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Commerce Economy 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Rural Women
DOI: 10.12677/ecl.2025.1492953, PDF, HTML, XML,   
作者: 彭彦硕: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就业质量电商经济农村女性Quality of Employment E-Commerce Economy Rural Women
摘要: 农村女性群体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推动高质量就业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问题亟待解决。电商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深刻变革,促使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致使就业矛盾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也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分别基于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分析了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商经济助力农村女性提升收入议价能力、提高工作适配机率、平衡了家庭与工作冲突,同时对农村女性工作的薪资水平、就业稳定性、社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四个方面都有正向影响。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向好发展。
Abstract: Rural women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country’s labour market, and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high-quality employment, the problem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economy 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bour market, promoted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and led to the shift of employment contradiction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which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echanism of e-commerce economy on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rural wom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mmerce economy helps rural women improve their income bargaining power, enhance the likelihood of job adaptation, and bala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family and work, and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alary level, employment stability, social secur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rural women. The e-commerce econom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and will help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文章引用:彭彦硕. 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9): 599-60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92953

1. 引言

就业被视为最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并始终将解决好就业问题置于突出位置。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导。只有保障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我们才能更有信心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其中女性劳动力的参与对于家庭经济的累积及社会整体经济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其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与去年相比,女性的比例仅增长了0.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与男性劳动力相比,中国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率仍然偏低。

近年来,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孕育出了“新零售”、各类“新兴业态”等创新经济形态,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就业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根据国家监管总局发布的相关数据以及“一带一路”TOP10影响力社会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例行的《2024年度中国产业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总额为14万亿元,同比增长7.4%;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35.2%;电商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6455万个,其中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成为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阵地。直播电商GMV每增加1亿元,可新增约1200个岗位,涵盖主播、内容创作者、MCN机构、物流服务等新职业群体。这表明,电商经济及其关联产业集群已在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为经济社会保持持久稳定和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社会就业市场的扩大和多样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大量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电商经济既然能够提供更多和更加多元化的工作岗位,那么它能否助力农村女性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电商经济的迅猛发展、就业压力的持续上升以及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使得研究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就业质量

(1) 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衡量就业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概念,相较收入、就业机会、就业结构等就业属性更全面而具有代表性。它涉及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多方面体验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在学术界和国际组织中有着广泛的讨论。该概念最初被定义为工作生活质量,涉及劳动者对工作本身意义的认同以及对参与决策、影响其工作地位的需求[1]。国内学者对就业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就业质量概念。赵建国(2022)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概念,涵盖了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薪资水平等多个方面[2]

(2)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从现有文献来看,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就业资本、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三类。一是就业资本因素。学术界认为就业资本是劳动者进入就业市场时可用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包括社会资本、家庭资本和个人资本,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3]。二是经济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综合,经济与就业息息相关,是经典的社会议题。相关研究主要从数字经济、互联网发展、产业智能化等视角探讨了经济环境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互联网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层次的提高,进而提高了就业质量[4]。另一方面,认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产业智能化,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村劳动力工作稳定性和就业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了低的就业质量[5]。三是宏观政策因素。宏观政策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推力。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公共就业服务、社会融入、户籍变更等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

2.2. 电商经济

电商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底座、平台组织为核心、数据要素为驱动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本质是流通革命牵引的生产关系重构。电商经济的内涵已超越“线上卖货”的浅层认知,演进为重组产业要素、重构社会连接、重塑分配机制的基础设施。电商经济具有高增长、高溢出、高效能和低消耗的特点,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并创造了大量新兴多元的就业机会,包括电子商务运营、客服、物流、美工等岗位。电商经济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化为价值创造主体,实现“人的数字化”与“数字的人本化”统一。

3. 基于理论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工资议价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工资议价理论提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等福利待遇取决于劳动者对雇主的议价能力[6]。较强的议价能力有助于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与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劳动者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其自身特征决定了议价能力的高低。当劳动者所处的就业市场就业机会增多以及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时,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增强,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强调知识、技能和健康等要素在劳动者身上的累积对增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7]。电商经济为农村女性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掌握多种技能。例如,她们可以学习电商运营技能,包括网店开设、商品展示、营销推广等;还能掌握直播带货技能,如产品讲解、互动技巧等。这些多元化的技能增加了农村女性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她们在工资议价时更有底气。原本只从事传统农业劳作的农村女性通过参与电商培训后,能够熟练进行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其技能的提升让其在与雇主协商工资时,有理由要求更高的报酬。在电商经济环境下,农村女性有更多接触市场信息、商业知识的机会。她们可以了解到行业动态、消费者需求等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商业素养。这种知识素养的积累有助于她们在工资议价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自身价值和市场行情,提出合理的工资要求。比如,了解到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销售趋势后,农村女性在从事农产品电商工作时,就能更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工作价值,与雇主进行更有效的工资协商。

