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剑桥五级备考课堂的整合策略——基于KET/PET典型课例的设计与实践
Integrat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to Cambridge Main Suite Exam Preparation—Desig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ypical KET/PET Lesson Cases
DOI: 10.12677/oetpr.2025.73013, PDF, HTML, XML,   
作者: 李颖新:新东方国际教育培训事业部厦门分中心,福建 厦门
关键词: 剑桥五级任务型教学法青少英语Cambridge Main Suite Examination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Youth English
摘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剑桥五级考生在过度重视应试能力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导致交际能力与考试成绩相互背离的现象,探索可实操的任务型教学方案,比如设计与KET/PET/FCE考题特色紧密结合的任务型活动(如信息差补全、写作工作坊等),使任务型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并将应试技能培养与交流软实力提升相结合,最终促进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考试情境下的应用能力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exam performance among Cambridge Main Suite (KET/PET/FCE) candidates, a phenomenon attributed to overemphasis on test-preparation strategies. Through task designs aligned with the communicative objectives of KET/PET/FCE (e.g., information-gap tasks for collaborative dialogue, writing workshops for process-oriented composition), we embed TBLT principles in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achiev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est-taking strategies and broader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s approach enables learners to demonstrate strategic competence in exam contexts by activating procedural knowledge through task engagement.
文章引用:李颖新. 任务型教学法在剑桥五级备考课堂的整合策略——基于KET/PET典型课例的设计与实践[J]. 国外英语考试教学与研究, 2025, 7(3): 114-120. https://doi.org/10.12677/oetpr.2025.73013

1. 引言

1.1. 剑桥五级考试备考课程特征

剑桥五级备考课程更多关注在题型应对上,容易导致真实语言交流能力的失衡,造成测试分数与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脱节。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考试限时性,考场压力促使学生孤立刷题,忽略语言的实际运用。

1.2. 任务型教学法在剑桥五级青少课堂中的适配性

剑桥五级备考课程的学生群体对象多为青少年(10~15岁),这个阶段的学员学习模式为具象思维主导,抽象思维还未完善。任务型课堂的游戏化情景设计符合该阶段学员的认知偏好。

剑桥五级考试的考试题型设计也多以“实际交流任务”为导向,例如PET speaking part 3口语交流讨论任务,KET reading part 1真实场景短文本意思辨别等,与任务型教学法有很多共通之处。基于剑桥五级考试题型的任务设计能实现考试技能的拆解与迁移,实现应试与运用的双维提升。

1.3. 研究目标

在剑桥五级备考类课程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更多关注题型的训练或语法知识点的积累。但语言的交际能力更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如何与剑桥五级备考课程有机结合,将题型特征的训练和语言交际的训练融合在任务中,使学生的应试能力与交际能力均得到提升。

2. 核心操作步骤

本研究中所探索的任务形式主要为交际性任务。交际性任务是指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1]。在青少的英语课堂设计当中,更加要注重语言的输出与运用,而不单单只是关注语言形式或语法规则。任务的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做事情的原则,信息交流原则,表达意义的原则和结果原则[2]

因此,在剑桥五级备考课程当中的TBL课堂活动设计应尽量符合真实生活当中学生会遇到的情境,让学生明确知道做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以及任务最终的产出形式是什么。在任务的执行过程当中,设计的原则也要首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意义表达。

根据Jane Willis提出的TBL框架,任务的设计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及任务后[3]

任务前:教师创立情境,引出话题,让学生熟悉话题,并为话题做好准备。在此阶段,还需要提前设计教学环节,解决学生的难点词汇和表达,为学生后面的任务执行,做好铺垫。

任务中:学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输入与输出的不同交流形式,学生执行任务。在执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和不同的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最终有所产出(口头或书面)。

任务后: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语言要点,剖析相关句式并练习使用。

TBLT与剑桥体系题型设计机制不谋而合。如KET/PET/FCE的口语考试中都有设计双方或多方互动交流的考察模块,学生需要针对某个特定主题,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喜好或看法。PET和FCE的考察中更是增加了双人或三人沟通协商,确认最优方案的沟通表达。

根据以上核心任务环节,本文将展示两个案例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KET阅读Part 4信息拼图任务

3.1.1. 题型分析与痛点挖掘

KET阅读Part 4题型考察学生结合上下文填词的能力,该题型一空填一词,通常考察语法类小词。学生往往在做题时忽略结合上下文进行推理,对于填词感到十分困难。本案例基于该类题型,探索和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上下文,并进行文意推理的任务,真题片段见图1

Figure 1. KET exam: The future of plastic clothes

1. KET真题:塑料服装的未来

3.1.2. 任务实施展示

(1) 任务前:创立情景,引出话题(5分钟)

