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课程“学研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for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Course
摘要: 本文以专业课程“汉字与文化”为载体,针对传统汉字教学中文化基因教育鲜活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学研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实验组(48人)与对照组(47人)的教学比对设计,采用SPSS 20.0分析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在阐释论述、古文字释读及综合评定等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学研一体”教学模式通过“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等路径,将汉字形义解析与价值引领元素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跨学科思维及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为语言文化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范式。
Abstract: Using the specialized cours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ulture” as a vehicle,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lack of engaging cultural learning and weak practical skills in traditional character teaching by proposing an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A comparativ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volving an experimental group (n = 48) and a control group (n = 47). Data analysis using SPSS 20.0 reveal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hie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analytical essays, deciphering ancient scripts, and overall evaluations. The model, employing “Research-Driven” and “Competition-Driven” Learning strategies, effectively merges character form-meaning analysis with value-oriented elements. This integration demonstrably enhances students’ applied character skills,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appreciation, offering a replicable paradigm for reform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s.
文章引用:贾红. “汉字与文化”课程“学研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9): 376-3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85

1. 引言

汉字是中华民族专用语言工具和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文化遗产。要想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必须重视汉字教学,了解汉字文化。在高校开设汉字学类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汉字,系统地掌握汉字基本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汉字知识体系,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理论和文化的理解,增强传统文化积累,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路,拓展综合知识面,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2. 问题的提出

国内各大高等院校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均有开设汉字学类课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会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向学生普及汉字知识与理论,如讲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不同阶段的特点、发展规律和趋势及汉字形音义间的关系等内容,所讲授部分内容可能在先修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有一定的呈现。但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存在相对宽泛、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学生也存在对重点把握不准,学习后印象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明显等情况。

近年来,高校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正在通过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充分利用汉字类课程在学生文化根基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教学智慧,通过智慧化教学[1]、混合式教学[2]、融合式教学[3]、体验式教学[4]等方式不断推进汉字文化传承工作有序进行。这些教学手段不仅增强了学生们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汉字应用水平和能力。然而,纵观现有研究与实践,汉字文化类课程教学仍面临显著挑战。在理论层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字文化解读或教学设计层面。例如,刘小燕在《“火”部字和火文化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一文中,虽将部首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教案设计和教学策略[5],但其解读过程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缺乏对相关汉字文化与当代应用之间完整知识链的系统构建;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运用成熟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度的教学设计。在实践层面,虽引入多种形式,但其关注点仍多停留在微观教学实践层面。例如,汤燕等学者以“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汉字概说》一节为例,虽展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路径[6],但对于如何有效运用“研究性任务”和“竞赛项目”等方法深度驱动学习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转化能力则关注不足,而以赛促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教学策略。从课程本身来看,理论教学主要采取“以课为本”“以字讲字”,导致出现汉字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鲜活度不够等问题;实践教学侧重以将古文字书写融入书法教学,存在对“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等关注不足的问题。

“汉字与文化”本科课程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是研究汉字和汉字文化、进行汉字教学的主干课程。作为语言文化类的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课程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专业自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我校“汉字与文化”本科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3. 课程概述

3.1. 课程定位

“汉字与文化”是一门课程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汉字为载体,融合文字学、文化学、历史学、教育学、数字人文等多学科知识,构建“汉字构形–文化逻辑–当代价值”的立体认知框架。课程以“守正创新”为导向,引入数字工具和多模态资源,系统解析汉字的文化基因谱系,强化学生对中华文明连续性认知,同时对接语文教育、国际传播、文化创意等现代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平台。

3.2. 教学分析

改革前课程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汉字文化阐释存在片面化倾向,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抵制网络时代汉字“三乱”(乱写、乱造、乱解)现象的文化免疫力。二是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学生难以应对教学实践中的汉字教学难题。三是课程在数字化传播中失语,导致正统的汉字文化阐释逐渐丧失网络话语权。教学对象学科能力则呈现基础能力扎实(学生已完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学习,掌握汉字构形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基础教学能力),发展瓶颈显著(但缺乏汉字文化谱系认知,教学策略受限,文化情感共鸣不足)与进阶需求迫切(需提升汉字文化基因解码、数字人文工具应用、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三大能力)三重特征。基于以上分析与特征,我们认为,课程教学需对接学生需求,一要重构建“古文字考释、文化逻辑阐释、当代价值转化”的完整知识链;二要提升其掌握汉字文化资源的教学转化能力;三要助力学生形成以汉字文化传承的身份认知转型。

3.3. 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贯彻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立课程以下目标:

1) 在讲授汉字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汉字的古文字形体为出发点,从汉字与古代社会风俗、精神崇尚等角度切入,对汉字形体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阐释,让学生在了解汉字历史的同时对汉字及其文化产生向往。

2)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为今用的正确文字观,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正确理解、规范使用汉字,提高其在古文阅读、语文学科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3)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充足的传统文化教育,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达到准确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感。为实现课程“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及“建构自我认知体系”三重目标的达成,课程通过应用“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跨学科思维与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性提问、系统化思考、个体化判断,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获得研究素质。

