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口合谷收”机制研究概况
Research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Treatment of Orofacial Diseases by Using Hegu(L14)”
DOI: 10.12677/tcm.2025.149551, PDF, HTML, XML,   
作者: 孙雅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邹 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合谷穴面口合谷收面口部疾病理论探讨Hegu(L14) Treatment of Orofacial Diseases by Using Hegu(L14) Orofacial Diseases Theoretical Discussion
摘要: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靠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等作用。《四总穴歌》中记有“面口合谷收”,表示面部口角部等处疾患可通过针刺合谷穴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目前对于针刺合谷穴治疗口面部疾患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因此本文从穴位特性、经脉循行、经络理论、神经中枢系统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对“面口合谷收”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为“面口合谷收”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
Abstract: The Hegu(L14) is located on the back of the han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tacarpal bones, near the middle point of the radial side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 bone. It is the original acupoint of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Yangming and has the functions of unblocking the meridian, promoting circulation, clearing heat, and relieving surtace symptoms, as well as calming and relieving pain. The “Four Major Meridian Song” records “treatment of orofacial diseases by using Hegu(L14)” indicating that disorders in the facial and oral areas can be treated by acupuncture at the Hegu(L14) and achie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cupuncture at the Hegu(L14) in treating disorders of the face and mouth is not yet clea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eatment of orofacial diseases by using Hegu(L14)” from traditional medical and modern medical perspectives such as acupoint characteristics, meridian circulation, meridian theory, and the nervous central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eatment of orofacial diseases by using Hegu(L14)” and further guidance.
文章引用:孙雅楠, 邹伟. “面口合谷收”机制研究概况[J]. 中医学, 2025, 14(9): 3782-3785.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9551

1. 引言

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四总穴歌》在临证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中“面口合谷收”强调了合谷穴在治疗口面部疾患具有特殊作用。《玉龙歌》中提到“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也表明了合谷穴在临床上治疗头面部诸疾疗效显著。本文将合谷穴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面口合谷收”的机理,现概述如下。

2. 中医理论基础

2.1. 穴位特性

《针灸学名解》有言:“合,会聚也,交与也”;《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皮肉丰厚处,正寓意为阳明气血汇聚之所。“面口合谷收”头面为“诸阳之会”需气血充养,若有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等易诱发头晕头痛、面瘫等症,刺激合谷可激发阳明经气血上荣头面,疏通经络瘀组,达到“行气活血,通则不痛”之效。另《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之所,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为大肠原气经过和输注的部位,能更好的调动大肠经的气血,发挥激励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

2.2. 经络理论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面口合谷收是“病在上者取之下”的远道取穴法的典型代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部位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在此处“下”不仅指位置,更指经气始发处。《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节,循行经过鼻、口、齿、面等部位,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曰:“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阳明经好发阳证、热证,故大肠经郁热循经上攻易出现口疮、齿痛等实热证,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可调节大肠经腑气[1],刺激合谷可激发经气沿臂–颈–面循行路线上行,输送气血至头面部,使气至病所,同时对阳明经气血过盛引起的实热证可通过强刺激合谷引火下行,清泻腑热,通过大肠经泻热于外,达到“上达下引”的双向调节作用,在针灸大成中对其应用记载也十分详细,如《针灸大成·肘后歌》:“口噤合眼药不下,合谷一针效堪奇”;《针灸大成·百证赋》:“天府合谷,鼻中䶊血宜追”。田宇瑛等人通过应用激光散斑技术观察针刺合谷穴对于面部血流的影响[2],发现针刺合谷可进一步改善两侧面部的血流量,尤其以面颊部及鼻部的血流量改变明显,更好的印证了大肠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治规律。人体十二经脉以三阴三阳分之,同名手足经合为六经,通行人体三阴三阳六气,从同名经同气相求来看,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皆属于阳明经,在鼻旁交接,在体表循行中上下衔接,同经共气,故两经经脉病候关系密切[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合谷通过调控阳明经气,可间接促进胃经气血上输头面,濡养五官七窍,在改善口舌生疮、口角流涎等脾胃湿热上泛之症已得到广泛应用[4] [5]。此外,肺与大肠经相表里,肺主宣发卫气于体表,合谷通过激发大肠经原气,既可疏风解表以祛外邪,又可通调肺气以清利头目,间接强化卫外功能,有效缓解口面部外邪侵袭[6]

