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视角下高校EGP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构与转型机制探析
A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EGP Teachers’ Teaching Ro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Teacher” Model
DOI: 10.12677/ae.2025.159166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静:重庆移通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双师EGP教师转型机制Dual-Teacher EGP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摘要: 针对我国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转型同步加速大背景下高校EGP教师面临的角色转型困境,本研究旨在探索“双师”视角下教师从“通用语言讲授者”向“语言–职业融合导师”转型的机制与路径,破解其行业知识断层、教学胜任力缺失及身份路径依赖等核心问题。通过提出可操作路径,诸如校企协同、课程重构、评价激励及校本支持等实现系统化改革。EGP教师角色转型需依托制度化的跨界协同,其成功实践能有效弥合语言教学与职业需求鸿沟,为培养“语言 + 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关键支撑。
Abstract: Amid the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 in China,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facing challenges in redefining their professional rol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and pathways of role transformation for EGP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al-teacher” model—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language instructors to integrated mentors who combine languag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guidance. It aims to address key issues such as the disconnect from industry knowledge, insufficient teaching competence, and identity path dependency. By charting an actionable roadmap—featur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curriculum redesign, assessment incentives, and school-based support—the reform can be delivered as a coherent system. The role shift for EGP teachers must be anchored in institutionalized cross-boundary teamwork; when this succeeds, it bridges the persistent gap between language instruction and workplace demands, providing the linchpin for cultivating “language + discipline” graduates.
文章引用:李静. “双师”视角下高校EGP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构与转型机制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9): 240-2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65

1.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转型同步加速,高校大学英语教学(EGP)正面临从“通用语言工具”向“职业情境语言服务”转轨的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必须建设“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把“将行业最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作为认定与评价的核心标准[2]。这一政策信号迅速从职业教育领域外溢至普通本科院校,为EGP教师的角色重塑与能力重构提供了顶层逻辑: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真实职场情境中指导学生完成语言应用与职业素养的整合。

然而,现有高校EGP师资建设仍存在“重证书轻能力、重能力轻素养”的错位现象[3]。调研显示,大量持有“教师资格证 + 职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经历,无法把抽象的语言规则转化为可迁移的岗位沟通策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与企业“用人落差”并存[4]。该结论在本科院校EGP课堂同样适用:教师普遍拥有语言学和文学背景,却缺少对目标行业工作过程、技术话语及跨文化商务实践的沉浸式理解,课堂案例与现实岗位脱节,难以支撑“语言 +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因此,如何在普通本科教育语境下,构建适配EGP教师学术背景与职业发展诉求的“双师化”转型机制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拟从“双师”视角出发,深入分析高校EGP教师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角色挑战,并探讨角色重构逻辑与路径,尝试提出较为系统的EGP教师角色转型策略,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 EGP教师“双师”能力缺口与角色困境

2.1. 行业实践知识短板

现有高校EGP教师队伍普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功底,在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分析等基础维度表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当教学场景由通用语言训练转向“语言 + 专业”融合情境时,其知识结构便暴露出明显的不对称:一方面,教师对目标行业的技术流程、职场规范、话语惯例及最新技术动态缺乏系统认知,难以将抽象的语言规则映射到真实工作任务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对行业认证体系、企业培训标准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方法掌握有限,导致其无法在课堂中构建“可迁移的职业语言情境”。这种“语言强–行业弱”的能力断层直接削弱了教师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的可信度与有效性。

2.2. 教学胜任力高阶指标缺失

在课程开发方面,EGP教师虽能熟练运用任务型教学、产出导向法等通用范式,但在面向职业需求进行逆向设计方面仍缺乏实践经验,课程目标、任务安排与评价标准往往难以与行业能力框架实现精准对接。在企业协同方面,教师对校企合作协议、联合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的流程认知不足,尚未具备将企业真实项目有效转化为教学案例的能力,难以胜任教学与产业之间的桥梁角色[5]。在技术话语转化方面,教师面对高度程式化、符号化的行业语篇(如技术说明书、质量管控报告)时,教师多停留于词汇和语法层面的解析,缺乏对其修辞结构、认知逻辑及话语权力关系的深入解读,难以引导学生建构“以语言解决专业问题”的高阶能力。总而言之,课程开发深度不足、校企协同机制不清、技术话语转化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当前EGP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三个关键瓶颈。

2.3. 传统“通用语教师”身份的路径依赖

长期以来,通用英语被定位为“服务专业学习的工具性课程”,EGP教师因此形成了“语言知识守门人”与“标准化测试辅导者”的双重身份认同。该认同强化了教师对词汇覆盖率、语法准确率、四六级通过率等量化指标的依赖,却弱化了其对职业情境中语言社会化功能的关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将学生词汇量的增长和阅读速度的提升视为教学成效的重要体现,而非关注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专业任务的综合能力。这种路径依赖不仅固化了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也削弱了其对“双师”能力需求的敏感度与变革动机。

