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势”到“弱势”:汉英翻译动词弱化策略研究
From “Strong” to “Weak”: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Weakening Verb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5.139955, PDF, HTML, XML,   
作者: 邝 晶: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强弱动词汉英翻译非文学翻译Strong and Weak Verb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摘要: 中英文之间的差别决定了翻译应采取的策略,了解中英文不同的行文习惯,能更巧妙地处理词汇乃至句子的翻译。英文是静态的语言,喜静不喜动,主要体现为英文较多使用名词,还表现为英文能用弱势动词就不用强势动词。而中文则相反,中文是动态语言,擅长使用动词。而汉英翻译翻译作为一种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使中文世界不仅被看见,而且被引用、被标准、被跟随,其翻译时传达的态度对于对外宣传效果有着重大影响。鉴于此,笔者对积累的非文学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从强弱动词的角度探讨和评析汉英翻译,希望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或是进行非文学翻译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翻译方法。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etermine the strategie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writing habi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an help handle the translation of vocabulary and even sentences more skillfully. English is a static language that prefers stillness over movement.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requent use of nouns in English and also in the fact that it uses weak verbs whenever possible instead of strong ones. In contrast, Chinese is a dynamic language and is good at using verb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not only makes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visible but also quoted, standardized and followed. The attitude conveyed during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external publicity.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ccumulate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examples, explores and evaluate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ong and weak verbs, hoping to provide translation methods that can be referred to for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learners or non-literary translators.
文章引用:邝晶. 从“强势”到“弱势”:汉英翻译动词弱化策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107-1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55

1. 引言

大多英语名词从动词变化而来,具有动态的含义,且形态变化相对简单,常常用来表示动词含有的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因此,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使得英文具有静态特征的一个主要原因。与英语形成对照的是,汉语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且使用较多的动词,除了大量的动宾结构外,还有两个以上动词连用的连动式、兼语式,形成了明显的动态特征。从语言特点来看,英语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为它在句子结构上实现“形合”提供了可能。而汉语里没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一句话中若有几个动词,则只能以它们的原型出现,人们要从含义上去领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所谓“意合”。由于两种语言各自具有的这些特点,英译汉的过程常常就是在译文中挖掘突显原文动态色彩的过程,将英文中的名词转化为中文的动词。而汉译英时,译者则需要将汉语中的“强势动词”进行弱化。

为了推动汉英翻译翻译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简要分析几项翻译时遇到的经典事例,给广大读者及翻译爱好者提供借鉴。

2. 强弱动词的简介

在英语中,动词可以根据其强度和具体性分为强动词和弱动词,这种分类主要基于动词在句子中所传达的信息量和情感色彩[1]

(一) 强动词

在需要强调动作的强度、重要性或情感色彩时使用。例如,在描述紧张刺激的场景、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强调某个动作的关键性时,使用强动词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1) 强动词的定义

强动词通常具有明确、具体的意义,能够清晰地传达动作的性质和强度。它们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强动词的特点

第一,具体性。强动词往往描述具体的动作或行为,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动作的场景。第二,情感色彩。强动词可能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反应。第三,强调作用。在句子中使用强动词可以强调动作的重要性或紧迫性。

(二) 弱动词

在描述较为平淡或一般性的动作、构建语法结构或避免过度强调时使用。例如,在叙述日常活动、构建被动语态或连接句子成分时,使用弱动词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和自然。

1) 弱动词的定义

弱动词通常具有较为模糊或一般的意义,描述的动作不够具体或强烈。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辅助的作用,但不强调动作的细节或强度。

2) 弱动词的特点

第一,抽象性。弱动词往往描述较为抽象的动作或状态,缺乏具体性。第二,情感中性。弱动词通常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不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第三,功能作用。弱动词在句子中可能起到语法功能的作用,如作为助动词或连词使用,而不强调具体动作。

3. 强弱变化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

在翻译时可以运用好“动词的过渡”,在强弱动词需要做出转换,从而使得译文更加地道、具有流畅性和可读性[2]。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中英文背后存在的动静差别,所以在大多时候汉译英时也需要从强势动词过渡到弱势动词。

(一) 使用动词的抽象名词进行弱化

例1: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识别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影像科医生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义,其工作重心也由单纯的图像判读转向对算法结果的验证与临床价值的评估。

译文:With the continuing penetration of AI into medical-image recognition,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radiologists is being redefined, while the focus of their work has shifted from mer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the validation of algorithmic outputs and th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value.

