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成因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for 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5.159167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瑜格, 闫依涵*, 马 兰:伊犁师范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新疆 伊宁;伊犁师范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技术学院微纳电传感技术与仿生器械重点实验室,新疆 伊宁
关键词: 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生源流失教育管理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Policy Loss of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摘要: 内地新疆高中班是我国为促进教育公平,针对新疆地区教育发展制定的一项优惠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为新疆地区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多元文化背景的人才。但近年来此项政策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就读期间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本文将此政策从时间节点上分为中考招生政策及高考录取政策,从流失学生和现有学生问题两方面具体分析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政策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希望借此全面了解内地新疆高中生的培养情况。
Abstract: The policy about the 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is a preferential policy formulated by China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addres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Xinjiang region.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the policy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with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Xinjiang reg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shortcomings of the policy have gradually emerged,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students enrolled in 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have increased. This paper divides the policy into two parts based on the timeline: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dmission policy a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dmission policy. It analyzes the issues faced by students in the 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from two aspects: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who have dropped out and those who are currently enrolled. By combining policy analysi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auses of these issue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hinterland high school classes for Xinjiang students.
文章引用:王瑜格, 闫依涵, 马兰.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及成因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296-3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73

1. 引言

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是我国为发展西部教育,扶持新疆教育事业,为新疆地区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人才的一项特殊性、针对性政策。此项政策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选拔一批优秀的初中生到内地条件较好的高中进行就读。国家及各个地方省市承担内高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是一项成果显著的教育扶贫政策。自从2000年此项政策实行以来的25年间,内地各省市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内地高中班政策,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1]

2. 文献综述

内地新疆高中班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教育政策,自创办以来便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及学生适应与发展两个层面。

在政策研究与价值探讨层面,学者们多从宏观视角肯定内高班的战略意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背景和成效认知基础。吴霓等(2022)以“内高班”和“骨干计划”为例,探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经验,高度肯定了新疆内地高中班政策的战略意义[2]。欧登草娃(2017)关注地方层面的执行者,研究承办内高班的三个省(直辖市)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实践,分析其在这项政策执行中的具体行为特点,认为“内高班”是中国政府针对新疆地区的特殊状况而设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政策[3]

在学生适应性与发展研究层面,大量研究聚焦于内高班学生面临的“文化适应”挑战,为本研究精准识别“学生问题”提供了详尽的注脚和分类依据。陈超等(2024)认为内高班学生既处在青春期的重要发展阶段,又远离本土文化,处于一种“新移民”的困境之中,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发现内高班学生存在情绪调节困难,行为应对策略整体表现较差,在积极重评、积极面对以及寻求社会支持等具体应对策略上表现欠佳[4]。高亚席(2020)以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内高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学生普遍面临着环境适应、人际适应、文化适应等问题,同时有着这个年龄段共有的焦虑、敏感、抑郁等问题[5]

综上发现仍存在可深入拓展的空间:一是多数研究虽揭示了现象,但对问题的成因分析多停留在教育或心理层面,缺乏一个能够贯通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行为的系统性分析框架,致使对策建议略显零散。第二,研究视角存在“割裂”,政策研究、学校管理研究与个体适应性研究之间的关联性未能有效建立,未能清晰展现国家政策如何通过各级管理系统最终作用于学生个体。因此,本研究旨在引入生态系统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上述研究不足,尝试将宏观政策、中观学校管理、微观个体体验置于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进行联动分析,以期对内高班教育管理问题的成因形成更具整体性和解释力的结论,从而提出更具系统性的改进路径。

3. 理论框架

本文借助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分析框架,该理论主张从多个环境层面审视个体发展,有助于系统性剖析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教育管理问题。具体应用如下:在宏观系统层面,即国家层面的招生与高考政策,这是所有活动的顶层设计和根基;在外层系统层面,即学校的具体管理制度与教师配置,这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在中间系统层面,如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联动各环节的核心枢纽;而在学生直接体验的微观系统层面,如课堂与宿舍,则集中体现了其学业、情感等具体问题。本研究运用此框架,旨在厘清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个体表现之间的传导路径,从而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整体性把握与深入分析。

