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礼视角下的农村养老困境及其破解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Rural Pension Dilemma and Its Cracking Pat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igh Bride Price
DOI: 10.12677/ar.2025.129119, PDF, HTML, XML,   
作者: 王伟超, 韩建民: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高彩礼农村养老家庭结构婚姻习俗High Bride Price Rural Elderly Care Family Structure Marriage Customs
摘要: 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也折射出传统婚俗观念与现代养老体系之间的深层冲突。从彩礼的起源与演变出发,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功能,重点探讨了农村高彩礼的形成原因,包括性别比失衡、传统“嫁女养老”观念、城乡差距等。深入揭示了彩礼与农村养老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不足、家庭养老模式单一,导致农村家庭将彩礼作为替代性养老储备的普遍做法,高彩礼不仅未能缓解养老压力,反而加剧了代际关系紧张、性别不平等与社会不稳定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变传统观念、规范彩礼习俗等多方面的政策建议,旨在从制度与文化双重层面缓解高彩礼问题,推动农村婚俗改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exorbitant bride prices in rural area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not only imposing a heavy economic burden on families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deep-seated conflict betwee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and the modern pension system.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ride pr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cultur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in modern society, and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high bride prices in rural areas, includ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sex rati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arrying off daughters for old-age support”, and the urban-rural gap. It deeply reveals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bride prices and rural old-age support,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insufficient coverage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single model of family-based old-age support have led to the common practice of rural families using bride prices as an alternative old-age reserve. High bride prices not only fail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old-age support but also exacerbate intergenerational tensions, gender inequality, and social instabi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rural old-age support system,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gulating the customs of bride prices, aiming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high bride prices from both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rural marriage customs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伟超, 韩建民. 高彩礼视角下的农村养老困境及其破解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9): 891-89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9119

1. 引言

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彩礼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数额大幅增长,演化为一种经济负担,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仅源于传统文化的延续,还与农村的养老问题密切相关,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彩礼的增加成为许多家庭筹措养老资金的一种方式。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彩礼的历史与功能,分析高彩礼的成因,揭示其与养老的关系,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彩礼的历史与功能

2.1. 彩礼的起源与意义

彩礼起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是婚姻缔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礼仪安排,最初体现为男方向女方家庭支付的一种“赠礼”,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社会性[1]。从功能上看,早期的彩礼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经济补偿,即对女方家庭因女儿出嫁而失去的家庭劳动力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二是社会承认,意味着男方家庭对女方身份和家庭地位的认可,同时也象征着两个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正式的姻亲关系[2]

在传统礼制中,彩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在某些地区,彩礼的数量往往被看作男方家庭经济实力与诚意的体现,因此也成为社会评价其家庭地位的一种方式。其次,彩礼在传统意义上也承担着“稳定婚姻”的社会功能。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婚姻的解体成本,被认为有助于增强婚姻的持久性[3]。此外,彩礼还体现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经济性回报”,尤其是在重视孝道文化的农村社会,彩礼成为子女在成家之前对父母的一种反哺方式。

2.2. 彩礼的经济功能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彩礼逐渐从象征性的礼仪演变为实质性的经济交易,承载了更多现实的经济功能。首先,彩礼被视为家庭之间的财富转移手段,对于许多农村家庭而言,养育女儿所投入的教育、医疗、婚嫁等成本巨大,而彩礼成为收回部分投资的一种途径。其次,彩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作用,女方家庭收到的彩礼往往被用于家庭建设、偿还债务,甚至用于支持其他子女的教育或婚事[4]。更为重要的是,彩礼在当前农村养老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被许多家庭视为一种养老资金的来源,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观念仍然普遍的地区,女儿婚后很少承担对父母的直接养老责任。因此,彩礼被用作一种“提前兑现”的养老保障。对于那些没有儿子或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来说,彩礼甚至可能是其唯一能够依赖的晚年经济储备。彩礼在其经济属性不断强化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原本的文化与礼仪内核,从最初的象征性赠礼演变为实质性的“价格谈判”,加剧了婚姻的功利化和家庭间的经济压力,也为后续的高彩礼问题埋下了伏笔[5]

