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国先秦时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高峰之作,确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根本,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推动其英译进程,既是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内在需求,也是历史演进中不可回避的客观趋势。《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尽管其英文翻译研究领域尚未成熟,尤其是缺乏基于认知识解理论的系统性探讨。本项研究聚焦于其英译本,采用认知识解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译者在解读原文和创作译文时所运用的认知策略。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这些译本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对译者的翻译方法、行为模式及其对中医文化翻译深层理解进行科学评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和理论支撑。
2. 认知识解理论
21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引领了翻译理论的革新。在此背景下,西班牙翻译家Martin率先提出了“认知翻译学”这一关键分支学科,其核心在于将翻译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交叉融合[1]。认知翻译学的核心属性,在于其作为一门融合认知科学与翻译研究两大领域的交叉性学科[2]。识解在认知翻译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翻译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相互影响。邱文生指出,翻译活动的认知属性可归纳为三个核心特征:翻译实践高度依赖认知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认知行为;整个翻译流程可视为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3]。
美国语言学家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下提出“识解”这一个核心概念[4],指人类以多样化方式理解同一情境的认知能力,构成了认知加工的关键环节。Langacker进而将该概念解析为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我国学者王寅认为辖域和背景存在一定重叠,因此将它们合并为一类,总结为四个维度[5]。
现有研究已结合认知识解与翻译。王寅[6]归纳了译者的主要转换策略;肖坤学[7]提出翻译本质是认知重构,并阐释了实践原则方法;谭业升[8]将翻译转换关联认知解构–重构机制,优化翻译能力框架;张艳和郭印[9]则用该理论分析唐诗英译中动词转换,以保留原诗美学意境。本研究突破传统研究范式,采用逆向分析路径,基于认知识解理论框架,通过译文反推译者的认知加工机制,深入探究翻译策略选择背后的心理认知动因。
3. 研究基本设计
中医典籍翻译作为推动中医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渠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10]。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黄帝内经》的两个英文译作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再现及其在译文中的识解重构。本研究选取倪毛信和罗希文的《黄帝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黄帝内经》医学术语翻译解构及其翻译原则与方法体系构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通过认知识解四个维度呈现特定的识解特征?
(2) 中医典籍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 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
4.1. 辖域与背景
认知语言学中,辖域指描述事物时激活的概念网络及相关知识体系,它塑造理解与表达模式;背景则是影响解读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翻译时,译者认知触发相关经验图式。东西方文化基质差异形成独特的思维与语言模式,在翻译中外显为表达与策略的差异。因此,译文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深层文化意涵与背景认知的映射。同一场景在不同语言中的认知分化会投射为表层句法结构的差异[11]。例如,在句子“life is a journey”中,“life”被视为目标域,而“journey”作为源域,用来帮助解释和理解“life”这个抽象概念。面对抽象概念的挑战,人们诉诸具象源域,通过隐喻映射完成识解。
在进行中医知识的英文译述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中医知识和理解。然而,由于译者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以及现实环境各异,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译本的产生,从而使得表达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差异。例如,在面对复杂的中医术语和概念时,译者可能会基于自身的专业领域或文化背景做出不同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最终的翻译结果。因此,每一本译本都是译者对中医文化理解和个人风格的反映,反映出了其对文本意义的独特诠释和表达方式。
4.2. 视角