教师提前准备由塑料制作的衣物,将实体衣物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视觉和触觉来感受塑料衣物,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衣物的材质。教师对话题词汇进行展示和讲解:nylon/acrylic/polyester。

(2) 任务中:拼图任务协作(20分钟)

教师将文段拆分为3个片段,每个片段包含两道题目。班级学员分为3组,每组拿到一个片段(见表1)。

Table 1. The design of the Jigsaw reading task

1. 拼图任务安排

组别

持有文本片段

A组

片段1 (含19题~20题空格)

B组

片段2 (含21题~22题空格)

C组

片段3 (含23题~24题空格)

各小组分组完成组内片段的空格题目,教师巡视,并给出线索提示。学生可能会对其中的语法知识点不熟悉,从而导致无法完成题目。教师可提前准备相关例句参考,在学生救助时,发放“线索卡”,通过例句,学生可观察得出题目所考察的语言点。

小组任务完成后,不同组别之间交换填写完的文本片段,学生针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讨论。针对差异答案,小组也可再次申请“线索卡”,增加讨论依据。

每组阅读并讨论完3个不同的文段,交卷完成,教师回收并公布确认答案。

每组讨论交流后,根据正确的逻辑顺序将3个文段进行排序,拼出完整文本。

(3) 任务后:思维导图整合(10分钟)

通过拼图任务的完成,学生对该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本主题里的词句表达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任务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份思维导图(改编自Bloom分类法),见图2

Figure 2. Mindmap of the theme on plastic recycle

2. 塑料回收主题的思维导图模型

思维导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facts from text——学生将通过讨论挖掘文本当中的事实信息。第二个部分由课堂延伸至个人生活,学生将思考自己生活当中的实例并做记录。第三个部分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及提出深度问题,将学习由表层归纳转化为深度加工。思维导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具象化呈现思考成果。

3.1.3. 考试能力转化路径

(1) 语篇意识:学生参与拼图任务的过程就是根据上下文推理逻辑关系并整理文章脉络,连贯地呈现文章大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关注前后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小组合作形式运用于小组任务中降低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

(2) 考场模拟:在拼图协作环节限时完成(可投射倒计时),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具难度的任务,适当增加做题的压力感,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考试氛围中的紧迫感与时间压力。

3.1.4. 教学创新点

(1) 通过真实的塑料衣物来进行任务前阶段的教学,强化真实性原则。让学生能调动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去理解和记忆目标词汇(nylon/acrylic/polyester),并能更好地加深记忆点。同时通过身边真实的生活实际应用情况来提高学生对于本课话题的兴趣。

(2) 小组信息差造就交流目的。各小组文本分段的差异,促使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和沟通,由被动输入文本转为主动建构文本逻辑与意义,增强对于该类题型语篇逻辑的关注与梳理。

(3) 备考类文章训练中也可以渗透社会意识,环保概念。本任务中学生对于环保的认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边实际的物品呈现,对于塑料在日常中的运用和发展也会有更加个性化的思考。

以上课堂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语篇意识,通过小组协作观察上下文,并进行合理推断,协同完成任务。对学生的做题策略有了训练和提升,同时对于相关主题的交流和表达也同步得到训练。

3.2. 案例二:PET写作Part 2故事类写作任务

3.2.1. 题型分析与痛点挖掘

PET写作Part 2故事类写作任务,限定学生在给定第一句的前提下,完成故事写作。学生常面临几类问题:1. 故事情节雷同,或写不出有趣的故事情节;2. 逻辑链断裂,情节太过跳脱;3. 词汇表达匮乏,尤其是形容词的使用,连接词的使用等。本案例中以任务型教学法,带领学生多模块协作,共同创建创意故事文本。实现创意写作与评分标准的能力迁移和统一。

3.2.2. 任务实施展示

(1) 任务前:营造情景,多维度沉浸式输入

教师提前准备黑暗洞穴的图片与音效,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该情景下,有可能发展的故事情节。收集情绪表达的相关词汇:scared/terrified/excited…

教师展示表达五感的描述:The wind smelled like dirt; The rocks felt rough. 学生模仿句式,进行更多五感表达的练习。

(2) 任务中:多模块协作共创

第一轮分组:A组情节组,B组语料组,C组结构组(5分钟)。

A组任务:共创3个原创故事情节,如someone got hurt/I heard someone singing/it was a big lake in the cave…该组学生的能力产出对应写作评分标准:Communicative achievement,该组学生需确保给出的故事情节合理,能吸引读者且不雷同。

B组任务:产出10个描述情绪的表达以及3个五感的描述句子,该组学生的能力产出对应写作评分标准:Language,该组学生需确保给出的表达丰富,多维度多感官地进行描述。

