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判及应对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act Assess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摘要: 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算力、大数据和先进算法等特性,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可避免地被推向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技术应用的单向度分析,缺乏对二者内在逻辑关联的深度挖掘,且在风险防控、伦理规制等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既是顺应科技革命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ra,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represen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reshaping human society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leading to systematic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ith its powerful computing capabilities, big data, and advanced algorithms, AI technology is driving education towards digit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intelligence. As a key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inevitably being pushed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urrently,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AI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Existing studies mostly focus on on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lacking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inherent log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Moreover, systematic solutions have not yet been formed regarding key issues such as risk prevention and ethical regulations.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both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an urgent need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to deeply explore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AI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 targeted response strategies.
文章引用:易妍琳, 徐艺萁, 周振民, 林涵, 陶鹏, 廖婉沛. 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判及应对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335-34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7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算力、大数据和先进算法等特性,推动教育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可避免地被推向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1]。从政策导向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2],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均将智能教育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持。从实践层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思想引导等核心任务中,面临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教育对象认知习惯改变等现实挑战[3],亟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破解传统教育模式在精准性、个性化、时效性等方面的瓶颈。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系统揭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规律。具体而言,通过剖析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机理,研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理念、教育模式、主体认知等层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构建“技术赋能–价值引领–风险防控”三位一体的融合创新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机理

2.1. 技术基础与赋能路径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针对性不强。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4]。在人工智能时代,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必须强化精准思政理念,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精准定位、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开展精准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摒弃传统教育理念,打破时空限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5]。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科学分析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精准定位其思想需求,及时捕捉其思想动态,并可基于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整合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智能推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要[6]。在内容选择方面,人工智能能够精准定位大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向其推送形式多样、时效新鲜、富含育人价值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教育内容,使其更贴合学生需求。在内容使用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对海量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并实现实时共享,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7]

2.2. 技术应用的具体路径

一是精准化教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迎来全新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和互动式学习。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辅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模拟思政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智能评估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数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同时人工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无法对受教育者面面俱到,师生互动频次和效率较低,不利于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弥补沟通不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短板和疑惑提供指导意见;追踪学生思政学习情况,收集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形成学习报告,自动推送薄弱知识点的思政题目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个性化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上传资料、专业论文等材料的渠道并提出解决个性化复杂繁琐的任务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场景创新。以智能化手段选择把准思想政治教育脉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维度构建实践框架,推动教育模式向实时感知、动态研判、精准施教转变。

(1) 数据思政: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行为数据库,分析学习动态与思想倾向,优化教育决策。

(2) 虚拟思政:借助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如虚拟历史课堂,增强学生的情境体验与价值内化。AI在线思政课堂,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虚拟课堂,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进行“云游学”,助力实践教学全面开展[8]

3.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风险

尽管人机融合的学习方式已经在高校普遍推广,但人工智能工具归根结底是一把双刃剑,思政教育在享受智能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3.1. 价值引导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工具存在错误引导的风险。一方面,人工智能工具的可信度仍待商榷。在内容生成方面,人工智能工具会生成看似合理但与实际相悖的虚假信息,学生盲目依赖缺乏考证时极有可能会不自觉地陷入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不排除人工智能算法存在错误价值取向引导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工具依靠算法筛选资料并进行推送,算法若人为地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可能会推送对社会主义不利的言论或带有危害国家安全的价值倾向的内容,或借助歪曲时事热点煽动社会动乱,一定程度上将动摇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3.2. 认知与心理风险

人工智能工具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智能算法根据学生个人日常阅读兴趣和偏好进行个性化推送,同质化内容层出不穷,学生长时间沉浸于同一类型的推送更容易加固信息茧房,从而忽视一些陌生领域的新闻热点,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思维局限化、看待问题角度单一化的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和格局的固化[9]

3.3. 教育主体性危机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诸多元素发生了深刻转变,相应地,思政教师角色定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受到冲击。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绝大多数的思政信息和解读均来源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着明显差别,思政教师往往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信息时代深刻影响了思政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内容多元化,运用AI工具即可得到准确的答复或信息推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师的主体性与权威性,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龙娜和任建国,2023) [10]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当学生放弃独立思考,不假思索地使用甚至滥用工具,思政教育的客体便从学生转移到工具上,造成手段与目的的置换以及教育目标与教育成效的偏离,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反馈调节机制,最终导致工具异化(陈清,2022) [11]

