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视听与乡村振兴:《种地吧》现代农业图景构建
Immersive Audio-Visual Experie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Become a Farmer”
摘要: 《种地吧》作为一档劳作类纪实节目,凭借沉浸式视听体验和媒介化叙事构建出了一幅现代化农业图景,节目聚焦于十位年轻嘉宾,突破了传统综艺制播思维,透视青年人与乡土隔绝现状,并以独特视听语言展现真实现代化农业场景,文章从媒介景观角度出发,聚焦节目中的视听景观、人物景观、现实景观。这档慢综艺在展现农业技术现代化和乡村生活美学的同时,也通过塑造新农人形象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节目创新了农业题材综艺节目的叙事模式,为当前乡村振兴媒介化实践提供了借鉴。
Abstract: “Become a Farmer” is a labor-themed documentary program that, through immersive audio-visual experiences and mediated narrative, has created a moder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he program focuses on ten young participants, break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thinking in the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of variety shows, reveal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solation between young people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presenting real modern agricultural scenes through unique audio-visual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landscap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udio-visual landscape, character landscape, and real landscape in the program. This slow variety show not only showcases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the aesthetic of rural life, but also stimulates the cultural vital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new farmer images. The program innovates the narrative mode of agricultural-themed variety shows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media-based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李梦凡. 沉浸视听与乡村振兴:《种地吧》现代农业图景构建[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9): 1610-1615.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9228

1. 媒介景观理论与田园慢综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居伊·德波敏锐洞察社会形态变化,指出现代社会正经历以“景观”为中心全面转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日益受精心建构图像和符号支配,在这种全新社会形态下个体自主选择权并非真自由,而是逐渐被媒介精心包装展示的“真实”替代,此“真实”常经过过滤美化甚至扭曲以迎合特定意识形态或商业利益[1]。道格拉斯·凯尔纳表示当代媒体技术尤其是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有强大视觉表现力与传播效率,它们可运用海量视觉符号图像声音等元素主动构建社会现实的景象,政治事件、明星花边新闻、灾难现场等被打造成各种引人注目的“景观”,这些“景观”经媒体精心策划和包装通常能抓住大众注意力引发广泛关注讨论,进而深刻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2]。德波从宏观社会批判角度、凯尔纳从微观媒体运作角度分别系统阐释媒介景观生成机制,二者共同构成媒介景观理论体系核心框架。

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社会景观的背景下,乡村振兴给媒介传播提出新的时代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并增强其影响力[3],影视媒介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建构城乡新文化认知与激发乡村新动能方面有独特价值。

2017年黄磊和何炅主持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以回归田园生活这一理念打造出一股“田园慢综”热潮,不过像《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超级新农人》等田园慢综艺仅仅是在形式上把种地等内容抛出,“体验打卡式”参与并非是对农耕文化价值的真正回归,更多呈现出的是以“逃离都市”作为卖点的田园乌托邦,而《种地吧》聚焦于全景展现现代农业化,这种“技术 + 文化”的叙事符合媒介景观理论的内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传播模式。

2. 视听景观:沉浸式现代化农耕场景的再现

2.1. 视听语言的沉浸式表达

视听景观作为媒介景观的一部分,主要指借助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建而成的景观体验。《种地吧》通过视听手段构建了全景式、多维度的现代化农耕场景。

现代人在信息爆炸但体验匮乏的世界中,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获得沉浸、交互、在场的体验[4]。“三农”题材的视听作品通过视觉编码把田野、山林之类的自然空间当作符号载体来系统性地构建带有乡村审美的意象体系,节目借助专业影像技术和真实的土地现场突破传统农耕题材平面化的呈现,而且视觉呈现和空间符号系统也有互动,第一期节目里未经修饰的农舍场景中,蛛网结构、积尘地面这些物质符号构建起了去浪漫化的认知空间,这与后续的房屋改造后场景形成了对比。