3.4. 理论基础与模式构建

本研究所构建的“学研一体”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支撑理论,以项目式学习(PBL)为方法论框架。该模式依托驱动性问题设计(如汉字文化逻辑阐释、教学模块开发)与探究支架搭建,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意义建构获取知识,并在解决真实问题与完成项目任务中实现知识内化,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模式中的“研”具体体现为“以研促学”和“以赛促学”,旨在驱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实践,协同达成知识、能力与素养三项目标。该模式旨在解决汉字文化教学中理论实践脱节、阐释深度不足及高阶思维培养缺失等问题,其创新性体现为多学科知识链整合、多元教学方法协同、数字技术赋能及过程性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学–研”良性互动机制,整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研究,通过科学思维加工实现目标导向的学习与研究规范的探究。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承担以下职责: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含知识模块与应用案例);2) 拓展多元文化阐释渠道;3) 确立实证导向的汉字分析方法,通过搭建探究支架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认知框架。学生则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深度参与教学并实现创新迁移,具体表现为掌握汉字分析工具(六书理论/构形法),提升汉字认知的科学性与教学转化能力等。

4. 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本校202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210550A (48人,采用“学研一体”教学模式)、210550B (47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共95名学生。所有参与对象均已完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核心先修课程。为验证组间基线可比性,我们对比了两个班级《古代汉语》课程的平均成绩(实验组210550A班M ± SD = 74.33 ± 6.52,对照组210550B班M ± SD = 75.20 ± 8.1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 = −0.573, P = 0.568)。虽然课程教学管理安排采用自然班级,鉴于基线成绩无显著差异,可认为组间具备可比性。同时,为控制教师变量,两班教学由同一位主讲教师全程实施。

4.2. 改革内容

1) 重构内容体系

课程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文字学教学框架,构建了“古文字考释 → 文化逻辑阐释 → 当代价值转化”的立体化知识链。一是利用国学大师等平台,依托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汉字构形演变过程的可视。二是嵌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模块,引导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和综合考据分析汉字构形误读、辨析伪古字滥用问题、汉字“西来说”观点等,完成文化正解的任务链;三是从情感、精神、意识、能力四个维度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化整合。

2) 革新教学方法

课程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场景(如通过汉字演变动画解析象形字的构形逻辑,利用线上博物馆、AR与动态图谱展示汉字载体与文化功能等)、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如开设“汉字工作坊”,学生参与甲骨、简牍摹写,理解早期文字的占卜与记录功能;通过活字印刷与橡皮印章,体验汉字传播的技术革新与文化意义)、项目式学习与角色化任务(如实施教学转化项目,要求学生按组别开发“汉字里的中国”主题微课模块,聚焦单一文化主题,结合中小学新课标设计互动教案等)、跨学科联动与思辨训练(如通过模拟与国际学生对话,回应“汉字复杂难学”质疑,强调汉字对文明连续性的支撑作用,完成国际视野拓展等训练)等方式深化学生学习效能。

3) 重构考评范式

考评摒弃“一卷定优劣”局限,充分利用形成性考核对学生能力进阶过程进行追踪(课堂表现相关指标用于动态评估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与协作能力,实践项目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外研究项目和学术论文考核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规范认知等),运用终结性考核成绩对教学成效进行综合检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聚焦汉字构形分析与文化解读,论文撰写兼顾理论深度与现实关联;实践项目成果展示与文化逻辑、教学转化策略、答辩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5. 教学实施

王学俭、石岩指出:“课程思政要通过深化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7]。“汉字与文化”课程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支撑,紧贴课堂教学主阵地,以价值为引领、以人文立课,寓德于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对汉字与汉字文化进行解读,课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汉字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1. 以课为本,将汉字学内容教活讲透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最显著的标志”[8]。有效的汉字文化传播,必须在深入理解研究汉字、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具体字例,从汉字起源、性质、理据、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讲述汉字对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的具体贡献。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体系、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实用性、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巨大作用、汉字与中华文明延续不竭的具体关系等知识;在交流讨论和课外阅读中重点体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寻“汉字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汉字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新字的产生”等问题的答案;在课后作业中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包括带领学生临习古文字形、引导学生将古文临摹与凝聚了中华文化精神内涵的古文诗词、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在书写中深刻感受汉字的骨血神气。

5.2. 价值引领,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在“立德树人”总思政目标的前提下,从情感、精神、意识及能力四个维度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做到每类思政元素必有两个及以上的具体字例或案例支持。在教学过程中以汉字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要求有机融合,实践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理念。此举既为课程注入了文化复兴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的同时,又彰显了灿烂中华文明,也有效助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如在讲授“國”字简化历程时,先讲“國”字的构形与构意,然后以“囻”“囯”“国”三字为例,讲明最终取“囗玉之形”是延续守卫宝藏(国土、人民及文化等)之责;讲授从“箴”到“鍼”、从“毉”到“醫”的字形演变过程时需重点讲明字形的演变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社会思想的变化,体现的是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经验、技术的更新与迭代。

