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探讨医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3年5月~2024年1月,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两所医学本科院校的2553名医学生作为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童年不良事件经历及抗逆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抗逆力总分为(85.18 ± 13.97)分,其中坚韧性得分为(43.78 ± 7.68)分、力量性得分为(28.51 ± 4.80)分、乐观性得分为(12.90 ± 2.53)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
t = −2.750;
p < 0.001)、年级(
t = 4.969;
p < 0.001)、生源地(
t = 2.332;
p = 0.010)、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
t = −4.225;
p = 0.002)、童年不良事件经历(
t = −2.258;
p < 0.001)、与父母的关系(
t = 5.076;
p < 0.001)、与老师的关系(
t = 9.426;
p < 0.001)是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抗逆力总变异的10.7%。结论:医学生抗逆力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年级、生源地、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影响医学生的抗逆力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resilience.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May 2023 to January 2024.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2553 medical students from two med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Hube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cale, and the Resilience Scale were used for the survey. Results: The total resilience score of medical students was (85.18 ± 13.97) points, with sub-scores as follows: tenacity (43.78 ± 7.68) points, strength (28.51 ± 4.80) points, and optimism (12.90 ± 2.53) points.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gender (t = −2.750; p < 0.001), grade (t = 4.969; p < 0.001), place of origin (t = 2.332; p = 0.010), having family members, relatives, or friends working in the medical system (t = −4.225; p = 0.002),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t = −2.258; p < 0.001),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t = 5.076; p < 0.001), and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t = 9.426; p < 0.001) we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lience, jointly explaining 10.7%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resilience. Conclusion: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medical students is at a medium level. Gender, grade, place of origin, having family members, relatives, or friends working in the medical system, the number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 and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influence the resilience level of medical students.
1. 引言
心理弹性,亦称“抗逆力(resilience)”,指个体在逆境中展现出的积极适应与有效应对能力,是适应力和应对力的综合体现[1]。强大的抗逆力使个体能在压力情境下保持心理协调,实现积极适应,是应对各类冲击的重要内在资源。
医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特殊部分,既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力量,也面临着学业负担重、职业竞争激烈等多重压力[2]。在多元化信息背景下,医学生需主动适应社会变革,承担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责任,这对他们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抗逆力作为个体应对逆境的反弹能力,能帮助医学生在感知压力时形成积极认知,调动资源有效应对,降低消极事件敏感性,从而获得良好适应结果[3]。
国外研究显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学生普遍表现出较低的心理恢复力和较高的职业倦怠,提示需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支持[4]。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挑战,医学生需具备良好的抗逆力与应对方式,以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在医学领域发挥栋梁作用,并产生积极社会效应。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抗逆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已就业的医护人员群体,针对医学生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抗逆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医学生群体抗逆力水平、优化医学生心理干预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两所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 纳入标准:全日制在校医学生;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2) 排除标准:休学或身心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共发放2631份问卷,去除78份不合格问卷后,共回收2553份(97%)有效问卷。在2553名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女生1927名(75.5%),男生626名(24.5%)。具体见表1。
