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评价性构式“小N一V”构式解析以及构式成因探究
Analysis of the Status-Evaluative Construction “Xiao (小) N Yi (一) V” and Exploration of Its Formation Causes
摘要: 本文认为“小N一V”的核心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对所描述生活状态——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喜爱俏皮”的主观评价,其话语功能主要是对生活状态或“V”的施事的动作状态进行主观上的褒赞性评价。构式义的浮现并不是构件意义的简单相加,但也离不开构件提供的意义来源,构件“小”和“一”的语义演变使得本构式主观性增强,同时该评价性构式离不开人们的高频使用,共同作用下使得拥有主观评价义的构式“小N一V”产生。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r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of “Xiao (小) N Yi (一) V” can be summarized as a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described living state being relaxed and comfortable, and the agent of the described action being lovely and playful”. Its discourse function is mainly to subjectively praise and evaluate the living state or the action state of the agent of “V”.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s not a simple addition of the meanings of its components, but it also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meaning sources provided by the components. The semantic evolution of the components “Xiao (小)” and “Yi (一)” has enhanced the subjectivity of this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is evaluative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people’s high-frequency use.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Xiao (小) N Yi (一) V” with subjective evaluative meaning comes into being.
文章引用:付晴晴. 状态评价性构式“小N一V”构式解析以及构式成因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125-1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58

1. 引言

本文以构式“小N一V”为主要研究对象。

首先是解析构式“小N一V”,根据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判定本文研究的结构“小N一V”为一个构式,表达对“对所描述生活状态的评价——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的评价——喜爱俏皮”的构式义。之后分节来逐个分析它的构成成分,即构件,构件“小”和“一”的语义虚化产生“缩量、轻化”的功能和主观性,使得本构式主观性增强,使得本构式构式义得以浮现[1],以至于它在使用时表示的是一种人们主观上的感受,尤其是在连用时这种主观感受更加明显,表现出一种“舒适惬意又轻松的感受”,如“小空调一吹、小啤酒一喝、小串一撸”,另外,当构式“小N一V”用来描述动作发出者的行为时,可以表达出一种对发出动作者可爱、俏皮的感受及评价,如“小眼睛一翻、小眉毛一皱、小嘴一噘”。

其次是分析变量“N”与“V”的准入条件,能够进入构式“小N一V”的“V”往往是单音节、短时、强动作性、可控的动词,能够进入构式的“N”往往是有实际实在意义的具体名词。

接下来是分析本构式“小N一V”的话语功能,一是评价功能,二是在连用时往往是说话人所想要传达的新信息,也就是前景信息。

最后是该构式的成因分析,一是构式的高频使用,二是构件“小”和“一”的语义演变。接着将构式“小N一V”与相关结构“V小N”和“V一N”进行对比。

目前很多学者研究过类似本构式的构式“小OV着”、“小X一下”、“V点小N”,我们认为“小N一V”也是一个构式,而本文则以构式“小N一V”为研究对象,逐步回答:固定构件的特征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构式义?能进入构式的变量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构式的成因以及相关构式的比较问题。

2. “小N一V”的构式解析

2.1. 构式义的浮现

Goldberg关于构式的定义,说明了构式必须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而且要求形式、语义或语用功能的某些方面必须是不能用常规的语法规则或意义形成规则来解释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并不是构件意思的简单相加,不能用一般常用的意义来推导[2]。本文研究的“小N一V”是在构件意义的基础上拥有它独特的语用意义,且该独有的意义并不能从一般意义序列中推导出来,因此本文认定“小N一V”是一个构式,并把“小N一V”的构式义概括为“所描述生活状态的评价——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的评价——喜爱俏皮”。

首先,本构式“小N一V”构式意义的浮现离不开“小”与“一”的一些功能。

2.1.1. “小”与“一”的“缩量、轻化”功能

“小”和“一”是该构式表主观评价义较为重要的词项,虽然构式义并不是构件的简单相加,但是也离不开构件所提供的意义基础,构件的意义对于整体构式的呈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构式的固定构件“小”与“一”在构式中则有“缩量、轻化”的功能。

例如:

