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汉语常用反义词中,不存在一组意义完全相反且作用完全对等的反义词,它们在语义、构词能力及使用频率等多个层面上存在不对称现象。通过考察《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的反义词收录情况发现,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反义词的输入存在不对称现象,即学习者在接触反义概念时,可能更频繁地接触某一极性词汇,而另一极的输入机会相对不足,这种不平衡性可能影响学习者对反义关系的全面掌握,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为了优化反义词不对称现象教学,本研究以“明”“暗”为例,全面考察这对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及原因。
2. 词汇层面
“明”与“暗”作为一组常见反义词,在词汇层面和语言使用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特征。为了系统考察这种不对称现象,本研究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教与学》《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三部词典,从构词形式、词典义项分布和使用频率三个维度对“明”“暗”的不对称现象展开深入探讨。
(一) “明”“暗”构词形式上的不对称
“明”与“暗”在构词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构词数量、词序及构形上的不同。这种构词能力的不对称现象,反映了两个语素在语义范畴上的本质差异,体现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内在规律。
2.1. 构词数量上的不对称
一个词构词能力的强弱主要看其构词数量的多少,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教与学词典》两部词典中有关“明”“暗”的构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呈现如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bright” and “dark” word formations in the dictionary
表1. 词典中“明”与“暗”构词数量对比
词词典 |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
《汉语教与学词典》 |
明 |
97 |
44 |
暗 |
68 |
18 |
由上表可知,“明”的构词能力远大于“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收录词语最多,在《商务馆学汉语》中呈现的收录词最少。并且“明”在三部词典的构词数量都高于“暗”的构词数量,二者的构词数量悬殊过大,由此可见在构词能力上存在不对称现象。
2.2. 词序和构形上的不对称
周荐(1985)认为“汉语言社会的人们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现象并举时,常在打、重要、习用一类食物、现象的词语置于并列结构的起首,而把用以称坏、小、次要、罕见一类食物、现象的词语放在词末。”[1]“明”“暗”在并列使用时,人们只会说“明暗”而不会说“暗明”,“明”在与别的语素构组合成词时,也总是放在“暗”的前面,如“明里暗里”“明枪暗箭”。这种现象,体现了“明”“暗”构词顺序的不对称性。
构词形式的不对称是指“明”与“暗”在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只能构成“明x”的形式,不能构成“暗x”的形式,或者只能构成“暗x”,不能构成“明x”的形式[2]。
(1) 只有“明x”没有“暗x”。
明察*暗察 明丽*暗丽 明快*暗快 明断*暗断
(2) 只有“暗x”没有“明x”。
暗疮*明疮 暗号*明号 暗语*明语 暗算*明算
(二) “明”“暗”词典义项上的不对称
“明”“暗”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组反义词,二者在自然语言长期发展尤其是词汇演变过程中,衍生出了多种语义。为了深入研究二者在语义范畴上的不对称性,本研究将列举《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3]和《汉语教与学词典》[4]中“明”与“暗”的义项进行对比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现代汉语词汇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整理,在收词上注重系统性和平衡性,旨在反映现代汉语词汇在共时平面上的语义、语用以及语法上的特点,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明”与“暗”义项列举具体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bright” and “dark” meanings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表2.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明”与“暗”义项对比
明1 |
暗 |
① 明亮(跟“暗”相对) |
⑥ 视觉 |
① [形]光线不足;黑暗(跟“明”相对) |
② [形]明白;清楚 |
⑦ 懂得;了解 |
② 隐藏不漏的;秘密的 |
③ 公开;显露在外 |
⑧ <书>表明;现实 |
③ 糊涂;不明白 |
④ 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 |
⑨ [副]明明 |
④ [形] (颜色)浓重,不鲜明 |
⑤ 光明 |
|
|
明2 |
|
次于今年 |
|
|
明3 |
|
① [名]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
② [名]姓 |
|