视角指认知主体阐释事物时采纳的时空坐标、观察方位及其价值取向与认知定向[12]。Langacker强调视角决定情境元素的相对突显度。高突显度成分源于基体中被侧显的次结构,常为场景核心[13]。认知参照点差异引发对同一情景的概念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描述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反映了译者经验、文化及专业背景的不同。翻译因此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独特的认知解释。例如,描述房间场景:(a) The cat is sitting on the chair. (猫为主语,突显动作) (b) The chair has a cat sitting on it. (椅子为主语,突显状态)相同情景,不同视角塑造了不同的认知模式与语言表征。翻译实践中,译者的认知定位制约句式与词汇选择。如罗希文译本,为契合英语“形合”特质,采纳符合目标语句法的结构性视角[14]。
4.3. 突显
日常观察中,个体依据特定视角与关注点,或全景扫描或聚焦局部。认知理论将这种被选择性关注的显著部分称为“突显”(前景化),反映个体基于心理倾向与认知策略对外部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塑造独特理解[15]。突显指场景中感知显著性更高的成分。这种认知显著性影响语言结构(句法构型、词汇配置)及译者的词汇选择[16]。概念详略度或前景化程度越高,其感知突显度越强。译者群体的突显认知差异必然导致译文表征的系统分化。例证(半瓶水):“The glass is half-full”(突显存在)。而“The glass is half-empty”(突显缺失)相同情境,视角差异导致不同解读,体现认知选择性关注。
在中医翻译中,术语翻译需简洁并考虑文化背景。译者依主观判断进行突显侧重,其选择直接映射于多样化翻译策略。为忠实呈现中医本质,一些译本采用异化策略以突显独特概念内涵。
4.4. 详略度
详略度指描述的精确与细节程度[17],影响信息的认知处理,涉及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接收者的认知负荷(细节多则负荷高)。在语言层面,它体现为说话者提供细节的多少以适应听众、概念/词汇的语义细分度差异。翻译中,译者动态调控详略度:通过增补或注释实现精细化以保障源文细微差异及背景的精准传递,提升译文明晰度;或通过省略进行凝练化,使信息趋向概括,优化流畅度与可读性。此调整是对文化、语境及受众理解的适应,确保准确传达源文意义与情感。例如,罗希文译《内经》“逆之伤则肝”为“to run counter to this, Kidney Vital Energy will be damaged”,通过修正“肝”为对“肾气”的伤害(非器官本身),提升了信息的详略度与准确性。
本研究依托《黄帝内经》两译本,剖析译者识解操作对译语的塑造,对比识解因素驱动的译本差异,提炼翻译认知识解核心原则,其根本在于精准还原原文语义内核。译者须基于接近原文世界及作者意图的认知参照点进行“识解”,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及作者意图,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表达力,充分体现原作精髓并与原文保持紧密关联。
5. 中医翻译中的认知识解
翻译实践中,译者创造性的有效发挥,需依托对识解四维度的动态重构,从而优化译文与目标读者认知框架的契合度[18]。中医典籍语言、文化及认知的三重独特性使其翻译尤为繁复,《黄帝内经》即为典型。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倪毛信与罗希文两位译者在该典籍翻译中,对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及详略度的重构差异。此分析旨在揭示译者的认知基础与决策模式,阐释其准确生动传递原文深层意义与文化内涵的方式,进而助推译学理论探讨及读者对多元译本的深入比较。
5.1. 辖域与背景
例1: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罗希文:To run counter to this will damage the Kidney, bringing about paralysis of the extremities in spring, which is due to the ailment in winter.
倪毛信:Without such practice the result will be injury to the kidney energy. This will cause wei jue, consisting of weakness, atrophy of muscles, and coldness in spring, manifesting as paralysis, wei/flaccid syndrome, arthritis, or degeneration of the bones and tendons. This is because the body has lost its ability to open and move in the spring.
例1选取的是一个中医术语。英译《黄帝内经》的过程中中医术语的翻译占据一大部分。在理解这些术语时,译者的大脑需要激活一个或多个相关的认知概念,以便更好地抓住它们所指代的含义。“痿厥”作为《黄帝内经》核心术语,指气血不足或寒湿侵袭所致的虚弱、无力状态,关联生理、季节与整体功能。其英译要求译者激活相关认知概念以把握内涵。罗希文译文“bringing about paralysis of the extremities in spring, which is due to the ailment in winter”着重季节关联与中医整体观,需读者具备中医背景知识理解其深层机制(如肾的作用)。
相对而言,倪毛信的译文“consisting of weakness, atrophy of muscles, and coldness in spring, manifesting as paralysis, wei/flaccid syndrome, arthritis, or degeneration of the bones and tendons”则详列具体症状,力求展现“痿厥”的复杂表现。此方式虽提供细节,但可能因信息密集而弱化核心概念与文化哲学深度。
在例1中,两位译者不同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认知(体现为辖域差异)塑造了迥异的翻译路径:罗强调理论整体性,倪侧重症状具体性。此案例凸显理解译者所激活的认知概念对把握中医文化精髓的关键作用。
例2: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罗希文:To run counter to the spirit of summer, Vital Energy of the Taiyang will not germinate and the patient will feel insufficiency of the Heart Vital Energy.