《种地吧》建构听觉符号时,独特的农耕现场声音体系由音乐和自然声效双重编码而成,在自然声效系统建构方面,节目靠三层声场还原强化沉浸体验感,例如第一层收录镰刀收割、谷物脱粒之类生产性声响,第二层捕捉鸡鸣犬吠这种生态白噪音,第三层叠加收割机轰鸣、无人机作业的机械声效。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背景音乐,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5]。该节目中灵活使用成员自主创作及与成长相关主题的背景音乐,实现了从声效记录到情感记忆的转化。

2.2. 现代化农耕技术的具象化呈现

农耕题材综艺节目给观众了解先进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耕文明创造了新机遇,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带头和促进作用[6]

劳动工具的物质性叙事里,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等机械化设备反复出现并构成了核心视觉符号。在第二季节目中,全员持证上岗,十台农机只用24小时就完成了首季需花六天的水稻收割工作,这一技术景观对比极具冲击力。传统劳作和机械效能直观对比,观众见证生产效率成倍增长,无人机施肥等作业场景更是将传统“面朝黄土”的农耕意象变成全新的科技图景,也反映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及应用。

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体现出技术更深层次具体应用,从最开始依靠人工作业开展施肥工作,到后来逐步引入自动化灌溉系统,持续推进最终形成动态变化的农业景观,特别是引入水肥一体机之后,借助可视化界面达成精准控制目标,把西方灌溉技术的理性与中国传统精细耕作经验巧妙结合起来,在玻璃大棚当中,智能灌溉设备能够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成员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水肥比例,进而彻底改变传统挑担施肥的古老方式,这种技术的具体应用拓展了劳作空间的范围。

2.3. 慢综艺节奏与农业生产的契合

2017年,《向往的生活》通过展现田园生活的方式,邀请好友一起做饭、劳动、聊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田园慢综”风格[7]

《种地吧》同样采用慢综艺的叙事节奏,并与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相契合,通过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劳作的细节展现农业劳动的全过程。节目采取作物和少年双线成长的叙述,在记录农作物完整生命周期的同时,平行展现参与者的成长轨迹。正如小麦从破土到抽穗需要经历自然规律,少年们从农耕“小白”到持证农机手的转变同样遵循技能积累的客观规律,节目将青年成长与作物生长进行符号化绑定,重塑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图式[8]

《种地吧》依托农业生产周期和作物生长时间节律,构建出具有仪式感的时间景观,节目完整记录冬小麦192天生长全过程,打破传统综艺“任务–挑战–奖励”快节奏叙事模式,引入以作物生长节律为主线的结构,赋予更深层次象征意义,通过追踪同一片土地从翻耕到抽穗的全程,让时间不再只是线性流逝,而是转化成具有仪式象征的视觉符号,在德波关于景观社会碎片化时间消费的观点里,《种地吧》则相反利用农业周期重复性与长线积累展现“春播秋收”农耕时间美学。

3. 人物景观:新农人形象的媒介化塑造

3.1. 新农人群体的媒介形象

真人秀节目最根本的地方是聚焦节目里的人物,多样化人物角色的构建在促进剧情演进、呈现节目角色关系以及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9]

节目以“劳作纪实”为核心真实记录10位年轻人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从而让公众对“新农人”的认知得以重构,其制作团队在嘉宾的筛选上采取严格技能要求与广泛招募相结合的策略,想要找到那些真心愿意投身农业实践且有着真诚坚韧特质的嘉宾[10]。这种选拔机制给观众带来不同于传统综艺的新体验,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理念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并且引发社会深度关注,给乡村振兴议题提供了生动的观察样本。

《种地吧》采取“去流量化”策略,成员大多是初入行业的新人,“非明星化”的阵容选择有效提升节目农业实践的纯粹性,剔除了明星光环效应,减少粉丝文化对节目真实性造成潜在干扰,符合现代农业对劳动者“去魅”的职业特质要求。更关键的是低知名度参与者职业背景契合当代农业劳动“去神化”原则,让节目能更集中展示劳动本身的价值内涵。节目中成员相互扶持成长,体现出了具有中国家庭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11]

