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略读指导举隅》的主要内容
《略读指导举隅》包含例言、前言和七本书的指导大概三部分内容。叶圣陶先生在例言部分点明了此书的定位,即“专供各中学国文教师参考用”。在前言部分详细说明了教师应做的略读指导工作。在指导大概部分,选取了七本书作为例子,这七篇指导大概都是根据前言中所提到的略读指导方法给出的指导实例。这七本书包括经籍一种、名著节本一种、诗歌选本一种、专集两种、小说两种,分别是《<孟子>指导大概》《<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指导大概》《<胡适文选>指导大概》《<呐喊>指导大概》《<爱的教育>指导大概》。其中《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呐喊》《爱的教育》是面向初中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胡适文选》则是面向高中的整本书阅读材料。
1.1. 《略读指导举隅》的略读教学观
叶圣陶和朱自清在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合力编写了《略读指导举隅》这部经典著作,这本书蕴含了二人多年来的略读教学理念。所谓略读就是“学生将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 p. 14)。首先该理念强调了精读和略读的关系,即“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p. 14)。作者认为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略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在略读环节灵活运用在精读中掌握的阅读方法,并且不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就能独立分析文本内容,从而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该理论还强调学生的略读主体地位,教师在选择略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本质上来说,略读教学理念不仅仅是略读教学方法的传授,更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其即便在缺乏教师辅导的情况下,也能自主高效地处理文章内容。他日离开了校园,也能够继续保持独立阅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
1.2. 《略读指导举隅》的阅读教材观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儿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1], p. 14)。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材的支持。但略读教材的要求与精读教材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不仅包含单篇短什,还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一些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如指导大概中的七本书便是很好的略读教材。
就教材的性质而言,传统的教学观普遍将教材视为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但在《略读指导举隅》这部书中,作者以独到的视角重新探讨了略读教材的性质。作者选用“举隅”作为书名,便很好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教师为学生选定的略读教材起到“举一隅”的作用,作者更希望学生从这一本书的学习中,掌握阅读技巧,培养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实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正如作者在书中前言提到:“好在略读与精读一样,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习得方法,养成习惯,再自己去‘以反三隅’;故而数量虽少,并不妨事”([1], p. 15)。此外书中还提到教师在指导学生略读时,全班应使用统一的略读教材,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指导更加高效,还能显著增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教师选择的略读教材还要以“中材”为标准,既要切合教育意义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阅读教材的选择也极大地考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在使用阅读教材时,教师应时刻谨记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我们应借助精选的略读教材,系统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向更加广阔的阅读领域迈进,从而有效拓展其阅读视野。《略读指导举隅》这本书也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思想贯彻始终。
1.3. 《略读指导举隅》的阅读课型观
叶圣陶朱自清针对现行课型模式的种种问题,创造性地将阅读课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形式。教学通常花费大量时间在精读课上,给略读课的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在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是以第二课堂为主。略读课不需要像精读课一样,需要学生对文本仔细斟酌,只需把握书籍的大概,抓住书中的要点即可。略读课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略读能力,养成自主略读的习惯。因此,叶圣陶、朱自清二人将略读课的指导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在阅读以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以及问题指导,让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略读习惯,以期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其他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所作的工作主要是学生的事,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课外阅读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的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1], p. 24)。在阅读以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内报告并讨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及阅读速度进行考查打分。分数并不是阅读活动的终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阅读上多拿一些分数。叶圣陶、朱自清二人对于略读课型的改革,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略读主体地位,对于发展学生独立略读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精读课与略读课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1.4. 《略读指导举隅》的阅读方法观
略读法的特点是“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略读时如果任由学生自己决定,那么学生就会在观念中误认为略读就是“粗略的”读,甚至是“忽略的”读。“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工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须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略’”([1], p. 15)。略读也要抱着研究国文的态度,内容形式兼顾。在书中,叶圣陶、朱自清二人针对不同文体的书籍的阅读方法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在阅读小说或剧本时,由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会将更多的阅读重心放在小说或剧本的故事情节上,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故事情节去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精神世界联结。若发现学生喜欢看低级趣味的小说,教师也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在阅读诗集时,作者从写作的年月、题材、体式三个方面介绍了三种读法:“按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是一种读法。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如何发抒,又是一种读法。按体式归类,比较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又是一种读法”([1], p. 21)。不管是何种读法,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诗人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阅读古书时,要让学生明了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心中的理想抱负。对学生可以领会的内容,教师要进行详细地指导,同时要让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事实,避免对古人的主观臆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进而掌握略读古书的方法。
除了略读法,在书中作者还简易提及了速读法。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文字书籍、报刊涌现,读书缓慢实则非常吃亏。因此略读时,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方法还要提升阅读速度,但是追求阅读速度还不能不顾阅读的质量,“阅读必须以精细正确为前提”。既能“精细正确”又能“敏捷迅速”的学生在考查时自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叶圣陶、朱自清二人虽未对速读法进行详细阐释,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能够提出速读法这一阅读方法,也足以体现二人的远见卓识。
2. 《略读指导举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借鉴意义
2.1.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作者在书中指出“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 p. 14)”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略读的特征是“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方法并给予大致的思维指导。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教师的思考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以免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略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习惯的养成,能够自由阅读。良好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学生的坚持和教师的督促。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制定阅读计划,用计划督促自己阅读,学生若能按时完成计划,阅读习惯自然也就养成了。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应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将自己觉得好的语句或者是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形成习惯。教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笔记,对于敷衍应付的学生要及时教育,以免最终养成不好的习惯。养成终身写作阅读笔记的习惯,必定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2.2. 以教材为凭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要时刻牢记教材的性质和作用。想要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单单依靠教材中的选文是不够的,教材中的选文只是些例子,我们要凭借这些例子,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语言水平和教学目标等选择整本书的阅读材料,完善初中整本书阅读材料体系,使得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实现螺旋式的能力提升,为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将目光投向教材以外的略读天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接触语文教材以外更加广阔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多推荐几本阅读书目,让学生有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阅读书籍的选择还要兼顾经典性,选择那些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目,以此来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2.3. 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注重多元评价
《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到:“单是考查、给分数、填表格,没有多大意义;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了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1], p. 25)。单看平时考试得分是无法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的,教师也不应该以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以学生的利益为导向进行考查。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明确表示:“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 p. 34)。基于此,我们除了要不断提升考试题目的质量外,还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首先教师应注意评价客体的多元化。语文教师应注重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评价,包括读前的准备工作、读中阅读技巧的运用、读后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部分就能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成效等方面。语文教师要将全过程评价落到实处,全面评价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表现,才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才能真正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其次我们还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注重教师点评,还要注重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教师在评价时,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就完事,而要根据学生的分数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取得进步。“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p. 34),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可以弥补教师点评中存在的不足,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整本书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4.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略读指导举隅》中写道:“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1], p. 14)在当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教师不重视略读指导的情况,认为只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就行了,但这样学生能真正获取的知识又有多少呢?略读教学并不是粗略的甚至忽略地读,教师应在学生略读前给予详细指导,但不必像精读时那样事无巨细,只需提纲挈领即可。期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略读文本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在不断阅读中将方法掌握纯熟,以此“打定根基,养成习惯”。书中还渗透着略读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理念。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本书阅读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推荐合适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选择最佳阅读方案,并根据学生的考查成绩给予个性化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发现。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体会阅读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3. 结论
叶圣陶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作为阅读教学的经典著作,其蕴含的略读教学观、教材观、课型观和方法观,不仅建构了系统的阅读教学范式,更为现代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跨越时代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并践行这些理念,有助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终身阅读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把握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略读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情境结合,让略读指导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