C组任务:该组成员重点关注连接词的产出,比如at first/suddenly/after that等等。本项输出对应写作评分标准中的Organization。基于本组任务产出,能对最终成篇文章的结构流畅性有一定的保障。

第二轮分组:重新打乱组别,并重新组A,B,C 3个小组(或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增加组别,每组适宜3~4人) (15分钟)。

本轮分组中,每个小组需要共创完成一篇故事写作,每组先抽取上一轮任务中产出的情节线索+语料线索 + 结构线索。共创环节,每个组员轮流书写两个句子,并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加入线索卡所对应的内容。故事内容完成后,需确保所抽到的线索均有被使用上。

(3) 任务后:故事画廊展示评比(10分钟)

教师将每组的故事写作粘贴上墙。各组组员浏览所有故事写作并进行“今日最佳作文”评比。故事评比的标准使用简化版的官方写作评分标准,见表2。学生浏览并选出最佳作文,需结合评分标准阐述选择理由。

Table 2. Simplified writing scoring rubric

2. 简化版写作评分量表

维度

标准

评分(0~5分)

内容吸引读者

有至少2处情节转折

语言丰富

有用上至少5个形容词

结构流畅

有用上至少5组连接词

注:简化版量表基于Cambridge English (2020) PET Writing Rubric改编。

3.2.3. 考试能力转化路径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多模块小组共创,共同关注并达成了官方写作评分标准的相应维度。

(1) 交流达成度(communicative achievement):通过设立情节组,鼓励学生发散性思考原创故事情节,避免学生“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通过小组共创,给学生提供情节库供选择,确保内容情节有趣、不雷同、读者易懂,从而提高交流达成度。

(2) 语言丰富度(Language):通过语料线索卡的制作,为学生提供语料库,并通过最后的评比标准倒推限定学生自主自发地使用多样语料。

(3) 结构流畅(Organization):通过结构线索卡的制作,为学生提供可用的连接词,确保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4) 内容(Content):内容维度在本案例中未设置拆解模块,本维度的达成将通过限定另外3个维度的达成来确保。

3.2.4. 教学创新点

通过组块化协作,将完整的创意故事写作解构,由单组块的打磨铺垫全文的表达,将官方评分标准嵌入组块设计中,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掌握故事类创意写作的要点,同时减轻学生独立输出的畏难心理。

4. 常见问题对策

4.1. 问题1

任务超时,导致未能完整完成任务的执行,或未能对考试技能进行充分到位的练习。

解决对策:提前设计并限定时间,在每个任务阶段都定时,为学生营造真实考场的时间紧迫感。对于需要组块化制作的任务,可提前预制部分内容。如写作训练的任务中,各小组提前给定部分表达,减轻学生的输出压力。情节组可提前给到2~3个既定故事情节,学生小组产出1~2个即可。描述情绪或5感的词汇,可以前置脑暴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产出相关表达,做好铺垫。连接词组也是提前给到部分连接词,或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单元的写作范文,从范文中提取常用连接词。

对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授课时长极其有限的班级,也可以尝试将组块任务布置为前一节课的课后任务,学生在课堂下完成。课堂中主要集中精力,完成模块组装,协同完成整篇故事写作。

4.2. 问题2

学生专注于任务内容的完成,忽略了考试评分标准的隐形要求。

解决对策:将评分标准的要求设计嵌入任务要求中,如写作工作坊的最佳文章评比标准用简化版,且可量化的评分标准来衡量,如:有用上5组连接词。测评备考类课程中的任务设计要更加关注任务与题型特征的结合,多挖掘两者的共同之处。评分标准的运用也要进行适当调整,以该年龄段的学员能快速理解的方式呈现,如有体现3处故事转折,有一处得两分,有两处得4分,有三处得5分。量化评分的维度也可以结合图形表达,如使用画星星、画笑脸的方式,体现评分。

5. 结语

以上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剑桥五级青少课堂中的整合策略实践思考。近几年符合青少英语能力评估的国际标准化测评体系越来越受欢迎,更多的学员进入到剑桥五级青少课堂中。但测评分数的高低不是目的,以考促能才是最核心的意义。在一线的测评备考类课程教授中,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实践,应试技能和语言知识点更容易被还处于具象思维阶段的青少年学员理解和运用。多种丰富的实景教具、场景营造等也能丰富学生的输入方式及沉浸式体验。青少备考学员可在本类课程中获得测评与能力的双轨发展,实现应试与交流的协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让学生“以用促学”[4]。这与任务型教学法的设计理念是共通的。模拟真实交际场景任务,在任务中自主探索如何达成交流目的,这一过程也会反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1.
[3]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