2.2. 调查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量表
本量表依研究需要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组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党员、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共10项。
2) 童年不良事件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
童年不良事件调查表[5]包括父母离婚争吵、未感受到父母的爱、被忽略或遗弃、父母下岗、亲人生重病或去世、目睹暴力事件、遭语言辱骂、遭身体虐待或侵犯、经常遭人欺负、长期受他人控制10个多选题,分别询问对象“是”或“否”存在以上经历。
3) 抗逆力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该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抗逆力时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主要用于研究个体在逆境下所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6]。2007年由学者于肖楠等译制CD-RISC中文版量表共25个条目,分为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维度,分别包括13条目、8条目和4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总分25~125分,得分越高表示抗逆力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系数α = 0.91。
2.3. 资料收集方法
数据收集使用问卷星完成。选取每个班级集中班会时间,征求班级辅导员同意之后,调查员将电子问卷的链接和二维码发给学生,并详细介绍研究目的,告知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及资料保密事宜。在电子问卷最前面附知情同意书,问卷设有统一指导语,学生阅读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方可自行进行作答。同一IP地址限填1次,内容全部填写方可提交。调查结束后,从后台收取数据,剔除明显规律性作答问卷。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结果以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二分类资料采用t检验,多分类采用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的进一步做S-N-K多重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 0.05 (双侧)。
3. 结果
3.1. 医学生抗逆力、应对方式现状
医学生抗逆力总分为(85.18 ± 13.97)分。其中,坚韧性得分为(43.78 ± 7.68)分、力量性得分为(28.51 ± 4.80)分、乐观性得分为(12.90 ± 2.53)分。
3.2. 不同特征的医学生抗逆力比较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抗逆力得分高于女生;大二年级医学生抗逆力得分最低;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抗逆力较高;在城市长大的学生抗逆力得分高于其他;单亲家庭医学生抗逆力得分低;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的医学生抗逆力得分高;是家中独生子的学生的抗逆力得分高于家中有多个子女的学生;入党的学生、在学生组织担任一定职务的学生的抗逆力得分高于未入党的学生和未在学生组织担任职务的学生;医学生与父母、老师的关系越好,其抗逆力得分越高;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少的学生抗逆力得分高于经历数量多的医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体见表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方式与抗逆力呈正相关(r = 0.583; p < 0.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抗逆力总分呈负相关(r = −0.146; p < 0.001)。
Table 1. Comparison of resilience of medica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n = 2553,
)
表1. 不同特征医学生抗逆力比较(n = 2553,
)
项目 |
分类 |
n (%) |
抗逆力得分 |
性别 |
男 |
626 (24.5) |
86.79 ± 16.69 |
女 |
1927 (75.5) |
84.66 ± 13.05 |
t |
|
2.966 |
p |
|
0.001 |
年级 |
大一 |
866 (33.9) |
84.40 ± 14.07 |
大二 |
858 (33.6) |
83.88 ± 13.64 |
大三 |
663 (26.0) |
86.95 ± 13.43 |
大四 |
166 (6.6) |
88.95 ± 15.81 |
F |
|
11.091 |
p |
|
p < 0.001 |
生源地 |
农村 |
1290 (50.5) |
84.25 ± 13.78 |
城镇 |
720 (28.2) |
85.28 ± 13.01 |
城市 |
543 (21.3) |
87.28 ± 15.36 |
F |
|
9.085 |
p |
|
p < 0.001 |
家庭组成 |
原生家庭 |
2236 (87.6) |
85.34 ± 14.09 |
单亲家庭 |
187 (7.3) |
82.42 ± 11.49 |
重组家庭 |
130 (5.1) |
86.39 ± 14.78 |
F |
|
4.315 |
p |
|
0.013 |
是否独生子女 |
是 |
842 (33) |
86.04 ± 14.18 |
否 |
1711 (67) |
84.76 ± 13.84 |
t |
|
2.173 |
p |
|
0.03 |
是否党员 |
是 |
93 (3.6) |
89.06 ± 14.99 |
否 |
2460 (96.4) |
85.04 ± 13.91 |
t |
|
2.733 |
p |
|
0.006 |
是否学生干部 |
是 |
653 (25.6) |
86.85 ± 13.84 |
否 |
1900 (74.4) |
84.61 ± 13.97 |
t |
|
3.532 |
p |
|
p < 0.001 |
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 |
是 |
842 (33) |
87.36 ± 14.27 |
否 |
1711 (67) |
84.11 ± 13.69 |
t |
|
5.477 |
p |
|
p < 0.001 |
与父母的关系 |
较差 |
77 (3.0) |
76.57 ± 15.20 |
一般 |
581 (22.8) |
80.73 ± 11.85 |
较好 |
1895 (74.2) |
86.9 ± 14.09 |
F |
|
61.168 |
p |
|
p < 0.001 |
与老师的关系 |
较差 |
34 (1.4) |
79.12 ± 18.65 |
一般 |
1023 (40.1) |
80.70 ± 12.14 |
较好 |
1496 (58.6) |
88.39 ± 14.13 |
F |
|