4. 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

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实施的重点为学生在内地就读高中的这段时间,这一过程从初中升高中的招生工作开始,直到高考录取工作结束。因此此项政策的具体节点应该为内高班招生制度及高考制度两方面。

1. 内高班招生制度

(1) 内高班招生政策及城市学校选择

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南疆地区家庭,尤其是南疆地区农牧家庭更倾向于让子女报考内高班,以此减少家庭的教育支出,同时使子女有机会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未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变教育贫困代际的困局[6]

自内地新疆高中班成立以来,教育部要求选择内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设班级,城市间主要通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同,影响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的实行效果。教育部每年根据上一年度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制定该年度招生计划,将计划按照固定配额分配给各个省市(直辖市),各省市根据国家对内地高中班设立学校的标准选择开设学校[3]。此项政策由三级主体层层下达开展,国家制定政策,地方执行,学校是最基本的内地高中班的设立单位,学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实力以及优秀师资等软件实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地高中班政策的实行情况。

(2) 编班方式及教师配置

目前仍存在两种编班方式:单独编班与混合编班。混合编班的学生成绩和适应性往往高于单独编班学生,这类学生更能适应内地城市的生活,达到国家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的目标。混合编班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汉语言文化熏陶,接受长久的文化教育[7]。但混合编班也有相关问题出现:内高班学生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少数内高班学生插班进入内地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语言、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地方风俗不同,产生情感上的不适应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不适应内地生活而中途转学或退学,造成内高班生源流失。

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内地高中班设有一位专门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师,每年度假期带队学生往返于新疆和内地之间,主要负责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8]。但也有相关问题出现:内高班带队教师并不参与管理学生的学业情况,负责工作集中在生活补助发放、解决学生身心问题以及沟通学生家长等方面。当内高班学生步入高三年级时,会面临不清楚内高班高考招生制度的问题。虽新疆教育部明文规定教师有向学生讲解高考填报以及招生录取等环节的职责[9]。但是此项工作不完全属于带队教师工作范畴内,混合编班班级中的班主任也对班级内部少数内高班学生的高考流程和细节不了解。因此导致内高班学生在临近高考时会面临学业和不了解招生录取制度的双重压力。

2. 高考制度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内地高中就读三年后,与普通高中学生一同于每年6月在就读省市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之后的招生录取政策则有所不同。具体方式是“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单独划线、单独录取”[10]

(1) 考试制度

内高班遵循“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考试制度,目前各地区高考考试制度不同,第一种地区遵循新高考制度,采用选考模式;第二种地区不使用国家统一高考试题,采用当地自命题试卷,其难度往往大于国家统一考试试卷;第三种为国家统考试卷,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三种试卷,其难度逐级递减。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考试制度是为了保证地区间教育公平发展,但是对于内地高中班的学生来说,仅仅高中几年的优质教育不足以弥补新疆高考制度和就读省市高考制度对录取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近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确定被内高班录取后不参与报名工作,放弃入学或是接受二至三年内高班优质资源教育后以各种理由返回生源地高考,浪费国家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剧了生源地高考的不公平。

(2) 志愿填报及录取招生

目前我国高考志愿采用三种填报方式,分别为: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和考后知分填报,内地新疆高中班采用考前填报的方式。这一工作在每年4、5月份进行。从学生角度这种填报方式对比其他两种尤其是考后知分填报方式有所不足,有些情况下学生无法准确估计自己的分数进行填报,导致高分数的学生最后只能去一个较低分数的学校;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花钱找对填报志愿有所研究的老师进行填报,同样也会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

内高班遵循“统一录取”原则,不同试卷地区考生分数根据规定折算后进行排名,全国范围内实行内高班学生统一录取政策。在内地新疆高中班刚实行的一段时间,内高班高考录取一直采取“不论试卷难度,只看分数高低”的录取模式,这种模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折算系数,保证了内地新疆高中班这一政策继续健康持续发展。但政策实行过程中仍出现了问题:随着内高班规模扩大,招生计划数据显示内高班出现一本率下降、二本率提高的趋势。内高班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高重点率,现在后者的优势逐渐被新疆地区本地高中追平,内高班对于成绩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减弱。

