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中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语言符号,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段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是人们的网络交际以及日常生活的体现。乔治·莱考夫认为:“不仅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2]。隐喻无疑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超速发展,其对人们的日常交际表达和生活方式有着越来越深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在隐喻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现象及其隐喻机制。
2. 概念隐喻
自Lakoff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概念映射,是从其中一个经验域部分映射到另一个不同的经验域[2]。这一概念提出为人们对隐喻这一概念的现代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国内学者对于隐喻的界定、生成机制、跨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隐喻相关认知机制提供了便利,也为我们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提供生动实例。
国内学者束定芳在1996年就在《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一文中对隐喻的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目标、方法与任务,并指出不能以传统视角将隐喻归纳于修辞,而是将隐喻以认知视角来进行研究[3]。这对于国内后续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续国内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永生(2006)在《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一文中,以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1) 语法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2) 名词化的界定与类型;(3) 动词化的界定与类型;(4) 名词化隐喻功能与动词化隐喻功能的对比,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阐释[4]。该文章系统全面地解释了语法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常楠(2008)认为:隐喻是构造词语新义中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新义的产生往往是人们以某–熟识的领域经验为基础,去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形成一个隐喻的概念系统,引中出新的意义,这就是映射的过程。他从始源域的不同,对网络隐喻的映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后紧扣这一中心,从词义三要素——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色彩意义出发,对不同映射过程中的词语意义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涉及隐喻在网络流行语语义变化中的特点与功能[5]。
徐盛桓(2014)《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他指出:隐喻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他对于隐喻的起因、发生及构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隐喻生成全过程的考察揭示了隐喻所蕴含的语言创造性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6]。
张庆敏(2022)在《概念隐喻视角下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一文中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从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分类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探求其构建方式及隐含意义[7]。
从上述学者研究不难看出,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趋势呈现多领域、深层次、全方面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而且隐喻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范畴中破茧而出,跃升为一门深度揭示人类思维建构与知识创造规律的跨领域核心学科。其现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复杂性,本文将基于此研究隐喻在网络流行语中存在的隐喻现象及其生成机制,以期能为隐喻的研究增添生动实例。
3. 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隐喻机制
3.1. “小孩哥/小孩姐”
3.1.1. 隐喻现象
“小孩哥/小孩姐”通常用来称呼那些在某个领域展现出超越年龄成熟度、非凡才能或特殊气质的未成年人。例如,有小学生凭借精湛琴艺在国际比赛获奖,网友们会惊叹“这小孩姐太牛了”;又如少年黑客凭借高超技术破解难题,大家便称其为“小孩哥”。这里的“哥”与“姐”,超越了年龄层面的普通称谓含义,被赋予了尊重、钦佩之意,隐喻着这些孩子在能力、心智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越成年人的水准,拥有值得他人仰视、学习的特质,成为所属领域内的“佼佼者”。
3.1.2. 隐喻机制
(1) 概念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这一隐喻建立在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概念进行映射的基础之上。传统认知里,未成年人往往处于被呵护、教导的成长阶段,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然而,“小孩哥/小孩姐”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把成年人世界中与“哥”“姐”相关联的成熟、干练、有本事等特征,映射到那些表现出众的孩子身上。例如,在工作场景中,“哥”“姐”常是业务骨干,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小孩哥/小孩姐”就让人们把这种对成年人强者的印象投射到孩子身上,使他们获得类似的身份标签,完成从稚嫩孩童到“能力担当”的概念转换。
(2) 情感转移
伴随着概念的映射,情感也发生了转移。原本人们对未成年人多持有关爱、保护的情感倾向,而面对“小孩哥/小孩姐”时,关爱之情并未消失,但更多的是增添了钦佩、赞赏乃至敬畏之感。当看到孩子在科技、艺术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那种超越年龄限制的惊艳表现,会让观察者内心的情感天平倾斜,将对强者的敬重情感转移到这些孩子身上,进一步强化了“小孩哥/小孩姐”所蕴含的隐喻力量,使其成为承载特殊情感的流行语符号。
3.2. “City不City”
3.2.1. 隐喻现象