《现代汉语教与学词典》作为一本教与学的工具书,涵盖了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对成词条目和义项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和词性说明,并特别设置了“提示”栏目,清晰阐释了释义与例句所体现的使用特点和语用信息。通过检索词典,我们发现“明”与“暗”的义项差异较大,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meanings of “bright” and “dark” in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表3. 《汉语教与学词典》“明”与“暗”义项对比
明 |
暗 |
① [形素]光线充足;亮(跟“暗”相对) |
⑤ [名素]眼睛看东西的能力 |
① [形]光线不足;不明亮(跟“明”相对) |
② [形]明白;清楚 |
⑥ [动素]了解;懂得 |
② [形素]秘密的;不公开的; |
③ [形素]公开的;露在外面的 |
⑦ [副]明明。多用于口语 |
③ [副]悄悄地;不容易被发觉地 |
④ [形素]眼力好;对事物、现象看得很清楚 |
⑧ [名]今年后的一年、今天后的一天 |
|
通过表1和表2的对比,可直观感受到“明”“暗”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两本词典都认为只有当“明”的语义为“光线充足;明亮”且“暗”的语义为“光线不充足;不明亮”时,二者的义项相对称。在具体语义对比中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专门收录了与“明”相关方言词汇,如“明堂”“明朝”,并做了方言标注,未收录“暗”相关方言词汇。在例词选取上也展现出较强的书面语特色,收录了一些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成语,“明”共收录了17个成语,“暗”收录了4个成语。《汉语教与学词典》在义项选取上聚焦“明”“暗”的核心常用义项,在提示中展现了具体词汇的语法规则和语用特点,如“暗暗”具有形容词和副词属性;“明儿”即明天,多用于口语。
(三) 使用频率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对《现代汉语频率词典》[5]的检索分析发现,“明”“暗”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倾向和语用偏好,其详细分布特征与使用规律详情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bright” and “dark” in the Modern Chinese Frequency Dictionary
表4.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明”与“暗”频率对比
|
|
|
分布 |
|
报刊政论 |
科普书刊 |
生活口语 |
文学作品 |
词条 |
词次 |
频率 |
类 |
篇 |
使用度 |
词次 |
篇数 |
词次 |
篇数 |
词次 |
篇数 |
词次 |
篇数 |
明 |
78 |
0.00593 |
4 |
44 |
62 |
10 |
6 |
2 |
2 |
5 |
4 |
61 |
32 |
暗 |
78 |
0.00593 |
4 |
44 |
62 |
10 |
6 |
12 |
6 |
6 |
3 |
50 |
29 |
由表4可知“明”“暗”在整体使用频率上呈现出一些对称性特征,二者频率相同为0.00593,使用度相同为62。但在不同语体实践中,“明”与“暗”的分布呈现出不对称现象,“明”在文学作品出现的词次比“暗”高,“暗”在生活口语出现的词次比“明”高,可见对于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语境综合考虑。另外,对汉语使用度最高的前8000词穷尽式检索发现,“明”构成词语共计30个:明白、明天、说明、证明、聪明、发明、明确、光明、明显、表明、明亮、分明、明明、鲜明、透明、英明、黎明、明儿、明年、文明、证明、照明、声明、明星、阐明、声明、明朗、文明、高明、啼明;“暗”构成词语共计6个:黑暗、暗暗、阴暗、暗示、暗堡、暗地里。从二者相关词语的使用度来看,“明”的数量明显多于“暗”的数量。
3. 句法层面
“明”具有副词、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四种词性,而“暗”仅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这种词性上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句子中的句法表现,使得“明”的句法功能更加灵活多样,而“暗”则受到较大限制。
(一) “明”“暗”的对称现象
“明”“暗”在语言使用中存在对称现象,二者在一定语境下,都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与补语。
(1)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冰心/冰心全集第六卷)
(2) 有的乡镇在村务公开方面明的一套,暗的一套,搞假公开。(人民日报 Y:1999)
“明”“暗”单独使用时,在主语、宾语和定语位置上可对称使用。例(1)“明”“暗”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成分,二者作为抽象概念对举使用,可以增强句子表达效果。例(2)“明”“暗”并列出现,分别修饰量词短语“一套”,构成定中结构,这种用法常见于对比性表达中,用以增强情感表达。
(二) “明”“暗”的不对称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明”“暗”由于语法化程度差异,在谓语、状语和补语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
(3) 稍明事理者,不待谆谆劝谕。(莫言/檀香刑)
(4) 天已渐暗下来,电灯雪亮。(王火/战争和人)
“明”单独作谓语时具有及物性特征,后面可直接带宾语。如例(3)“明事理”,具有“使用白事情的道理”的使动含义。“暗”在作谓语时则需借助其他成分表达含义,如例(4)在描述天气变暗的过程时,需要借助趋向补语“下来”完成表达。
