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市设计作为统筹空间形态的核心手段,“通过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等内容,都属于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导思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明确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等要求。综上所述,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承载着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观、延续文化基因、践行伦理责任的深层使命。
在上述政策指引下,城乡规划教育亟需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注意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注重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嵌入城市设计教学体系,通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实践的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
2. 城市设计课程群概况及教学目标
本研究聚焦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群:具体为本科三年级开设的36学时《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四年级开设的36学时《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理论课,共108学时的《城乡规划设计七/八》城市设计实践课,通过四门核心课程构建“理论支撑–实践验证–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学系统,最终目标是为城市建设输送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心怀家国情怀的城市设计人才,助力高品质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群教学,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维度教学目标
系统掌握城市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各类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空间环境中多维度存在的问题;掌握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及空间场所营造设计技巧,深化智慧技术与应用,提升多维度技术协同下的方案设计水平。
2. 价值培育维度教学目标
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核心,塑造兼具家国情怀与职业使命感的设计价值观。培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立足西南地区城乡发展挑战,培育兼具文化自信、地域认知与时代责任感的城市设计人才。
3. 通过教学改革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思政协同性不足:城市设计课程群思政融入缺乏系统性协同机制,导致思政要素呈现重复建设与盲区并存,育人链条存在断层,削弱整体思政效能。
2. 思政融合深度欠缺:现有思政教育多采用模块化植入方式,教育内容突兀生硬,缺乏深度融合,存在“贴标签“式教育倾向。
3. 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脱节:价值观培育过度依赖理论灌输,缺乏在地化设计实践与政策研判的载体支撑,难以支撑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决策与设计能力。
4. 城市设计课程思政内涵梳理与课程群协同整合
1. 城市设计课程思政内涵“四维度”梳理
城市设计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治理,将其思政内涵凝练为“方法论及政策引领”、“文化传承”、“伦理责任”、“创新驱动”四个维度(详见表1)。
Table 1. Decom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elements of urban design curriculum
表1. 城市设计课程思政内涵要素分解
课程思政核心维度 |
内涵要素分解 |
1. 方法论及政策引领 |
1-1: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解析城市空间矛盾,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逻辑 |
1-2: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新型城镇化战略转化为空间治理实践;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2025年5月2日)》 |
2. 文化传承 |
2-1:构建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三位一体的文化表达体系 |
2-2:通过场所营造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培育文化主体性认知 |
3. 伦理责任 |
3-1:建立全龄友好空间伦理准则,强化弱势群体空间正义保障 |
3-2:践行精益建造的工匠精神,塑造职业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
4. 创新驱动 |
4-1:面向智慧城市技术前沿,培养科技报国的创新使命感 |
4-2: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有机更新范式 |
2. 城市设计课程思政课程群协同整合
本教改以《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乡规划设计七/八》《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四门课程为核心框架,通过课程群协同机制,系统梳理城市设计思政德育要素,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一体化布局。围绕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价值观培育,分层融入思政内涵,配套针对性教学策略,实现“要素梳理–课程适配–方法协同”的全链条设计(见表2)。
Table 2. Collaborative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groups
表2. 课程群课程思政协同设计
核心维度 |
内涵要素 |
对应课程 |
主要教学内容/板块 |
教学形式与方法 |
方法论及政策引领 |
1-1: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解析城市空间矛盾 1-2: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中央政策要求 |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设计价值内涵、分析方法与政策导向 |
理论讲授、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 |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 |
城乡社会调查原理、社会指标与政策关联分析 |
理论讲授、案例研讨、社会调研实践 |
《城乡规划设计 七/八》 |
规划策略构思与政策衔接、设计任务书
政策解读 |
实践教学、方案指导、政策文件分析 |
文化传承 |
2-1:地域–民族–时代三位一体文化表达 2-2:文化遗产活化与文化自信培育 |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城市文化特征解析、场所营造方法论 |
案例研讨、地域性设计专题 |
《城乡规划
设计八》 |
地域性设计专题、民族聚落空间形态设计 |
方案实践、民族文化案例分析 |
伦理责任 |
3-1:全龄友好与空间正义保障 3-2:工匠精神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
《城乡社会综合
调查研究》 |
弱势群体需求调研、社会公平性评估 |
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可视化 |
《城乡规划设计七/八》《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图纸精细化表达 |
实践教学、模型制作、图纸评析 |
创新驱动 |
4-1:智慧城市技术融合创新 4-2:城市更新与现代化空间创新 |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创新设计方法论 |
技术工具实训、前沿案例解析 |
《城乡规划设计
七/八》 |
城市更新方案设计、科技赋能空间实践(如数字孪生技术) |
方案创新竞赛、跨学科协作 |
5.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具体做法
基于课程群协同育人理念,分课程制定差异化实施策略,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1.《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理论奠基与价值渗透
