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Pathway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ltur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ss.2025.14977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小川, 刘 欣: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天津;赵 彦: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天津
关键词: 体育非遗创新发展口述史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ral History
摘要: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对11名天津市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访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以文化适应理论为框架,探析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认为: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文化主体、介质、表达空间和受众的创新,推进路径表现为健全传承人转型培养体系以激活文化生产力,重塑传播介质数智化范式以赋能文化传播力,织就场域空间生态化链接网络以释放文化共生力,完善受众体验与价值认同路径以激发文化共创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with 11 inheritors of Tianji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irsthand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With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as the framework,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 medium, expression space and hand. The path is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system of inheritors to activate the cultural productivity, reshape the digital paradigm of communication media to empower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weave the ecological link network of field space to release the culturaliosis, and improve the path of audience experience and value identity to stimulate the cultural co-creation.
文章引用:郑小川, 刘欣, 赵彦. 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1-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70

1. 引言

中国体育非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活态文化载体,其本质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身体实践与符号系统。从文化属性来看,它承载着三个维度的文化价值:首先,作为仪式性文化与岁时节令和宗教信仰深度绑定;其次,作为群体性文化维系特定社群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再者作为实践性文化,通过身体技艺传递着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审美范式[1]。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揭示,文化是动态的[2],体育非遗作为文化生产力需动态演进。在产业革命推动的社会变革中,需要通过数字化重构仪式场域、社群传播强化群体认同、创意设计转化身体技艺,既保持其文化特质,又实现传统符号与现代语境的有机融合。

文化适应理论源自文化心理学领域创始人加拿大学者约翰–贝里提出的双维度模型,强调文化主体通过“文化保持”维护基因传承,借助“文化接触”实现环境适应[3],关注文化调试过程中主体、介质、空间和客体的动态变化。贝里将文化适应策略划分为融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四种类型,其中融合策略最具现实意义,也是新时代中国应当着力推进的文化发展方向。融合策略的核心在于,文化个体在适应过程中既能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能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文化群体开展良性互动。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绝非单一文化的同质化进程,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真正的文化融合既要保持文化主体的独特性与真实性,又要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创新发展。该理论框架为体育非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守正创新的发展范式,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冲击,体育非遗需要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介质、空间和客体四个维度的协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文化主体的身份转型对应心理适应维度,体现传承人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认知调适与身份重构;文化介质与空间的迭代则对应行为适应维度,反映技术手段对文化实践方式的改造;而文化受众的角色转变则直接体现文化接触过程中不同群体间的互动模式演变。概而言之,四维创新机制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非遗文化适应系统——主体转型解决是否保持文化认同的问题,介质与空间创新回答如何实现文化接触的命题,而受众共创则体现适应结果的积极形态。

2. 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

2.1. 文化主体的创新:从技艺守护者到文化转译者

从文化适应的心理机制来看,传承人从技艺守护者到文化转译者的转型,本质上是应对现代性冲击时采取的融合策略——既保持对本真性的文化认同,又通过习得数字技能等新能力实现跨文化胜任力的培养。体育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应当在恪守体育非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表现形式、表演方式、道具组合、理论体系和传播形态等进行适应性改良。例如,掌握数字工具应用和跨媒介叙事等现代技能,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的对话互释(如将气功呼吸法与运动生理学相结合),并积极开展跨项目、跨产业和跨领域合作。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同时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最终实现从守艺人到文化转译者的质变。

体育非遗传承人在数字化时代,还经历着从“技艺守护者”向“文化策展人”的身份转型。传承人须具备传统符号解码、现代审美融合与文化叙事重构三重能力,可通过阐释武术哲学内涵、开发沉浸式功法课程、设计主题活动等,实现从技艺守护者向文化策展人的转型,同时需掌握技术应用、市场运营等复合型能力,推动体育非遗高质量发展。李氏太极拳传承人邢启林在接受口述史访谈时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传承人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当下的文化语境积极推陈出新,尝试将传统武术转译为现代健康养生方式,“我们创立了太极音乐的疗法,听太极的音乐,带领学员练习太极尺或太极操,太极舞,太极扇,这些有利于人们健康的一些普及的东西。”无极拳传承人高铁静则积极探索了传统武术与现代学科教育的融合:“我们现在跟河南理工大学的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正在做教材,专门的太极的文化、太极学科的教材。”

