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影视字幕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承载着语言转换与文化价值传递的双重功能。在全球化语境下,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字幕翻译已从单纯的文本适配演变为文化认同的关键路径[1]。然而,当前国内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在系统性梳理其发展脉络、揭示内在驱动机制及学科生态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工具对2005~2024年国内影视字幕翻译领域的457篇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轨迹、学科结构特征及其与技术革新、产业变革、政策导向的互动关系,为理解中国影视翻译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与分析流程
在影视中语言字幕翻译的特点主要是传播民族文化影视字幕在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工具系统解构该领域20年(2005~2024)的学术生态,通过多层次文献计量对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发文数量、来源期刊和关键词进行分析。CiteSpace采用Kleinberg的突发检测算法识别研究前沿,其时间切片策略能有效捕捉学科演进的突变点。相较于VOSviewer的密度均衡算法,CiteSpace的模块化Q值(Q > 0.3)和轮廓值(S > 0.5)双重验证机制,能更反映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阶段性特征[2]。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期刊文献,包括作者姓名、研究机构、文章标题、来源期刊、发表时间、关键词、摘要等。本文以“影视字幕翻译”为主题词,检索标题、关键词、摘要中含有“影视字幕翻译”的期刊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时间跨度为20年,筛除与本文主旨明显不相关的期刊文章,并进行除重处理。经筛选,2005至2024年知网期刊研究文章共457篇。本文通过CNKI数据导入与手动录入的方式,将457篇文章的信息转化为CiteSpace支持的数据结构,同时建立本地数据库,并对运算参数进行设置。
3. 基本特征分析
3.1. 文章数量分析
根据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发文数量折线图可知(图1),2005~2024年关于影视翻译字幕的文章数量呈现出“先快速攀升后波动调整”的演变脉络:2005年发文量仅1篇,2008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当年发文量骤增至14篇;随后2009~2015年间,整体保持强劲上升势头,2012年达32篇,2013年突破40篇至44篇,2015年攀升至历史峰值46篇;2016年起进入调整期,发文量呈波动回落态势,虽2019年短暂降至20篇后于2021年回升至27篇、2023年反弹至28篇,但2024年大幅回落至12篇(较峰值下降73.9%),整体呈现从高速增长向理性回调的转变。
Figure 1. Publication volume on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1.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发文数量
这一数据波动既深刻映射了影视翻译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也揭示了学术热点随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动态迁移。前期的高速增长,核心驱动力源自全球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2008年后在线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催生海量字幕翻译需求,加上“影视出海”政策红利与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兴起,推动学界围绕字幕翻译的语言策略、译制模式、技术应用(如CAT工具在字幕翻译中的普及)等议题展开集中攻关,形成研究热潮;后期的波动调整,则与研究范式转型及外部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随着AI字幕生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流媒体平台版权翻译机制的成熟,传统字幕翻译的基础性议题研究渐趋饱和,而新兴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理论框架;加之2020年后全球影视产业链因地缘政治与疫情冲击出现波动,学术资源进一步向数字人文等新兴交叉领域分流,共同导致研究热度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总体而言,发文量的起伏轨迹,既是影视翻译从边缘议题逐步迈向学科交叉前沿的生动注脚,也映射出技术革新与学术探索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突破的学术生态演变。
3.2. 期刊与学科分析
3.2.1. 来源期刊
根据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学科分布图谱(图2),期刊来源呈现明显的集中性与多样性并存特征。其中,《电影文学》以20.56%的占比(51篇)和《海外英语》以18.15%的占比(45篇)构成两大核心来源,二者合计近五分之一的份额,凸显英语学习与电影研究领域的显著关注度;《英语广场》以10.08%的占比(25篇)紧随其后,进一步强化了英语类期刊的重要地位。中等来源期刊如《大众文艺》(14篇,5.65%)、《戏剧之家》(11篇,4.44%)、《安徽文学(下半月)》(10篇,4.03%)等虽数量有限,但覆盖文艺创作、戏剧理论、文学发表等细分领域,体现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多元取向。值得关注的是,4篇及以下的低频期刊共16种,合计占比约24.5%,涵盖广泛的主题,但单刊贡献度较低。整体来看,样本期刊来源以少数核心期刊为主体,英语学习与电影研究构成内容重心,同时辅以多领域的中等及小众期刊,形成集中多样的结构特征,既凸显了特定领域的研究热度,也展现了跨学科探索的潜在空间。
Figure 2. Diagram of source journal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2.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来源期刊分布图谱
3.2.2. 学科分类