(1) 二班的人听到班长口令,立刻排列整齐,背上背着方正的背包,肩上扛着锃亮的步枪,虽然由于太阳晒得衣裳都湿乎乎的了,但给这傍晚的小风一吹,一个个都精神抖擞。(《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2) 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小貂一穿,小金项链一戴!各种品牌衣服一买!呵呵~!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微博》)

(3) 孟哥小酒一喝,又把流落街头的兄弟我忘到九霄云外!(《微博》)

(4) 一个人坐tutu车真爽啊~小风一吹,也晒不着。(《微博》)

(5) 要是在太平年月,凭我这个科长,哼,小洋房一住,小麻将一打,舒舒服服,自自在在,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去混三顿饭吃?(《面子问题》老舍)

(6) 大家都很着急,可又一时无策,只见你把小棉袄一脱,撕下面作绷带,掏出棉花揉成小球,你的果断、机智,和克服困难精神感动了伤员,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人民日报》)

(7) 牛俊英听了一笑,嘴巴上小酒窝一闪,把右腿往左腿上一架,一只大红天足好赛伸到缠足派这边人的鼻尖前,惹得这派人台上台下一片惊呼。(《三寸金莲》冯骥才)

(8) 这个男的把小胡子一留,就完全长我心里去了。(《微博》)

(9) 后来,大概意识到萧媛在说她那双光着的脚,两边小嘴唇一翘,纯真地笑了。(《人民日报》)

例(1)的“小风一吹”,“小”将“风”的强度有意轻化,“一”将“吹”的动作时量有意缩短,整个表达显得当时“二班的人”在“小风一吹”下的状态很舒适。例(2)的“小貂一穿,小金项链一带”,“貂、金项链”经过“小”的修饰,使得事物的“量”得以主观缩减,也体现这些东西是说话人所喜爱的,“带”在“一”的搭配下使得动作轻化,整个表达呈现出“我”认为的舒适的生活状态。例(3) (4) (5)同理。例(6)中“小棉袄一脱”,通过“小”与“一”的搭配,受事“棉袄”受“小”的修饰显得更加可爱,对施事的动作“脱”的轻化,整体呈现出动发出的轻松愉快,体现施动者的可爱,表达对施事的褒赞。例(7) (8) (9)则是更明显地体现施动者的动作状态,“酒窝、胡子、嘴唇”本就是小部位,但仍通过“小”与“一”的修饰和搭配,则更显得施动者的灵动、俏皮、可爱,更体现说话人对施动者的喜爱评价。

2.1.2. “小”与“一”的主观性

沈家煊(2009)认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在人们的话语中多多少少会含有“自我”表现的成分,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的成分,就是语言的主观性。而在本构式“小N一V”中,“小”和“一”则具有这样的“主观性”[3]

“小”最初与“大”相对,形容事物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程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表达也更加的多样化,“小”在使用搭配上功能更加多样,“小”的义项逐渐引申扩大,语义特征也逐渐增加,由最初表示空间,到表达时间“短”,最后被“借用”到心理层面表达较浅的主观心理感受[4]

学术界对于“小”的相关研究甚广,很多学者研究它的语义变化,发现“小”的语义逐渐虚化,在本文的构式中,构件“小”的语义也不是表空间范围大小的实在意义,而是由具体的客观意义转入到抽象的主观意义,从使用该构式的语料中可以看出,“小”在其中的语义特征往往是说话人的主观呈现,展现“主观描述”的话语功能,“小”进入构式后,意义更加虚化,使得主观色彩进一步加强,因此,“小”与进入构式的名词搭配,使得名词的“量”缩减,而这种缩减实际上并不是表示客观事物现实的缩减,而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意愿。例如:

(10) 饱饱地吃上两顿肉饺子,回家小粪筐一背,种我那四亩园子。(《战斗的青春》雪克)

(11) ……仰面朝天一躺,舒舒服服,小凉风一吹,管保眨眼工夫就能睡着吧?(《人民日报》)

(12) 坐到炕上小酒壶一拿,三杯酒下肚,无事不谈,无话不说。(《人民日报》)

(13) 白展堂:“光吃花生米多没劲呐!小酒一喝、小花生米一吃、小风一吹,多舒服啊!”(《武林外传》第七十三回)

