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5.159165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闫浩然, 曹名圆*, 刘 悦:北华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系,吉林 吉林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地方高校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Path Local Universities
摘要: 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成为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发展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并以吉林市某地方高校理学研究生培养实践为例验证了路径的有效性。研究旨在为地方高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fit between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raining system,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olitical economy, education, etc., a reform path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riented by regional development needs is construc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th is verified by taking the practi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science of a local university in Jilin City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ser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闫浩然, 曹名圆, 刘悦. 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159-1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53

1. 引言

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的深度融合。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新质生产力对研究生的核心需求可拆解为三大能力维度:一是原始创新能力,即基于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的能力,对应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需求;二是跨域融合能力,即整合多学科知识(如数学与AI、物理与工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呼应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三是实践转化能力,即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技术方案的能力,对接产业升级的“落地需求”。地方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其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否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前沿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基于此,本文聚焦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革,通过系统分析培养现状、构建改革路径并开展实践验证,探索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实践参考。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已围绕研究生培养展开多维度探讨:在产教融合领域,研究生教育需通过分类发展回应新质生产力需求,但未明确地方高校的具体路径[1];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拔尖创新人才的耦合逻辑,却较少涉及实践层面的操作设计[2]。国际上,德国双元制研究生教育通过“高校–企业联合授课”实现实践能力培养[3],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创业计划”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育转化能力[4],但国外模式难以直接适配我国地方高校的资源约束特征。

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在于:一是首次构建“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位一体的地方高校适配路径,填补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区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空白;二是通过理学学科实证,验证了“科教融汇 + 产教融合”在地方高校的可行性,为资源有限场景下的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3. 新质生产力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与时代需求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跨学科视野和实践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三方面突出矛盾:一是培养目标滞后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动态性的矛盾,现有培养方案难以快速响应产业技术变革需求,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趋同”,实践教育弱化,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产业升级需求[1];二是课程体系封闭性与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冲突,单一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制约了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是评价体系功利性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脱节,过度强调学术成果数量,忽视了原创性研究和实践转化能力的培育。此外,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化、产教融合浮于表面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研究生能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脱节[2]。这些矛盾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瓶颈。

3.2. 可行性:政策支持与实践基础的协同保障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改革具备多维度可行性支撑。在政策层面,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系列文件,为地方高校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强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差异发展、同等重要”,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制度支撑[5]。在理论层面,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教育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改革路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层面,部分地方高校已开展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初步探索,积累了诸如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双导师制实施等经验,为改革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实践基础。

4. 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培养目标与新质生产力需求适配度不足

调研发现,多数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仍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质关注不足。培养方案中缺乏对产业前沿技术、跨学科知识应用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存在错位。

4.2.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性欠缺

课程设置上,传统学科体系主导的课程占比过高,前沿科技、交叉学科内容融入不足,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学科发展和产业变革。教学模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基于真实科研项目或企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设计,研究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制约。

4.3. 科教融汇与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存在资源互馈机制匮乏、企业参与深度有限等问题,导致研究生难以接触产业真实创新场景,这一现象在地方高校中尤为突出[6]。一方面,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不足,重大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培养的支撑作用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培养的深度有限,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研究生难以接触产业真实创新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缓慢。

5. 新质生产力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施路径

5.1.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科教融汇 + 产教融合”双轮驱动体系

该双轮驱动模式直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需求:科研助理岗位旨在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企业联合培养(通过真实项目攻关)着力提升实践转化能力;二者协同实现“创新源头”与“产业落地”的衔接。深化“科教融合”,将高水平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设立“科研助理”岗位,鼓励研究生全程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产教融合”,与区域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 + 企业行业导师),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5.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前沿性与交叉性

前沿技术模块(如人工智能)直接回应原始创新能力需求,跨学科课程群(如“数学 + 经济管理”)则精准培育跨域融合能力,打破单一学科知识壁垒对复杂问题解决的限制。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模块,开设跨学科课程群(如“理学 + 工程技术”“数学 + 经济管理”)。在保持学科基础系统性的同时,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提升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

三级实践体系分层支撑三大能力:基础实践打牢科研工具基础(服务原始创新),专业实践锤炼跨学科方法应用(服务跨域融合),产业实践直接对接企业技术痛点(服务实践转化)。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级实践体系:基础实践依托高校实验室开展科研技能训练;专业实践结合学科特色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产业实践通过企业实习、技术攻关项目等,让研究生深度参与企业创新过程。同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产业真实场景,降低实践成本并拓展实践范围。

5.4.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动态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体系将专利成果、企业项目表现纳入指标,替代单一学术评价,引导研究生关注成果转化价值,与新质生产力“创新需落地”的核心导向形成闭环。在改革单一学术评价导向,构建涵盖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实践贡献的多维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将科研参与度、专利成果、企业项目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评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成长反馈,为培养方案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6. 实践案例分析:吉林市某地方高校理学研究生培养改革