与此同时,电商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众多新的就业岗位,如电商客服、物流分拣、美工设计等。这些岗位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使得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使得她们在工资谈判中能够争取到更有利的工资待遇。

3.2. 搜寻匹配理论

人们在搜寻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设置一个最低工资收入预期,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搜寻工作时产生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加以考量,最终进行选择[8]。根据过往文献研究,搜索成本主要涵盖了信息搜索的费用以及求职前的各种搜索开销。在开始工作之前,各种搜索相关的费用,如交通费和伙食费等,都是需要支付的。信息搜索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获取与职业有关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上,信息获取得越全面,获得满意工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者往往难以准确掌握特定职位的工资报价细节。除了上述因素,工作搜索的成功还需考虑就业者的实际需求。

(1) 拓宽搜寻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传统农村劳动力市场受地域限制明显,农村女性可选择的就业岗位大多局限于本地的农业生产、小型加工厂或传统服务业。而电商经济打破了这种地域束缚,农村女性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各类电商相关的工作岗位,如网店客服、运营、美工、主播等。例如,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有众多的商家发布招聘信息,农村女性可以直接在线投递简历,参与应聘。

(2) 降低搜寻成本,提高匹配效率。在传统的就业搜寻模式下,农村女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岗位信息、参加面试等。而电商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岗位信息集中展示,农村女性只需在电脑或手机上打开招聘网站或电商平台的招聘板块,即可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的岗位信息,筛选出符合自己条件的岗位。与传统的线下招聘会相比,这种方式节省了交通、住宿等成本,提高了搜寻效率。

3.3. 角色冲突理论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工作与家庭间的冲突问题就被广发视为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普遍现象,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社会对不同角色持有不同的期待,当这些期待之间出现分歧,且女性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时,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便应运而生[9]。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上的竞争,特别是在时间与精力这两大关键资源的投入上。这种竞争往往导致女性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感受到压力,从而对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在工作中,她们可能需要展现领导能力、创造力和专业技能;而在家庭中,则可能需要扮演子女照料、处理家务和提供情感支持的角色。因此,她们常常感到被两边拉扯,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这种困境不仅影响了她们的个人生活,还可能限制她们在职场上的发展和成就。

基于角色冲突理论,电商经济通过重构农村女性在家庭与工作角色间的资源分配机制,显著缓解其工作和家庭冲突并提升就业质量:

(1) 时间弹性重构,打破刚性时空约束。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农村女性在工厂务工需遵守固定工时(如8:00~18:00),与子女接送、老人照料等家庭责任存在刚性冲突。《2023年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发展报告》调查显示,78%的农村务工女性因工厂考勤制度被迫减少家庭照料时间。而电商经济能够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弹性,农村女性可以根据家庭需求,如孩子上学、老人照料等时间安排来调整工作进度。例如,她们可以在孩子上学后进行网店商品的上架、直播准备等工作,在孩子放学回家后暂停工作照顾家庭。这种时间上的弹性大大减少了工作与家庭在时间分配上的冲突,使她们能够更稳定地从事电商工作,提升了就业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互联网工具(如钉钉、微信)等实现远程协作或居家办公,能够打破原有的空间限制,减少通勤时间。

(2) 家庭角色社会化,家务劳动外部化。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日均家务劳动时间达4.2小时,是男性的2.8倍。传统家庭责任固化挤占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时间,也会让女性损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精力,影响日常工作状态。电商经济为她们提供了将家庭角色优势融入工作的机会。例如,一些农村女性擅长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特色美食,她们可以将这些家庭技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行电商直播或线上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既满足了家庭角色的需求,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种角色的融合使她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家庭角色的延续和价值;此外服务外包的新形势,如通过拼多多“家政共享”平台购买保洁、育儿服务,农村女性可以释放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智能化农业农机设备(如无人机植保)降低农村女性的农业劳动强度,使女性可将更多精力转向工作。

