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Analysis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5.14977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建: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以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及实施的必要性,探讨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integrating the strengths of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instruction,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uch courses. Tak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 at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implementation necessities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further examines existing challenges in current practices and proposes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aiming to advance the pedagogical reform of these courses while strengthening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engagement.
文章引用:王建.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51-5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776

1. 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相对较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更具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和针对性,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政课创新的核心路径之一。关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有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显著不足,并在若干关键议题上存有争议。

2.1. 既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

首先,从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型来看,混合式教学被普遍视为“线上 + 线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构。李军刚与王瑶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强调混合式教学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 + 问题导向”为核心,构建“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线上线下对接”的教学流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1]。更多学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多为“线上看课、线下讨论”,应从教学主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客体三方面重构混合式教学,构建“备课系统–教学系统–评价系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知情意行”协同发展的育人目标。

其次,关于平台与技术的具体应用,研究呈现出“工具多元化、平台协同化”的趋势。谢玉龙与程建伟基于“云课堂”平台,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2]。张汉梅将“BOPPPS教学模型”与“雨课堂”平台融合,探索高校思政课“BOPPPS +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结构性与互动性[3]

再次,在教学效果与评价机制方面,研究逐步从“技术接受”转向“育人成效”的深层评估。刘琳基于教育大数据分析,指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均会显著影响育人效果[4]。林子荣通过分析发现,慕课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受“教学互动性”“平台易用性”“学习支持服务”等因素显著影响,建议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思政课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增加交互在课程考核的比重,提高线上平台技术支持和管理运行能力,提升线上交流模块的利用水平[5]

2.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已有研究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但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与教学流程的描述,缺乏对混合式教学“育人本质”的深层追问;其二,教学评价仍以知识掌握与满意度为主,尚未形成涵盖价值认同、行为转化与情感共鸣的多元评价体系;其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尚未系统建立,制约了混合式教学的深度推广。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技术–课程–制度”的系统协同,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数据驱动”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实现从“教学混合”向“育人融合”的深层转化。

2.3. 争议焦点与理论分歧

当前关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两个核心议题:其一,线上线下教学比重争议。对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时间占比以及如何更好地分配,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其二,教学评价标准争议。虽然强调要构建多元评价标准,但对于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权重,以及如何更科学地结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因素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3.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结合线上与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具有以下内涵和特点。

3.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往的教学,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支持, 使其难以面向更深层次开展思政教育引导,使说教式教学模式成为思政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6]。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书籍、教学视频、案例库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线下课堂进行知识讲解、互动讨论、实践教学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3.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3.2.1. 教学资源多元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多种教学资源,借助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线上平台汇聚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上传时事热点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拓宽学生的视野,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3.2.2. 学习自主性增强

教师在授课前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在网络平台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种自主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学习节奏,对于难点知识可以反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时,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线上的教学视频演示、案例分析等资源加深理解。

3.2.3. 互动性与个性化

线上平台提供了多种互动渠道,如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对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教师和学生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4. 高校思政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和不可阻挡的趋势。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线下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线上学生可以观看各地文化特色的视频,线下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主题的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4.2. 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学习时间、筛选学习资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线下的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成果展示等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使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5.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思政课教学缺乏专业特色、优质教学资源缺乏、教学评价指标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5.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管理和监督能力。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容易出现学习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一些学生虽然登录了在线学习平台,但只是简单浏览,并未真正投入学习。还有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导致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下。有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线上学习,却忽视了线下课堂的互动和实践环节,影响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5.2. 思政课教学缺乏专业特色

思政教学改革滞后于学科交叉趋势,亟待构建“专业情境–理论工具–数据验证”的闭环体系,驱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设计上,理论阐释悬浮于专业实践,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专业问题的分析工具链,导致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两张皮”;教学实施中,线上敏感议题讨论缺乏基于专业相关内容的预控框架,对学科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辨识不足;效果评价时,思想动态评估困于经验主义,并未建立专业的价值指标数据库,没有形成学生的动态思想画像,使育人成效陷入模糊化困境。

5.3. 优质教学资源缺乏

虽然在线教学平台上资源丰富,但真正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相对不足。很多资源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一些思政课教学视频只是简单地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录制下来,缺乏形象动画、新颖案例等生动的表现形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以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时事热点。然而,部分在线教学平台的资源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重大事件等融入教学内容,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5.4. 教学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仍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对于学生在线上讨论区的参与度、发表观点的质量等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学生和同行参与评价的机会较少。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能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但在实际评价中往往被忽视。

