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路径研究——以SHEIN为例
Global Value Chain Re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aths of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Supply Chains—With a Case Study of SHEIN
摘要: 在全球贸易规则重塑、数字技术加速渗透以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深度重构。中国跨境电商作为连接中国制造与全球消费的重要桥梁,其供应链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宏观背景,聚焦跨境电商供应链的韧性、敏捷性与可持续性,选取全球快时尚电商龙头SHEIN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小单快返”柔性供应链、数字化协同网络、全球仓配布局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等核心实践。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跨境电商供应链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韧性–敏捷–绿色”三元发展路径,为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战略升级提供参考。
Abstract: Driven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global value chain reconstruction, accelerated penet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versified consumer demands,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restructuring. As an important bridge connecting Chinese manufacturing with global consumption,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its supply chain system. This paper, against the macro backdrop of global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 focuses on the resilience, ag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supply chains. It selects SHEIN, the global leader in fast fashion e-commerce, as a typical case to deeply analyze its core practices, including its “small order, fast return” flexible supply chain, digital collaborative network, global warehouse and distribution layout, and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a “resilience-agility-green” ternary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suppl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value chain restructuring,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 formulation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upgrading.
文章引用:沈佳瑞. 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路径研究——以SHEIN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9): 525-53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92944

1. 引言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正在经历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产业梯度转移与绿色转型等宏观因素,使传统供应链模式难以适应各经济体对韧性与安全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在重塑产业逻辑,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数字化供应链从理论构想走向商业实践,传统的规模经济优势正逐步让位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此外,随着全球Z世代消费者崛起,个性化、即时化、绿色化需求倒逼供应链从“大批量、长周期”转向“小批量、快反应”。

中国跨境电商在过去十年中依托“中国制造 + 平台流量”红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原有的直邮小包 + 海外仓模式面临关税政策收紧、物流节点脆弱性、平台合规成本上升等多重挤压。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链,成为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关键。SHEIN作为全球快时尚跨境电商的标杆企业,其供应链模式被业界称为“ZARA的数字化升级版”。本文以SHEIN为案例,探讨其如何通过供应链创新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并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路径。

2. 文献回顾

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由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各环节连接而成的跨国企业网络,它贯通原料采集与运输、半成品及成品制造与分销,直至最终消费与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价值增值链条[1]。价值链决定了供应链,而价值链则是供应链的价值实现[2]。因此,有必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供应链现代化。

全球价值链自2011年起出现明显的生产链条缩短现象[3]。公共卫生事件的全球蔓延进一步放大了不确定性,供需两端同步受阻,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4],全球价值链出现显著重构趋势[5]。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企业正实现从价值链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角色转变,逐步掌握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关键能力。在全球消费市场个性化、时尚化需求持续释放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更成为推动我国企业主导全球价值链升级重构的重要突破口[6]

目前,国内的跨境电商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贺芳慧(2021)通过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多元市场价值链模型构建过程进行质性研究,提出跨境电商多元市场价值链塑造基本遵循“资源配置、信息循环、价值链搭建”的路径[7]。魏悦羚和张洪胜(2022)发现,跨境电商有利于降低进口搜寻成本,这扩大了进口中间品搜寻范围,进而提高了中间品进口质量,最终带来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8]。陈帅男(2023)认为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9]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韧性与敏捷性成为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核心能力。供应链韧性强调系统抵御冲击并快速恢复的能力[10],而供应链敏捷性则侧重于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11]。韧性和敏捷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既存在协同效应,又存在内在张力。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同时提升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和响应速度[12],从而兼顾韧性和敏捷性要求;另一方面,过度追求韧性可能导致资源冗余、重复建设产能,而单纯强调敏捷性则可能削弱系统稳定性。因此,企业在实践中需要根据行业特性和市场环境,在二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现有文献虽已初步揭示跨境电商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联性,但对二者动态耦合机制的研究仍存在显著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的相关性分析,缺乏对微观企业具体实践路径的深度解构;其次,关于如何重塑价值链治理结构的动态过程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框架;最后,针对新兴市场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实现价值链跃迁的典型案例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研究缺口,本文选取跨境电商龙头企业SHEIN作为典型案例,重点考察其如何通过供应链创新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挑战。