“City不City”通常用于评价某个地方、场景、人物或事物是否具备典型的城市特质。这里的“City”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被隐喻化地赋予了一系列与现代都市生活紧密相连的属性。例如,当人们提及某家新开的咖啡馆很“City”时,意味着这家咖啡馆有着时尚的装修风格,提供精致的饮品,或许还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整体氛围充满都市的现代感、时尚感与精致感;换言之,“City”在此成为了一个承载都市文化、时尚潮流、现代化生活方式等诸多抽象概念的隐喻符号,人们借助它快速且形象地表达对周围事物是否契合城市理想形象的主观判断。
3.2.2. 隐喻机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City不City”的隐喻构建基于人们内心对城市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在大众的潜意识里,城市往往与高楼大厦、繁华商业、先进科技、时尚潮流等元素紧密相连,构成一幅充满魅力与机遇的现代化画卷。当人们使用这一流行语时,便是将这种理想化的城市认知映射到具体的评价对象上。例如,将城市中常见的大型购物中心所具备的宽敞明亮、品牌云集、购物便捷等特质,映射到一个小型商场的评价中,若小型商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特征,便会被认为很“City”,反之则不然。这种映射使得“City”一词超脱了地理范畴,成为衡量现代化、时尚化程度的标尺。
3.3. “银发力量”
3.3.1. 隐喻现象
“银发力量”将老年群体隐喻为“力量”,打破了人们对老年人“体弱、依赖、退居二线”的传统刻板印象,而是把老年群体比作一股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动力源泉。比如,在社区中,许多退休老人组成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调解邻里纠纷、组织文化活动等,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同一种强大的社区建设“力量”;在文化传承方面,一些老年民间艺人、文化学者等,凭借多年的积累和深厚的造诣,将传统技艺、文化知识等传授给年轻一代,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3.3.2. 隐喻机制
(1) 概念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银发力量”实现了从传统老年群体概念到具有活力、创造力的社会动力概念的映射。人们把对力量(如体力、智力汇聚产生的改变事物的能力)的固有认知,投射到老年群体身上,使老年人原本被弱化的形象得到强化,被赋予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新内涵,完成跨认知域的意义转移。例如,当提到“银发力量”时,人们不再仅仅联想到老年人的衰老和需要照顾,而是会想到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力。
(2) 相似性映射
这种隐喻建立在老年人的行为效果与力量的作用效果相似之上。力量能够引发改变、推动进程,老年人在各个领域的付出,无论是社区服务带来的邻里和谐、文化传承维系的民族精神延续,还是专业领域突破带来的行业发展,都与力量驱动下的积极成果相契合,基于此形成隐喻表达。
3.4. “水灵灵地”
3.4.1. 隐喻现象
“水灵灵地”原本主要用于形容人或动植物的润泽、有生气的状态。在隐喻用法中,它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生动、鲜活或值得称道、引人关注。例如,“她跳舞跳得水灵灵地”“他演讲得水灵灵地”。这里将具体的外貌或物体的鲜活状态映射到抽象的行为表现上,使行为也带有一种生动、鲜活的感觉。
3.4.2. 隐喻机制
(1) 跨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水灵灵地”实现了从具体的视觉感知领域(人或物的外观状态)到抽象的行为评价领域的跨域映射。人们对于“水灵灵”的初始认知通常来源于对实体(人、动植物)外观特征的观察,这些实体通常具有饱满、润泽、充满生机的特点。当这个词用于形容行为时,就将这种关于外观的具体认知投射到了抽象的行为范畴。例如,我们看到鲜嫩多汁的水果时会产生“水灵灵”的直观感受,当把这个词用于形容表演行为时,就好像把表演的精彩程度类比成水果的鲜嫩多汁,使观众在欣赏表演时也能产生一种如同看到“水灵灵”的事物一样的新鲜、生动的感觉。
(2) 相似性映射
这种隐喻的构建基于相似性联想。“水灵灵”的事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充满活力、吸引人的目光,而且具有一种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美感。当一个行为被形容为“水灵灵地”时,意味着这个行为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比如行为表现自然流畅、充满活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且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以“她唱歌水灵灵地”为例,唱歌的过程就像“水灵灵”的泉水一样,自然流淌,声音悦耳动听,充满生机,让听众如同看到清澈灵动的泉水一样,产生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这与“水灵灵”的事物所带来的感受是相似的。
3.5. “数智化”
3.5.1. 隐喻现象
“数智化”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紧密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技术理念和发展趋势隐喻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变革性力量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而是把这两种技术深度融合后的强大功能和深远影响,用“数智化”这一简洁的词汇来隐喻,就好像这是一种全新的、可以驱动各行业变革的能量形态。
3.5.2. 隐喻机制
(1) 概念整合与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数智化”是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概念的整合,并将其映射到一个新的、抽象的认知域。“数字化”主要涉及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等基础操作,而“智能化”侧重于让系统或设备具备类似人类智能的能力,如学习、推理和决策等。“数智化”把这两个原本有区别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实体,然后将其映射到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高效运营模式和创新驱动的认知域中。
(2) 相似性映射
“数智化”隐喻的构建还基于功能相似性。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后的“数智化”系统,与人们所期望的高效、精准、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有着功能上的相似性。
3.6. “班味”
3.6.1. 隐喻现象
“班味”将因工作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身心状态、氛围和情绪隐喻为一种“味道”。通常来说,“味道”是通过嗅觉感知的一种具体的感觉,而在这里,它被用来描述工作环境下抽象的、多维度的感受。例如,人们会说“在办公室待了一天,身上满满的班味”,这里的“班味”可能包含了工作的压力、疲惫感、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情绪、对工作任务的倦怠或者对工作环境的某种熟悉感等诸多抽象的内容。