3.2. 人物叙事的多元化策略

节目将任务、冲突与成长三条线索放置在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中,构建了综艺人物塑造的新模式。

任务线的严密逻辑,使农耕实践升华为技术理性的现代性叙事。第一季节目以“耕种142.8亩土地”为核心,通过科学分解农业生产环节,构建叙事脉络。在技能准入阶段,成员完成了农业知识培训及农机考证等资质认证,形成专业化生产逻辑[12];根据生产周期拆解出翻土、播种、抢收等具体农事;在职能分工中,成员通过抽签划分养殖、种植、基建三大组别。

在冲突线方面,包含了人与地、人与人和人与作物的冲突。首季“双抢”任务(冬至前完成水稻抢收和小麦抢种),成员因收割机操作不熟练使得进度滞后;团队冲突中,成员固执操作与收割机师傅的技术分歧,李耕耘团队初期磨合;同时通过线下买蘑菇的心理落差展现农业创业中生产冲突。

成长线和节目初衷相契合,展示年轻人跟土地的关联,见证新农人的成长,成员从门外汉转变为技术型新农人,如卓沅从透明角色成为主导水培生菜和草莓种植的种植能手,陈少熙从戏曲生变成水产养殖专家。节目将“努力就会有回报”理念贯穿始终,劳动实践让成员对生命和责任有了新的理解。

3.3. 媒介化塑造的社会意义

节目将新农人真实劳动实践作为核心,重构了社会对农业的认知框架。三季节目演变,颠覆传统农人形象。首季展现少年农耕成长与奋斗精神,第二季聚焦科技农业探索,第三季追踪现代特色农业,打破传统农人刻板印象。

节目除刻画十个成员的成长叙事外,还将焦点放在普通新农人群体,切实提升了青年群体对新农人的职业认同。甘肃民勤的仲麟运用科学方法种植梭梭树来开展公益造林,同时通过节目吸引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治沙工作当中,青海囊谦的更确木兰校长建立芫根加工厂,构建起企业收益反哺医学教育的循环模式。这些实践充分表明,现代农业已经突破传统生产范畴,发展成融合生态治理、科技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复合型职业。

节目用去明星化的素人叙事方式,把“土地”从物理空间升华成连接代际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青海囊谦少年和村民围坐的场景是乡村振兴的微观缩影且是农耕文明现代转型的隐喻,仲麟治沙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百万次,媒介技术不但把个体经验放大,还把生态治理变成全民参与的公共议题,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化机制让农业职业吸引力突破节目自身成为持续的社会动员力量。

4. 现实景观:乡村振兴话语的价值重构

1. 乡村振兴话语的媒介传播

在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这个框架里面,当代社会的景观化进程已经从简单视觉意象堆砌转变成对社会关系的视觉映射,就像德波所指出的“现实突然出现在景观中,使得景观成为真实”[1]

聚焦农耕文化的综艺节目创新搭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双向通道,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起到示范效应,节目通过真实记录青少年农业实践实现农产品价值提升与产业链延伸,以首季“十个勤天”玫瑰礼盒为例构建“种植–加工–营销”完整产业链,经“电商直播 + 线下市集”多元营销模式将农产品销售转化为文化互动仪式,第二季推出的辣椒酱等产品借特色包装实现了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融合表达。

该节目采用祛魅化手法展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第三季中,摄制组赴青海、黑龙江等地,真实记录玉树牧民蔬菜滞销及囊谦盐场改造受阻等案例,通过特写镜头与人物表情的交替呈现,打破了传统产业扶贫的媒介神话。在沙棘产品研发过程中,节目完整保留了试验失败与村民观望的片段,这些实践困境印证了德波的景观理论,使抽象议题具象化,引发观众对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思考。

2. 农业与文化的双重叙事

费孝通曾说,“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这里的“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特性,传统农业社会扎根于泥土中,是靠土地产出的庄稼和粮食才得以延续和传承[13]。节目通过展现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传递了农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文化载体的理念。