6.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面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和挑战,各个高校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6.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实施为期18周的混合式教学,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实证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采用“三阶段”递进干预:首先,前置引导阶段,通过“雨课堂”向所有教学班推送导学课件,并在课程公众号“遇见卡尔”同步更新时政专题(累计12期,平均访问率达92%),辅以微信群“每日学习任务清单”机制确保教学任务送达;其次,深度激活阶段,结合医学专业特色设计问题链(如“抗疫实践中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于“雨课堂”平台设置进阶式探究任务(共发起有效议题37项,学生平均参与回复2.2次/人);最后,动态激励阶段,实施“学习之星与进步之星”双轨评选,评选结果计入平时成绩。

为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于学期初与学期末分别发放问卷,测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行为及效能感。数据显示期末各项指标(如学习计划性、资源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期初;对30名不同学业表现的学生进行分层访谈分析表明,85%的受访者认可任务清单与问题链设计有效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愿,进步之星机制显著提升了持续学习动力;深度分析“雨课堂”后台数据,关键指标,如时政专题阅读完成率95%、每日任务清单平均完成率96.5%、深度互动占比提升至42%。可见,混合式教学切实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思政课教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

6.2. 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混合式教学课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教师是做好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8]。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教师需设计专业特色的混合式教学。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设计了紧扣医学专业特点的三重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内容融合上,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原理深度嵌入医学案例:线上利用“抗疫中的矛盾转化”、“生命价值观的唯物论基础”等VR案例库;线下在实践教学中设计“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考察”(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具象化。校内实践课堂,针对医改政策、医患关系等议题,线上设置“问题链”——如“健康中国战略中的群众史观实践”,要求学生讨论必须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医学伦理规范,用所学的相关理论说明实际问题。思想动态评价上,构建“原理运用–价值认同”评估模型:量化分析学习平台数据,质性解析学生对案例评述的观点立场,形成动态思想画像。核心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工具分析医学案例,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理解职业使命,实现价值认同。

6.3. 丰富和更新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锦州医科大学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立足“医学 + 思政”特色育人定位,着力构建“特色化开发–动态化更新–多元化参与”的资源建设体系。任课教师结合医学伦理、生命教育、医生职业精神培养等专业教育需求,紧扣“医学实践场景”与“职业成长规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设计,推动“价值引领”与“专业素养”深度融合,例如,将优秀医护人员的事迹融入“唯物辩证法”专题资源,把医学伦理典型案例嵌入“真理与价值”教学模块。

为保障资源质量,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配套技术指导团队,助力教师开发高清教学视频、结构化课件及分类案例库等核心资源,并同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教学资源。针对资源时效性要求,学校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一方面,教师团队常态化追踪时事热点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及医学领域的新战略、新政策等内容转化为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资源共建,通过组织“时事医评”活动收集学生撰写的医疗热点分析报告、职业感悟随笔等,经筛选后将优质成果纳入资源库,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6.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混合式教学成效、推动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从指标设计与主体拓展两方面构建“过程–结果”“个体–协作”的立体评价网络。

在指标设计上,建立“多元维度 + 量化标准”的评价框架:除传统期末考试(30%)外,重点纳入过程性评价指标——线上参与度(20%)通过学习平台自动统计学习时长、资源访问频次等数据,量化学习持续性;主题讨论(15%)由教师结合线上线下讨论内容,从思想深度、观点创新性维度评分;线下展示(15%)聚焦小组汇报、情境模拟等实践环节,综合考量内容逻辑性与团队配合度;小组协作(20%)通过任务分工记录、同伴互评表等量化协作贡献度。学校同步制定《在线学习行为评价指南》《小组协作评价量表》,为过程评价提供标准化依据。在主体拓展上,构建“师评为主、多主体协同”的评价生态:除教师主导评价外,增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同行评议。通过组织小组互评会、线上匿名评价系统等,推动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同行教师则从教学逻辑、资源适配性等维度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

此体系既关注知识掌握的“显性成果”,又重视能力提升与价值内化的“隐性成效”,通过多维度、多主体评价,为混合式教学的精准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

7.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提升教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和更新教学资源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优化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混合式教学中存在问题,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建设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编号:06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刚, 王瑶.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18(8): 78-81.
[2] 谢玉龙, 程建伟. 基于云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知识经济, 2019(11): 176-177.
[3] 张汉梅. 基于“BOPPPS + 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3): 95-98.
[4] 刘琳.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 教育学术月刊, 2024(6): 44-53.
[5] 林子荣. 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教育评论, 2020(9): 57-65.
[6] 马倩. 教育数字化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困境与突围[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10): 155-157.
[7]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5.
[8] 梁红秀.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49-51.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