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困境、原因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Reason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Expre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9168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甘荣丽, 任 格:西南石油大学教务部,四川 南充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教材话语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Discourse Textbook Discourse
摘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并非简单的语言工具,其本质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媒介,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互动性特征。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直接关乎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话语表达的“度”,处理好教学话语与学术话语、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教学话语与宣传话语、教学话语与生活话语、教学话语与时代话语的关系,构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需求,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Abstract: The teaching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a simple language tool. Its essence is the core mediu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has distinct educational and intera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attraction, appeal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discours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aily teaching practice, we should grasp the “degree”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discours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extbook discourse, teaching discourse and propaganda discourse, teaching discourse and life discourse, and teaching discourse 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times, and build a vital, infectious and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so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s closer to students’ life reality and ideological needs, and better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文章引用:甘荣丽, 任格.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的困境、原因及其优化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355-36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8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教学话语是高校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直接表达,也是思想和意识的主要载体,有效的话语表达是打通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面对当下多元社会思潮不断交织的现状,有必要也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与有效性。

2.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存在的问题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元素,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2]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思政课教学话语日渐成熟和规范,但是依旧存在,“‘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不够’”[3]等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学话语存在学术化倾向严重、教材话语机械照搬[4]、宣传话语空洞说教[5]、实践话语支撑不足[6]、时代话语更新滞后等问题。

2.1. 采用“论文式”的学术话语

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做学问”式的态度和方法原封不动地挪用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具有学术性,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不可置疑,但是习惯性大量使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却晦涩艰深的学术概念、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推演进行教学并不可取。这些“论文式”学术话语虽然符合任课教师的审美,但忽略了受众对象的接受能力,特别是对于广大理工科的本科生而言,文科类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本就吃力,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超出了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势必会造成理解障碍,从而使得学生对课程产生距离感、畏难情绪,甚至挫伤学习积极性,使理论变得“高冷”而不可及,最终课堂演变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2.2. 照搬“不加改造”的教材话语

思政课的教材有特殊的要求和规范,呈现出“官方化、历史阶段性、自释性”[7]等特点,其中必定会涉及一些方针政策,采用党和政府的政策话语和文件话语,这符合教材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思政课教学话语来源于教材话语,但是二者却不能等同,如果教师把教材话语直接作为教学话语,“照本宣科”,简单复述教材原文、政策文件表述或领导人讲话原文,如同“政策复读机”,缺乏必要的解读、转化、情境化和个性化处理,就会导致话语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新鲜感,必然会陷入一定的困境。学生感觉在“听报告”而非“学知识、悟道理”,这样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兴趣,势必导致课堂沉闷,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借用“口号式”的宣传话语

“口号式”的宣传话语具有简洁有力、朗朗上口,目标明确等特征,它侧重于激发情绪,而非理性论证,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传播,但其缺乏实质内容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政治标语、口号式表达,内容空泛,缺乏具体事例、数据支撑和深入的情感注入与逻辑论证。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仅高呼口号“要爱国”,却未能深入剖析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如理性爱国、文化自信、科技报国),或结合感人至深的事迹进行阐释,最终陷入形式主义。长时间的“口号式”教学、空洞的宣传方式不仅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审美疲劳甚至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使他们对思政课产生反感,认为思政课只是空洞的说教,心灵鸡汤式的无用之课,无法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2.4. 使用“缺乏支撑”的实践话语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形式化的问题,甚至有将实践环节穿插在理论教学中被忽视掉的情况。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组织实践活动,没有充分考虑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在联系现实、解释社会现象或回应学生关切时,往往流于表面现象描述,要么简单粗暴地“贴标签”“扣帽子”,要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时,仅凭主观感受或网络碎片信息下结论,未能运用详实数据、历史比较、多维度视角进行理性深入分析。这种苍白无力、缺乏深度和穿透力的话语论述难以让学生信服,甚至可能因分析片面而引发质疑,损害思政课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缺乏支撑的实践话语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5. 保留“不接地气”的过时话语

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时代性,需要与时俱进,关注热点、回应现实。尤其是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素材库。但部分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更新滞后,仍沿用陈旧的表达方式、过时的案例、脱离实际的网络用语(或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网络语言),未能敏锐捕捉和有效回应Z世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独特的话语习惯,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话语代沟”,难以建立有效沟通,削弱话语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逐渐降低。