4. 基于指标体系的作用机制分析

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相继提出了多种衡量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国外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类。国际劳工组织(ILO)建立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涵盖就业机会、公平就业待遇、安全的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对话、体面工作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体面的工作时间、稳定性和工作保障、充足的报酬、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及不可接受的工作等11个维度[10]。欧洲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基金会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时间质量、社会环境、技能和自由裁量权、工作前景以及工作报酬7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又设立了多个指标[11]。国内学者对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以国际组织测量指标为基础,根据数据可得性选取数量不等的维度、指标来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在微观层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劳动者就业的客观表现和主观感受。劳动者就业的客观表现主要包括工资收入、工作时长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反应劳动者主观感受涉及工作满意度和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价指标。在宏观层间,就业质量主要表现为区域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和充分就业程度[12]。此处选取工作收入、就业稳定性、社会保障和工作满意度四个维度来分析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

4.1. 工作收入:结构性升级与多元化增值

4.1.1. 价值链地位跃升

传统的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大多集中在低端代工环节,如服装缝纫、电子装配等。这些工作通常以计件工资为主,劳动强度大且收入水平较低。以服装缝纫为例,农村女性在工厂中按照件数计算工资,平均每小时只能获得8元左右的收入。而且,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她们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微薄的利润空间。电商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女性提供了进入高附加值岗位的机会。直播带货成为了农村女性参与电商经济的热门途径之一。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农村女性可以利用自己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了解和熟悉,向消费者展示和推销产品。她们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真实的展示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人社部2025年发布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收入监测报告》数据显示,电商从业者人均时薪达到了52元,相较于传统工厂的收入水平提升了49%。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电商经济能够使农村女性在价值链中实现地位的跃升,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收入。

4.1.2. 收入来源多元化

电商经济打破了传统就业单一收入来源的模式,为农村女性带来了多元化的收入途径。农村女性在电商平台上工作可以获得基础收益,即平台提供的底薪。这为她们提供了一定的收入保障,使她们在创业初期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此外,绩效分成是电商从业者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根据她们的销售业绩、粉丝增长数量等指标,平台会给予相应的分成奖励。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平台经济的长尾效应在电商经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传统的市场模式往往更关注主流产品和大规模生产,而忽视了小众、个性化的需求。然而,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大量的小众需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农村女性所拥有的地域资源,如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了解、独特的文化知识等,在传统市场中可能难以发挥价值,但在电商平台上却成为了她们的竞争优势。她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特色化产品的需求,从而将自己的地域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转化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的收入分配,即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农村女性的收入得到了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4.2. 就业稳定性:从临时务工到可持续经营

4.2.1. 抗周期能力强化

在传统的工厂就业模式下,农村女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波动风险。工厂的订单往往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市场需求下降,工厂就会减少生产规模,甚至裁员。这使得农村女性的就业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电商经济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了农村女性的抗周期能力。一方面,私域流量沉淀成为了农村女性应对市场波动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社群,农村女性可以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她们可以定期推送产品信息、举办优惠活动,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另一方面,多平台经营策略降低了农村女性对单一平台的依赖。她们可以同时入驻抖音、快手、淘特等多个电商平台,扩大自己的销售渠道。当某个平台的流量出现波动时,其他平台的销售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从而保证了整体收入的稳定性。

4.2.2. 职业锚定效应

人社部在2025年推出了“农村电商职业能力认证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村女性在电商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该体系将农村女性在电商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如销售业绩、粉丝增长数量、客户评价等,转化为可累积的职业资本。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考试,农村女性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认证。这些认证不仅是对她们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为她们在电商行业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职业认证体系的建立还增强了农村女性的职业锚定效应。一旦她们获得了相关的认证,就会更加坚定地在电商行业中发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电商从业者的年均岗位留存率达到了78%,显著高于制造业的43%。这表明职业认证体系使得农村女性在电商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提高了她们的就业稳定性。

4.3.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覆盖扩展

在传统的农村女性非农就业中,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且依赖单一企业缴费。在职业伤害方面,由于很多农村女性从事的是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企业往往不愿意为她们缴纳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她们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赔偿,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养老保险方面,由于农村女性的收入水平较低,很多人没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导致老年生活缺乏保障。在医疗互助方面,传统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主要以新农合为主,但保障水平较低,对于一些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有限。电商经济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与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构建了“平台自动代缴 + 财政补贴兜底”的责任体系。抖音、拼多多等平台通过“单笔订单代缴”模式,实现养老保险缴费与业务量直接挂钩。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25年发布的《微粒缴费年度报告》显示,平台按每笔订单代缴0.3~0.8元养老保险(美团外卖标准为0.5元/单),资金直联社保个人账户,累计覆盖2100万灵活就业者;中央与地方政府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对农村电商从业者给予社保缴费补贴。如浙江“电商灵活就业保险”通过保费补贴,缓解了非劳动关系下的保障缺失问题,被国务院纳入《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据人社部2025年发布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白皮书》显示,相较于传统就业,电商行业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率分别为78%、92%和65%,远高于传统就业模式的保险覆盖率。

