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赋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s Empowered by E-Commerce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老年人口占比高、健康状况差、失能率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目前,许多老人处于空巢独居状态,其中还有部分是失能失智老人,难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照料,养老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养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智慧养老平台、推广智能设备、发展社区电商养老等方式,实现了养老服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本文从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电子商务背景下智慧养老的优势与挑战,力求借助科技手段与政策支持,克服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障碍,推动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he issue of aging in rural areas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se regions accounts for a high proportion, with poor health conditions and a high disability rate, posing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 Currently, many elderly individuals live alone in empty nests, including those who are disabled or suffer from cognitive impairm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receive the care they need. The demand for elderly care has also shown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are model can no longer meet current need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has provided new solutions for rural elderly care. By constructing smart elderly care platforms, promoting intelligent devices,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based e-commerce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s,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smart elderly care in the context of e-commerce. It aims to leverage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policy support to overcome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models.
文章引用:于亚丽, 张岁玲. 电子商务赋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9): 632-63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92957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到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老龄化始发较晚,但老年人口具有较大的规模且呈现“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等特征[1]。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3.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7.72%,分别比城镇高出了7.99和6.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提到,我国约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而由于农村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老年人慢性患病率和失能率均高于城市。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且农村失能率远高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仅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家庭小型化、劳动力外流等问题的加剧,这一模式正面临诸多困境。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养老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通过构建以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新模式,实现了老年人、家庭和社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强化了个性化服务能力,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未来,电子商务与农村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还能推动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 电子商务养老模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2.1. 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峻

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亿,占总人口的14.9%。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老年抚养比进一步上升至21.1%,这意味着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承担21.1名老年人的抚养责任,即每1名劳动人口需要负担0.211名老年人。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持续加深,且人口增长速度远不及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劳动力承担的养老压力日益加重,我国养老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2.2.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压力

农村家庭养老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或其他亲属等家庭成员向老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或者通过老年人自身的劳动和储蓄来维持生活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3]。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一模式正面临诸多困境。家庭小型化、劳动力外流、子女赡养能力下降等问题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养老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养老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养老模式的压力。

2.3.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不全面

相较于城市老人普遍享有养老金待遇,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较为有限,生活品质提升面临较大困难[4]。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养老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制度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仍然不足,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进展缓慢[5]。尽管政府为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人每月发放养老补助金,但补助金额仅能满足基本日常生活开销,难以覆盖看病住院等大额支出。这使得农村老人及其家庭在应对医疗、护理等养老需求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2.4.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电子商务以其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的特点,正在改变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在养老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平台,老年人可以便捷地获取生活服务、医疗资源、文化娱乐等支持,同时,电子商务还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养老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3. 电子商务赋能农村家庭模式转型

3.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青壮年回流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是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关键因素,而破解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激活农村经济内生动力[6],通过产业发展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增收空间,让青壮年在本土就能实现价值,从而主动回流参与家庭养老。

3.1.1. 发展农村电商,撬动农村经济活力

随着数字技术向农村渗透,电商平台为农产品上行提供了便捷通道[7]。应加大对农村电商的扶持力度,通过建设电商服务站、开展电商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利用淘宝、拼多多、抖音电商等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如时令水果、手工制品、地方特产等。当农产品通过电商实现溢价销售,农民收入显著提升时,便能形成“收入提升–吸引力增强–人才回流”正向循环。这一循环不仅能够改善基层就业生态,还能通过创业项目和企业联动增加岗位供给,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8]

3.1.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村就业渠道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稳定且多元化的就业机会。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些主体的带动作用,需在土地流转、资金信贷、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产业领域。例如,家庭农场在种植粮食、蔬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从而需要招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农民合作社通过开展农产品统一采购、加工、销售,需要大量分拣、包装、物流等岗位。这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为农村青壮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不仅有助于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3.1.3. 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延伸产业价值

农村电商并非单一的销售环节,其背后需要农产品加工、包装设计、物流配送、仓储保鲜等一系列配套产业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精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又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乡镇级物流中转站、村级物流服务点,需要招聘物流分拣员、配送员等,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