5. 引发学生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从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将政策引发出现问题的学生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在高考前就流失的学生,本文主要分析这一类学生未报到或转学、退学的具体原因;第二类为内高班现有学生[11],找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其中转学、退学学生与现有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分析角度不同,故有此设置。

1. 流失学生问题及原因

内高班大面积生源流失不仅造成国家前期投入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的浪费,还会降低社会大众对此项政策的认可度,影响政策未来的发展。本文将学生流失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两种类型:主动流失指学生放弃内高班求学资格,主动申请退学,这类学生及其家庭往往有较强的目的性,最终去向为生源地学校。被动流失指学生因为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违反学校规定以及身体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放弃求学资格。资料显示主动流失的学生数量远大于被动流失的学生数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主动流失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更加全面地了解状况。

(1) 学生录取但未报到

内地新疆高中班生源为新疆地区初中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随着内高班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标准也逐渐降低。近年来,有些学生抱有“参加内高班考试,提前感受高考氛围”以及“参与考试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等心态报名参加每年6月的内高班招生考试。此类考生往往有较多的选择权且家庭情况良好,将内高班作为一个备选,因此每年开学时有相当概率会放弃入学。

以上是从学生及其家庭主观角度进行分析,接下来将从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国家对新疆地区教育重视程度的增长,新疆地区高中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及设施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直追内地高中,新疆本地高中和内地高中的差距逐渐缩小,导致更多学生愿意选择留在本地求学。二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实际是一种教育扶贫政策,国家政府承担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生活及学习费用,这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新疆本地高中办学力量的提高,本地高中也能够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较好的优惠政策,解决其家庭经济方面的问题,从而吸引更多学生。三是内高班设立在内地,距离学生生源地较远,每年休息时间短,平时家长探望不方便,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会有不适应性等多种原因综合影响了学生的选择。

(2) 学生中途转学

一部分学生选择在内高班就读接受一段时间的内地优质教育后,回到生源地高考,虽然关于内高班学生放弃求学资格回到生源地高考有明确的条件限制,但是对此问题的监查不到位,加剧了生源地高考的不公平。

分析此类学生行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就读省市高考试卷偏难,同一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地区参加考试,试卷难度有差距,阅卷严格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国家规定不同考试制度地区考生最后分数进行标准折算后再统一排名。虽然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内高班学生高考的不公平程度,但是无法完全抵消,因此如果有机会,一部分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回到生源地进行高考。同时,新疆地区当地高中也愿意招收内高班中途转学回来的学生,提高本届升学率,因此当地高中会利用学校资源帮助转学学生进行手续转接,降低内高班学生因转接手续困难而放弃转学的顾虑。

2. 现有学生问题及原因

相比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内高班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比前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体现在学生生理、情感适应以及学业成绩上,这三方面问题互相影响加剧了学生就读期间的压力。

(1) 生理问题

一方面,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此处干旱少雨,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我国内高班学校设立地区较多,如:广州、杭州、宁波等城市气候条件与新疆差异较大,学生初到新的环境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对于初到新环境的学生来说,需要克服各种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身体上的不适,无疑会影响他们的融入新环境的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新疆传统少数民族家庭沿用新疆时间,“民考民”学生存在倒时差问题。饮食习惯和地方风俗的差异也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影响。内高班学生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在其教义中对教徒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等都有所规定。虽然开设内高班的学校内部设有清真食堂,但是相对比普通食堂来说这种食堂规模较小,提供的饮食种类单一,校外清真饭店数量较少,并且为保证学生安全,学生出校程序繁琐。有些学生在长时间食用清真餐厅提供的饮食后,会产生厌倦情绪,他们往往会选择食用泡面或面包等速食清真食品,这会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

(2) 情感适应性问题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比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这两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相比较其他少数民族,其自身文化特色更加显著,该民族学生在内高班就读后往往体现出文化适应性较差的特点。在内高班内部存在“民考民”、“民考汉”及“汉考汉”三种升学方式。据资料显示,“民考民”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最弱,他们往往倾向于和本民族的学生交流沟通,形成以民族或地区为标准的非正式群体,无意识抵抗和内地文化的沟通。这种情况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内倾化”,缺少同伴支持和帮助,产生适应性困难[4]