倪毛信:In summer, the heart energy becomes empty and the yang energy is exhausted.
在例2中,“心气”在《黄帝内经》中涉及心脏的功能和状态。心,首先是一种器官,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君主之官”,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掌管着人的精神活动和意识。而心气主要与心脏的功能、气血运行及精神活动相关。罗译“the Heart Vital Energy”通过大写强调其作为中医专有概念,有效传达了“心气”的多重内涵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该译法保留了“气”的文化色彩和隐喻意义,并与西方“vital energy”的生命能量概念交融,促进文化理解。
相比之下,倪译“the heart energy”更侧重心脏的功能状态,采用普通名词组合,简洁直观,易于普通读者理解。它更贴近西方医学对心脏生理功能的认识,但弱化了“心气”在中医中的特殊文化意蕴和哲学深度。这样的翻译选择显示了倪在面对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时的考量,旨在使其易于接受,但也可能导致一些中医文化的精髓未能传达。
通过对这两个例子的深入分析,译者的认知背景和文化理解对中医术语翻译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辖域”和“背景”激活了多样的认知概念,直接影响译者对术语的理解和表达选择。这种差异既反映了译者个体的理解能力,也凸显了中医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5.2. 视角
例1: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罗希文:To run counter to it will damage the Lung, bringing diarrhea with undigested food in winter, which i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storing resulting from the ailment in autumn.
倪毛信:If this natural order is violated, damage will occur to the lungs, resulting in diarrhea with undigested food in winter. This compromises the body’s ability to store in winter.
例1揭示了因果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候与健康的关联。罗的翻译为使用了主动语态,强调了行为(逆之)的结果(伤肺),且用“bringing”引入后续症状。这种句式使因果关系显得顺畅,理解湿气对肺的损害及其后果。
相比之下,倪的翻译则通过“if”引入条件句,突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条件性。这种表达方式虽使句子结构更为清晰,但侧重条件而非动态因果过程,可能弱化信息流畅度。
在视角选择上,罗通过主动句结构表现出一种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强调了自然法则被违反的后果;而倪则通过条件句的结构,使因果关系的逻辑性更为清晰,但由于使用被动语态和名词化表达可能在情感上显得稍显生硬。两种视角差异反映了译者对中医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解读,直接影响读者对原文意图的接受,并最终体现在译文形式的差别上。
例2: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罗希文:If Humidity and Heat are not dispersed timely, large tendons become contracted and short, small tendons loosen and stretch. Contraction leads to stiffness, while looseness leads to paralysis.
倪毛信:When damp invades the body, the head will feel heavy and distended, as if tightly bandaged. The large muscles and tendons will contract, and the small muscles and tendons will become flaccid, resulting in loss of mobility, spasms, and atrophy.
例2描述了湿热对肌肉和筋腱的影响。罗的翻译“Humidity and Heat are not dispersed timely…”使用被动语态,强调湿热未能及时处理的结果及其对身体直接的负面影响。这种被动转换重构了认知参照点,符合英语读者预期,体现了英语“形合”特质并优先遵循了英语句法逻辑。
原文“湿热不攘”描述病理状态,“大筋软短,小筋弛长”是其引发的症状。倪译本转换了视角,采用更具体直观的描述(如“the head will feel heavy and distended, as if tightly bandaged”),让读者切身感受湿热影响,侧重体验而非抽象状态。译者还通过“resulting in…”明确连接症状与后果,强化因果关系,更契合英语读者的理解习惯。
在例2中,罗译本展现了对中医医学知识的客观性,而倪译本则通过生动地描绘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这两种视角的选择,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对读者认知习惯的不同考量,也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独特性。这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译者对原文概念的重新理解和表达,以及对目标语言读者认知习惯的考虑。
5.3. 突显
例1: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罗希文:Overexertion will make the Yang Vital Energy exuberant and evanesce outward. This will cause the exhaustion of the Yin Vital Essence.
倪毛信:When one is overworked and overstressed, the yang will overheat, eventually depleting the yin and jing/essence.