2.2. 文化介质的创新:从传统载体到数智技术应用

信息和产业革命使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体育非遗的传播介质和途径也需不断迭代。其一,物质载体的现代化改良。运用新材料技术(如碳纤维、智能织物)对传统道具进行轻量化、智能化改造,如将传统武术器械升级为可监测训练数据的智能设备;其二,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开发基于VR/A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交互体验,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动作分析纠正,开发非遗技艺智能教学系统;其三,呈现方式的智能化提升,将传统展示升级为可交互的数字影像系统;其四,传播方式的数字化转型。通过高清摄影、动作捕捉、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存,并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矩阵化传播,回族重刀传承人曹宁和拦手门武术传承人张文仲均表示,目前团队中的年轻成员普遍加强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传播力度,做线下,也做线上,抖音、视频号都在做,都在推广宣传。其五,跨媒介的叙事创新。将传统体育非遗元素融入元宇宙、游戏、动漫等新兴媒介,如开发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电竞项目。既拓展传播维度,更重构非遗文化的表达方式。

2.3. 文化表达空间的创新:从物理场域到数字孪生场域

文化表达的传统场域需要实现功能重构。其一,传统场域的功能拓展。将单一表演空间改造为集展示、体验、教育于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如将传统武术演武场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其二,物理空间的智能化改造。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场地设施的数字化管理,如安装智能感应系统实时监测太极拳等体育非遗训练效果;其三,地域限制的突破。利用直播技术实现跨地域的文化展演,如通过5G网络开展多场地联动的非遗展演活动。

文化表达空间的体验创新,表现为虚实场景的沉浸融合。其一虚实融合的空间建构,打造线上虚拟展馆 + 线下实体空间的立体传播网络,如建设武术非遗数字孪生博物馆;其二,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创新设计,运用全息投影、混合现实等技术重构文化体验场景,如开发可交互的虚拟武术修习空间;其三,跨界空间的创造性整合,将非遗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如在城市广场中植入可参与的体育非遗互动装置。

2.4. 文化受众的创新:从被动接受到协同共创

推动文化受众的创新,要做到参与互动的层次深化。其一,参与方式的革新,从被动观看到主动体验,如开发可供观众实时参与的数字化武术教学系统;其二,认知方式的转变,从表层欣赏到深度理解,通过建立非遗知识图谱帮助受众系统把握文化内涵;其三,互动模式的升级,从单向接收到双向反馈,如搭建受众创意投稿平台,收集对非遗创新的建议。天津穆氏花毽当前的传承特别重视教学相长,尤其鼓励灵巧型的年轻学员在掌握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创新,尝试挑战一些年长学员不容易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传承人穆怀良说:“创新主要体现在小运动员身上,因为难度太高,创新动作设计完了之后都由运动员去完成。”

推动文化受众的创新,还需要传承生态的社群培育。其一,共创机制的建立,鼓励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如发起非遗元素创意设计大赛;其二,社群培育的创新,构建基于兴趣的线上社群,如成立武术非遗爱好者数字社区;其三,代际传承的突破,开发面向青少年的趣味化传播形式,如设计体育非遗主题的互动教育游戏。既改变受众的参与方式,更重塑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受众的协同共创现象印证了贝里的文化适应理论中双向适应的重要观点:现代受众通过数字平台参与非遗创新,实质是主流文化群体与传统传承社群之间的平等对话,既改变了受众的文化认知框架,也反向促使传承人调整传播策略,形成良性的文化适应循环。

3. 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体育非遗创新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健全传承人转型培养体系以激活文化生产力

体育非遗主体传承面临多重困境,代际传承明显断层,技术应用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传承场地和设备支持等,需构建系统化方案应对此类结构性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应联合高校和企业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高校合作机制等方式吸引新生力量加入传承队伍,大力培养武体育非遗社会指导员,促进传统体育社区化发展。例如,天津师范大学与宫前中幡项目的合作颇具代表性,传承人王金铭表示:“目前已经有两代高校师生加入传承人团队。”濒危项目就此注入新活力。其次,开展数字化能力提升工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传承人采取差异化技术赋能方案,如加紧开展年长传承人的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和技艺采集整理工作,为中青年传承人开展系统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传承人奖励基金等支持制度,创新评估机制,采用量化指标对传承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对表现突出的传承人给予额外激励。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市场多方协同推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赋能和平台建设等系统性支持,为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构筑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生态。“申遗成功之后,国家和市政府给予我们补助,天津体育学院也给了很多具体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个阶段,许多民间组织都已经自生自灭了。”正如拦手门武术研究会副会长陈国立所言,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守与创新,更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激活其文化生产力。

