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翻译框架下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研究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 Compet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5.13994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展, 徐鹏智, 胡顺兴, 李志凌*: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与南亚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区域国别学国际语言服务Transknowletology Regional and Country Studies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s
摘要: 随着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区域国别研究及国际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迫切。当前人才培养存在学科背景单一、高校联合培养机制不完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及国情关注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基于知识翻译学框架,结合区域国别学跨学科范式,探讨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路径,分析其意义(促进国际知识流动、提升跨文化交际与决策支持能力等),并提出具体路径与对策(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行业合作等),旨在为相关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满足时代需求,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Abstract: With deepening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opening-up, there is an urgent demand for talents in regional and country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s. Current talent cultivation faces issues like single disciplinary background, imperfect university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minority languages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f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Transknowletology framework and interdisciplinary paradigm of regional and country studi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path for regional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 analyzes its significance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 enhanc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tc.), and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industry cooperation, etc.),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文章引用:杨展, 徐鹏智, 胡顺兴, 李志凌. 知识翻译框架下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42

1.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发密不可分。中国需要世界准确地理解中国,同时也需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世界,包括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我国对域外知识和语言能力产生了巨大需求。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出发,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培养通晓国别与区域问题的专门人才,变得尤为迫切。我国外语教育界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迫切需求,不断拓展其学科边界,借助语言优势获取和分析一手研究资料、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开展跨学科研究[1]

目前我国区域国别学科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一是区域国别学建构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涉及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和世界史等相关学科,但是目前的人才学科背景较为单一,且研究多使用英语,对于对象国及其所使用的语言不甚了解,且缺乏跨学科意识,很难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区域国别学综合性研究;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间缺少联络沟通,其联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这就导致相较于外语类院校,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在区域国别学研究上有所欠缺,复合人才培养有待突破;三是就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而言,应更多地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进行田野调查,开设相关的语言学习课程,以对象国语言作为工作用语对其进行研究,这对高校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多为小语种,出于多方面考虑,即使开设课程,学生是否会考虑学习该语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做好语言治理,关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赋能,是一项重要课题。

基于外语学科和外语学院固有资源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是对传统外语学科的一次整合和超越,也是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一次“跨界”融合发展。这需要突破传统学科思维,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路径[2]。本研究从知识翻译框架出发,通过理论建构、实践验证和人才培养的多维探索,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际提供新的认知框架,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科理论的创新发展上,更在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语言服务领域新的实践智慧。

2. 概念界定

2.1. 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内涵

区域国别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指向域外国情或域情的交叉学科研究,是以服务国家、放眼世界为目的的综合性知识探究。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属性。“作为对域外国别和地区进行的知识体系建构,区域国别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域内和域外区分的地理属性、学理和实践并重的意义属性、人文与社会学科融合的方法属性这三种属性的统一体”[3]。钱乘旦[4]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是针对具体地区和国家所做的全面研究,研究者通过研究去整理出完整的知识谱系,构建整体认识论。他强调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学科研究特性,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的综合知识体系。而外国语言文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世界史三个学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学科。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目的、内容与行动。

2.2. 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

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区域国别的未知知识。“知识是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与经验,构成人的生存需要与生活积累的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工具”[5]。“知识本身是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文化又因为知识的积累和目的在本质上属于知识”[6]。知识就在于使语言与语言发生关系,在于恢复词与物的巨大的统一平面,在于让一切东西讲话。区域国别研究知识生产是指人们对于区域国别研究领域思想、观点、方法等新知识的发现与创造过程,具有创造性、传播性与传承性。在区域国别研究知识生产中,由于并非所有研究者能做到使用多种外语直接从事研究,而其特殊的知识生产特征决定了翻译的助力需要。

2.3. 知识翻译学

知识翻译学(Transknowletology)认为,翻译并非单纯地由一种语言向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也不是两种文字之间简单的信息交流,而是不同语言承载的不同知识的选择、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即本质上的知识建构。该学说打破传统的基于视角主义的翻译观,秉持客观意义上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以及建构主义的认知观,既关注知识的翻译,又关注翻译的知识,强调以知识迁移为核心,基于知识的“地方性”与“世界性”互动,经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实现知识在新的语境下的“真”“善”“美”三大翻译生产原则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再)生产、话语重构以及价值再创造的终极目标。