在该例句中,不是把“渗透”直接翻译成“penetrate”,也不是把“不断”译成“continuously”,而是将 “渗透”翻译成“penetration”,“不断”则翻译处理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化了的“渗透”。这样就避免直接采用强势动词“penetrate”,而采用词性相对较弱的形容词“continuing”和名词“penetration”进行强弱动词过渡。因为该强势动词有名词形式,所以用其抽象名词(penetration)符合英文倾向于使用名词的习惯。

例2:……宣称支持员工“有意义地参与公司治理体系”。

译文:…(they) declare their support for “employee’s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在这一例句中,“宣称”和“支持”并未都译为动词,而是将前者译为主要谓语,后者用其抽象名词(support)形式进行弱化。这样的英译文显得更为地道。

例3:……与来自不同地区的校友、社团和朋友们就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社团合作展开交流讨论,深入交换意见。

译文:…have facilitated exchanges with alumni, clubs and friend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nducted dialogues, consultations, and in-depth exchanges of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culture and club cooperation.

本句汉语中的“对话”、“协商”和“交换”等强势动词都没有被译为英文中的动词,而是都采用名词形式进行弱化,符合英语使用弱势动词的习惯。

例4:通过深度整合云计算、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某跨境电商平台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了全链路库存可视化,将平均周转天数从45天压缩至18天,帮助中小卖家融资成本下降30%,并推动东南亚市场GMV同比增长120%,为行业树立了降本增效的新标杆。

译文:Through deep integr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supply chain finance, a 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tform saw the realization of full-chain inventory visualization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24, with average turnover days shortened from 45 to 18, small and medium-sized sellers’ financing costs reduced by 30%, and GMV in the Southeast Asian market growing 120% year-on-year—thus standing as a new benchmark for cost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the industry.

选用“saw”(见证)作为核心弱势动词,弱化平台的主动动作感,以“平台见证某结果”的表述凸显客观状态;“standingas”(作为)以现在分词形式呈现,进一步降低动词的强势性,强调“标杆”这一状态属性。多个成果通过“with + 名词 + 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结构衔接,避免使用独立谓语动词,使句子重心落在成果本身,符合弱势动词的使用逻辑。

(二) 添加弱势动词进行过渡

例5:这家创业团队始终致力于为社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企业树立长远愿景。

译文:This entrepreneurial team has always been dedicated to providing high-quality services to community users and setting a long-term vision for the enterprise.

在这一例句中,在原文中的“致力于”表示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努力,而译文中使用了“be dedicated to”这一形容词词组,通过添加“be”动词这一较为弱势的系动词来进行动词强弱上的过渡。配以合适的时态可以准确地反映原文中这家创业团队对社区用户和企业的承诺和努力。

例6:坚定守护自然栖息地的完整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盗猎、非法贸易和外来物种入侵,全力维护野生动物的种群稳定与整个生态链的可持续繁荣。

译文:Resolute in safeguarding the integrity of natural habitats and the security of the ecosystem, this protection association firmly opposes any form of poaching, illegal trade and invasive alien specie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and the sustainable prosperity of the entire ecological chain.

在本句中,英译文中采用非谓语结构“resolute in”这样的弱势动词进行过渡,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

例7:科学精神始终是地球生态和万千生命的主心骨,是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强指引核心。

译文:The scientific spirit remains the backbone of Earth's ecology and all living beings, serving as a strong guiding core for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nature.