3. 农村高彩礼的现状与成因

3.1. 农村高彩礼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婚姻观念的转变,高额彩礼现象在部分农村地区愈发显著,以甘肃省为例,根据甘肃省《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构成(2023)》统计数据来看,低收入户、中间偏下户、中间收入户、中间偏上户、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02元、7714元、10,717元、15,600元、33,634元,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31元,而部分县域平均彩礼普遍在10万元以上,以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计算相当于5年以上纯收入总和,这远超出了普通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给新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6]。而在河南,豫北农村近两年的彩礼最低为10万元,部分农村女方家庭对彩礼甚至提出了“万紫千红一片绿”和“一动不动”的要求,并且还有诸如“有车有房有爹有娘有姐妹,无债无兄弟”的附加条件[7]。彩礼作为一种文化习俗,逐渐从一个象征性礼物变成了婚姻交易中的一项重要经济要求,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婚姻市场的平衡,也导致了大量贫困家庭因彩礼问题陷入困境,这一现状对农村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高额彩礼成为许多贫困家庭的重要经济负担,甚至导致债务累积,不仅给新婚夫妇带来了沉重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8]。同时,因彩礼问题未能达成婚姻的现象也逐渐增多,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因彩礼致贫”、“因彩礼返贫”的社会问题。高彩礼的普遍化使得农村婚姻市场陷入恶性竞争,进一步拉大了家庭之间的经济差距,成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3.2. 高彩礼的成因分析

1) 性别比例失衡。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农村地区男性人数相对较多,导致婚姻市场中女性的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进一步推高了彩礼的金额,在这种背景下,女性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彩礼的竞争随之加剧[9]

2) 传统观念仍然在许多农村地区深植人心。在一些地方,“嫁女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女儿婚后主要负责嫁给男方家庭,因此不再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高额彩礼成为对父母未来养老的经济补偿,确保父母在老年阶段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支持[10]

3) 城乡差距加剧了彩礼问题。在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收入来源有限,彩礼金额的上升往往与家庭的竞争和攀比有关。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部分家庭选择通过提高彩礼金额来显示自身的经济实力[11]

3.3. 高彩礼现象与养老问题的逻辑延伸

在剖析高彩礼的经济现实与文化根源后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农村养老保障缺位的深层焦虑。在当前养老模式转型不彻底、养老体系建设滞后的背景下,彩礼逐渐被赋予“养老补偿”的功能。一方面,农村家庭通过彩礼转移部分未来养老支出;另一方面,这种经济性转移也掩盖了养老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农村家庭养老观念与制度机制两个维度,进一步深入分析彩礼与养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矛盾。

4. 彩礼与养老的内在联系

4.1. 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在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以“养儿防老”为核心理念,子女被视为父母养老的主要依靠。由于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有明显偏向,通常认为儿子承担主要的赡养责任,而女儿在婚后融入男方家庭,对父母的直接养老支持有限,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了彩礼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一些农村家庭而言,高额彩礼被视为女儿婚后无法提供长期养老支持的一次性经济补偿,用以弥补女儿在养老功能上的“缺失”。特别是在那些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彩礼的补偿性质更加明显[12]

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也对高彩礼现象产生了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许多年轻人进城务工或定居,导致“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子女赡养模式受到挑战[13]。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倾向于通过彩礼积累资金,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这种对彩礼资金的依赖,进一步强化了彩礼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加剧了其金额的攀升。然而,这种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高额彩礼对农村家庭经济造成巨大压力,甚至导致家庭间的矛盾加剧。此外,由于过度依赖彩礼作为养老手段,一些家庭忽视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阻碍了现代化养老模式的推广与发展。这种现象表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当下农村社会面临着严峻的适应性挑战,亟需从观念到实践的全面转变。

4.2.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作为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制度,尽管覆盖率不断提高,但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有效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1) 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截至2022年,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23.8%,而农村居民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月均为177元,多数农民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导致实际领取的养老金数额难以覆盖基本生活开支。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更加严峻,进一步削弱了养老金的保障能力[14]

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区域适应性和灵活性上也存在不足。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缴费能力较差,参保意愿低迷。而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跨地区转接和管理操作复杂,进一步制约了制度的覆盖广度和效果。

3) 养老保险体系在功能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资金发放为核心,缺乏与养老服务配套的支持措施。对于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护理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家庭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这使得高额彩礼成为许多家庭筹措养老资金的补充手段。

这些局限性表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制度完善之前,农村家庭对彩礼资金的依赖难以有效减少,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高彩礼现象的普遍化。要实现有效改革,必须在提高养老金水平、优化制度设计和完善养老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构建更加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4.3. 高彩礼对养老的负面影响