显而易见,知识翻译学注意到真、善、美的三者与知识的关联互动,将它们分为美与善、美与真、美与美三对动态关系,凸显其作为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这种辩证建构,体现了人文客观性和解释有效性的特征。“从广泛意义上讲,每一种语言皆与特定的现实存在相对照,表达特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为一种特定的知情意系统,动态描绘特定社会的现实——精神图景”[7]。从整体论角度入手,知识翻译学将三种知识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建构,融通了逻辑知识、美学、伦理学的知识范式和方法论。它重视“生存”和“生活化积累”等人文因素[6],链接知、情、意三者功能,既揭示了命题范式的知识性、审美和价值,又打通了多元价值的可通约性。通过知识视角,对现有的翻译知识进行多层级、多维度的反思与阐释,将知识内核转变成翻译理论的关键要素。这种方法论化解了翻译知识的悖论和张力。从这一点看,知识翻译学拓展了翻译知识的论域。

3. 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国际知识流动与价值传播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国际传播及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延展了语言能力培养的发展空间。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打破了国际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语言服务人才在培养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把握数据科学发展的趋势,深入研究新技术对国际传播能力的影响和价值。

3.2. 提升跨文化交际与决策支持能力

掌握好特定国家及地区的语言,才能助力于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更加亲和实效的方式传递给国际社会,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中国促进世界文明对话的理念及举措为更多国家所理解和认同,使文明互鉴真正成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世界和平的纽带。

3.3. 理论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

本研究将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迁移–话语重构–价值创造”理论框架与区域国别学的跨文化研究范式结合,深化对翻译活动跨文化知识转化功能的认知,推动翻译学从“语言转换”向“知识再生产”的理论升级。突破了传统语言服务仅关注语言转换的局限,构建了包含知识加工、文化适应、战略传播等维度的复合型素养模型。这种跨学科整合既拓展了知识翻译学的应用场景,也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在学科知识构成、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乃至社会服务层面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形成文学、语言学、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国别区域研究之间既特性鲜明又融通互补的复合型学科身份。

3.4. 实践指导价值

培养大批精通相关国家区域的语言、了解相关国家区域的人民、通晓相关国家区域的国情区情和相关行业领域、能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能成功开展涉及相关国家区域工作、能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已经是时代急需。区域国别化语言服务的本质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的过程,强调译者需具备“以真求知”的学术严谨性、“以善立义”的文化敏感性以及“以美行文”的传播艺术性。这种素养结构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培养相关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3.5. 语言服务素养结构革新

本研究提出“语言能力–国别知识–领域专长”的三维素养架构,强调译者需兼具语言服务技能、区域战略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既回应了国家“精通国际规则、擅长全球治理”的人才需求,也为外语学科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导。此后,外语学科教育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向超越语言本身的能力导向延伸。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其他可迁移的国际胜任力被界定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区域国别语言服务素养结构研究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景和交汇点。

4. 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研究的路径与对策

4.1. 框架理论深度解析与本土化:知识翻译学的基石应用

在知识翻译学视角下,对知识翻译框架进行深度解析与本土化是能力养成研究的首要途径。知识翻译学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知识的传递与重构。因此,研究者需深入剖析知识翻译框架中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等环节的理论内涵。知识获取阶段,要理解如何从源语言文本中准确提取专业知识、文化信息等;知识转换环节,要掌握如何将源语言知识体系转化为目标语言知识体系,包括概念对等、语境适应等;知识传递阶段,则要关注如何确保目标受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结合区域性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至关重要。不同区域有着独特的语言生态、文化传统和产业需求。例如,某些区域以制造业为主,那么在知识翻译框架中就需要融入更多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则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解读。通过将知识翻译框架与区域实际相结合,使语言服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区域的语言服务需求,掌握区域内特定领域的知识翻译规律。这样,培养出的语言服务者不仅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还能灵活运用知识翻译学原理解决区域性的语言服务问题,为后续的能力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4.2. 语言服务需求精准调研:知识翻译学需求导向