在这一例子中选用“remains”(保持、仍是)和“serving as”(充当、作为)作为核心动词,相较于“has always been”和“is”更弱化了动作感,突出状态和功能;“serving as”以现在分词形式呈现,进一步降低了动词的强势性,同时准确传达了“作为……核心”的含义,符合对弱势动词的使用要求。

4. 强弱变化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上一节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汉语动词一旦“越界”到英语语境,常常会因为“能动”与“不能动”的冲突而产生语义失衡。为了避免“强势动词”在英语句中喧宾夺主,译者往往会祭出“抽象名词化”“添加弱势动词”“非谓语结构替换”等柔化策略。然而,这些策略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下文将从“适用边界”“语境弹性”与“文体考量”三个维度,对强弱变化的运用总结出以下几项注意事项:

(一) 适用边界

包彩霞指出,英语呈“静态”的特征并不是说当用动词时而弃之,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因为英语动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要高于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出现的频率。上述方法目前只应用于非文学翻译中,至于在文学翻译中是否也是如此,有待于进一步探索[3]

例如,若译者将茅盾《子夜》里的“他扑过去,一把揪住那人的衣领”弱化为“He made a sudden movement toward the man and took hold of his collar”,原文中蕴含的爆发力便瞬间坍缩。而“He lunged and grabbed the man by the collar”在对比之下则保留了原文中的动作力度。

相反,在翻译药物说明书时,将动词弱化则更显拖沓繁琐。“本品能迅速缓解症状”翻译为“This product quickly relieves symptoms”弱化为“This product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rapid alleviation of symptoms”,不符合非文学翻译中简洁易懂的要求。

(二) 语境弹性

所有的翻译方法都是以使译文更为通顺和地道为目的,不能亦步亦趋,而要懂得灵活变通。如果不能确定一个动词在任何句子中都是“强势动词”或“弱势动词”,就要根据其在语境中的意义来判断。“强”与“弱”并非动词本身的固有属性,而是语境中的临时身份。同一个动词,可能在A句中需要弱化,在B句中却需要保留甚至强化。

例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坚持原则”可翻译为“maintain按adherence to the principles”可以弱化语句中的个人色彩,从而让表述显得更加客观庄重。但若在人物访谈对话的情境下,“坚持原则”如果译成“never give up the princilpes”则可以更好地传递人物的执拗或倔强的性格特征。

基于此,汉译英时译者需要在保证不影响句式平衡的条件下,将汉语中的强势动词译为抽象名词或是添加弱势动词过渡进行弱化,但更加需要根据原文语境来判断,在句群、段落、语篇三层语境中反复权衡是否需要运用这项策略。

(三) 文体考量

借用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对语言进行翻译时,由于大量文本数据的干扰,译文可能会带有原作者的主观观点和偏见性语言[4]。故译者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或再加工时,需要对文本中的正式度、情感度及文化度进行交叉考量。在涉及法律法规、合同和学术论文这类高正式度的文本时更加倾向于静态表达,弱化动词和抽象名词化可以降低主观色彩。如“ensure”一词可弱化为“the provision of assurance”。演讲、广告、歌词等情感浓度高的文本,往往需要强动词制造“冲击力”,例如苹果广告“Think different”若弱化为“Engage in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便变得僵硬枯燥,失去了广告的活力。在涉及文化意象和文化负载时,英译时必须同时保留隐喻形象并补足政策内涵。如“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扶贫语境中已成为固定隐喻,若简单弱化为“achieve the final stage of implementation”会丢失“最后一公里”的政策话语色彩,略显扁平化,剥离了文字中蕴含和承载的中国政策叙事与情感温度;此时采取“bridge the last-mile gap”这一译文,以“gap”一词再现“距离+难度”的双重意象,既忠实原隐喻,又符合英语受众的认知路径。

5. 结语

对非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秉持科学忠实态度传达源文本的政治立场,同时也需要注意其中的艺术性,尽量体现源文本风格[5]。通过非文学文本的英译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英语言在动词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本文从强弱动词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策略,揭示了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动词的过渡和调整,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保留原文的情感和信息。这种分析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也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然而,翻译工作并非一成不变,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本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参考文献

[1] 杨立英. 基于语料库的汉英动词隐喻的认知机制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24, 15(3): 130-133+154.
[2] 武峰.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 包彩霞.“动态”与“静态”——谈汉译英中汉语动词的处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6): 17-24+32.
[4] 文旭, 田亚灵. ChatGPT应用于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的有效性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2): 27-34+94-95.
[5] 杨明星, 郑润宇. 马克思恩格斯翻译美学思想原典考论[J]. 中国翻译, 2024, 45(6): 29-3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