4.4. 工作满意度:多维需求满足与认同重构

4.4.1. 自主权赋能与工作条件的改善

在传统的工厂就业模式下,农村女性的工作自主权非常有限。工厂通常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要求员工按时上下班,请假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这种制度使得农村女性很难根据自己的家庭需求和个人情况调整工作时间,导致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在传统工厂就业中,农村女性可能面临嘈杂、拥挤、危险的工作环境。如服装厂车间噪音大、电子厂车间有辐射风险等。电商经济为农村女性带来了更大的工作自主权与工作环境的改善。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农村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她们可以选择在孩子上学、老人休息的时间段进行工作,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直播带货、处理订单等工作。电商经济也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条件。许多农村女性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电商相关工作,如直播带货、网店客服等。家里的环境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进行布置,温度、光线等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避免了工厂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业态劳动者自主权测评2025》就工厂和电商员工对“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地点选择”和“任务拒绝权”三项评分的调研数据显示,电商的就业得分分别为4.3、4.7和3.9,显著高于工厂的2.1、1.8和1.5 (满分为5分)。

4.4.2. 价值认同度提升

电商经济不仅提高了农村女性的经济收入和工作自主权,还提升了她们的社会价值认同度。在传统观念中,农村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家庭主妇,她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往往被忽视。然而,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农村女性在电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们的职业尊严感得到了提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农村电商从业者的职业尊严感量表评分达到了4.5/5.0,较传统务工女性(2.8/5.0)提升59%。同时,电商经济也使农村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据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调查,83%的电商从业者成为了家庭主要经济支柱。这使得她们在家庭决策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能够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

5. 总结

本文聚焦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分别从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揭示了电商经济在提升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内在机理,同时也指出了现存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工作收入方面,电商经济通过推动价值链位势上移和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使农村女性获得了更高的经济回报;就业稳定性上,电商经济通过风险对冲与职业锚定双轨机制,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环境,增强了她们的职业安全感;社会保障领域,电商经济催生了制度创新和保险覆盖扩展,实现了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跃迁;工作满意度方面,电商经济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价值认同使农村女性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自主公平性和尊严感,从而提高了工作满意度。

然而,电商经济在提升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地区间数字能力发展不平衡、代际数字鸿沟等。未来应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建立共治机制,加强技术支持和代际适配等措施,进一步优化电商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同时,将就业质量适配到乡村振兴中去,以实现制度从包容性增长向高质量普惠发展的跨越,确保农村女性在电商经济发展中持续受益,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Delamotte, Y. and Walker, K.F. (1976) Humanization of Work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Trend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6, 8-4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 赵建国, 王净净. 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 [J]. 当代经济科学, 2022, 44(2): 93-108.
[3] 葛笑如, 王燕. 农民工就业资本的身份因素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10(9): 41-43.
[4] 陈卫民, 韩培培. 互联网使用对个人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J]. 西北人口, 2023, 44(1): 1-14.
[5] 齐乐, 陶建平. 产业智能化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及提升路径[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34-46.
[6] 谢申祥, 陆毅, 蔡熙乾. 开放经济体系中劳动者的工资议价能力[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5): 40-59+205-206.
[7] 孙超凡. “逆向混改”如何影响了民营企业创新? [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5.
[8] 戴睿. 基于搜寻匹配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
[9] 王运运. X民营制造企业已婚女性员工工作家庭角色冲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24.
[10] ILO (1999)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Decent Work.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87th Session, Geneva.
[11] Cazes, S., Hijzen, A. and Saint-Martin, A. (2015) Measuring and Assessing Job Quality: The OECD Job Quality Framework. OECD Social, Employment and Migration Working Papers, No. 174, OECD Publishing.
[12] 曹前满. 高质量就业的支撑条件与现实困惑: 技术依赖与劳动排斥[J]. 经济学家, 2021(4): 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