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设置议题与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并倡导“议题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1]。这一要求凸显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UBD)恰好契合这一导向——其从学习目标与预期结果出发,逆向规划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聚焦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达成[2]。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目标模糊、活动与评价脱节等问题。为此,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创新改变生活》一课为载体,探索UBD框架下“情境・项目・评价”的融合路径,旨在通过逆向设计逻辑,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3]。
在理论基础层面,批判性思维与项目式学习(PBL)的相关研究可为本模式提供更丰富的对话视角。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强调“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和细致缜密的思考”,这与本课中“分析创新与生活的关系”“梳理改革与创新的关联”等探究活动形成内在呼应——二者均指向“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4]。钟启泉进一步指出,思政课中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认知能力,更是“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必备素养,这为本研究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5]。
同时,项目式学习(PBL)在思政课中的实践经验也值得借鉴。例如,有研究以“社区治理中的矛盾与解决”为项目载体,通过真实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但其存在“活动热闹但目标模糊”的局限[6]。相比之下,本研究基于UBD的逆向设计突出“评价先行”,在项目启动前即明确“能辨析创新类型”“能论证改革与创新关系”等可观测目标,既保留了PBL的主体性优势,又通过目标与评价的锚定提升了教学的精准性。
2. 核心概念的内涵解读
2.1. UBD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以“逆向设计”为核心方法:先确定预期学习目标,再预设评估标准,最后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与迁移应用[2]。其核心在于聚焦“理解”而非“记忆”,强调学习成果的可测量性。
2.2. “情境・项目・评价”的内涵
“情境・项目・评价”是基于UBD的教学实践模式(见图1):
情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如社会热点、生活案例),搭建知识与现实的桥梁;
项目:以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如主题研讨、成果展示),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
评价:贯穿教学全程的多元评估(如自评、互评、师评),既检验目标达成度,也引导学生反思改进。
三者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的闭环,教师通过分解教学内容、分层认知能力、匹配学习方法,实现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使学生真正多器官、多种学习行为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评价的引领下逐渐理解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水平的提升。
Figure 1. “Situation,·project,·evaluation” model
图1. “情境·项目·评价”模型
3. UBD背景下“情境·项目·评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目标前置,确定预期结果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给学生任务,让他们知道该抓什么”[7]。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思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学习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对教学有指导作用,为课程架构和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逆向教学策略包含三个核心追问,每个追问对应一个基本问题和技术指导:
1. 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
基本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知道、理解、能够做什么?
技术指导:确定学习目标,具体包括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和分析学情。
2. 我如何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基本问题:当学生已经达成目标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技术指导:设计学习评价,例如通过评价任务或量表的制定来实现。
3. 我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基本问题:我们怎样用有效、可行的内容和方法得到期望的结果?
技术指导: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递。
通过这三个追问,教师可以系统地规划和实施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明确、评价合理且教学过程高效。
根据任教班级学情可知,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这个主题是认可的,但是已有的关于创新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科技方面的,对生活中的其他创新没有关注或者关注较少,觉得创新是大人的事,自己现在还不能创新。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不深,主动探究的自主性不够。为了帮助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确定本课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情境展示,设计微项目活动,分析理出创新与生活的关系,在自评和互评中知道创新的影响;客观论证创新的作用。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到这些创新背后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落实责任意识素养,并落实到自己实际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引领。
3. 结合在中国举办的三次亚运会素材,找出改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Table 1. Group report evaluation scale (corresponding to objectives 1 and 2)
表1. 小组汇报评价量表(对应目标1、2)
项目 |
推介的理由 |
创新的种类 |
创新的意义 |
推介的亚运好物 |
|
|
组别 |
|
|
【创设情境】杭州亚运会相关视频及材料
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亚运好物推介会”的项目式活动展开。教师课前准备多份杭州亚运会的相关素材,然后做好推荐书海报,要求各小组随机抽取一组材料,结合书本及材料,讨论说出自己小组要推荐这个“亚运好物”属于什么方面的创新,说出推荐的理由(见表1)。把图片贴在推介书相应的位置,根据评价量表进行汇报展示,进而概括什么是创新,创新有什么重要性。