3. EGP教师角色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在“双师”能力框架下,高校EGP教师若要完成从“通用语言讲授者”到“语言–职业融合导师”的跃迁,必须依托系统化、协同化的机制设计。基于前期分析,下文从校企协同、课程重构、评价激励与校本支持四个维度,构建“四位一体”转型机制,并提出可操作的路径。

3.1. 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机制是指高校与企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共同推动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这种合作不仅限于企业对学校的资金支持或实习机会的提供,更包括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参与和合作。对于EGP教师而言,校企协同提供了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平台,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所授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商务英语”专业是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示范专业。该专业早在2000年代初就率先面临并解决了EGP教师如何向“英语 + 商务”复合型教师转型的核心问题,关键经验之一就是构建了“教师–项目经理”的双重身份机制:学校与华为、深圳盐田港集团等多家本地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了“教师企业工作站”,硬性要求教师每3年必须累计有半年时间在企业工作站顶岗实践,担任“项目经理助理”、“外贸跟单员”或“国际会展协调员”等真实职务,并需提交详实的《企业实践报告》和转化的教学案例库,作为考核依据[6]

由此可见,高校应通过建立与多家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确保教师能够通过不断地参与与实践,获得持续的行业信息与教学资源支持。这种长期合作关系的构建不仅依赖于企业的参与意愿,也需要高校的系统性规划与项目设计。通过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教师培训、实习机会、行业资源等方面的具体支持内容,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外部实践平台。同样地,企业可定期派遣行业专家参与高校的教学研讨会、教学设计和课程评审,帮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实际需求。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职业需求相结合,也能推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例如,定期举办企业进校园活动或联合开展企业实习、见习等项目,帮助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提升教师的行业视野和教育能力。另外,高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与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学术要求,还能与行业发展同步。课程开发过程中,企业可以提供行业案例、技术规范、实用技能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际资料调整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和接地气,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领域。通过轮岗与实习机制,教师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跨界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与素材。

3.2. 教学胜任力高阶指标缺失

在“双师”视角下,EGP教师的角色转型不仅依赖于校企协同机制,还需要通过课程重构来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对接。课程重构的核心是通过重新设计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帮助教师拓展其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能力,是推动教师从“语言讲授者”向“语言–职业融合导师”转型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通过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师可以获得真实的行业案例、技术规范和最新的行业动态,从而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课程更加贴近职场需求。另外,高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行业实际问题并应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可以围绕某个企业的营销策略或技术研发项目进行英语沟通模拟,既能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培养其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评价激励

教师角色的转型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尤其是在“双师”能力框架下,如何准确评价EGP教师的转型效果并激励其持续发展,是推动教师角色变化的关键因素。高校可为表现突出的教师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或教学奖项,激励教师在教育创新和跨学科整合方面做出贡献。例如,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行业研讨会、企业实践等活动,并对其成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奖励。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动力。还可以通过定期的职业发展培训、行业交流等方式,支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特别是针对那些转型中的教师,高校应为其提供行业研修、企业挂职、跨学科培训等机会,帮助教师加强其行业经验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3.4. 校本支持

在“双师”视角下,高校EGP教师的角色转型还需要通过校本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内生性的发展动力和保障。校本支持是指高校通过系统化的内部资源配置、教学环境优化、职业发展规划等措施,支持教师不断适应行业需求,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并推动其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持续创新,是高校在推动教师角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的内在驱动力。它强调通过学校内部资源和机制的建设,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持续发展,并解决教师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源匮乏、经验不足等问题。校本支持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资源提供,还应包括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学研究、同行支持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

校本支持应注重教学研究和创新的鼓励,为教师提供教学创新的实验平台。例如,高校可以设立专项教学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创新实践。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激发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应通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技术支持。例如,建立丰富的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教学工具,开发符合行业需求的线上课程和互动平台,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行业书籍、期刊、数据库等资源,使教师能够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校本支持还包括在学校内部构建支持性文化氛围,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分享。高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支持与合作,形成共同成长的环境。此外,学校应设立教师职业发展的“导师制”或“助力团队”,通过资深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

4. 结语

随着社会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EGP教师在“双师”视角下的角色转型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校企协同机制、课程重构、评价激励和校本支持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EGP教师角色转型的机制建构与路径优化,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机制的实施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为此,高校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更为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此外,教师本身也需要在持续的培训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EGP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协同和改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转型机制,高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升其教学能力和行业素养,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内容和学习路径。这一转型机制的成功实施,将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既具备扎实语言能力,又能灵活适应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专项):后大学英语时代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22WYZX2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014-06-22.
[2] 吴全全.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及能力结构解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1): 211-215.
[3] 李志梅, 魏本建.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结构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8): 130-131.
[4] 于文琳. 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研究[J]. 四川建材, 2019, 45(8): 235-236.
[5] 赵刘, 程琦, 李慰隽. “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内涵结构模型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4(1): 79-86.
[6] 徐小贞. 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