3.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跨境电商供应链挑战

3.1. 全球经济低迷制约行业扩张

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公共卫生事件和通胀高企的阴霾,但仍面临低增长和高通胀的双重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5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进一步放缓,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预计将降至1.7%,且预计2025年全球总体通胀率将降至4.2%,2026年则降至3.6%1。世界银行2025年6月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慢速度,将导致70%的经济体增长放缓2。市场需求疲软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全球贸易增长预期持续走低,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疲软。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2024年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呈下降趋势(见图1)3,国内制造业景气水平总体处于回落阶段。当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带来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不仅影响了市场主体的跨境出海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跨境电商行业的整体发展活力。

3.2. 国际规则构建滞后

全球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国际贸易格局,也对现行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提出了系统性变革

注:50% = 与上月比较无变化。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1. China 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PMI, seasonally adjust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4

1. 2024年1~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经季节调整)

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跨境电商国际规则框架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各国监管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已构建起涵盖消费者保护、数据治理、平台责任等领域的成熟法律框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立法完善或执法能力建设阶段,这种制度鸿沟导致国际规则协调面临基础性障碍。另一方面,尽管世贸组织等多边框架下推进的电子商务谈判持续推进,但在最终的适用范围、数字规则的规范深度等关键议题上仍存在重大分歧,难以达成共识。这种多边规则制定的滞后性与跨境电商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创新模式、新型业态之间形成了明显脱节,无法有效回应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跨境电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正积极融入国际规则制定进程,但在规则话语权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未来,中国需要在跨境电商全链条规则的设计以及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安全治理等核心领域加大探索力度,通过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兼顾全球共同发展的规则方案,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平衡、可持续的全球电商治理体系。

3.3. 出海平台竞合新局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正加速全球扩张步伐,以SHEIN、Temu、TikTok Shop和速卖通为代表的“出海四小龙”风靡全球市场。然而,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全球影响力来看,中国平台仍处于挑战者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亚马逊、沃尔玛等国际巨头的领先优势。国际头部电商平台凭借多年积淀,已构建起成熟的跨境服务体系。亚马逊打造的FBA仓储、配送网络与全球化客服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商品配送时效,更通过高效的售后响应机制增强了消费者满意度,形成了显著的服务壁垒。相比之下,中国电商平台的出海历程整体较短,在跨境服务的功能完整性与精细化水平上仍存差距——从海外仓布局的覆盖密度,到本地化客服的响应效率,再到退换货等售后环节的流畅度,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形成与国际龙头平台抗衡的服务竞争力。

随着中国电商平台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提升,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方面,中国平台之间的内耗现象严重,如拼多多旗下Temu与SHEIN围绕知识产权展开的多轮诉讼战,反映出同质化竞争下的资源争夺困境;另一方面,Temu等中国平台的“极致性价比 + 社交裂变”策略已对亚马逊等传统巨头形成实质性挑战,迫使后者调整比价系统、降低佣金费率以应对竞争。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在重塑全球电商格局。

4. SHEIN的供应链创新: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中国方案”

4.1. SHEIN的基本情况

SHEIN成立于2008年,最初是一家外贸电商企业,主要销售婚纱礼服等产品。随着业务的发展,SHEIN逐渐转型为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专注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时尚、平价的服装产品。2014年,SHEIN开始构建供应链体系,形成了按需定制柔性供应链和快速反应生产模式。2015年,SHEIN进一步强化国际化运营,不仅在美国设立客服中心,还陆续在澳大利亚、中东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建立业务站点。同年,公司完成总部搬迁,从南京转移至广州这一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地。近几年,SHEIN业绩迅速增长,2023年创造了300亿美元的收入,比2022年的227亿美元增长了32% (见图2)。2023年,SHEIN开始深入推进平台化战略,从时尚品牌向“自主品牌 + 平台”双引擎转型,业务范围也从服装扩展至家居、美妆、电子等全品类[13]