亚运素材包(大莲花、小莲花、无人驾驶公交车、无线手机自动充电座椅、红绿灯以亚运吉祥物的形式出现,亚运火炬“薪火”、带空调的公交车站,交通临时管控的制度调整)等图文资料。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将知道创新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合作探究,能挖掘这些创新背后科学家和国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通过理解感悟,学生将知道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创新,人人都可以创新[3]。也让学生知道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如对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决的方法,那这就是在践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3.2. 评价先行:评估工具的设计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逆向教学设计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前就思考好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量表设计:表2的评分标准与操作流程。课堂观察重点:学生参与度、批判性思维表现。
通过哪些任务来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预期效果呢?可以从学生小组的汇报当中找出是否知识点准确把握,是否能理出事物表面之外的深层因素,也可以通过对作业试题来证明达到了预期结果。
(1)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具体的情境问题或社会热点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在真实情境中多角度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了解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感悟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创新的文化认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教学目标1、2)
(2) 通过对中国举办三次亚运会的材料分析,初步理出改革和创新的关系,感知创新对改革的作用,能继续支持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与第一课进行呼应。从微观再回到宏观。(指向教学目标3)
Table 2. Classroom activity evaluation scale
表2. 课堂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
优秀(45分) |
良好(23分) |
一般(01分) |
自评 |
组评 |
师评 |
材料解析 |
能从材料中深刻分析“创新的作用”,并且深挖材料背后涉及的创新要素 |
基本能理解“创新的作用”,对材料背后涉及创新有一定认识 |
对“创新的作用”分析不足,对材料背后的创新不能梳理出来 |
|
|
|
知识理解 |
能准确把握“创新”的含义及作用,能领悟创新的意义 |
基本能理解“创新的含义及作用” |
对“创新的含义及作用”理解不全,或者较片面 |
|
|
|
汇报展示 |
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准确表达观点 |
基本能回答出相关内容,声音基本清晰 |
逻辑性不强,汇报声音不清晰,缺少自信 |
|
|
|
3.3. 项目跟进落实核心素养,基于活动导向深度学习
学生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老师需要教哪些内容?选择哪些材料是最适合的?为了实施逆向教学设计,作为教师首先要进行三个追问,存在哪些基本问题,需要怎样的技术指导。
【驱动微项目1】:亚运有何创新
本版块的项目学习活动以“亚运好物推介会”的活动情境为抓手,以对“亚运创新”的感受为主线,讨论感悟明晰道理帮助学习理解创新。
学生分小组对本组抽取的物品进行解读,找出创新的部分,结合材料分析自己所理解的创新是什么,并且从中概括出创新有怎样的作用。从知识点的梳理和是否有深层次的挖掘进行判断,在交流中体会创新对我们个人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也能联想到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教学情境1】
学生汇报1组:这个是我们组推荐的亚运好物是火炬,之前在做题时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推荐的理由是它体现了技术创新,它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为其他需要设计的火炬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方法;
设计理念也有传承和创新。比如“火炬的总体设计思想来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火炬的名字‘薪火’,本身就包含‘传承’的寓意。”这个应该是文化创新的表现。还有研发历时两年多,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说明创新是团队年复一年的努力,当然也可以是个人的灵光乍现。
学生汇报2组:我们组推荐的亚运好物是无人驾驶的公交车,这件好物的出现它体现了技术的创新,它为我们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杭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它节约了人力资源,也就是说它可以省出司机这个职位,节约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这些人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技术方面的提高,也是我们国家生活水平上升,经济方面走向富强的体现。我觉得非常的自豪。
学生汇报3组:我们推荐的亚运好物是一种制度,体现了制度的创新。它是依托交通法规通过制定了亚运会专用的数字化通道,方便了人们快速到达亚运场馆观看比赛等。那这个创新的作用呢,它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外使社会更加便捷舒适让交通更加便利。
学生汇报4组:我们组推荐的亚运好物是小莲花,它体现了技术的创新,可以动的那些花瓣和那些绚丽多彩的灯光是能体现艺术的色彩,然后提高文化的精神面貌和智力光彩,因为小莲花有网球,亚运的到来会让外国人也来到这里,然后也可以提高国际交往,这也体现国家的科技发展,如果亚运会结束后那这个小莲花的体育馆还可以有利于市民进行网球运动,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可以看出创新能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强。
【教学评价1】从学生相互评价中看学生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生1:刚才1组的汇报让我知道了创新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团队的,可以是从无到有的,也可以是对已有的进行改进,创新给个人带领惊喜。
生2:我觉得第二组的汇报较好,他们讲出了改革和创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生3:我觉得4组的同学厉害,他还关注到了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也讲出了创新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微项目2】:创新如何赋能
本环节通过驱动微项目的实施深挖亚运创新故事,感受在中国举行三次亚运会的不同之处,进而能概括出改革与创新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2】
生1:从书中探究材料中我知道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以深圳为例,它靠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多个中国改革第一;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时期,深圳又提出“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把改革进行到底。今年的杭州亚运会,我们也在改革中继续进行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2:我们组对材料一的认识是科技创新已经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巨大的财富;对技术的变革看出历史在进步,而创新则是推动历史向前的重要力量。
生3:对各个国家对创新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谁先掌握了最新技术,谁就有了主动权。
师(追问):你从火炬设计中能看出它是如何体现文化传承的吗?