从2005~2024年影视翻译字幕研究的学科分类图谱来看(图3),学科结构呈现显著的不均衡性特征。外国语言文学以375篇文献、79.62%的绝对占比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核心研究领域,这反映出影视翻译字幕研究本质上依托语言转换的核心逻辑,与外语能力、跨文化语义解析、译语文本适配性等语言学科基础紧密相关,凸显了语言能力在影视翻译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语言文学以60篇、12.74%的占比形成重要支撑,二者合计占比达92.36%,共同构建了影视翻译字幕研究的“两大支柱”,表明无论是原语文本的语言解构还是译语表达的文化调适,均深度依赖语言学科的理论框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与影视翻译直接相关的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学科,仅以27篇、5.3%的占比位列第三,与前两大语言学科形成显著断层,反映出尽管影视翻译依附于影视媒介,但其研究重心更偏向语言操作层面,对影视艺术本体(的理论融合严重不足,尚未形成“语言翻译 + 影视艺术”的交叉研究范式。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除上述三大学科外,其余包括民商法、文艺理论、高等教育、中国文学、出版等在内的学科均仅有1篇文献,合计占比不足1%,几乎可视为研究空白。这种分布格局,既揭示了当前影视翻译字幕研究视角集中于翻译的语言转换规律与文化适配策略,也暴露出其在跨学科理论融合与影视艺术本体研究上的显著短板。尽管语言学科的主导地位体现了影视翻译的字幕研究本质,但学科发展的极度集中也意味着该领域亟待突破单一学科边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科发展生态。
Figure 3. Diagram of 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3.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学科分布图谱
3.3. 作者与机构分析
3.3.1. 作者分析
在CiteSpace生成的影视翻译字幕研究的作者图谱(图4),众多彩色节点代表不同作者,节点分布松散,缺乏明显聚集或特定排列规律,直观反映出研究者之间多为独立研究状态,合作关系较弱;图谱中节点间的连接线密集度与强度均未体现显著特征,且表格中“Centrality”(中心性)列数值较低,进一步表明作者在网络中缺乏“枢纽”地位,既无广泛连接多领域学者的“桥梁型”作者,也未形成紧密协作的“小团体”。
Figure 4. Diagram of author distribution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4.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作者分布图谱
3.3.2. 机构分析
Figure 5. Diagram of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5.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机构分布图谱
从图片综合分析影视翻译字幕研究领域的机构分布特征(图5),可见该领域参与研究的机构类型多元但力量分散。该图谱呈现了多所高校外语相关学院的分布网络,各类院校地理分布覆盖全国多地,节点间以分散的网络状线条连接,直观反映出这些机构在研究中的独立性较强,跨机构合作或关联性较弱。总体而言,影视翻译字幕研究的机构分布既反映了其作为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多元参与特点,也揭示了其在学术生态中尚未形成核心引领力量的发展瓶颈[3]。
3.4.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和观点的高度概括,对其可视化分析可考察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分析主要从关键词频次及中心度、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突现图谱以及关键词时区图谱等四方面展开研究。这些分析方法都是文献计量学领域中用于分析文献关键词的工具,目的都是揭示某一研究主题的关键信息,进而更好地理解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主题演变和研究热点等情况。
Figure 6. Diagram of hotspots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6.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热点图谱
在研究热点分析中,通过生成的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图6)。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影视翻译与字幕翻译领域的研究紧密围绕翻译实践、理论应用及文化传播展开,形成以“字幕翻译”为核心、辐射“影视翻译”“目的论”“归化与异化”等关键节点的理论实践网络。研究既关注字幕翻译的多模态性、时间与空间限制等技术特征,也深入探讨功能对等、语境差异等功能主义理论对翻译策略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归化策略的观众接受导向与异化策略的文化保留诉求,揭示文化意象传递、本土化改编与全球化传播间的动态平衡[4]。此外,字幕组实践、AI技术赋能及行业规范缺失等现实议题,亦推动研究向跨学科与实证化方向深化,最终指向如何在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间构建适配数字时代的字幕翻译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以促进影视媒介作为跨文化对话桥梁的有效性。
4. 整体发展脉络与趋势
影视字幕翻译的聚类图谱(图7)呈现了影视翻译与字幕翻译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结构,核心议题围绕“字幕翻译”(#0)与“影视翻译”(#1)展开,形成多理论、多维度交叉的研究图谱。从理论支撑来看,翻译理论(#10)作为上层范畴,向下辐射功能目的论(与“目的论”节点关联)、接受美学(#8)、关联理论(#7)等经典理论,其中“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对字幕翻译的审美接受,“关联理论”关注翻译中的语境认知适配,而“归化”(#5)与“意译”(#9)作为具体翻译策略,分别与字幕翻译的本土化实践和灵活转换需求形成直接关联。“影视字幕”(#2、#3)构成核心实践场域,与“影视作品”(#6)、“多模态”(#4)形成三角联动——多模态视角拓展了字幕翻译对视觉、听觉符号的综合处理,而影视作品的文化属性则催生了对“文化意象”(#11)的跨文化转译研究,凸显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协同适配。值得注意的是,“字幕翻译”作为枢纽节点(红色高亮),与“影视翻译”“翻译理论”“文化意象”等聚类形成强关联,既体现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导向,也反映其在理论建构中的中介作用。