(5) 何况我明明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出过那么多的书。(巴金/随想录)
(6) 他终于暗暗下定了决心。(王火/战争和人)
(7) 她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杨扬,那小女孩的浅薄。(李国文/情敌)
(8) 文徵明说过:“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9) 人们暗中传告着这个消息。(王火/战争和人)
“明”“暗”在重叠形式上存在不对称性现象,“明”可构成AABB式重叠作状语,如例(7),而“暗”无此形式。二者都可采用AA式重叠作状语,但在使用中具有细微差异。如“明明”为语气修饰动词“写”,主要用于加强肯定语气,表达说话人对事实的确认或强调。“暗暗”是情态副词修饰动词短语“下定决心”,表示动作或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此外,“明”可直接构成“明说”等状中结构,如例(8),而“暗”不可单独在句中作状语,如例(9),“暗”需与方位词“中”组合成方位短语作状语,这体现了二者在作状语时的不对称性。
(10) 二老汉一口回绝,“我找你,想叫你给牛娃把话挑明。”(陈忠实/初夏时节)
(11) 徐秋斋代人写信有个长处,他能问得清楚,写得明白。(李凖/黄河东流去)
(12) 天色已变暗,街上霓虹灯也亮了。(渡边淳一/如此之爱)
单音节“明”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单独作补语,如例(10)。但是“暗”必须与“弄”“变”等变化动词搭配才能充当补语,如例(12)。此外,二者在语义指向上存在差异,在例(11)“写得明白”中,“明”作状态补语指向动作结果,而在例(12)“天色变暗”中,“暗”作结果补语指向主语状态变化。
4. “明”与“暗”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分析
“明”与“暗”不对称现象的成因需要从多方面来探讨,本文从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与文化认知与语用三个层面分析。
(一) 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
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历时语言演变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它们在形式、意义或用法上出现不对称现象。由于词汇演化路径的独立性,即便两个词语可以构成同一反义词组,它们所表示的语义义项也不会遵循对称或平行模式,从而导致了反义词组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6]。“明”“暗”都可追溯至甲骨文时期,“明”本义为“明亮”,引申义多围绕基本义“明亮”衍生出“次日、下一个、高明、明媚、聪明、阐明、表明、坚守、眼睛、示例”等含义。“暗”本义为昏暗,指光线不足或没有光线,如“暗室”“暗无天日”等;引申指不鲜艳,如“衣服颜色偏暗”;又引申指不公开的、不明显的含义,如“暗礁”“暗潮涌动”等。在现代汉语词汇演变中,人们为求新产生的新鲜说法,这对反义词又衍生出新的对称形式,如“明恋-暗恋”等组合,体现了词汇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特征。
(二) 语义场的制约
黄伯荣、廖序东在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7]这一理论在“明”“暗”的对比中表现得尤为典型,二者作为一对极性反义词,其核心特征表现为“肯定A就否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明”的反义词为“暗”,但“不明”的反义词不一定是“黑暗”,也可能是“不明不暗”。这是因为互补反义词之间存在过渡状态,这种现象在日常使用中也十分常见,例如“这房间不明亮,但也不算暗”,句中的“不明”没有直接对应“暗”的概念,而是介于“亮”与“暗”之间的某种程度状态。
(三) 文化认知与语用
“明”与“暗”的不对称发展,深刻体现了文化认知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中国文化传统中“尚明”的思想源远流长,道家以“明”喻道体,《老子》“知常日明”指洞悉宇宙规律,再到“光明正大”等成语的价值取向,无不彰显着对“明”这一概念的推崇。这种文化沉淀使“明”引申义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使其在词义系统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与之相对的“暗”则因文化认知上的边缘化,引申义的发展相对受限,从而导致“明”与“暗”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但在日常交际中,“暗”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明”。这一现象源于人类认知过程中“负面偏好”的心理倾向,并且在其他语言中亦有体现,如英语常说“Is it too dark?”而非“Is it bright enough?”。此外,从语用角度来看,中国乃礼仪之邦,在说话时,我们尽可能地用大方、得体、委婉的方式去与人交流[8]。直接评价“不明”可能显得唐突,多用“暗”来表示暗示,如“这里有点暗”则既指出了问题,又可以保持交际的得体性。
5. “明”“暗”习得考察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是国际中文学习的重难点,为了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情况,我们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明”与“暗”的收录情况,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对学习者习得反义词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一) “明”“暗”在词汇大纲中的情况分析