3.2. 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在老龄化加速与农村养老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既能弥补传统服务的不足,又能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大幅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

3.2.1. 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可依托现有的农村电商平台流量与技术优势,拓展养老服务功能模块,构建集信息发布、资源整合、服务对接于一体的智慧养老平台。平台一方面汇聚本地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家政服务人员等资源,形成“养老服务资源库”;另一方面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多元化线上服务,如在线咨询健康问题、预约上门护理或体检服务、对接远程医疗会诊等。独居老人可通过平台快速找到附近的全科医生进行视频问诊,家属也能实时查询老人的服务预约记录,解决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响应不及时的问题。同时,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让优质服务向需求集中的区域倾斜,提高整体服务效率。

3.2.2. 发展社区电商养老,实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鼓励农村社区的便利店、超市等商业网点拓展养老服务功能,成为养老服务的“线下触点”。这些网点可依托自身的供应链优势,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定时配送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推出“线上下单、上门送货”服务;同时与本地家政服务人员合作,承接老人的居家清洁、衣物清洗、简单照料等需求,由网点统一调度并保障服务质量。

3.2.3. 推广智能养老设备,实现养老服务精准化、智能化

借助农村电商平台的销售网络,将智能手环、智能床垫、烟雾报警器等适老化设备推向农村市场,并提供安装调试、使用指导等配套服务。智能手环可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步数、定位信息,一旦出现心率异常或超出安全活动范围时,会立即向家属和村卫生室发送预警信息;智能家居设备如语音控制灯具、自动感应水龙头等,能降低老年人的生活操作难度,减少意外风险。电商平台还可联合设备厂商建立“售后保障体系”,通过线上客服远程排查设备故障,线下合作网点提供维修服务,解决农村老人使用智能设备的后顾之忧。

3.3. 转变养老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

3.3.1. 开展线上老年教育,打破时空限制

依托电商平台的技术优势和流量基础,开设线上老年大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在健康养生方面,邀请医学专家录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与护理课程,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科学的健康知识;在文化艺术领域,提供书法绘画、戏曲演唱、广场舞教学等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求。线上老年大学可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方便老年人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能通过在线互动答疑,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3.2. 发展老年社交网络,增强社会参与感

鼓励老年人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种植养殖技巧、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等,吸引同好者关注和交流。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通过多种社交网络平台和渠道参与社会互动,如微信、抖音、快手等国内主流社交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分享方式,还通过兴趣群组、社区论坛等功能,帮助老年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强归属感。另一方面,社区和社会组织可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如老年兴趣班、手工制作比赛、种植经验分享会等,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这些活动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分享智慧的平台,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贡献。通过这种积极的互动,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积极老龄化,使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保持活力和幸福感。

3.3.3. 推广“时间银行”模式,构建代际互助桥梁

借助电商平台建立“时间银行”线上系统,鼓励农村年轻人、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陪伴聊天、代购代办等服务,服务时间将被记录在系统中,未来当自己需要养老服务时,可凭积累的时间兑换相应的服务。例如,农村青壮年利用闲暇时间为村里的独居老人打扫卫生、购买药品,积累的服务时间可在自己父母年老需要照料时,由其他志愿者提供同等时长的服务;低龄老人为失能老人读报、讲故事,积累的时间可在自己行动不便时兑换上门护理服务。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养老服务成本,还弘扬了互助互爱的精神,让老年人在奉献与获得中感受到自身价值,推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积极养老氛围。

4. 电子商务赋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电子商务与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系统性的政策引导、持续的资金保障和完善的法治环境,三者协同发力才能为创新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4.1.1. 政策引导是推动融合发展的方向指引和动力源泉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明确电子商务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将农村电商养老纳入乡村振兴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在农村电商发展层面,针对参与养老服务的电商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对其养老服务相关收入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实行减半征收;提供差异化的贷款支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电商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和项目优先申报权,引导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此外,分阶段推进农村电商与养老服务的融合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确保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1.2. 资金保障是确保各项融合项目落地见效的物质基础