整体网络显示,研究呈现“理论–策略–实践”的递进逻辑:上层理论(接受美学、关联理论)为翻译策略(归化、意译)提供依据,中层范畴(影视作品、文化意象)锚定具体场域特征,底层实践(字幕翻译、多模态)则反哺理论创新,形成跨学科、跨模态的研究生态。图谱中节点大小与连线密度表明,“字幕翻译”“影视翻译”“文化意象”为当前研究热点,而“接受美学”“关联理论”等理论视角的介入,正推动研究从单一策略分析向系统性的文化–认知阐释范式转变。
Figure 7. Diagram of cluster of audiovisual subtitle translation research
图7. 影视字幕翻译研究聚类图谱
5. 阶段特征分析
5.1. 2005~2014年:实践驱动的“技术–策略”探索期
2005~2014年10年间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图谱(图8)显示,以“字幕翻译”为核心节点,周围紧密环绕“影视翻译”“影视作品”“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等节点,形成“翻译技巧–制约因素–策略选择”的闭合网络。这一阶段的研究特征源于影视产业“输入型”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2000年后,中国影视市场以引进海外影视剧为主,字幕翻译作为“译制片”的核心环节,亟需解决语言转换的技术性问题[5]。由于早期流媒体平台尚未普及,观众主要通过电视台或DVD观看,字幕需适配固定屏幕尺寸与时长限制,因此“缩略法”“注释法”等技巧型研究成为重点。同时,学术界开始引入西方翻译理论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但理论应用以“工具性”为主,例如用“功能对等”验证“口语化”策略的合理性,用“语境差异”分析“本土化”改写的必要性。此外,政策层面“走出去”战略的初步提出(2000年后),虽未直接推动研究,但为“文化传播”等关键词的萌芽埋下伏笔。
Figure 8. Diagram of research feature from 2005~2014
图8. 2005~2014年研究特征图谱
5.2. 2015~2024年:理论深化与跨文化传播的“范式跃升期”
2015~2024年的图谱(图9)显示核心节点仍为“字幕翻译”“影视翻译”,但网络密度显著提升(Modularity Q = 0.7939),关键词分布更趋多元。“目的论”“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多模态”“字幕组”等理论型与实践型节点突出,形成“理论框架–策略类型–文化维度”的网状结构;“多模态”与“中西文化”“翻译教学”的强关联,标志研究从单一语言转换拓展至视听符号的综合意义建构。这一阶段的跃升与外部变量密切相关。其一,影视产业的全球化与数字化。2015年后,流媒体平台崛起,短视频与互动影视兴起,字幕翻译需适配碎片化、沉浸式传播场景,“多模态”“字幕组”等新议题应运而生;其二,国家文化战略的升级。“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等政策的推进,推动研究从“技术翻译”转向“文化译介”,“文化传播”“跨文化”“中西文化”等节点的高关联,直接呼应“影视文化输出”的需求;其三,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深化。早期“技巧导向”的局限性促使学界转向理论建构,“目的论”“异化/归化策略”等框架被用于解释翻译决策的深层逻辑,而“侵权”“译经字幕”等节点的出现,则反映对法律伦理与产业规范的关注。此外,“心理学”“可读性”“汉语特点”等维度的融入,推动研究向“受众接受”层面深化,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型。
Figure 9. Diagram of research feature from 2015~2024
图9. 2015~2024年研究特征图谱
6. 发现与讨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中国影视字幕翻译研究(2005~2024)的演进路径与结构特征,其核心发现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本研究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影视字幕翻译领域正处于一场关键转型之中:研究的核心正逐步超越具体翻译技巧的应用层面,朝着理论体系自主构建与文化价值自觉发掘的方向迈进。技术革新为探索前沿问题开辟了空间,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也为研究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然而,当前一个显著的瓶颈在于不同学科间的壁,这犹如一道天花板,限制着研究潜力向纵深发展。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再次证实,面对影视字幕这类涉及语言、技术、媒介和文化的复杂活动,翻译研究必须引入多元化的学科视角。展望未来,在继续深化人工智能伦理、多媒介元素协调、文化传播效果等热点探究的同时,亟需打破学科界限,积极融合影视艺术、媒体传播、认知研究、技术伦理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应关注研究成果如何实际改善字幕翻译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整合与转化,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才能有效贯通翻译核心理论、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文化战略,成为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提升国际话语表达的更具建设性的学术力量。本研究在提供关于中国影视字幕翻译研究演进的见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局限性。首先,数据代表性存在约束。分析主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文献,未能充分纳入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行业报告及国际发表等多样化文本,可能遗漏部分关键视角,尤其行业实践和细分领域洞见。其次,方法论存在固有不足。文献计量分析(如关键词共现)虽可识别宏观趋势,但对概念内涵的深度解析及历时性流变的捕捉能力有限,难以完全揭示语义的复杂性,需结合定性研究深化。最后,近期数据时效性存疑。2023~2024年度文献的收录状态可能尚未完整,或影响对最新研究重心演变趋势判断的准确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