交叉渗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学习、生活、生产的各领域、全过程。

科学技术的与生产力发展如同齿轮般紧密咬合,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生产力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促使科技与现实有机融合,不断推进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纵览几次科技革命,从珍妮纺纱机开启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掀起数字浪潮,科技始终以冲锋的姿态冲破发展生产力的桎梏,将人类社会推向更高层级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科学技术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科学技术的竞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关键前沿性技术,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12]。唯有紧握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才能打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大门。

4.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现实逻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到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不断突破,世界对于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向,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再到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在各个层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数字技术方兴未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可利用范围,加速产业结构重塑,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而产业在创新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和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传统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在创新的引领下蓬勃兴起,未来产业的开辟将进一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创新引领到数字技术融合再到落实到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又会衍生出进一步的需求,倒逼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市场,进而必须推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数字技术和产业之间相互作用,创新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升级,而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4.1.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作用”[13],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明确表明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中“质的飞跃”中起主导作用的,革命性突破是依赖创新实现本质上的突破形成新的生产动能以替代传统的不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旧动能,如若没有依据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事物,就没有革新的方向和动力,创新是在传统要素的基础上所实现的突破,充分的量变之后把握机遇才能促成质变。颠覆式创新的本质是实现科技存量的“焕新”与科技增量的“换乘”,而非在原有赛道跳跃[14]。并没有脱离生产力这个人的生产能力这个本质,而是将创新融入进生产构成的全要素,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质的提升,从而呈现出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正是以新科技为内核的生产力,既强调创新驱动,又注重新科技对于产业的赋能和向生产力的主动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三方面新技术、新要素和新产业。新技术从技术系统出发,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主体,共同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系统,数字技术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渗透性,牵动其他先进技术的更新迭代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不同要素能够实现沟通交流,推进跨领域多元化发展,同时创造更多元化的产品和需求。新要素实现从科学技术要素转化为科技创新要素,是知识的资源存储形式转为以创新为驱动的知识生产力,扩展了知识性资源的生产边界。同时也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数据空间和生态[11],三者同创新、数字技术密切关联,其中数据是数字技术的核心要素,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空间沟通了人们日常的交流、工作和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产业生态,二者都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新产业是作为创新融入技术后的载体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主攻方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绿色、高效、节能,而除了新型发展产业以外,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同样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质的突破。数字技术作为科技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4.2. 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

当今社会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面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其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15],大力发展数字技术、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数据是在人们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以量化的方式对生产生活进行观察记录,大量建立实际基础的数据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更加清楚地呈现当前世界,以数据的形式使人、物和世界有效沟通起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信息能够在全社会、全方位、各领域推进社会化的流通和共享。数据具有低成本、共享性、无限性等特征,超越了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16],将数据赋能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数据 + 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学习数据分析能力筛选误导性信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分析,提高自身的劳动素质,同时数据产生了众多与之相关的职业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改变了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数据 + 劳动资料”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可以搜集和分析数据,自我优化,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人们的劳动过程与未经加工的原始数据相结合,从而对劳动也就是数据融入进劳动资料中或者本身就作为劳动资料而存在;“数据 + 劳动对象”人们通过数据构建劳动对象的相关参数,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其特点和价值,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驱动劳动对象的创新,数据在数字时代本就可以作为劳动对象,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分析和加工,推进劳动对象的升级和变革。数据具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身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促进供需矛盾之间的平衡,极大地推进科技的整体水平,创造更广泛、更高质量的社会价值。