3.6.2. 隐喻机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班味”实现了从抽象的工作感受认知域到具体的味觉认知域的跨感官映射。人们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体验,如压力使人感到心情沉重,疲惫让人觉得精神萎靡。这些抽象的情绪和状态很难用简单直接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而“味道”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且具有强烈感知性的感官体验。
当把工作中的复杂感受隐喻为“班味”时,就好像把这些无形的情绪和状态装进了一个名为“味道”的容器中,使它们变得更加具体可感。例如,一个人在连续加班后,身心俱疲,这种疲惫和对工作的无奈感就被隐喻为一种特殊的“班味”,就像闻到了一种令人有些压抑的气味一样,让他人能够通过这种隐喻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工作状态。
3.7. “智能向善”
3.7.1. 隐喻现象
“智能向善”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道德价值取向隐喻为“向善”。在这里,“善”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道德概念,通常用于形容人的道德行为和价值观念。而在这个短语中,它被用来描述智能技术应该遵循的一种发展路径,就好像智能技术也可以像人一样具有道德意识,朝着对人类有益、符合伦理道德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医疗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更精准地帮助医生发现疾病,减少误诊率,从而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就是“智能向善”的一种体现。这种智能技术的应用被隐喻为是在做“善”事,是朝着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3.7.2. 隐喻机制
(1) 跨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智能向善”实现了从人类社会的道德认知域到智能技术发展认知域的跨域映射。在人类社会中,“善”代表着诸如善良、正义、对他人有益等道德观念和行为。而在智能技术领域,这一概念被映射过去,用来描述智能技术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原则。
(2) 相似性映射
这种映射还基于目的的相似性。人类的“善”行目的通常是促进他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等。而智能技术在被期望“向善”时,其目的也是服务人类社会,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等。
3.8. 松弛感
3.8.1. 隐喻现象
“松弛感”是把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心理状态隐喻为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松弛”。它将抽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具体的身体感受“松弛”来进行表达。例如,我们会说“她在舞台上展现出一种松弛感”,这里并不是在描述身体肌肉的放松状态,而是在形容一种在表演情境下自信、淡定的心理状态。
3.8.2. 隐喻机制
(1) 跨域映射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松弛感”实现了从心理认知域到生理认知域的跨域映射。在心理认知域中,存在如镇定、自信、轻松等抽象概念来描述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在生理认知域中,“松弛”通常指身体肌肉、关节等的放松状态,是一种可以直观感知的身体现象。
当使用“松弛感”来形容心理状态时,就要把心理上的那种放松、自在的状态映射到身体的“松弛”状态上。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重要考试时,心态很平和,没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我们就可以用“松弛感”来形容他的这种心理状态,就好像他的心理状态如同身体在舒适的温泉中泡过后的那种放松状态一样。
(2) 相似性映射
这种跨域映射是基于体验相似性的。身体上的松弛体验和心理上的放松体验有很多相似之处。当身体处于松弛状态时,我们会感觉舒适、没有压力;同样,当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时,也会有类似的舒适感和没有紧张压迫的感觉。
比如,一个人在度假时,躺在沙滩椅上,身体肌肉放松,同时心理上也没有工作等事务带来的压力,感到非常惬意。这种身体和心理体验的相似性使得“松弛感”的隐喻能够自然地将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联系起来。
以上是十大流行语中蕴含隐喻及其机制的词,另外两个词“硬控”、“未来产业”不具备隐喻特征,“硬控”属于转喻现象,文中不做分析。
4. 隐喻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1) 反映社会压力与社会心理
“班味”和“松弛感”的隐喻,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下的压力与疲惫,以及对心理平衡和生活质量的追求。“班味”表达了人们对工作压力的无奈和厌倦,而“松弛感”则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追求内心平静的一种向往和目标。
(2) 体现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City不City”、“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流行语的隐喻,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人们的生活态度。“City不City”反映了人们对时尚、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松弛感”强调了一种从容、淡定、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银发力量”体现了对老年人价值的尊重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孩哥/小孩姐”则展现了对年轻一代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鼓励与期待。
(3) 折射时代特征与社会变迁
这些流行语的隐喻还折射出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语言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银发力量”的出现与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提高密切相关;“小孩哥/小孩姐”的流行则与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5. 结论
2024年网路十大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丰富多样,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情感和社会现象隐喻为具体的事物或状态,这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活态度,以及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的变迁。对这些隐喻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时也为语言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