在例1中,罗译本选择了“Overexertion”作为主语,这种选择突显了过度劳累作为原因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使用“exuberant and evanesce outward”来描述“张”的状态,强调了阳气的旺盛和向外扩散的特性。而倪译本则选择了“when one is overworked and overstressed”作为背景描述,这种选择更多地强调了状态和条件,而不是动作,通过“overheat”和“deplete”来描述阳气和阴精的变化,更多地关注了结果而非原因。强化了中医的理论框架,使读者不仅理解到现象,也能感受到中医文化中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例2:高梁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
罗希文:Overeating of oily meat and delicacies will surely induce deep-rooted carbuncles, which will appear in areas when the Channels are deficient.
倪毛信:Consuming large amounts of rich, greasy food can induce ding chuang, larger lesions with pus.
在例2中,罗译本使用“Overeating of oily meat and delicacies”突显“过度食用”高脂高糖食物的行为及其健康风险,并用“surely induce deep-rooted carbuncles”强调直接后果,突出病因与病症的紧密联系。倪译本则译为“Consuming large amounts of rich, greasy food”,侧重描述食物性质(“肥甘”),未具体区分种类,并用“induce ding chuang”关注病症特征。
分析表明,译者的突显选择不仅关乎语言转换,更影响信息传递和文化理解。不同的突显策略在平衡原文深度与读者认知背景时,可能导致读者对中医理念产生不同理解。
突显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决定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接受度。两位译者策略的差异(罗突显原因/行为,倪关注状态/结果)体现了对原文认知参照点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既反映译者主观性,也包含对目标读者认知习惯的考量,旨在使译文更符合英语阅读习惯并传达原文深层含义。
5.4. 详略度
例1: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
罗希文:In medieval times, Men of Cultivation (zhi ren) with high mor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to the Tao, harmonized themselves with Yin and Yang.
倪毛信:Not so long ago there were people known as achieved beings who had true virtue, understood the way of life.
在这个例1中,罗译本选择了详细化策略,通过添加“Men of Cultivation”来解释“至人”,并进一步描述这些人物的特征,如“with high mor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to the Tao”,这种详略度的选择有助于英语读者理解“至人”在中医文化中的含义,即那些通过修炼达到高道德标准和对道有深刻理解的人。罗译本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翻译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还对“至人”的概念进行了概念域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和哲学背景信息。倪译本则采用了简化策略,用“achieved beings”来描述“至人”,并提到他们“had true virtue, understood the way of life”。这种选择可能更容易为英语读者所接受,但可能舍弃了一些原文的文化内涵。倪译本的详略度较低,更侧重于传达“至人”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深入其文化和哲学内涵。
例2: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罗希文:While Yin and Yang fail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universe, all creatures under heaven cannot give play to their ability of germination and growth. Then great woods would perish.
倪毛信:Without them, all living things cease to be nourished and lose their vitality.
在这个例子中,罗译本通过详细描述“Yin and Yang fail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来解释“交通不表”,这种详略度的选择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医中的阴阳平衡概念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而倪译本则采用了更简洁的表达方式,用“Without them”来指代阴阳(这里的them是上文出现过的“sunshine and rain”),这种选择可能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但可能不如罗译本那样详细地传达原文的概念。
详略度的选择取决于译者对目标读者的预期和对原文文化价值的评估。在中医典籍的英译中,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准确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化适应性。通过适当的详略度调整,译者可以更好地桥接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使中医知识得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播和理解。
6. 结语
识解作为认知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解答了为何存在译者在主观思维上的差异以及最终译文呈现差异的问题。中医英译则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重要范畴,既通达哲学理论又应用于临床实践。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面对无法用单一词语覆盖所有层面的难题,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背景知识,选择不同的视角和维度,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进行描述,并在详略之间寻找平衡。这一现象既解释了译前译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理解和认识的原因,也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呈现出差异化译文的机制。
中医译者的核心在于英文翻译中既不损害目标读者的理解,同时又保留其科学性和文化内涵,实现“信达雅”的翻译目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黄帝内经》英文翻译中的“分歧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视角深入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术语的英文翻译标准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使其更加高效、健康地融入全球医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