这几个例句里“小”的意思不是完全与“大”相对,而是含有虚化了的意义,即说话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说话人的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该状态的主观描述及评价。假如我们把四个例句中的“小”去掉,我们会得到“粪筐一背、凉风一吹、酒壶一拿、酒一喝”等表述,与“小粪筐一背、小凉风一吹、小酒壶一拿、小酒一喝”相比,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后者比前者在语义上表达的主观性更加强烈,前者更像是说话者对客观事情的简单陈述,后者更多的是表达了说话者轻松、惬意、舒适、快乐的感受或是对该主观感受的描述,主观色彩明显。

其次,从人们的基本经验认知上分析,人们对“小”物体产生的评价大多是“可爱、精巧、俏皮”,因此在“小”和具体名词搭配时,往往会呈现一定的感情色彩,即潜在的主观评价。

因此,“小”进入该构式,使得该构式在具体的客观陈述中展现了抽象的主观色彩。

数词“一”在我们的使用中很常见,在现代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即是和量词搭配组成数量短语并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数量,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一”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应地增加了。

学术界关注“一”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成果比较显著的是吕叔湘(1982)、王力(1985)等,他们对动词前的“一”都做了很多研究,研究发现,动词前“一”的语义是表示动作突然、短暂的变化。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一”不仅表示数量,它作为小量,还具有短促义、归纳义、整体义、指称义(不定指) [5]。“一”可以和动词搭配,古代汉语中有数词加动词的用法,大多表示动作所发生的次数。例如:

(14)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三往”则是去了三次的意思。

而现代汉语中只有“一”能和动词直接搭配,“一V”则是由古代汉语动量格式“数 + V”的遗留,它是否也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通过上述例子“一背、一吹、一拿、一吃”,如果把“一”替换为其他数字,则句子不可说。例如:

A:后来,大概意识到萧媛在说她那双光着的脚,两边小嘴唇一翘,纯真地笑了。(《人民日报》)

*B:后来,大概意识到萧媛在说她那双光着的脚,两边小嘴唇二翘,纯真地笑了。(《人民日报》)

可以见得,现代汉语中,“一”在“一V”中不表示动作的次数,而是主观上动作完成的速度,表示动作时量短、动量小。陈光(2003)把“一”看作是“瞬时量”的标记,也就相应的表示“一V”中动作的“瞬间完成”的时态特征。

因此,在构式“小N一V”中的“一”,不再指数量,而是语法上被虚化的,表动量小、时量短的“主观短时”意义的“一”,构式义表主观评价离不开“一”的特点。

2.1.3. 构式“小N一V”的状态评价性

“小”的情感评价与“一”的认识立场对动作属性的主观识解在构式中紧密结合,共同服务于表达说话者对所描述生活状态轻松舒适或动作施事及其行为喜爱俏皮的整体评价立场。构式的主观性不是孤立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成分间互动并与构式框架融合产生的浮现意义。

“小”在构式中主要体现情感评价的主观性,表喜爱与亲昵。修饰具体事物时,“小”传递说话者对所指事物的喜爱、亲昵、俏皮的态度,如“小貂”、“小酒窝”、“小眉毛”,将其可爱化、精致化。其次是在生活状态上表轻松与惬意。在修饰与生活状态相关的名词时,“小”传递一种对轻松、随意、非正式、惬意氛围的积极评价,如“小风”、“小酒”、“小麻将”。这种“缩量”并非物理尺寸的客观缩小,而是心理感受上对事件压力、正式程度、消耗精力的主观弱化,营造舒适感。最后,通过使用“小”,说话者主动构建一种轻松、幽默、亲切的言者立场,引导听者以同样的视角,如喜爱、觉得可爱、感到舒适,来理解所描述的对象或状态。

而“一”在构式中主要体现认识立场主观性,涉及说话者对动作时间属性的主观识解。“一”将动作体现为时量短、动量轻,如“一吹”、“一喝”,这并非客观计时,而是表达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该动作完成得轻松、迅速、不费力。如前所述,“一”的核心功能是将动作概念化为一个有界的点事件,强调其起始或完成的瞬间状态。这种聚焦是说话者主观选择观察动作的某个阶段。“一”通过标记动作的“短、轻、点”属性,“一”与“小”协同作用,共同构建“该动作轻松完成/该状态轻易达成”的核心语义基础,为整个构式的评价义(舒适、俏皮)提供支撑。