数据来源:国海证券,《SHEIN:大音希声》,2023年12月。

Figure 2. SHEIN’s operating income and growth from 2016 to 2023

2. SHEIN 2016~2023年营业收入及增长情况

4.2. 柔性供应链的“小单快返”创新模式

“小单快返”,即先小批量生产不同款式的产品进行市场测试,再通过终端数据反馈,对其中的“爆款”进行快速返单,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减少库存风险。从供应链韧性视角看,该模式以“数字治理–柔性产能–快速反馈”为核心,把传统服装业“长周期大批量”的刚性体系拆解成“小批次、多节点、可重组”的网络结构,强调“吸收冲击–快速恢复–适应性重构”三阶段能力。首先是吸收冲击,首单仅100~200件,潜在库存损失被压缩到最低;其次是快速恢复,7天内完成补单,远快于传统服装行业平均3~6个月的水平[14];最后是适应性重构,基于销量实时数据,系统自动将资源重新配置到下一潜在爆款。这种供应链创新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开创了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范式。

SHEIN的供应链起始端是海量、精准的款式设计能力,该能力依托于先进的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爬虫、Google Trends等大数据挖掘技术实时捕捉全球时尚流行元素,并结合平台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智能化设计决策。这种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相较于传统快时尚品牌Zara依赖人工买手和线下门店反馈的被动信息收集方式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线上主动监测机制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更及时、全面地获取流行趋势;另一方面,基于长期积累的大数据分析经验,SHEIN已建立起精准的时尚趋势预判模型,能够智能筛选关键监测站点和时尚账号,大幅提升潮流捕捉的准确度。

供应链生产能力是SHEIN的核心壁垒。自2014年起,SHEIN便着手布局供应链体系,通过自建供应链管理系统、深度合作乃至入股工厂等方式,历经长期的资源投入与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了体系内面料、产能以及生产信息的共享。例如,当SHEIN在系统内发布订单后,系统会依据算法自动完成派单,或由供应商在线抢单;借助移动端的GMP库存管理系统,供应商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接收SHEIN发出的各类通知,包括待确认版单、打版中状态、待确认商品信息、下单补货需求等,以此指导供应链实现高效生产;而MES制造执行系统则可对供应商每笔订单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且可视化地追踪。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SHEIN成功实现了前后端的精准匹配,在对生产过程进行追踪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供应商的高效管理[13]

4.3. 全球仓配网络的“双轮驱动”战略布局

传统全球价值链以成本最低为导向,将仓储和配送集中在单一或少数节点,易形成“单点故障”。SHEIN的“区域化(近岸仓) + 全球化(中心仓)”双轮布局,可被视作“韧性冗余”与“敏捷前置”的折中解。SHEIN的物流配送以国内直邮发货为主,采用集中建仓与海外中转运营仓配合的运营模式。SHEIN在佛山、美国、印度等地拥有六大物流中心、七大客管中心,设置国内中心仓、海外中转仓和海外运营仓三种仓库类型,形成覆盖主要市场的物流网络。其国内中心仓位于广州佛山。供应商将货物集中运送至佛山中心仓后,由SHEIN承担后续所有物流费用。后续采用“空运直邮 + 本地配送”的运输方案:头程及干线运输主要通过航空货运,尾程则依托美国邮政等本地配送网络完成。SHEIN在美国东西部、比利时等地设立海外运营仓负责辐射区域内的配送,大约承担约5%的发货工作。在沙特、迪拜、意大利等多个地区建立海外中转仓专门负责消费者退货,基于此提出的45天内可退货的宽松政策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

在时效表现方面,该物流体系可实现小包7~8天、快递3~5天的配送速度,物流时效波动系数降低42% [15]。更关键的是,SHEIN通过规模化运输获得显著成本优势:其广州至美国的物流成本可低至75元/公斤,相比传统国际快递具有明显价格竞争力,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商普遍面临的物流成本难题。

4.4. 产业生态的“平台赋能”协同机制

SHEIN为合作工厂量身打造了全方位的数字化赋能方案,通过免费提供智能化工具系统,助力传统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前端设计环节,该系统实时推送全球时尚趋势和消费者反馈数据,帮助厂商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实现从凭经验生产到靠数据决策的转型升级。当进入实际生产阶段,系统会将每个款式的详细生产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关键指标,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同步至各供应商生产终端,确保生产全流程的标准化和可视化管控。这套数字化工具不仅打通了从市场洞察到生产执行的数据闭环,更重塑了传统服装制造企业的运营模式,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精准性。