5.3. 创新路径,拓宽教学实施渠道

课程教学需重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应特别重视以赛促学、以研促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字的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他们汉字汉语应用能力和水平。

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学习的内容和规律,做好现实课堂和线上虚拟空间的衔接,利用学生常用的渠道和喜爱的载体形式,融合两个渠道形成协同合力,帮助学生在汉字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多渠道获取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渠道。如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汉语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汉字设计大赛等,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双创”比赛、参与教师科研,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水平。

从符合本校本专业教学实际和可利用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校本课程的研修实践,在广泛收集师生汉字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建设了汉字教学案例库。利用案例作为教学手段,重现汉字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训练学生在未知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明确“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有所区分,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Table 1.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pedagogical interventions: experimental vs. control groups

1. 实验组与对照组课程实施情况一览表

班级

组别

教学场所

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课堂 教学

线上 学堂

教材 教案

教学 案例

讲授 问答

讨论 启发

教学

实践

文化 体验

主题 竞赛

科研

项目

论文 写作

210550A

实验组

210550B

对照组

×

×

×

×

6. 考核成绩及讨论

6.1. 成绩统计

总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讨论展示、自学情况;期末为考试成绩,题型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论述题,古文字释读与分析。统计:采用SPSS 20.0软件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x ¯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2. 结果分析

综合成绩中的各项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总评成绩)中,实验组学生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在“汉字与文化”课程期末考试的各分项成绩中,材料分析题对两组学生来讲,相对较难,得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简答题外,实验组学生的其他题型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Table 2. Comprehensive academic performance metrics ( x ¯ ± s, score)

2. 学生综合成绩比较情况一览表( x ¯ ± s,分)

组别

人数

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

总评成绩

实验组

48

91.17 ± 3.84

72.04 ± 11.57

79.69 ± 7.98

对照组

47

85.62 ± 4.09

65.33 ± 13.86

73.44 ± 9.54

t值

6.679

2.344

3.211

P值

0.000

0.023

0.002

Table 3. Score distribution by question type in terminal assessments ( x ¯ ± s, score)

3. 学生期末考试各题型得分比较情况一览表( x ¯ ± s,分)

组别

人数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论述题

古文字释读与分析

实验组

48

15.65 ± 1.83

12.41 ± 3.75

13.83 ± 3.79

30.16 ± 6.7

对照组

47

17.38 ± 3.4

10.98 ± 3.07

10.04 ± 5.05

26.93 ± 7.04

t值

−3.26

1.898

4.119

2.234

P值

0.002

0.064

0.000

0.03

6.3. 讨论

实践表明,采用“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后,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创设的探究性任务和项目(如古文字考释、跨文化对话模拟等),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汉字与文化”课程的实用性和深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效能得到优化,学生的知识内化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对汉字与汉字文化学习的兴趣显著增强。然而,本研究亦发现以下局限:1) 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如性格、动机、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研一体”教学模式普适性不足;2) 受教学课时限制影响,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加主题竞赛、参与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3) 受教学资源短缺的影响,实践环节的实施深度不足,部分实践活动未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1) 虽进行了基线能力对比,但因非随机分组,可能存在未测量的组间差异;2) 样本量相对较小,且来源相对单一(同学校同一专业),结论外部效度受限。未来研究可考虑拓展样本多样性、采用多中心协作、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设计、长期追踪、在更广泛群体中验证以进一步验证模式的普适性和长效性。

7. 结论

本研究将以建构主义与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研一体”教学模式运用到“汉字与文化”课程中,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研究性任务与实践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跨学科思维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效契合并有力支撑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语言文化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汉字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文化根基,“汉字与文化”课程兼具知识传承、弘扬汉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三重使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将汉字蕴含的深厚人文知识及智慧精髓有机融入教学。教师需着力强化学生的“一种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两种意识”(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 [9],通过“以赛促学”“以研促学”机制,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深入体悟汉字魅力,切实增强规范意识,全面提升汉字汉语应用能力与水平[10]。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主动探索汉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汉字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更有效培育了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进而促进汉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202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汉字与文化’课程的‘学研一体’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秦双星.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基础上高校智慧化教学中汉字文化传承研究——以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为侧重[J]. 汉字文化, 2024(11): 44-46.
[2] 张秋霞. 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5): 120-122.
[3] 李文亮. 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高校书法教育暨汉字与书法融合教学探究[J].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3, 41(3): 85-92.
[4] 刘梅. 文化体验式教学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6): 229-231.
[5] 刘小燕. “火”部字和火文化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6] 汤燕, 马永军.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思考——以“现代汉语”课程《汉字概说》一节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0): 79-84.
[7] 王学俭, 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 50-58.
[8] 彭锋, 主编. 抚州学刊2021: 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22: 125.
[9] 杨泽琴. 高校助推新时代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6-19(A08).
[10] 陈世庆. 在汉字学教学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2(5): 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