“小N一V”构式核心的话语功能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立场。根据评价对象和性质,可进一步细分为:

情感评价立场。当评价对象是生活状态或动作本身带来的感受时,如“小风一吹”、“小酒一喝”,构式主要传达说话者对该状态舒适度、惬意感的积极情感评价。当评价对象是动作施事及其行为时,如“小嘴一噘”、“小屁股一扭”,构式主要传达说话者对施事可爱、俏皮特质的喜爱性评价。

说话者使用该构式,不仅是在陈述一个事件,更是在邀请听者共享其主观视角和情感体验,如认同其舒适感或觉得施事可爱。这种立场的表达是互动性的,旨在影响听者的感知和理解,建立情感共鸣,尤其在社交媒体等互动语境中。例如,“小空调一吹,小啤酒一喝,爽!”不仅描述行为,更强烈地邀请听者认同并共享这种状态。

2.2. “小N一V”构件解析

2.2.1. 变量“N”的限定

变量“N”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多音节的。例如:

(15) 后来,大概意识到萧媛在说她那双光着的脚,两边小嘴唇一翘,纯真地笑了。(《人民日报》)

(16) “二婶娘,快点缝,我过年好穿啊!”说罢小脑袋一扭,拿起弓箭跑远了。(《人民日报》)

(17) 可是她把小舌头一伸,全吐出来,怎么也不吃。(《苦菜花》冯德英)

(18) 范千金小屁股一扭跑了出去。(《林海雪原》曲波)

根据上述例子,我们发现“嘴唇”、“脑袋”、“舌头”、“屁股”这一类词为具体名词,因此变量“N”的语义特征往往是具有实在具体意义的名词,抽象名词往往无法进入该构式[6]

另外,具体名词进入该构式,当变量“N”用作人体部位名词及发出一系列行为时,表达出一种对发出动作者可爱、俏皮的感受及评价。

2.2.2. 变量“V”的限定

首先确定“小N一V”中“V”的音节特征,可以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

当“V”为单音节时,例如:

(19) 转天早上,法官小木锤一敲,梅森照例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强劲有力,那么气势汹汹地站了起来。(《美国的悲剧》西奥多·德莱塞)

(20) 他小脑袋一转,立即计上心头,找了一把锁,把老师和他妈妈锁在屋内,自己逛大街去了。(《人民日报》)

当“V”为多音节时,在语料库中出现的语料,它的结构与本文所研究的构式并不属于同一构式,而是在“一……就……”的结构中频繁出现,这里“一”的语义特征为“时间开始的节点”,而当本构式“小N一V”中的“V”用作多音节时,句子往往不说[7]。例如:

A:法官小木槌一敲。

B:法官小木槌一敲打。

“敲”比“敲打”的动作性更强,“敲打”往往在双音节的影响下,有着被其他成分补充的成分在里面,弱化了动作的强度和时量。王灿龙(2002)认为,单音节的动词表示的大部分都是基本的动作,动作特征较为明显,构式“小N一V”中的“一V”往往是强动作性的,“主观短时”即,在主观上动作完成得越快,动作性越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能够进入构式“小N一V”的动词往往是单音节动词,且为强动作性的动作动词[8]

其次在韵律上,“小N一V”的韵律划分是“2 (小N) + 2(一V)”,因此为了韵律上的和谐,往往使用单音节的动词。

其次是变量“V”的语义特征,由于受到前加“一”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更倾向于使用具有瞬时义的变量“V”,即瞬间动词。例如:

(21) “为什么?”“你比我年纪轻,这些小人都是仙人。”小佐恩把下巴的小酒窝一嘟。(《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约翰·高尔斯华绥)

(22) 她把小嘴一噘,埋下头去,默默地用手捏了捏她的微微有点酸痛的小脚,母亲的话陡然涌上心头。(《家》巴金)

(23) 转天早上,法官小木锤一敲,梅森照例是那么精神抖擞,那么强劲有力,那么气势汹汹地站了起来。(《美国的悲剧》西奥多·德莱塞)

(24) 一个美甲套装!三个时尚餐具!hold不住那就赶快行动!小手一抖,奖品到手!!!(《微博》)

(25) 有了老婆的人果然不同,小枕边风一吹,什么事都老婆说了算了!(《微博》)