3.4. 伦理与隐私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从数据监管上看,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人工智能平台在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的同时,也在收集、分析、处理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学习数据以及行为数据。如果数据保护措施不到位,大量的个人信息有可能会面临非法窃取、数据泄露等风险。如何维护个人数据隐私与安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从生成内容上看,人工智能可以依靠深度伪造能力生成虚假信息,或者通过大模型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信息(胡华,2021) [12]

4.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4.1. 资源优化:正本清源,优化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思政教育新基建”计划,向西部及农村地区高校倾斜智能教学设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思政领域垂直AI工具。运用智能决策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此外,跨校际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也将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4.2. 认知重塑:破茧重构,凝聚青年群体的价值共识

智能时代下思政教育的教育环境和传播媒介发生巨大变化,对高校学生作出了新要求。

一要增强辨别能力,强化批判思维。面对多元价值的信息推送与真假难辨的生成内容,学生需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能偏信人工智能绝对正确和绝对中立,保持对人工智能工具推送的时政观点的批判精神,通过交叉验证、溯源查证等方式理性辨别信息真伪。学生应当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偏听偏信,拒绝对人工智能工具养成拿来主义。

二要平衡虚实世界,提升实践能力。虚拟世界作为新兴事物,具有旺盛生命力,学生需在探索虚拟世界并创造性发展的同时兼顾现实世界,强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有机融合。

4.3. 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强化思政队伍的数字能力

面对技术变革,高校需加快培养兼具思政教育专业素养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未来可通过设立“智能思政”教师培训基地、开发跨学科师资认证体系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既能驾驭传统课堂教学,又能熟练运用智能工具开展教育创新,为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分层培训教师队。针对新手教师:开展“AI工具基础操作”培训,重点教授ChatGPT、文心一言等工具在教案设计、案例检索中的应用;针对资深教师:举办“批判性技术应用”工作坊,探讨AI在价值观引导中的局限性,强化教师主导意识。

4.4. 协同育人:协同联动,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共同体

建立AI思政内容三重审核机制(算法自检 + 人工复核 + 第三方评估),建立多方协同监管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技企业共同组建“AI思政应用监督委员会”,定期评估工具使用效果与风险隐患;或设立教师反馈渠道,及时收集一线从业者对AI工具的改进建议(如功能缺陷、伦理争议)。还需强化伦理教育与文化引导,在教师入职培训与继续教育中增设“AI伦理”必修模块,培养“技术为育人服务”的理念。在制度层面上,可以制定《AI思政数据使用管理办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辩证统一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双重变革:技术优势推动教育从“粗放式”向“精准化”转型,拓展了教育的时空边界与实践维度;但其潜在风险也警示我们,技术应用必须以“育人本质”为前提——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思政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坚定正确价值认同与健全人格的人。

一是深化人机协同的教育本质研究。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算法匹配–场景重构”的路径,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多重突破:在教学效率方面,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够快速整合思政资源、生成教学素材,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核心内容;在教育感染力层面:虚拟仿真、VR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通过传播学“具像认知”效应强化了价值理念的情感共鸣,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体验;同时还使得教育覆盖更精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画像分析技术使教育从“群体覆盖”转向“个性适配”。

但应记住技术赋能始终受限于教育本质的规范:思政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情感培育、价值认同与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渐进性与情境依赖性,难以被算法完全量化。例如,师生面对面的深度对话中蕴含的信任建立、情绪共鸣等“非技术因素”,仍是AI无法替代的教育内核——这意味着技术可以优化教育过程,但不能替代教育的人文属性。

二是拓展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深度。当前研究虽已涉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但仍缺乏对法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及经济学科的借鉴与融合。未来可引入心理学模型,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价值判断的深层影响;借助法学理论明确人工智能工具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法律边界、伦理边界;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技术迭代与教育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跨学科融合为精准化育人提供更底层的理论支撑。