3.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堂好的思政课需要有很多条件来支撑,各种因素的综合和直接的呈现就是“有效的话语表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话语表达只是呈现的一个表象,其背后体现着一个思政课教师深厚的沉淀。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困境,这些症结根源于教师理论素养、教学经验、教材驾驭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不足。

3.1. 理论功底不足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作为讲授者,其理论素养是保障思政课思想性与学理性的关键支撑和讲好道理的前提条件。然而,部分教师在理论功底上仍存在结构性欠缺和理论不自信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学历和学科背景差异导致系统化理论建构较为困难,思政课教师队伍庞大,教师专业背景差异大,部分非专业背景教师难以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逻辑,对经典文本掌握不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及其发展脉络缺乏系统钻研,理论阐释流于浅表化、碎片化;另一方面,教师培养体系中存在理论习得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在求学阶段,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如何将自己的学识转换为教学语言的实践相对缺乏,理论转化能力薄弱,无法将宏阔理论逻辑转化为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话语与情境案例,导致课堂呈现教条化、解释力不足和不自信现象。

3.2. 教学经验缺乏

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技巧、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掌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对课堂把控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模仿他人或过度依赖PPT,而没有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经验不足易导致话语“自说自话”,脱离对象实际。此外,青年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想行为特点、价值取向、兴趣点及话语风格的了解不够深入精准,导致在话语选择上难以找到理论知识与学生认知经验的契合点,难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话语,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教学话语与学生的话语场域差异大,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

3.3. 教材把握不准

思政课教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威载体,对其精准把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然而,当前部分教师未能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把握不够精准、对教材编写的意图和逻辑结构理解不透彻,转化能力欠缺。一些思政课教师未能深入钻研教材,文本解读浅表化,对核心概念、理论要义的理解停留于字面,他们只是“简单机械地照搬教材”[8],没有挖掘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没有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要么过度地依赖教材,直接使用“不加改造的教材话语”,要么过度延伸冲淡主线,天马行空。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教材话语进行有效转化和拓展,无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掌握教材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这就弱化了教材理论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表达技巧不足

有效的话语表达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艺术。思政课作为价值引领的核心场域,其话语效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意识传播的穿透力。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速、语调缺乏变化,没有抑扬顿挫,不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来增强教学话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时,教师没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在讲述历史事件或案例时,不能通过生动的描述来营造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语言不规范、口头禅过多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话语的质量和影响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使得思政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5. 精力投入不够

高校教师普遍面临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社会服务等多重压力,时间精力高度碎片化。在科研方面,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这些教学、行政和科研工作使得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思政课教学准备中。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导向下,教师投入教学话语优化的内在动力可能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话语准备仓促,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浏览教材和参考资料,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也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话语。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精力不足,教师可能无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教学话语质量不高,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4.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的路径选择

突破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话语困境绝非简单的语言技巧翻新,而是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革新。当下高校必须系统推进话语表达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术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传统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宣讲话语转化为启发话语、工作话语转化为规范话语、单向话语转化为互动话语,这五大路径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构建一个系统思政课教学话语新生态。

4.1. 学术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让理论落地生根

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生活化转换,是一项需要持续探索的系统工程。只有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通俗化,将宏大叙事落脚于具体事例,思政课才能真正跨越话语壁垒,但是理论的通俗化并不是指话语的低俗化或空心化,在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善用话语生活化表达工具。首先,运用通俗语言表达是实现转换的重要手段。授课中选择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术语转化为生动比喻或生活事例,实现概念的具体化,也可以同义词替换或运用大白话解释概念内涵。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切记不能偏离概念的核心要义,不恰当的比喻和阐释反而会误导学生。其次,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是关键一步。案例教学法一直都是教师在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深奥的理论,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可以以水果为例进行阐述。苹果、香蕉、橘子等具体水果是特殊性的体现,而“水果”这个概念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它涵盖了所有具体水果的共同属性。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最后,用好故事叙述是有效途径。也就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因为历史和文物背后蕴藏着生动多彩扣人心弦的故事。没有人会排斥故事的,对于学生,长时间讲理论难免会出现听觉的疲劳,这个时候需要历史的温度来激活。