另一方面,变量“V”大多选择由人能控制发出的动作,该动作处于主体的主观控制之下,如“死、炸、晕”就不能进入该构式。

其次,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了典型动作的另一大特征,即[+动作性],也就是说,进入短语的动词,典型代表是具有强动态性的动作动词,而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比如:状态动词(醒、进行、成为……)、形式动词(加以、予以……)、使令动词(请、派、叫……)、趋向动词(来、去、过来……)等,这些动词都无法进入本构式“小N一V”中。同时,“一V”中的“V”并不完全是瞬间动词。例如:

(26) 这个男的把小胡子一留,就完全长我心里去了。(《微博》)

(27) 你看,艾得力斯小饭馆一开,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又方便了群众,支援了国家,他今年已经交税和管理费五百多元。(《人民日报》)

在语料中存在如例(15)“小胡子一留”和例(16)“小饭馆一开”的情况,其中“留”(保留)和“开”(开办)本质上是持续性动词,似乎与构式对动词“[+强动作性]”这一条件中隐含的“瞬时性”预期不符。构式压制理论认为:构式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强大的语义力量。当持续性动词进入“小N一V”构式时,构式会压制动词的语义特征,使其临时获得“有界性”,构式“一V”不再强调动作的持续过程,而是强制性地将视角聚焦于该动作的起始点或完成点(即动作实现的那一刻)。“小胡子一留”关注的是“决定留并开始留/留成那一刻的样子”,“小饭馆一开”关注的是“饭馆开张/开始营业那个瞬间状态或结果”。动词本身的持续义被构式背景化或忽略。这种对起始点/完成点的聚焦,在构式语境中自然诱导出一种主观上的“瞬时性”解读。说话者意在表达动作“一旦做出/实现”,就带来了某种状态或评价,而非描述动作的漫长过程[9]

因此,持续性动词的准入,并非削弱了“[+强动作性]”标准,它们依然描述一个具体的、主体发出的动作,核心在于构式要求表达一个有界的、可感知的动作事件起点/结果点,并以此触发后续的评价,如“小胡子一留,就完全长我心里去了”强调“留胡子”这个决定/结果带来的喜爱感;“小饭馆一开,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强调“开张”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种表达让人在主观上感觉到动作完成得快,说话人此话一出,主观上更多关注的是动作的“起始点”,并非动作的时量。如此,“一V”则表示动量小、时量短,表达出一种“主观短时”的意义,表现出“VN”轻松完成的状态,即体现说话人在用该构式描述一系列行为时内心所抒发的轻松、愉悦的感情色彩[10]

因此,变量“V”的选择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 单音节

② [+主观短时]/[+动作性]

③ [+可控]

综上,“小”的主观缩量和表喜爱、俏皮的主观感情色彩、“一”的“瞬时完成”和“主观小量”和“V”的强动作性一起为“小N一V”构式义提供了主观评价色彩、主观小量的构式特征,使得该构式具有“所描述生活状态——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喜爱俏皮”的主观性评价的构式义。

3. 构式“小N一V”的话语功能

3.1. 评价功能

“小N一V”的评价性来源于整体构式义所呈现出来的主观性。结合语料,站在说话人的角度上,“小N一V”不仅可以是说话者对目前已有生活状态的描述评价,也可以是说话者对自己所憧憬的非实现的生活状态等描述评价。例如:

(28) 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小貂一穿,小金项链一戴!各种品牌衣服一买!呵呵~!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微博》)

(29) 要是在太平年月,凭我这个科长,哼,小洋房一住,小麻将一打,舒舒服服,自自在在,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去混三顿饭吃?(《面子问题》老舍)

例(28)中,背景信息告诉我们,说话者已经回家,而“小貂一穿,小金项链一戴”是说话者对回家的生活状态的描述,也就是对已有的生活状态的描述。例(29)的背景信息说“要是在太平年月”,说明说话者接下来的描述往往是非现实的,而是说话者自己憧憬的预想的生活状态的描述。

其次,除了对生活状态的描述,“小N一V”用于描述具体“人”的动作也表示一种评价,既可以是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他人的评价,表达一种主观上喜爱、认为被评价者可爱、俏皮的感情色彩。

(30) 我一听,心里别着一股劲,出了门就到理发馆,小胡子一剃,把脸刮得净光,就到会场去了。(《人民日报》)