平台与工厂并非简单的订单交易关系,而是通过深度协同实现价值共创。SHEIN通过系统性重构工厂的三大核心维度——工具链(数字化赋能)、管理链(流程再造)、人才链(能力升级),把分散在珠三角的中小工厂整合成产业级数字集群,成功打造了支撑“高效精准、小单快返”商业模式的产业基础设施。这种生态协同产生的网络外部性使SHEIN对上游议价能力增强,更有效降低了整个生态的交易成本与协调成本,推动供应链治理模式从单一旗舰企业主导升级为平台化生态共治。与此同时,SHEIN供应链网络的本地化布局加速了数字化改造的产业溢出效应,通过平台与工厂间的实时数据互通和业务联动,最终形成覆盖服装制造业全链条的敏捷化循环系统,实现了从单个企业效率提升到产业整体能级跃迁的质变突破。

4.5.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SHEIN依托创新的按需生产柔性供应链体系,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时尚生产新范式。该模式以数字化工具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实时捕捉全球时尚趋势并结合精准的市场需求预测,实现了按需生产的革新性突破。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传统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库存积压痛点,更从源头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环境负荷,让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企业基因。在此基础上,SHEIN进一步推进全方位绿色升级战略,通过搭建Exchange二手交易平台、研发创新再生涤纶技术等具体实践,持续强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品牌定位。这种将环保理念贯穿于价值链各环节的运营实践,既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也为品牌在国际市场塑造了显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快时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创新样本。综上,SHEIN成功将绿色供应链从单纯的合规成本转化为独特的差异化资产,在全球价值链治理规则重构的关键时期,抢占了可持续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中国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路径

基于SHEIN在柔性制造、数字协同与绿色转型上的深度实践,本文将其经验总结为一套具有普适性且可根据企业类型和业务特性进行灵活配置的“韧性–敏捷–绿色”三元发展路径。当前跨境电商行业已形成品牌型、平台型、工贸一体型三大典型商业模式,各类企业在三个维度上的战略侧重与实施路径呈现出显著差异。

5.1. 品牌型卖家:以敏捷为先,韧性、绿色作为溢价杠杆

品牌型卖家在全球化竞争中需以敏捷为核心战略,同时将韧性与绿色作为溢价杠杆。这类企业凭借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链主地位,通过精准的需求洞察和品牌溢价构建核心竞争力。韧性对这类企业更多是风险防控的保险而非运营主线,而绿色则成为全球市场准入的核心要件和差异化竞争要素。

具体而言,在敏捷性方面,品牌型企业因SKU深度大、生命周期短,需借鉴SHEIN的“AI需求预测 + 小单快返”模式,并将其快速复制到3C、母婴等垂直领域。这类企业可接入行业级数据中台,但应将资源聚焦于前端消费趋势捕捉和社交媒体投放闭环,而非下沉至工厂级MES系统。韧性建设上,鉴于产品客单价高、库存周转敏感,建议采用“中国总部仓 + 北美/欧洲海外仓”的双节点布局策略,只需确保48小时补货能力即可,无需过度投入近岸制造。在绿色维度,重点是通过碳标签和再生包装等叙事提升品牌价值,利用高客单价优势分摊环保成本,并通过官网直接向消费者传递ESG理念,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溢价能力。

5.2. 平台型卖家:以韧性为底线,敏捷、绿色作为平台治理工具

平台型卖家在全球化布局中需以韧性为运营底线,同时将敏捷和绿色作为平台治理的重要工具。平台型卖家并不直接拥有制造环节,而是通过数字接口连接千万中小卖家与全球消费者,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生态协调者的角色,其核心挑战在于应对政策突变导致的流量或支付通道中断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韧性的需求尤为突出。

具体来看,在韧性建设方面,平台企业需要借鉴SHEIN的“区域化节点 + 备份通道”模式,但需以更大规模推进实施。例如,可牵头在越南、墨西哥等战略区位建设公共近岸工业园,通过共享产能降低中小卖家的海外布局成本;同时自建卡航、包机等物流资源,构建海运和空运之外的第三物流通道,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在敏捷性方面,平台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天然的数据优势,将订单、物流、支付等实时数据封装成标准化API接口开放给卖家使用;同时推出“平台贷 + 保险”组合金融工具,缓解中小卖家因小单快返模式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在绿色转型方面,平台无需直接补贴绿色投入,而是利用流量杠杆设计绿色优选治理机制——对主动提交碳足迹报告、采用再生包装的卖家给予搜索排名加权、首页坑位倾斜或费率优惠等激励,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推动全平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韧性底线、敏捷治理与绿色激励的三重协同,平台型卖家可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持续扮演高效且稳健的生态协调者。