尽管高彩礼在某些农村家庭中被视为“养老保障”的替代形式,但事实上,这种“保障”并未真正缓解老年人的生活压力,反而从经济、代际、性别乃至社会结构层面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扰了农村养老体系的健康运转。

1) 在经济层面,高彩礼加重了家庭债务,破坏了正常的养老储备结构。许多农村家庭为支付彩礼不得不借债或变卖土地、资产,直接透支了原本用于老年生活或家庭再生产的资金。一些家庭甚至在为子女婚事举债之后,陷入无力支付医疗、生活等基本支出的窘境,使老年人在原有保障缺失的基础上雪上加霜。此外,对于收取彩礼的家庭来说,虽然短期内获得一笔资金,但因缺乏有效的养老规划,这笔资金常被用于家庭消费、支持其他子女婚事等,未能真正用于保障老年生活。

2) 从社会层面来看,高彩礼进一步激化了农村婚姻市场的不平等,加剧了“光棍现象”,并对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挤压。尤其在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性的农村地区,因无力支付彩礼而“娶不起媳妇”的男性比例不断上升。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也使得部分老年人在失去儿子成家的可能性后,陷入养老无着的孤立处境。与此同时,一些因彩礼问题造成婚姻破裂或矛盾重重的家庭,也失去了年轻一代稳定赡养老人的基础。

3) 从代际关系来看,高彩礼诱发了家庭内部的结构性紧张。一方面,父母往往出于养老需求而提高彩礼要求,子女却常因高额经济负担而产生逆反或对立情绪。部分女儿在婚后与父母情感联系淡薄,认为彩礼已经“清账”,进一步削弱了女性对原生家庭的回馈动力;另一方面,儿子承担筹备彩礼的巨大经济压力后,可能对赡养老人持消极态度,认为“责任已履行”,从而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4) 在性别结构层面,高彩礼背后的“嫁女养老”观念使女性在家庭养老体系中被边缘化。女性在传统婚姻模式下被“剥离”出原生家庭,成为彩礼的“交换对象”,不仅损害其人格尊严,也弱化了其作为子女参与养老的角色。加之结婚后的地域流动性和身份再归属,使得女性在制度上难以享受平等的养老责任与权利,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养老的男权结构。

5) 从养老制度的宏观角度来看,高彩礼现象掩盖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不足,使部分家庭误以为“嫁女即养老”,从而放弃或忽视正式制度的参与。这种错位观念妨碍了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参保率低、缴费标准偏低,养老金替代率不高,形成恶性循环。一些地方政府对“高彩礼”问题的容忍甚至被误认为是对养老问题“隐性默认”的解决途径,阻碍了养老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

综上所述,高彩礼不仅未能有效填补农村养老的制度性缺口,反而在多维度加剧了养老困境。其带来的经济透支、代际裂痕、性别不平等和制度依赖等后果,迫切需要通过制度改革、观念更新与社会干预加以解决。

5. 改善彩礼与养老问题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高额彩礼问题的根本路径之一。当前农村地区养老体系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家庭对彩礼资金的高度依赖。通过提升养老保障水平、拓宽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减少对高彩礼的需求。

1)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金额,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优化个人缴费机制,增加中高档缴费档次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选择更高缴费标准,逐步提高养老金的积累水平。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提升养老金的实际效用,为农民提供更有力的养老保障。

2) 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养老选择。在完善家庭养老的同时,推广社区和集体养老服务,例如建立农村养老院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以地养老”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收益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这种多元化的养老体系能够有效减少农民对子女赡养资金的依赖,从而降低彩礼的重要性。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民晚年的生活需求,还能够减少对高额彩礼的依赖,推动农村婚俗改革与社会风气转变,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5.2. 改变传统观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彩礼问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科学养老观念的宣传,逐步改变“嫁女养老”的传统思想,让农村家庭认识到多元化的养老方式和保障措施。同时,推动性别平等,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女性在婚姻中的经济权利和赡养义务,减少因性别不平等而导致的高额彩礼现象。加强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权利平等,通过立法和政策的引导,保障女性在婚姻中的经济权益,明确婚姻中男女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减少因性别不平等而导致的高额彩礼现象。同时倡导男女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参与养老资金的积累,推动婚姻习俗向更加平等、理性的方向发展。