3. 现代机理研究

3.1. 神经中枢机制

合谷穴解剖定位在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皮支交汇处,深层肌肉分布着骨间背侧肌神经,穴下分布着丰富且复杂的皮下组织、肌肉、血管及神经等结构,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分析穴位的作用机制与其所在位置丰富的神经分布和神经传导通路有关,这种解剖联系奠定了“面口合谷收”的理论基础。陈淑莉[7]等人通过注射神经生物素观察到针刺合谷穴的感觉信号传入脊髓背角(颈髓5~8节段),除此之外楔束核、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也可见少量阳性表达产物,表明合谷穴主要通过脊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从形态学上初步阐释了合谷调节面部功能的机制,并推测孤束核可能是中医“面口合谷收”机制的首要中枢。

3.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是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手段,根据血流动力学和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被特定刺激后可激活相应的脑功能皮质区,显示出明确的信号变化,从而获得相应的脑区功能成像图[8]。唐劲松[9]等人利用fMRI技术通过针刺右侧合谷穴观察到左侧中央前后区即运动区以及边缘系统被有效激活,进一步证实合谷穴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头面部病症。

3.3. 脑功能重组

功能可塑性是指通过学习训练,大脑某个特定区域的功能可以由邻近的脑区代替或通过学习,又称之为功能重组。脑可塑性体现的是神经系统反应性质的变化,而功能重组是对可塑性变化的反应。近年来关于功能重组实验的大量研究表明,针刺的确可以影响大脑皮层功能重组。有学者在研究病理状态下大脑相应的区域区是否能进行功能重组[10],选取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观察在切除恒河猴躯体感觉皮层手区后,手区与离手区较近的口面部进行功能重组,提示了大脑感觉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研究可以作为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特异性联系机制的客观证据。

4. 讨论

“面口合谷收”是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疾病的进一步总结,这一针灸治疗原则深刻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中医整体观念,揭示了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密切的生理联系,又在现代医学研究下证明合谷穴通过神经解剖的跨节段会聚与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实现对口面部的远程调控。本文从中医角度对合谷穴的穴位特性、经络理论以及西医对合谷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作用机制研究等多层面证明了合谷穴与口面部的特异性联系,目前关于“面口合谷收”的现代研究从神经生物学层面揭示了其部分科学内涵,但临床转化仍受限于方法学缺陷、机制认知不足及治疗方案标准化缺失,如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临床试验研究样本量偏小,缺乏多中心协作的大样本验证;中枢机制研究深度不足,现有fMRI数据多为即时或短期观测,缺乏对治疗结束后脑功能重组持续性的纵向研究;临床中多用经验组合如合谷配外关、风池等穴,但缺乏配伍效应具体作用范围的评估,合谷的优化配伍方案仍不明确,这些都制约着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升与应用范围的拓展。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如采用多中心大样本RCT设计,联合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结合纵向fMRI观测,探究针刺合谷疗效与脑功能重组的长期动态关系;深化中枢整合机制,利用神经影像技术将fMRI和EEG结合,解析刺激合谷后信息传递通路以及信息传递时程,量化脑区间的有效连接变化;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医案以及现代文献,提取合谷的高频高效配伍穴位组合协同增效,并且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构建标准化穴位配伍方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科学标准高效的治疗方案,不仅能为该传统理论现代化阐释提供新依据,还能推动针灸治疗面口部疾病走向国际化,标准化。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梦, 樊旭. 基于“三焦者, 原气之别使”的阳经原穴与腑病关系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25, 21(2): 206-210.
[2] 田宇瑛, 黄涛, 王广军, 等. 应用激光散斑技术观察针刺合谷对面部不同区域血流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9(2): 183-184+234.
[3] 袁毅鹏, 张毅, 陈昕力, 等. 基于“同气相求”思想的同名经“同气一经”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4, 39(11): 5726-5729.
[4] 王勇强. 按合谷配灸法治疗小儿流涎40例[J]. 内蒙古中医药, 1991(3): 36.
[5] 练纯. 针刺治疗湿热蕴滞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
[6] 张胜, 林秋芳. 合谷穴隔姜灸治疗风寒型面瘫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4): 114-116.
[7] 陈淑莉, 晋志高, 景向红, 等.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J]. 针刺研究, 2004(3): 217-221+196.
[8] 王君, 刘嘉.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 现代仪器, 2008(1): 6-10.
[9] 唐劲松, 姜勇, 张丹彤, 等. 磁共振功能成像探析“面口合谷收”的神经中枢机制[J]. 福建中医药, 2009, 40(2): 56-57.
[10] 黄倩兰, 阳仁达, 周灿, 等. 恒河猴感觉皮层手区切除后的脑功能重组[J]. 世界中医药, 2014, 9(12): 1572-1574+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