三是加强国际比较与本土创新。国外在“人工智能 + 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祝智庭等,2018;胡小勇等,2024) [13] [14],未来研究应在批判性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构建具有中国话语体系的“智能思政”理论框架,避免简单移植国外理论导致的“水土不服”。

5.2. 研究局限与成效总结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一是跨学科理论融合的深度不足。尽管尝试引入教育学、传播学等理论,但对技术应用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与法律边界探讨仍显表层。例如,在法学层面,未深入剖析“学生思想动态数据”的法律属性(如是否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如何界定合理使用范围),也未结合“算法合宪性审查”理论探讨技术应用的法律限度;在社会学层面,缺乏对不同群体接受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差异化机制的分析,未能揭示技术应用中的“数字鸿沟”对教育公平的隐性影响。

二是实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限。现有分析多基于理论推演,缺乏多场景、长周期的实证支撑:一方面,未通过对比研究验证策略的适配性(如地方院校与部属高校在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上的差异需求);另一方面,缺少对技术影响的动态追踪,如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时长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变化的相关性、智能场景对价值认同的长期效应等,难以形成对应用效果到优化方向的闭环验证。

人工智能工具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人工智能工具有利于学生学习高效化。高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高效学习成为大学生的必然追求。人工智能工具依靠独特的算法优势,其响应快速、条理清晰、概括准确的优点正好满足学生需求。在搜集资料和整理汇总阶段,人工智能工具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依托,只需学生输入关键指令,如晦涩难懂的思政名词,就能生成优于传统互联网的概括型材料并附带网页原链接,为学生搭建初步系统的知识网络框架,提供海量、精准、有依据的数字思政资源,提高整理归纳效率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

其二,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扩大受众范围使得有教无类,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灵感增添新思维。

5.3. 应用前景

构建智慧化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高校可搭建集“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精准供给–效果反馈”于一体的智慧思政平台。可以通过题库答疑获得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了解程度,生成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设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场景,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借助智能聊天机器人提供24小时在线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答疑,实现教育服务的全天候覆盖。

人工智能工具助力培育“智能 + 思政”复合型师资队伍。面对技术变革,高校需加快培养兼具思政教育专业素养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未来可通过设立“智能思政”教师培训基地、开发跨学科师资认证体系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既能驾驭传统课堂教学,又能熟练运用智能工具开展教育创新,为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人工智能工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还需要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制体系。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将日益凸显。实践中需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伦理治理机制,制定高校思政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准则,明确技术使用的边界与责任归属。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其不是技术对教育的替代,而是二者在各自规律下的协同进化。技术应用需坚持“教育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标准,在精准赋能中守护教育的人文温度,在风险防控中彰显教育的价值立场,最终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未来研究需在理论上深化规律认知,在实践中强化创新驱动,通过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双向发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会广.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挑战及优化策略[J]. 中国军转民, 2025(5): 184-186.
[2] 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N]. 人民日报, 2019-05-17(1).
[3] 尹艺潼. 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判及应对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2.
[4] 高仓健, 贝静红. 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 逻辑、风险与回应[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5): 91-97.
[5] 白亚平, 张科晓.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变局与策略[J]. 文教资料, 2024(22): 99-102.
[6] 刘明, 郭烁, 吴忠明, 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形态: 内容、案例与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6): 57-65.
[7] 任凤琴, 董子涵.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与规避[J]. 理论导刊, 2024(2): 121-128.
[8] 项婷婷. 新时代高校智能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8(5): 45-54.
[9] 杜晓东, 胡沫. ChatGPT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风险与应对[J]. 学术探索, 2024(6): 143-149.
[10] 龙娜, 任建国.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11): 9267-9272.
[11] 陈清.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 江苏高教, 2022(1): 114-120.
[12] 胡华. 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4): 116-119.
[13] 胡小勇, 林梓柔, 刘晓红.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 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45(12): 13-22.
[14] 祝智庭, 彭红超, 雷云鹤. 智能教育: 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J]. 开放教育研究, 2018, 24(4): 13-24,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