新质生产力源于对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核心要素进行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局部优化,而是通过技术革命与方式创新,重构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劳动者知识结构的迭代升级,到生产资料的智能化改造,再到劳动对象的边界拓展,每一次要素变革都催生颠覆性技术群,并衍生出多元应用场景,在新生产场景下,颠覆性技术应用生成了新产品、新资料、新材料,倒逼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型跃迁,进而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可利用范围,加速产业结构重塑[17],从而使得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实现突破性跨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4.3.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通过创新推进新要素、新技术等质的突破来实现生产力本质的跃升,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产业,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产业是将技术、场所、人才、设备等要素集合起来聚集体,其形态与结构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无论是蒸汽机所衍生的工业制造,还是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经济,任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都无法脱离产业体系的支撑与承接。科技是第一动力,科技只有和产业相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产业一般是由若干企业和相关机构组合而成,具有某些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更高的社会生产形式承载着生产力。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就需要增大研发经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供新技术,新产品。而为了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那么就需要在其他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产业自身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大规模的生产能够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实现人才聚集效应,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的主体,具备专业知识、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人才在产业之中相互交流、学习和合作,进一步推进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创新作用于产业,产业不断发展后又倒逼创新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产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紧紧依托于实体经济。而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着重重困境——生产成本高、需求饱和、数字技术的冲击等等,必须实现结构性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将数字技术深入融合,以期实现革新性的突破,使传统产业重焕生机与活力。实体经济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种数据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经过数字技术有效提炼和整合分析,将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赋能,实现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顺丰速运作为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之一,其成功关键因素离不开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科技+”为核心,建立物流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与华为合作建构了DevOps一体化流水线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实时监控,优化配送效率,满足客户服务。顺丰2023年配送快件总量119.7亿票,较2017年增长近3倍,服务网络覆盖国内2789个县级行政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8]。海尔通过打造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直接链接到生产环节,推动了从传统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当前通过“高端定制服务”“全场景解决方案”“量子小店”等创新模式,大幅提升了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服务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用户满意度提升至98.6% [19]。这些案例能看出将数字技术与更多产业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用户满意度,进而推进产业融合升级。进一步扩大数字产业化的范围,提高实体经济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将数字技术嵌入产业链中,为相关产业提供分析市场、创造有效供给的信息,挖掘产业的发展潜力。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性技术和现实发展的真切需要为基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产业。正确认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非对立的存在,非此即彼,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新兴产业提供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资金支持。随着经济和市场的变化,传统产业当前面临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挑战,继续转型升级,优化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在产业链上相互依存,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思路也能为传统产业提供借鉴,彼此之间人才交流也不断深化,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也能给新兴产业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精尖的技术,产业出于发展的需要将推进技术的持续突破,倒逼科技创新能力的升级。未来产业是代表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潜在的发展生产力的源泉。它是基于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探索,虽然目前仍处于前期萌发阶段,但一旦取得突破,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创造出全新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论逻辑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指引,历史逻辑验证了其发展的必然性,现实逻辑则为其形成搭建了实践平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揭示,到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生产力范式跃迁,再到数字时代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战略需求,三者相互交织、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深层动力。只有深刻理解这三重逻辑,才能更好地了解新质生产力的演进规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三者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更新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历次科技革命表明,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必须以当前的现实矛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卡脖子关卡,改造传统产业,抓住机遇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3-09-09(001).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3]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00.
[4] 彭双贞.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演进的学理探析——从“第一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J]. 科学社会主义, 2024(3): 4-11.
[5]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
[6]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24, 582, 687.
[7]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6.
[8] 石先梅. 生产力系统与新质生产力阐释[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 45(3): 110-118.
[9] 石建勋, 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 3-12.
[10] 潘建屯, 陶泓伶. 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三重维度[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4(4): 12-19.
[11] 蒋永穆, 等. 新质生产力: 如何看?怎么办?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4: 10-17, 48.
[12] 张占斌, 陈晓红, 黄群慧, 等. 新质生产力[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 11.
[1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14] 王福兴, 杨洋. 新质生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机制研究[J]. 学术探索, 2024(10): 33-40.
[15] 习近平.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 求是, 2022(2): 4-8.
[16] 张晋铭, 徐艳玲. 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启示——基于马克思生产力二维理论的分析[J]. 兰州学刊, 2024(9): 74-86.
[17]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要素机制、创新逻辑与路径突破——基于系统论视角[J]. 当代经济科学, 2025, 47(1): 120-133.
[18] 邱海峰. 融智出新 助力畅通“经络” [N], 人民日报, 2024-11-30(001).
[19] 王旭光. 家电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N]. 国际商报, 2025-06-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