3.2. 重塑传播介质数智化转型范式以赋能文化传播力

针对体育非遗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介质迭代滞后、技术应用碎片化等问题,亟须构建“技术赋能–媒介融合”的数智化转型路径。首先,积极推进体育非遗场地、服饰和道具的智能化升级。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重点推进训练装备智能化改造,研发嵌入运动传感器的轻量化器械与智能织物服饰,实现生物力学数据实时采集,创新竞技评判系统。例如,2024年世界咏春拳大赛中成功应用的智能木人桩系统,通过精密的触觉反馈模块实现了对运动员击打角度与力度的精准评判,提升了比赛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4]。其次,构建“平台–内容–技术”协同发展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在抖音、B站等主流短视频平台建立非遗官方账号矩阵,开发具有互动性的“非遗技艺挑战赛”等特色话题;数字IP开发方面,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高质量复现武术宗师形象,构建沉浸式AR教学系统,使普通用户能够跟随“数字宗师”进行专业训练,并通过智能分析获取个性化的动作矫正报告;在传播优化方面,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用户偏好数据,动态调整传播策略,实现精准传播。通过提升体育非遗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3.3. 织就场域空间生态化链接网络以释放文化共生力

城镇化导致体育非遗传统场域萎缩,数字化介入程度不足,跨文化合作较为薄弱。首先,物理空间保护方面,应保护非遗传承场所。例如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为穆氏花毽的传承提供了场地,传承人穆怀良说:“原本孩子们在我们家(练习)踢毽子,后来房子拆了,没场地了,多亏了各级领导支持,保留了天穆镇文化站的传习点,我们已经在这个点练了10多年了。场地对踢花毽太重要了,没场地就无法开展这项运动”。其次,在社群空间构建方面,近年来各地通过社区旧房改造、凉亭改建等微更新方式,成功打造了多个非遗传承空间。非遗工作坊作为新兴载体,既开展保护研究,又探索创新路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高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等空间资源的作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传承平台。最后,在文旅融合方面,虽然京津冀非遗嘉年华、上海早春非遗生活节等活动为体育非遗提供了展示平台,但仍需突破形式化局限,探索更深层次的融合路径。具体而言,应推动非遗技艺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开发沉浸式、互动性强的非遗体验项目。“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营地运用数字建模技术,为醒狮、洪拳等项目打造集展示体验于一体的虚拟空间,实现传统武术的数字化转化[6]。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转化传统武术套路,结合三维扫描技术数字化传统器械,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展示平台,这些路径的实施,同样需要政府、企业、传承人和社区多方协同,共同打造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体育非遗场域生态网络。

3.4. 完善受众体验优化与价值认同路径以激发文化共创力

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受众参与不足、文化认同度低和创新能力匮乏等现实困境,亟须建立“体验提升–认同强化–共创激励”的协同促进机制,实现从单向传递到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革新。首先,重构受众角色,推动其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共创者转变。在体验优化层面,通过数字化交互系统(如武术动作实时捕捉教学平台),实现参与式体验,将传统观赏升级为“观看–模仿–反馈”的闭环实践,同时借助非遗知识图谱解析文化基因,深化受众对技艺内涵的认知。例如,2021年上线的“龙拳:VR功夫”游戏设计了李小龙与少林武僧的虚拟形象,配合VR技术捕捉用户手部和腿部的攻防动作,实现虚实对抗的沉浸式非遗体验[7]。其次,价值认同层面,构建“创作–传播–收益”的共创生态:发起非遗元素设计大赛激发创意表达,通过垂直社群(如武术非遗主题线上社区)强化群体归属感,并开发AR交互游戏以趣味化形式突破代际传播壁垒。最后,通过构建“兴趣爱好者→准传承人→创新推广者”的分层培养体系,打通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转化通道,建立用户贡献积分等激励机制,形成开放式传承网络。总之,通过工具创新、机制设计和生态重构,系统性激活受众的创造力,为体育非遗创新发展注入可持续的社会化动力。

4. 结语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体育非遗的创新发展实践既是文化根脉的赓续,亦是时代命题的回应。以文化适应理论为指引,通过传承人身份重构、介质数智化转型、场域生态化链接及受众共创化参与,体育非遗得以突破传统,实现文化基因的活化再生。体育非遗的创新发展,既要筑牢文化主体性,又要拓展跨文化对话空间,使体育非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

基金项目

天津市体育博物馆委托项目:天津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 万义, 龙佩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1): 33-40.
[2] 宗晓莲.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 22-25.
[3] Berry, J.W. (2003)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Chun, K.M., Organista, P.B. and Marin, G., Eds.,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7-37.
[4] 新华网: 智能木人桩惊艳亮相 武术迈向“E时代” [EB/OL]. 2024-12-15.
https://www.xinhuanet.com/20241215/8cfd87d691bd4dcead72086383e73784/c.html, 2025-03-15.
[5] 刘文良, 张午言. 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2): 75-82.
[6] 徐东宁. 数字化时代非遗传播方式创新研究[J]. 华章, 2024(1): 15-17.
[7]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重结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