通过考察《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下列称等级标准)中“明”“暗”的收录情况,我们发现三个反义概念的词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详情见表5。
Table 5. “Bright” and “dark” inclus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hinese Proficiency Level Standards (2021)”
表5. “明”“暗”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收录情况
等级 |
“明”示例词汇(34个) |
“暗”示例词汇(7个) |
1 |
明白、明年、明天 |
|
2 |
明星、说明 |
|
3 |
表明、发明、光明、明确、明显、声明、文明、证明 |
|
4 |
透明、鲜明 |
暗、暗示、黑暗 |
5 |
聪明、明亮、明明 |
|
6 |
明日、清明节、三明治、说明书 |
|
7~9 |
查明、分明、高明、光明磊落、精明、黎明、明朗、明媚、明智、清明、失明、照明 |
暗中、暗地里、暗杀、阴暗 |
从数量上看,《等级标准》收录包含“明”“暗”的词语共41个,“明”相关词语由34个,“暗”的相关词汇有7个,这体现了在国际中文教学中“明”的地位较高的特点。从词语的分布等级来看,“明”的分布较为广泛,贯穿学习者学习的始终,“暗”主要分布在四级和七到九级,其他等级皆未出现,可见与“明”相关的知识点大部分为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暗”则为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二者的学习难度悬殊较大。从词义上来看,《等级标准》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意义对称,例如三级的“光明”和四级的“黑暗”,五级的“明亮”和七到九级的“阴暗”,其中的构词语素不可互相替换。但《等级标准》中还出现了用法不对称的词语,具体体现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这体现了《等级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明”“暗”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在具体呈现上不是特别明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二者的不对称性,掌握二者的使用条件,减少偏误的产生。
(二) “明”“暗”的偏误及原因分析
通过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包含“明”的语料共216条,其中有关“明”的偏误语料共154条;包含“暗”的语料为27条,其中有关“暗”的偏误语料共14条。通过对具体偏误的整理分析,发现偏误的类型主要为:书写混淆偏误、词汇误用偏误、句法偏误。我们将举出部分语料进行分析。
5.1. 书写混淆偏误
(1) 例如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有名[B明]的歌手。(200209550523150143)
(2) 洞里流暗[C]河,展开神秘的洞穴通道。(199705610610100003)
“明”在总语料中书写混淆偏误共计123条,占比80%。对语料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书写上与“名”产生混淆偏误共计41条语料,占比33.3%。“暗”在总语料中书写混淆偏误共计5条,占比36%。例(1)“明”与“名”书写混淆,例(2)在语料中并未明确展示“暗”的混淆字,但存在书写混淆错误。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汉语初级阶段,其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词汇书写时掌握不当,会因为读音相同过度泛化产生书写混淆偏误。
5.2. 词汇误用偏误
(3) 说清楚{CC明的}很难。(200105550523250352)
(4) 1994年4月17号是我父亲离开我跟我家里人的黑暗的一天{CC5暗天}。(199412104523200638)
“明”在总语料中词汇误用混淆偏误共计24条,占比16%;“暗”在总语料中书写混淆偏误共计7条,占比50%。例(3)误将形容词“明”替代“清楚”。汉语中“说清楚”是固定搭配,“说明”虽存在,但语义不同,“说明”具有解释的含义,“清楚”具有清晰的含义。例(4)“暗天”在汉语中不是常用词,属于生造表达。“黑暗的一天”是一个完整、自然的表达,指“痛苦、悲伤的日子”。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汉语初级阶段,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者过度泛化规则,误以为“暗 + 天”可组合成词(类似“明天”“晴天”)。
5.3. 句法偏误
(5) 在此,我也{CJ + sy表明}{CQ对}我为什么对这份服装推销员的工作如此感兴趣做一说明。(199503682519100530)
(6) 因此,我暗暗地{CC的}下了决心,以后我结婚了,我可不能像我母亲一样对待孩子的不公平制度,以免伤了孩子的心像我小时候一样。
“明”在总语料中句法偏误共计7条,占比4%;“暗”在总语料中句法偏误共计2条,占比14%。例(5)中“表明”和“做一说明”在句中均表示“解释、说明”作述语,二者同时出现导致句子冗余。出现这样偏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汉语长句语法知识点,句子过长导致语法成分出现多余的情况。例(6)“暗暗”作状语修饰短语“下了决心”。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汉语中高级阶段,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对结构助词的掌握不当,或者是没有掌握好“暗暗”的副词属性。
5.4. 语用偏误
(7) 1994年4月17号是我父亲离开我跟我家里人的黑暗的一天{CC5暗天}。(199412104523200638)