(31) 后来,大概意识到萧媛在说她那双光着的脚,两边小嘴唇一翘,纯真地笑了。(《人民日报》)

例(30)是说话者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性描述,“小胡子一剃”体现了评价者对自己幽默,自信的凸显。例(31)是说话者对他人的评价,“她”小嘴唇一翘,体现了“她”在说话者心中俏皮、可爱的形象。

3.2. 前景信息

当该构式连用时,往往是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关键所在,即说话者传达的新信息,也就是前景信息。但在语料中,这种连用情况较少。例如:

(32) 当一锅热辣辣的鸭头上桌,小火烧一吃,小鸭头一啃,小啤酒一喝,值得!(《微博》)

(33) 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小貂一穿,小金项链一戴!各种品牌衣服一买!呵呵~!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微博》)

(34) 要是在太平年月,凭我这个科长,哼,小洋房一住,小麻将一打,舒舒服服,自自在在,还用得着费尽心机去混三顿饭吃?(《面子问题》老舍)

这三个例句中的构式表达都是说话者意欲表达的新信息,即对当前或预想或憧憬的生活状态的描述。

4. 构式“小N一V”成因及相关结构比较

4.1. “小N一V”构式成因

4.1.1. 高频使用

在BCC语料中,“小N一V”构式有近500条的用例,当一个结构被人们高频使用并惯常化后,则使得该构式产生固化和规约化。当一个构式被高频使用,它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也会不断被强化,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其结构和语义的匹配变得越来越固定。而且在使用群体中逐渐成为一种惯常表达,新的使用者也会遵循这样的表达习惯,从而使该构式逐渐被规约化,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结构模式。

沈家煊(1998)认为高频使用和惯常化会使人们对它所带来的外部刺激逐渐减弱,本文所研究构式“小N一V”,人们往往更关注构式所描述的舒适的生活状态,更关注构式所描述的施动者可爱、俏皮的形象,而较少地去关注表层意思本身。正是由于人们的高频使用,使得构件“小”与构件“一”的语义逐渐虚化,使得该构式语义呈现出主观性[11]

4.1.2. “小”和“一”的语义演变

Goldberg (1995)对构式做出如下定义:当且仅当C作为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 < Fi, Si > ,F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已经明确的构式中精确推导出来时,C就是一个构式[12]

本构式中“小”的主观缩量和表喜爱、俏皮的主观感情色彩、“一”的“瞬时完成”和“主观小量”和“V”的强动作性一起为“小N一V”的构式义提供了主观评价色彩、主观小量的构式特征,使得该构式具有“所描述生活状态——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喜爱俏皮”的主观性评价的构式义。而“小N一V”所拥有的主观性评价的整体构式义并不能从构式的构成成分中精确推导出来,因此,“小N一V”构式产生。

4.2. 相关结构比较

4.2.1. “小N一V”与“V小N”

两者在语篇中都可以单独成句,但“V小N”在具体使用中与“小N一V”有一些语义上的差别,两者的共性则在于传达的动作大致相同,但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别,“V小N”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35) 这天井里,也曾经打棍子,踢小皮球,竹竿拔河,追黄猫……(《打桔子》俞平伯)

“踢小皮球”与“小皮球一踢”对比,明显前者更偏向于持续性动作。

其次,“V小N”形式上包容性较强,可以添加、重叠,如“踢小皮球”可以说“踢一踢小皮球、踢踢小皮球”等。例如:

(36) 简简单单,看看电影,上上网,喝喝小酒……(微博)

(37) 惟独最后这两年以来,简直忧煎倍急,意绪萧寥,即有时还带着我们游山玩水,吃吃小馆子,我看他尽有点儿勉强。(《重过西园码头》俞平伯)

(38) 今天太冷了,家里比北京冷太多了,喝了点白酒,唱了唱小歌,哈哈以后可不能这么吃了。

“V小N”在单纯使用中仅仅是动作的简单叙述,而“小N一V”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简单的叙述并不能传达舒适的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的喜爱的主观感受。而它的重叠式“VV小N”、“V了V小N”,例(36)“喝喝小酒”虽然也描述了生活状态,但这种描述更偏向于状态的“流水账”式事件叙述,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对生活状态舒适性的主观感受,例(37) (38)的“吃吃小馆子”、“唱了唱小歌”也是此理。