(1) 方法论与政策引领:方法论与政策观的双向建构
对标要素1-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解析,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解析城市空间矛盾。例如,在“城市认知方法、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教学中,以“马路市场”为例,分析空间治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见图1)。对标要素1-2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实,中央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提出平衡方案,提出兼顾市容市貌与民生需求的策略。
Figure 1. Investigation of road market by shao Yingyao, a student majoring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Guizhou university
图1. 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邵瀛瑶等对马路市场的调查
(2) 理论奠基(认知)
通过《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理论课程板块,系统融入“人民城市为人民”价值观、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搭建思政认知框架。例如,结合政策文件(如新型城镇化)解析城市设计的社会责任,强化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论认同。结合城市设计策划理论部分,探讨什么是好的城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城市设计理论课开展“贵阳市花溪区阳光生活圈城市更新公众意见征求大会”,由学生完成人群调研后扮演包括职场青年、退休人员、流动摊贩、儿童、少年等等20个角色,并针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发表城市更新意见建议,深刻体会以人为本的设计逻辑。
(3) 文化传承:地域基因的现代转译
对标要素2-1地域–民族–时代文化表达,聚焦地域文化特征解析,设计“传统建筑符号提取与创新”专题。例如,团队教师围绕西南及贵州山地及民族聚居的特点,录制如屯堡、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及山地聚落空间特征及设计专题慕课,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线,鼓励学生运用山地地域文化基因,结合现代功能需求,转译强化文化认同。
2.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研究》:实践赋能与社会洞察
(1) 政策关联
以“老旧社区”为调查对象,指导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与空间数据分析,对标要素1-2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实,中央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等政策,对花溪徐家冲“5~15分钟社区生活圈”开展综合调查,通过GIS平台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盲区,深入社区开展“一圈两场三改”实地课程,调研居民需求,提出老旧社区优化方案并撰写政策建议书。
(2) 公平伦理:弱势群体需求的在地化响应
通过“田野日志”“公众访谈记录”等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如留守儿童活动空间缺失),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全龄友好社区调查”实践项目,学生深入老龄化社区,对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记录老年人活动轨迹,分析住宅在老年化背景下的适应短板,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缺陷。最终形成《青春“银”链:老年友好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更新研究报告》等报告提交街道办和贵阳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
(3) 文化认同:城乡记忆的活态记录
组织“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调查”行动,学生赴贵州肇兴侗寨、威宁曙光村(彝族)、安顺鲍家屯(屯堡)、花溪麦翁村(布依族)等,通过文字、影像、数字化、走访、航拍、实地勘察、与工匠交流等调查各民族民俗文化、聚落营建技艺及可持续发展困境等。
3. 《城乡规划设计七/八》:实践创新与价值落地
(1) 前期策略阶段:政策引领、矛盾平衡
围绕贵阳市各重点更新地块,从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和空间利用四个方面,分析地块特点、问题、矛盾;引导学生分析产权复杂性与更新及保护多方矛盾,要求其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矛盾平衡的更新策略。熟练掌握“问题诊断–数据分析–策略生成”流程,培养辩证思维与公众利益导向。
(2) 方案深化阶段:公众参与、文化传承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要求关注涉及人群的生活习惯、活动方式、活动诉求、活动特征等相关内容,对居民及相关人群开展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强化公众参与,做以人为本的设计。涉及民族聚落空间设计的基地,如肇兴侗寨、天龙屯堡等,则实地提取传统聚落及建筑空间基因。注重地块文化空间保护、蕴含的文化记忆传承。
(3) 科技赋能:智慧技术融合
引入BIM技术构建设计方案数字孪生模型,例如在低碳生态社区更新中,学生利用三维建模生成不同密度开发模式的三维场景,对比分析碳排量差异,最终选定“组团式布局 + 垂直绿化”作为最优解。在传统街区改造更新设计方案过程中,利用空间句法、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街巷及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偏好,通过智慧技术设计更加符合人本需求的空间。
(4) 成果检验: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采取“居民–专家–社区”三方参与评图制度。例如,在“儿童友好型社区”设计成果公开评图中,邀请家长、规划设计院专家、社区管理人员从自身角度提出建议意见、联合评分。优秀方案推送到社区服务中心及贵阳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到社会的价值延伸。从社会需求、政策合规性等维度评价学生方案,强化“设计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
(5) 伦理责任与工匠精神:规范意识与工匠精神培养
以优秀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为范例,结合城市设计管理条例等相关规范及文件,分析其编制设计逻辑,相关规范标准的综合运用,空间管控的精细化设计与表达,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相关系列规范及制图标准,教师逐一点评修正。
4. 建立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在各门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一方面注意过程性评价,另一方面采用多样的方式考查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德育思政等教学效果是否达成。如城乡规划设计七/八的设计图纸成果,有10%的评价构成为考量学生设计理念、目标、方法是否围绕“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设计是否关注公众利益,是否有公众参与过程等。有5%的评价构成为学生日常的沟通表达能力、公开评图及阶段评图中上台的汇报能力等综合素质培育的评价。除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设计了由学生对课程育人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开展。
6. 结语
本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分课程、分阶段、分维度的系统性设计,实现了城市设计课程思政从抽象价值到具象行动的转化。城市设计系列课程的思政教学,需跳出“贴标签”式融入,转而从学科内核中提炼价值逻辑。通过理论、支撑、实践课程的三维联动,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华文化基因、工程伦理责任渗透至教学全流程,方能培养出“懂技术、有情怀、担使命”的城市设计人才。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2024年教改项目“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设计系列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XJG202404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