6.1. 案例背景

以吉林市某地方高校理学学科(含数学、物理学等专业)为研究对象,其在研究生教育长期发展进程中,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适配性问题逐步显现。首要表现为培养导向存在显著偏差,呈现出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失衡的格局,研究生群体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对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应用训练投入不足,导致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素养培育滞后。其次,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缺失,数学、物理学等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边界固化现象突出,专业间学术交流与科研协作渠道不畅,严重制约研究生创新思维拓展与综合能力提升,难以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6.2. 改革措施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该高校拟将本文构建的改革路径作为理论指引,选取理学学科作为试点领域,开展为期两学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

首先,该校积极与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建设了“新质生产力联合培养基地”。这一基地的建立,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交叉课程,如“人工智能数学基础”“量子计算应用”等。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将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紧密结合起来,让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

其次,学校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将教师承担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进行梳理和转化,形成了多个研究生实践课题。通过让研究生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使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得到了深度融合,还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了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生们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实施了“双导师”制,从企业聘请了多名高级工程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这些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深厚的行业背景,他们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来自一线的实践指导和行业信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学术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的指导,而企业行业导师则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改革过程中,对15名研究生和8名导师的深度访谈显示:研究生普遍反馈“企业导师指导的技术攻关项目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模型可以直接解决生产线的质量优化问题”(2023级数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则提到“科研项目转化为实践课题后,学生的研究主动性明显提升,但需平衡科研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时间分配”。

6.3. 改革成效

为直观呈现改革效果,通过收集改革前后(2022届与2024届)理学研究生核心指标数据,形成如下对比(表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core indicator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science of a local university in Jilin 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1. 吉林市某地方高校理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前后核心指标对比

评价指标

改革前(2022届)

改革后(2024届)

变化幅度

企业横向指标参与率

12%

48%

+36%

专利转化数量(年均)

3项

11项

+267%

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率

23%

65%

+42%

跨学科课程选修率

18%

72%

+54%

在科研参与维度,研究生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实践转向特征。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生突破传统封闭式学术研究范式,深度介入横向科研项目。在跨组织协作场域中,研究生通过与企业技术专家开展知识互动,基于企业现实技术需求重构研究问题域,实现了从理论推演到应用转化的研究能力跃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与工程实践素养。

在创新成果维度,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呈现显著激活态势。依托实践课题与横向科研项目的深度参与,其通过方法论革新与技术路径突破,形成了一系列兼具学术前沿性与产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彰显了研究生群体在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更以知识创新驱动企业技术迭代与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双向赋能。

在就业市场格局重塑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流向呈现显著的结构性转变。基于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吸纳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场域。这一群体凭借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建构与深度参与的实践训练体系,展现出对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场景的高度适配性。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估过程中普遍指出,该类毕业生在技术创新、工程实践及跨学科协作等核心能力维度表现突出,其创新思维与实践效能的协同作用,为企业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注入了持续动力,形成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良性互动格局。

对合作的6家高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Likert 5分制)显示:企业对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评分从改革前的2.8分提升至4.2分,“跨学科协作能力”A评分从2.5分提升至4.0分。某电子企业技术总监提到:“参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快速理解我们的算法优化需求,其数学建模能力与工程实践结合的表现超出预期”。

总的来说,这次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有效地提升了该地方高校理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适配度,为地方高校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7.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样本代表性不足,案例仅选取吉林市某地方高校理学学科,工科、经管类学科的改革适配性尚未验证,且地方高校资源禀赋(如企业合作资源丰度)存在区域差异,结论普适性需谨慎推广;二是时间周期较短,改革实践仅覆盖两学年,毕业生长期职业发展中的创新持续力尚未追踪,短期成效可能受“试点资源倾斜”影响;三是评估维度有限,当前指标侧重显性成果(如就业率、专利数),对隐性能力(如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的量化评估工具仍需完善。

8.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位一体改革路径,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地方高校需以问题为导向,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通过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平台建设和评价机制完善,提升研究生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度。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改革路径推广需应对三类障碍:在体制性障碍上,高校职称评审中“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可能降低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建议推动“教学–科研–实践”三维评价标准,并将企业联合培养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在资源性障碍上,地方高校经费有限、前沿课程师资不足,可通过建立区域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如跨校联合授课)、引入企业捐赠设立实践基金缓解;在文化性障碍上,学术传统中“重理论轻应用”的观念需通过“优秀实践案例表彰”“企业导师进校园讲座”等方式逐步转变,形成“创新落地”的培养文化。探索不同学科(如工科、经管类)的差异化培养路径,并对改革效果进行长期追踪,为构建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更丰富的实践依据。同时,需关注数智技术在培养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培养需求、通过人工智能辅助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等,持续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LJY202529968143,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2024]02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贺祖斌, 周润伍.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逻辑、价值与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5(3): 44-51.
[2] 林小玉. 新质生产力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耦合逻辑及实践进路[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3(2): 106-112.
[3] Clark, B.R. (2020) Dual Education Systems in Graduate Training: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n Germany.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42, 289-305.
[4] Etzkowitz, H. (2021)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Graduate Education: The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 as a Case Study. Research Policy, 50, Article 104235.
[5] 程健维, 王健, 付强.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创”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5(5): 6-11.
[6] 宋宁. 新质生产力生力军培养探析——基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视角[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 15(5): 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