需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将农村养老服务与电商融合发展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投入比例。设立“农村电商养老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智慧养老平台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智能养老设备的补贴发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适老化改造等。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农村电商养老项目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4.1.3. 法律法规完善是规范融合发展、保障各方权益的制度防线

应加快制定农村电商与养老服务管理等专项法规,明确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者、老年人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服务标准方面,规定电商平台必须对入驻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进行资质审核,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对提供虚假服务、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主体进行严厉处罚;在数据安全方面,要求智慧养老平台严格保护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泄露或用于其他用途,防止信息滥用。同时,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的配套措施,对利用电商平台实施养老诈骗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明确侵权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为老年人营造安全、可靠的电商养老环境。

4.2. 构建多方协作机制

4.2.1. 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是确保农村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方向正确、推进有序的关键。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整合民政、卫健、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的资源,制定农村养老服务数字化发展规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任务目标。

4.2.2. 企业参与

企业参与能为农村养老服务注入技术、资金和运营活力。鼓励电商平台发挥流量和渠道优势,搭建养老服务线上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科技企业可投入研发适老化的智能设备和技术,如开发操作简单的智慧养老APP、适合农村老年人使用的健康监测设备等;物流公司则能利用自身的物流网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配送、药品运输等服务,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企业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不仅能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还能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2.3. 社会组织助力

社会组织助力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短板,提供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服务。社会组织可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养老服务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专业素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陪伴聊天、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针对农村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老年心理辅导活动,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社会组织还能收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政府和企业,推动养老服务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4.3. 筑牢数字基础,支撑电子商务养老模式落地

电子商务养老模式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需从网络覆盖、智能设备普及和数字技能培训三个维度同步发力,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数字化的“毛细血管”。

4.3.1. 网络覆盖是电子商务养老模式落地的前提条件

应加快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将农村网络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程,加大对偏远地区、山区的网络覆盖投入。推动5G网络向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延伸,实现农村地区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有效覆盖,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确保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访问电商平台时不卡顿、不掉线。

4.3.2. 智能设备普及是连接老年人与电子商务养老服务的关键纽带

通过“政府补贴 + 企业让利 + 社会捐赠”的多元模式,降低智能养老设备的购置成本,让农村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政府可设立智能设备专项补贴资金,对农村老年人购买智能手环、一键呼叫器、智能血压仪等设备给予50%~70%的补贴,单个设备补贴上限根据设备类型设定在200~500元;引导科技企业推出适老化的简化版智能设备,减少复杂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并以优惠价格向农村地区销售;鼓励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开展智能设备捐赠活动,重点向农村的低保老人、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倾斜。

4.3.3. 技能培训是破解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核心举措

针对农村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提供者分别开展靶向性数字技能培训,构建“分层分类、易学实用”的培训体系。面向老年人,组织村两委干部、志愿者、家庭成员担任培训师,通过“一对一”教学、现场演示、发放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等方式,教授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电商平台的购物流程、智能手环的使用方法等实用技能,重点解决“不会用”的问题。

5. 结论与展望

电子商务赋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转型与创新,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推广智能设备、开展线上老年教育、构建“时间银行”等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然而,这一模式的推广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克服数字鸿沟、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完善,电子商务将在农村养老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和荣. 社会转型与健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03(5): 56-60.
[2] 王赟璐. 探析电子商务养老模式的体系建设[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34): 121-123.
[3] 陈继华. 陆杰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新契机及其政策完善探析[J]. 人口与健康, 2021(2): 12-15.
[4] 吴光晓.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路径重构[J]. 乡村科技, 2025, 16(11): 18-22.
[5] 孙雨. 河北省平乡县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3.
[6] 刘红升, 刘利鸽. 子女务工时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村家庭养老[J]. 老龄科学研究, 2021, 9(6): 45-55.
[7] 胡思雨. 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5.
[8] 张琛, 马彪, 彭超.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会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吗? [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4): 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