5.3. 规范彩礼习俗

规范彩礼习俗是解决高额彩礼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高彩礼不仅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引发社会不满,因此,通过政策和社会规范的手段对彩礼进行合理规范,能够有效减轻社会负担、改善社会风气。要规范彩礼习俗,首先需要通过法律和政策干预,再结合社区和地方文化的引导,逐步实现彩礼习俗的转型。

1) 制定合理的彩礼上限。政府部门与地方自治组织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地方性法规或政策指引来避免彩礼金额的无序上升,明确彩礼的合理范围,并对超出合理范围的彩礼进行限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婚姻市场中的恶性竞争,减少因彩礼过高而导致的经济压力[15]

2) 加强政策引导和奖励机制。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明婚俗”倡导活动,鼓励简约、理性的婚礼形式,倡导不以高彩礼为婚姻的主要标志,弱化彩礼在婚姻中的经济性质。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宣传彩礼不应成为婚姻的负担,应注重感情基础和家庭责任。这种“简约婚礼”的理念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实现,例如对于减少彩礼的家庭给予某些社会福利支持,或者通过税收减免等手段提供激励,鼓励大家选择文明婚俗。

3) 培养理性消费观念。社会舆论和价值观的转变对彩礼习俗的改变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婚姻与家庭教育,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消费观,避免过度攀比和过度物质化。可以在学校、社区等机构举办婚姻文化与家庭理财相关的讲座和活动,普及理性婚姻消费,减少人们对彩礼的过度依赖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16]

6. 结论

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高额彩礼逐渐演变为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不仅加剧了经济压力,还与农村养老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对彩礼现象的剖析,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包括传统文化对婚姻的影响,也与农村养老体系的不完善密切关联。因此,解决高额彩礼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高彩礼问题,必须在完善养老体系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婚俗的改革。改善农村养老体系,提高养老金水平,并引入多样化的养老方式,可以减少家庭对彩礼资金的依赖。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转变传统的“嫁女养老”观念,推动性别平等和法律保障女性的婚姻经济权利,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彩礼现象的产生。通过规范婚俗、限制彩礼金额,政府可以引导社会形成更加理性、简约的婚姻习俗。通过政策的综合调控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缓解农村高彩礼问题,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敬阳. 彩礼的制度机理与国家规制[J]. 青海民族研究, 2023, 34(2): 118-125.
[2] 桂华, 余练. 婚姻市场要价: 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 青年研究, 2010(3): 24-36+94-95.
[3] 刘武根, 陈栋良. 农村高额彩礼形成机制的新探索——基于“互助-竞争”的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观察, 2025(3): 131-147.
[4] 靳小怡, 段朱清. 天价彩礼源何来: 城镇化下的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19(6): 18-31.
[5] 马腾奇. 养老视角下的农村高彩礼问题研究[J]. 才智, 2018(11): 231.
[6] 邵俊婷. 文化振兴视域下农村天价彩礼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凤阳: 安徽科技学院, 2021.
[7] 李永萍. 北方农村高额彩礼的动力机制——基于“婚姻市场”的实践分析[J]. 青年研究, 2018(2): 24-34+94-95.
[8] 王梦倩. 农村高额彩礼对多子家庭婚姻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
[9] 何倩倩. 农村彩礼变动的两重分析: 婚配性别比结构与代际责任[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120-127+181.
[10] 王日辉, 胡婷, 周子玉, 等. 基于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构成形成机制研究——以江西农村地区为例[J]. 农业展望, 2024, 20(1): 58-66.
[11] 钟文敏. 婚配的压力: 晋南农村高额彩礼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12] 李蕾. 代际剥削: 农村高价彩礼与养老危机——基于内蒙古武川县高价彩礼的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1): 256-257.
[13] 张黎阳, 宋扬. 农村地区彩礼价格上升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分析——基于性别的研究视角[J]. 劳动经济研究, 2021, 9(2): 122-144.
[14] 李爱芹. 婚姻要价、代际剥削与农村高额彩礼的形成——基于对苏北C村的考察[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0(2): 87-92.
[15] 袁晓燕. 乡村治理视阈下农村高价彩礼现象的问题与对策[J]. 法制与社会, 2021(17): 117-118.
[16] 赵显锋. 当代山东乡村彩礼现象研究(1949~2020) [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