(8) 我{CD明}知道他多么爱我,多么希望我成为个好人。(199505104523200158)
通过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明”与“暗”的偏误语料,我们发现二者在语用层面的偏误的呈现相对不明显,往往与词汇误用偏误和句法偏误相互交织,形成复合型偏误现象。如例(7)中“黑暗”的一天被误用为“暗天”,除却形式上的不规范表达,这里的“暗”不指光线的强弱,而是借“黑暗”一词表示悲痛、绝望的感情色彩。例(8)中“明知”一般用于强调在清楚知晓某种情况的前提下,还做出与之相关或相反的行为,常带有一种转折、对照或强调明知故犯等意味,而此句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语用和语义需求,造成语用信息的不准确与冗余。这类偏误主要出现在汉语中高级阶段,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者较少关注汉语词汇的“言外之意”,从而造成了语用偏误。
6. 教学策略与建议
反义词教学作为国际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使用规律是学习者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基于上文对反义词典型个例的系统考察与分析,我们对国际中文教学中反义词的习得提出以下三个维度的优化建议:
(一) 增设反义词对比专栏,优化词典释义模式
通过考察《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教与学》两部词典中“明”与“暗”的释例情况,我们发现词典编纂者虽明确标注了二者的相对关系,但在具体释义中却缺乏语义、语用等层面的深入对比分析,尤其是反义词在交际中的不对称使用现象。汉语中存在诸多单音节反义词词组,它们在搭配范围、使用频率、感情色彩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明–暗”“厚–薄”“快–慢”等反义词词组,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部分留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误用、错用等偏误现象。因此,我们建议词典编纂者优化词典释义模式,在保持传统释义的同时,通过增设反义词不对称现象说明栏、补充对比性例句等方式,系统呈现反义词的语用特征差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与学。
(二) 循序渐进,开展三阶递进式教学
在词汇教学的基础阶段,注重类推教学,从单音节反义词的对称性入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二者的基本义和常用义,采建立清晰的反义关系认知。接着通过“反义语素 + 相同语素”的构词模式,采用类推方式引导学习者学习相关词汇如“明面–暗面”“明处–暗处”等。待基础稳固后,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学习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反义词的多类义项与对应词汇。在反义词教学过程中,国际中文教师可基于语料库设计探究式学习任务,通过大量真实语料,自主发现二者在语气、情态和语用功能上的差异。并结合具体语境设计练习活动,机械性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相结合,由浅入深,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明”“暗”这对反义词为例,由于“明”“暗”在《标准》中相关词汇和数量的不对称性,所以中高级教学可以对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进一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例如,在HSK4级“暗”“黑暗”“暗示”的词汇教学中,通过光线调节、图片对比等直观方式建立起“明”“暗”的反义概念。在HSK5级“聪明”“明亮”“明明”的词汇教学中,通过单音节语素扩展,帮助学习者建立“明亮-黑暗”的反义关系概念,在讲解“明明”副词用法时合理扩展“暗暗”的相关语法知识点。
(三) 深化语用认知,提升反义词的习得效率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者要重视词语的使用条件,要深入学习汉语词汇的语法化用法和文化内涵。例如上文“我暗暗地{CC的}下了决心”,这个句子错在结构助词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学习者没有好“暗暗”的副词属性。此外,中国人含蓄的表达和对光明的向往,所以日常表达中,中国人更习惯说“这里有点暗”,而不是“不明”。因此,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反义词的使用规律,可以通过与母语文化的元认知对比,深入理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偏误。此外,学习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词汇的输入和输出,由于反义词不对称现象显著,其构词数量庞大,需要学习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好词汇对称性和不对称性条件的积累与汇总。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汉语词汇语用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及信息库建设”(21BYY117);教育部语合中心重点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等词汇语用信息库开发与供给研究”(23YH19B);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汉语要素与技能教学”(SDYKC202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