4.2. 传统话语转换为时代话语[9],回应时代诉求

将传统话语的精神内核与时代语境有机融合,既能保持理论的严肃性,又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思政课传统话语体系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语言习惯、信息接收方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这已成为制约思政课育人实效的瓶颈。教材话语、文件话语等是固定不变的,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话语鸿沟只能从教师着手解决。一方面,教师可以融入时代元素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在备课中将教学内容与最新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等相结合,用新实践阐释新理论,用新案例印证新思想;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甄别地融入青年话语元素,在坚持主流思想导向的前提下,适度吸纳青年群体中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用语,增强亲近感。当然,我们在保持高度的时代敏锐性的同时,要坚守思政课的思想性底线,避免为迎合而丧失原则或陷入庸俗。另一方面,教师要善用新媒体形态,利用新媒体拓展话语传播渠道。丰富的授课形式和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紧跟时代的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运用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短视频、表情包、动态图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话语内容。运用VR/AR等现代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点以精准投放话语内容,利用AI辅助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或进行智能答疑。但是,凡事皆有度,现代技术只能是辅助,不能一味地投入技术而忽略掉教育的本质。

4.3. 宣讲话语转换为启发话语,增强问题意识

当前思政课堂中,单向度的宣讲话语常常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理论体系虽然严谨周密,却难以点燃青年学生内心的求知热情。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实现从“我说你听”的宣教模式向“过程探究”的启发模式转型,这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实效性的关键突破点。备课中要注重问题导向意识,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变结论告知为过程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力。这就要求教师变革话语句式与语气,课堂上减少使用“必须”“应该”“要”等指令性、结论性语言,大量运用“为什么”“如何看待”等设问句、反问句、开放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从学生关切的现实议题切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问题链”,围绕核心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推理,自主得出结论。通过情景模拟构建对话式教学场域,精心设计具有思想深度和探讨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度研讨、角色扮演或正式辩论,在观点碰撞中明辨是非,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观点,提高了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引导、临场应变能力。

4.4. 实践话语转换为规范话语,筑牢学理根基

规范话语以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厚的学理支撑为特征,更符合思政课作为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前文提到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存在理论功底不足、对教材把握不准等困境,这种理论“贫血”状态削弱了课堂的理论解释力与价值引领力。因此,强化教师理论素养、筑牢学理根基不仅是教学能力问题,更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战略要求。加强教学话语的规范性核心目标就是提升话语的学理支撑、逻辑严谨性和表达规范性,增强说服力、权威性和可信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教学话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准确运用专业术语,遵循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避免随意性和模糊性,强化论据支撑,在阐释理论、分析现实、解读政策时,杜绝空谈和主观臆断,善用精准数据,准确引用和标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献、领导人重要论述作为理论依据。表达要精准规范,核心概念表述必须严谨、清晰、无歧义;分析问题力求全面、辩证,避免极端化表述,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同时,教师在表达观点时要遵循逻辑规律,提升教学话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教学话语具有连贯性和说服力。这些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构建清晰的教学框架,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5. 单项话语转换为互动话语,激活主体参与

思政课课堂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将“单向灌输”切实转化为“双向奔赴”的课堂对话,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主体参与,“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话语体系”[10]。一要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在互动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和观点,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观点。在课堂讨论中,无论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否成熟或正确,教师都认真倾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二是角色定位。教师需从“权威宣讲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我的课堂我作主到人人皆可参与,实现翻转课堂。课堂上选取典型问题作为讨论点,设置“学生主讲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从“被动倾听”转为“主动表达”。同时,教师给予专业补充,形成“教学相长”的话语氛围。三是运用多元互动载体。借助技术工具打破时空限制,课堂上采用“弹幕互动”(通过学习通实时发送观点)、“雨课堂”等方式,增强即时反馈。同时,结合地方红色资源,组织“行走的思政课”,在革命纪念馆开展“历史场景还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话语互动。此外,要形成持续改进闭环。课后及时发放匿名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话语、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是促进教学话语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

基金项目

西南石油大学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路径研究”(2024RW07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2] 王永友, 龚春燕. 蕴底气、涵生气、接地气: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转化” [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7): 183-188.
[3] 李萌. 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78-81.
[4] 豆素勤, 王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换及其路径[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2, 8(3): 136-142.
[5] 闫方洁, 李昂. 比较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内涵与特征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5(7): 69-76.
[6] 夏永林. 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之方法探析[EB/OL]. 老夏说课, 2024-01-21.
https://mp.weixin.qq.com/s/6NXJrLPhNGIzFj4D7JOuVQ, 2025-07-25.
[7] 徐家林. 突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话语困境的路径选择[J]. 辽宁教育研究, 2008(10): 117-119.
[8] 龙献忠, 刘绍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 系统构成、现实检视与提升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3(3): 32-41.
[9] 滕飞, 徐川.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话语转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 37(5): 94-98.
[10] 程京武, 熊枫. 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问题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