精准调研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需求是知识翻译学指导下的能力养成研究的关键途径。知识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要以满足特定需求为导向,因此,深入调研区域内的语言服务需求,能够为能力养成提供明确的方向。研究者需要运用知识翻译学的需求分析理论,从多个维度对需求进行剖析。首先,要了解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不同产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差异很大。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可能需要大量的科技文献翻译,而旅游业则更注重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其次,要关注区域内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会议、文化展览等,这些活动对语言服务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语言服务需求方的具体需求和痛点。例如,一些企业可能反映在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服务者对行业术语理解不准确,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将这些需求反馈到能力养成研究中,就可以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训练内容。比如,增加特定行业的术语学习、商务谈判技巧培训等。精准的需求调研能够使语言服务者的能力养成更加贴合实际,确保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区域内的语言服务岗位,运用知识翻译学的原理和方法,高效地完成语言服务任务。

4.3.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知识翻译学内容整合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是知识翻译学框架下能力养成研究的核心途径之一。知识翻译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合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翻译课程的界限,将知识翻译学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首先,要设置基础语言课程,包括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精读、写作、口语等,这是知识翻译的基础。同时,要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语言服务者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因为知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的交流。

其次,要开设专业知识课程,根据区域内的产业需求,选择相关的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工程等,让学生掌握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例如,在法律翻译课程中,不仅要教授法律文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此外,还要设置知识翻译方法论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翻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翻译实践,如知识图谱构建、术语管理、翻译记忆系统应用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语言服务者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翻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4.4. 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知识翻译学过程模拟

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是知识翻译学指导下能力养成研究的重要途径。知识翻译学注重翻译过程的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模拟真实的知识翻译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结果,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和转换。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模拟翻译任务等方式。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真实的区域性的语言服务项目,如翻译一份区域内的招商引资手册。学生需要组成团队,进行项目策划、知识调研、翻译执行和后期校对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还要运用知识翻译学的原理,对项目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案例教学则可以选择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服务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学习知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模拟翻译任务可以设置各种不同的场景,如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商务文件笔译等,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使语言服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翻译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5. 行业合作与实习实训:知识翻译学实践检验

加强行业合作,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是知识翻译学框架下能力养成研究的关键途径。知识翻译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际的语言服务环境中,才能真正检验和提升语言服务者的能力。与区域内的语言服务企业、翻译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区域性的语言服务项目,了解行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说明书翻译、市场调研报告翻译等项目。在翻译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知识翻译学的原理,准确理解源语言中的专业知识,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同时还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实际工作中的翻译技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实习实训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区域内的语言服务市场动态和需求变化,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行业合作与实习实训是知识翻译学实践检验的重要环节,能够使语言服务者的能力养成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4.6. 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知识翻译学效果优化

建立科学的评估反馈机制,实现持续改进是知识翻译学指导下能力养成研究的重要保障。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对语言服务者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至关重要。评估内容应包括语言服务者的翻译质量、知识掌握程度、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翻译作品评估、知识测试、模拟翻译任务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语言服务者和教师。对于语言服务者来说,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对于教师来说,反馈可以让他们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例如,如果评估发现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教师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同时,要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定期对能力养成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环节。通过评估反馈与持续改进,确保知识翻译学框架下的能力养成研究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更符合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5. 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知识翻译框架,深入探讨了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的相关问题。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与实践案例的考察,笔者发现,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的能力养成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过程,涉及语言技能、文化理解、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在知识翻译框架下,笔者强调了语言服务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深入理解区域文化背景,掌握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这些能力的综合提升,是语言服务者能够在国际化环境中有效沟通、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关键。然而,本研究也揭示了当前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实践机会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增加实践机会、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等,以期为语言服务者的能力养成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的角色将愈发重要。笔者期待本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基金项目

2023年云南民族大学校级优质课程“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名译赏析”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ZKCPY-230012)。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知识翻译框架下区域性国际语言服务者能力养成研究(项目编号:2025WGY00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宁琦. 区域国别学与外语教育视角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J].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4(2): 1-10, 204.
[2] 翟石磊, 刘猛. 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1): 182-190, 201.
[3] 罗林.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框架下的区域国别研究[J]. 区域国别学刊, 2024, 8(5): 5-11, 153.
[4] 钱乘旦, 刘军. 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钱乘旦教授访谈[J]. 俄罗斯研究, 2022(2): 3-19.
[5] 杨枫.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1): 1-2.
[6] 杨枫.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5): 2, 27.
[7] 李瑞林.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1): 47-59,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