5.3. 工贸一体型卖家:以绿色为突破口,韧性、敏捷并重

工贸一体型卖家在全球化竞争中需以绿色为战略突破口,同时兼顾韧性与敏捷的协同发展。这类企业凭借其同时占据制造与品牌环节的纵向整合优势,在价值链中占据独特地位。这类企业虽具备全链条掌控能力,但也面临着高排放和高库存的双重压力,绿色转型正成为其突破欧美中高端市场、摆脱低价竞争困局的关键路径。

具体而言,在韧性建设方面,工贸一体企业可充分发挥资本优势,实施“近岸制造 + 海外仓 + 备份通道”的三维布局策略,通过“墨西哥供美、波兰供欧、印尼供中东”的区域化产能网络,构建全球供应链闭环。在敏捷性方面,建议将SHEIN模式的全链条自建系统改造为平台SaaS和工厂轻MES的协同模式,即企业保留核心的AI需求预测和设计系统,同时将MES生产执行系统和库存管理模块SaaS化后输出给配套工厂,既强化供应链控制力,又能分摊数字化改造成本。在绿色转型方面,这类企业可依托规模优势率先完成碳足迹核算和清洁生产改造,继而向卫星工厂输出碳管理工具,形成以链主为核心的绿色共治体系;同时通过开发再生面料、构建二手流通平台等创新举措,将环保投入转化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绿色成本内部消化与收益外部获取的良性循环。这种绿色引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市场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又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6. 结论与展望

全球价值链重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SHEIN的实践清晰表明,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完全可以在“柔性制造 + 数字协同 + 绿色转型”的三重杠杆作用下,实现从传统成本优势向可持续系统优势的转型升级。

然而,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性:其一,全球价值链重构具有显著动态特征,技术革新、消费偏好变迁及政策突变等因素持续重塑竞争格局,本文对动态响应机制的探讨尚不充分;其二,在韧性、敏捷性和绿色绩效三大维度的评估上,主要依托二手数据与行业均值,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支撑。

未来研究可着重推进以下方向:一方面,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事件研究法等计量工具,精准评估政策冲击对供应链绩效的净效应;另一方面,引入动态能力理论框架,深入探究企业如何通过算法模型迭代、产能网络优化和绿色标准升级等路径,实现绿色转型从成本负担向利润中心的转化。

NOTES

1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5/04/22/world-economic-outlook-april-2025。

2来自世界银行官网: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entities/publication/a2c8fea0-4059-490f-879f-4fda91c67313。

3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zb=A0B01&sj=202507。

参考文献

[1]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5): 38-46.
[2] 黄群慧. 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6): 38-42.
[3] Timmer, M. (2017)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n Global Value Chain.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Monitor, No. 33, 182-193.
[4] 凌丹, 刘悦, 刘慧岭. 国际经济秩序演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重构研究[J]. 经济学家, 2022(8): 119-128.
[5] 石建勋, 卢丹宁, 徐玲. 第四次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产业链升级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2(4): 36-46.
[6] 刘莉. 全球价值链重构视角下跨境电商海外仓升级路径研究[J]. 对外经贸, 2025(3): 20-23.
[7] 贺慧芳. 跨境电子商务的多元市场价值链模型构建及推进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 2021(18): 103-107.
[8] 魏悦羚, 张洪胜. 跨境电商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基于进口中间品搜寻视角的分析[J]. 宏观质量研究, 2022, 10(3): 79-91.
[9] 陈帅男. 数字经济、全球价值链嵌入与跨境电商创新发展[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12): 140-143.
[10] 裴玉蓉. 国内外供应链韧性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3): 33-36.
[11] 阮国祥. 跨组织即兴、供应链敏捷性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J]. 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12): 19-24.
[12] 袁业虎, 吴端端.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韧性——基于供应链溢出的视角[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7): 2309-2326.
[13] 张大卫, 吕村, 喻新安.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2024)——跨境电商全球供应链重构重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3-85.
[14] 祁晗, 汪玉堂. 数字化经济下服装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3, 52(11): 60-62.
[15] 朱园园. 跨境电商背景下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25(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