学校选择与设立也会对学生适应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学业成绩与学生适应水平为正相关关系,学生适应性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优秀;学生适应性水平与开设学校是否处于一二线城市相关,处于一二线城市学校的内高班学生的适应性水平较高;同时学生适应性水平与开设学校是否为省级示范学校相关,开设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中内高班学生学业成绩较高,但适应性较差[12]。而学生适应性较差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出现生理不适,身体抵抗力下降;出现心理、情感缺失等多种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也会对学生成绩产生反向作用。

除族别因素和学校因素外,家庭内部的高期待会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心理压力。新疆内高班政策作为我国一项教育扶贫政策,其受众对象大部分为经济条件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其中又以农牧民家庭为主。此类家庭迫切希望子女通过学习摆脱个人命运、提高个人社会地位从而改变家庭面貌。因此这类学生在内高班就读期间会有强烈的家庭压力。

(3) 学业压力问题

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旨在为新疆地区培养优秀人才,从招生阶段选拔时期就对学生的学业情况有要求,只有经过内高班统一考试,成绩排名较前的学生才能进入内高班学习。同时学生选择就读于内高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政策上受惠,前往更好的高校就读。学业成绩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是一个衡量其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内高班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不仅面临着一般的升学压力,还付出了更多的求学成本:与家人更少的见面机会、在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一切成本付出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学生学业成绩与学生适应程度有直接关系,较好适应的学生往往呈现出较好的学业成绩。学生身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都对其学业成绩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实际内地新疆高中班政策实行过程中,学生生活与学习两方面一定程度上被割裂开,内高班领队教师负责学生生活,保证学生身心良好发展;混编班的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课业成绩,双方都无法较好兼顾学生整体情况。

6. 结论

本研究从内地新疆高中班整体政策入手,将其分为招生制度和高考制度两个时间节点的制度进行详细说明,分析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分为两类:流失学生及现有学生。第一类学生进一步分为录取但未报到及中途转学两种情况,第二类学生问题归纳为:生理、情感适应及学业压力问题。结合内高班整体政策,分别论述原因。本文发现内高班内部的班级编制及教师编制、外部的设立内高班学校与城市的选择、考前填报志愿的方式以及“不同地区,统一录取”的原则都会对内高班学生培养产生影响。

基金项目

1) 2023年度伊犁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SFKC202304)。

2) 信创产业导向下国产大模型赋能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课“教–学–用”一体化内容重构与适切性实践。

3) 一流课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KC-0223137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阿扎提古丽∙居麦, 潘玲玲, 丽娜∙阿曼太, 古再丽努尔∙图尔迪, 江阿古丽∙托合塔木别克. 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内地生活与升学途径现状与建议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5): 205-206.
[2] 吴霓, 王学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经验——以“内高班”和“骨干计划”为例[J]. 中国民族教育, 2022(Z1): 31-34.
[3] 欧登草娃. “地方”实践中的内地新疆高中班——A、B、C三省(直辖市)的政策执行特点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 2017, 28(1): 53-60.
[4] 陈超, 朱晓蕾, 汤瑾, 等. 提升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践研究[J]. 心理月刊, 2024, 19(18): 72-76.
[5] 高亚席. 新疆内高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应对策略[J]. 教育界, 2020(31): 69-70.
[6] 郭倩. 内高班大学生学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 42(5): 126-130.
[7] 陈淑玲. 15载“内高班”育人实践: 画好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J]. 中小学管理, 2023(2): 45-47.
[8] 罗云, 靳文嘉. 跨区域流动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内派教师之选派——政策文本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的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 35(3): 86-94.
[9] 新疆: 关于印发《2021年普通高校招收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招生工作规定》的通知[EB/OL]. 2021-07-10.
https://www.xjzk.gov.cn/c/2021-05-25/489613.shtml, 2025-08-29.
[10] 欧登草娃. “内高班”高考制度下部分生源流失现象探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6(5): 23-27.
[11] 欧登草娃. 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流失现象研究[J]. 西北民族研究, 2016(3): 49-58.
[12] 吴瑞林, 李茹, 赫晓涵. 内高班承办校与学生适应和学业水平的关系——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5): 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