《种地吧》这档纪实类农业综艺节目,借助多元文化实践搭建起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叙事框架,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创新性示范案例,该节目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层面都有显著意义,具体呈现为,一是借助传统节庆复兴强化文化认同,像第二季“518爱侬日”农文旅交流活动里舞狮表演和民族舞蹈互动,二是利用直播技术达成民俗文化传播,三是把农耕时序与节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立夏饭制作和龙舟比赛,让参与者亲身感受传统农耕文化习俗。

在产业实践层面,节目通过产业链延伸推动传统工艺现代转型,比如第三季对青海囊谦古法制盐工艺进行直播推广,既提高盐农经济收益又凸显传统工艺文化价值,这一案例显示手工艺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在地性”原则,在保留核心技艺文化符号基础上通过设计创新满足当代市场需求。

3. 媒介实践与乡村振兴的互动

《种地吧》采用现代农业展示等互动环节及线上线下活动提升受众参与度,节目突破传统综艺模式构建起“长视频 + 短视频 + 直播”传播体系,“云种地”直播让观众能够实时参与种植管理过程,“十个勤天”成员借助社交账号增强与观众互动交流,第二季里团队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坚持劳作,让“云种地”成为一种青年文化符号。

节目构建了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行动网络,第三季秉持“走出去,见众生”核心观念将拍摄版图拓展到青海囊谦、东北退耕还林区等生态治理前沿地带,第二季少年带着大学生在甘肃民勤沙漠种下18万棵梭梭树把媒介动员转化成了实体生产力,在持续一周的治沙行动中节目组和观众共同命名“十个勤天&禾伙人”治沙标牌象征青年社会责任意识觉醒,这种媒介实践突破传统乡村叙事里“他者凝视”限制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种地吧》系列节目三季发展体现媒介对农业现代化多维促进,从142亩土地精细耕作迈向400亩科技农场打造,也拓展到中药种植与盐田改良,节目叙事从技术展示转变为人文关怀方向,重塑城市青年对乡村文明整体认知,并且通过参与式传播重新定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途径。

5. 结语

作为一档兼具劳作纪实和慢综艺特点的节目,种地吧以全景式视听景观的呈现,完成了现代化农业图景的媒介化建构,以具身的传播实践建立起城乡之间的对话机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节目以媒介逻辑呈现的乡村叙事,是面对“新三农”传播困境的时代回应和农业文明价值重拾的时代体现。在《种地吧》的媒介实践中,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文化问题,进一步说明只有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平衡的前提下,在媒介景观与现实场域的互动互融中,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与乡土文明传承的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波. 景观社会[M]. 张新木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3.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5476.htm, 2025-07-20.
[3] Kellner, D. (2003) Media Spectacle. Routledge, 15-18.
[4] 邓诩嘉, 郭伟欣, 胥明慧. 媒介景观视角下广东田园风短视频中的叙事策略——基于抖音“新农人计划”的分析[J]. 东南传播, 2023(11): 137-141.
[5] 沈艾娥. 从符号学角度探讨电视专题片之剪辑[J]. 丝绸之路, 2013(2): 33-35.
[6] 刘汉文, 洪子祎. 农耕题材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探究[J]. 中国电视, 2023(10): 65-71.
[7] 李春雷, 陈华. 电视综艺节目媒介景观的镜像化演绎进路——基于《向往的生活》的思考[J]. 电视研究, 2019(4): 66-68.
[8] 丁雨珅, 刘保庆. 乡村振兴背景下“慢综艺”创新路径及价值研究——以《种地吧》为例[J]. 传媒论坛, 2024, 7(19): 68-71.
[9] 王云. 慢综艺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场景重构——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 2021, 42(11): 110-112.
[10] 杨长岭. 《种地吧》: 在农耕图景中感受泥土的气息[J]. 中国电视, 2023(10): 84-86.
[11] 罗龙锦. 综艺节目叙事下乡村形象的呈现——以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少年》为例[J]. 视听, 2024(2): 92-95.
[12] 于靖园. 《种地吧》: 用真诚去丰收[J]. 小康, 2023(22): 62-63.
[13]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