生1:它把古老的符号变“潮”了。火炬顶部的“火口”其实是模仿了5000年前良渚人刻在玉琮上的神秘符号!就像把博物馆里的古董花纹变成科幻片里的能量核心。火炬身上的螺旋纹路像指纹一样缠绕,设计师说这是良渚文化的“密码”,但加上了现代线条,感觉像在手机上划出的炫光特效!
生2:火炬会“讲故事”。整个火炬从下往上越来越细,像一根正在生长的竹子,寓意文明从古代“长”到现代,超有生命力!底座刻着八条波浪线,代表浙江的八大江河,他们举火炬的时候,手里还握着我们家乡的山水呢!
生3:颜色里的“小心机”。火炬从上到下从金色变紫色,金色是杭州秋天的桂花香,紫色是亚运主题色,感觉把整座城市的味道和活力都涂上去了!
【教学评价2】
师:这火炬就像个“文化魔方”,把良渚符号、山水密码、非遗手艺全拧在一起,再用科技和创新“抛光”,最后成了我们能握在手里的“五千年”!举着它跑的时候,简直像在传递中华文明的WiFi信号啊。这就叫薪火相传!
4.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前后测对比:问卷结果90%学生认为“创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较课前提升35%。创新类型识别正确率:从42%提升至81%。创新意义理解深度:高阶思维题得分率提高40%。量表评分:小组汇报平均分4.2/5,教师评价中“知识理解”维度表现最佳。可见此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角度看,本课所指向的能力维度包括三方面:一是证据意识,即学生能否基于亚运素材(如“带空调的公交车站”)客观论证创新的作用,而非仅凭主观感受;二是辩证视角,即能否认识到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如制度创新可能伴随短期成本增加);三是逻辑推理,即能否清晰梳理“改革推动创新——创新反哺改革”的因果链条,而非简单归因。
但现有设计仍存在局限:教学情境和项目任务多围绕“创新的积极影响”展开,对“创新面临的挑战”涉及较少,例如未引导学生讨论“无人驾驶技术对就业的冲击”“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难题”等争议性议题,导致学生缺乏“质疑——论证——修正”的深层批判机会。
4.1. 创设生活情境,引起情感共鸣
“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是教师必备的创新素养[8]。
在实施“情境·项目·评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微项目活动从终点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生寻找证据论证,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活动,通过自己的论证来证明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和组内自评,也可以组之间互评,最后老师点评。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评价方法,论证逆向教学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逆向教学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
逆向教学设计将学习情境与情感因素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富有意义感受,并激发学生内在需求的学习体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参与度,使学习过程更加具有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更愿意面对挑战和尝试新的学习内容。
4.2. 激发思辨兴趣,提升思辨品质
“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教师要对学生“求异”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9]。思辨品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素质。逆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评估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也可以支持每个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这种创新的思维品质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和挑战。
在逆向教学中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设计的改进以及评估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潜力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从分散到集中,结合所学,梳理“创新”“生活”“国家”“改革”四者的关系,你可以用哪些词语串联起来。
Figure 2.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life, reform, country, and innovation
图2. 生活、改革、国家与创新关系图
如图2,左图到右图的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在梳理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几者之间的关系,对创新改变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达到了逆向教学的预期结果。
学生需要通过思维活动回顾本课的知识内容,然后运用关键词厘清“创新”“生活”“国家”“改革”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知道了创新是改革的生命,创新驱动发展。这样这节课的重要知识基本厘清,同时也在整理当中提升了创新思维品质。
4.3. 熟悉逆向教学,形成适合之教法
“模式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坚守学生的立场”[9]。逆向教学是先考虑学生,并设计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再进行学习体验和教学的设计(见图3)。这样教师从终点出发,即:我想让学生理解什么,我有哪些评估证据,进而进行逆向教学。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出发,设计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并结合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意识。
本课的教学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抽签决定需要探究讨论的问题,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组内学生相互讨论,会的教不会的。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在理解基础上达成共识,然后各小组进行汇报。例如有学生举例“一道几何题老师教了我一种方法,我自己又用2种方法证明这道题,以前认为这个就是方法问题,这节课的学习让我知道这是知识的创新,原来我也可以创新。”这样自然过渡到生活处处有创新,创新已经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分析也知道创新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重要的意义。
Figure 3. Diagram of revers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图3. 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图
5. 结束语
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课堂,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逆向教学设计(UBD)从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驱动性问题,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选取恰当的材料进行引导,以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1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境・项目・评价”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视他们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判断、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使逆向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杭州市基教教研课题《三维进阶: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基于〈读本〉教学的教研实践》,编号:L2024215阶段性成果;本文也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师规划课题《UBD背景下“情境·项目·评价”教学设计与实施》,编号:2024G312阶段性成果;同时也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学会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