4.2.2. “小N一V”与“N一V”

两者都可以单独成句,但“N一V”在具体的使用中与“小N一V”同样有一些差别。首先是语义特征上,“N一V”传达的动作比“小N一V”时量更短,更具有瞬时性,且在时间节点上,它的起始点便是结束点[13]。例如:

(39) 那我要是去漠河,还不得穿得跟球似的,风一吹就滚远了。

(40) 身体好,袖子一撸,婆姨的衣料,娃的学费都有了。

(41) 过来的十来年,我们一家全靠这五亩田养活,眼睛一眨,这五亩田成了大伙的了,家珍常说:“往后要是再分田,我还是要那五亩。”(《活着》余华)

(42) 二乐的队长嘻嘻笑着点起了头,又嘻喀笑着把桌上的那瓶酒拿到手里,右手一拧,拧开了瓶盖,他先把自己的杯子倒满了。(《许三观卖血记》余华)

“风一吹”、“袖子一撸”、“眼睛一眨”、“右手一拧”所表达的动作都是强动作性的、瞬时的,且在该表达式中使得“V”的时量在客观上更短。(“N一V”有时可以放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例如:把袖子一撸、被风一吹……)

其次,“N一V”往往不带有主观色彩,也是动作的简单叙述。

5. 总结

本文以构式“小N一V”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构式“小N一V”解析,根据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判定本文研究的结构“小N一V”为一个构式,表达对“对所描述生活状态的评价——轻松舒适、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的评价——喜爱俏皮”的构式义。

之后分节来逐个分析它的构成成分,即构件,构件“小”和“一”的语义虚化产生“缩量、轻化”的功能和主观性,使得本构式主观性增强,使得本构式构式义得以浮现,以至于它在使用时表示的是一种人们主观上的感受,尤其是在连用时这种主观感受更加明显,表现出一种“舒适惬意又轻松的感受”,如“小空调一吹、小啤酒一喝、小串一撸”,另外,当构式“小N一V”用来描述动作发出者的行为时,可以表达出一种对发出动作者可爱、俏皮的感受及评价,如“小眼睛一翻、小眉毛一皱、小嘴一噘”。

其次是分析变量“N”与“V”的准入条件,能够进入构式“小N一V”的“V”往往是单音节、短时、强动作性、可控的动词,能够进入构式的“N”往往是有实际实在意义的具体名词。

接下来是分析本构式“小N一V”的话语功能,一是评价功能,二是在连用时往往是说话人所想要传达的新信息,也就是前景信息。

最后是该构式的成因分析,一是构式的高频使用,二是构件“小”和“一”的语义演变。接着将构式“小N一V”与相关结构“V小N”和“V一N”进行对比。

该构式往往出现在口语中,但根据语料,它也经常在书面语里出现,但大多数是在对话中。构式整体表达说话者对舒适状态的描述,状态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说话者所预想或憧憬的;构式也可以表达说话者对所描述动作施动者的喜爱性评价,有时施动者也可以是说话人自己。

诚然,受个体认知水平和阅读文献有限的限制,与该构式的相关问题还需继续探究和完善。

声 明

本文语料来源于BCC语料库、CCL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罗耀华, 周晨磊, 万莹. 构式“小OV着”的构式义、话语功能及其理据探究[J]. 语言科学, 2012, 11(4): 359-366.
[2] 盛山女. “小X一下”构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尚金梦. 构式“小X一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4] 李庆. “小”的语义演变及其搭配组合[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12.
[5] 马文妍. 《现代汉语词典》“小”词组语义分析[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10(2): 140-141.
[6] 董秀英. 非N式“小N”结构的构成理据[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7(4): 37-42.
[7] Liu, J.S. “一V是NP”句式[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5): 79-84+131.
[8] 王灿龙.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M]//王冬梅.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151-168.
[9] 方强, 张萍. 构式对词项主观性的压制研究[J]. 现代外语, 2016, 39(1): 22-30+145.
[10] 吴珊珊. 对外汉语视角下“X(地)一V”短语的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2.
[11]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268-275+320.
[12] 王晓晨. “V点小N”结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3.
[13] 徐峰. “把NP一V”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 汉语学习, 2014(4): 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