102.945 |
p |
|
p < 0.001 |
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种) |
1 |
2012 (78.8) |
85.92 ± 14.14 |
2 |
290 (11.4) |
83.74 ± 11.30 |
≥3 |
251 (9.8) |
80.92 ± 14.54 |
F |
|
16.271 |
p |
|
p < 0.001 |
3.3. 医学生抗逆力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生抗逆力得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生源地、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与父母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进入回归模型,共同解释抗逆力变异量的10.7%,具体见表2。
Table 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lience of medical students (n = 2553)
表2. 医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n = 2553)
项目 |
B |
SE值 |
β值 |
t值 |
p |
常量 |
70.744 |
4.226 |
|
16.740 |
<0.001 |
性别 |
−1.694 |
0.616 |
−0.052 |
−2.750 |
0.006 |
年级 |
1.453 |
0.292 |
0.096 |
4.969 |
<0.001 |
生源地 |
0.817 |
0.351 |
0.047 |
2.332 |
0.020 |
家人或亲戚或朋友在医疗系统工作 |
−2.395 |
0.567 |
−0.081 |
−4.225 |
<0.001 |
童年不良事件经历 |
−0.980 |
0.434 |
−0.045 |
−2.258 |
<0.001 |
与父母的关系 |
3.008 |
0.593 |
0.111 |
5.076 |
<0.001 |
与老师的关系 |
5.309 |
0.563 |
0.198 |
9.426 |
<0.001 |
注:R2 = 0.111,调整R2 = 0.107。
4. 讨论
4.1. 医学生抗逆力处于良好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抗逆力总分为(85.18 ± 13.97)分,这一结果与赵宁等(2019)对某高校大学生抗逆力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7]。总体上,本次调查中医学生的抗逆力处于良好水平。从于兰华等[8]的研究中我们得知,高校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普遍偏低,与之相反,本次被调查的医学生抗逆力水平在高校大学生中处于较高水平。分析认为,医科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行为应变能力,而这一能力能够在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影响到个体的情绪反应以及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优秀的应变能力能为医学生的抗逆力带来积极影响。
4.2. 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医学生抗逆力水平具有差异性
在本研究中,男生抗逆力得分高于女生,这与周海明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认为男性较女性更为理性,女性在应对困难或者是挫折面前会感性化,亦或是依据性情来看待问题,而男性则会理性看待问题,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方式去应对。大三年级和大四年级抗逆力较高,分析其原因,大三及大四的学生相较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受到更为长时间的逻辑思维培养,拥有更多的阅历和经验,能够多去思考多去解决现状,且面临的择业压力、考研压力也更多,他们的受挫力越强,所以在抗逆力上就表现得比大一大二学生更为顽强。大二是四个年级中抗逆力最差的年级,分析其原因,学习了一些医学相关知识,相较于大一对于职业有了一定了解,但又没有像大三大四那样了解得更全面、更丰富,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忧虑和思考,在抗逆力表现上较差。城市医学生抗逆力得分高于城镇和农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8],相较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医学上,他们可能获得较多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表现出较高抗逆力的心理能量[10]。
4.3. 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的职业表现对医学生抗逆力有促进作用
有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的医学生抗逆力得分高,分析认为可能此类人群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具备接触更多、了解更多医学信息的一定优势,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可能能够发挥一定的信息优势,做出相对较好的心理应对,具有良好的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他们的家人或朋友为他们在逆境中做了榜样,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相较于其他人群更易被激发,因此在面对逆境时更渴望去积极的行动,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使得他们的抗逆力较好。
4.4. 童年不良经历对医学生抗逆力有消极影响
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少的学生抗逆力高于经历数量多的医学生,这与宋广文等[11]的研究一致。本研究认为,童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良事件的经历会导致个体成长过程中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抑郁、压抑等负面情绪,长期沉浸在此类情绪中会致使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在抗逆力上就表现为较差的情况。另外,从成长环境中看,单亲家庭医学生抗逆力得分低,这与同雪莉[12]的研究一致,分析认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够稳固,成员之间极易产生断裂或疏离,个体家庭关系不和睦,单亲儿童人格不完整等致使个体在逆境中更易选择消极的应对方式,抗逆力也就越差。
4.5. 与父母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影响医学生抗逆力
本研究发现,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与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医学生抗逆力的重要因素,这与以往部分研究结果相符[13] [14]。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医学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与安全感,在面对学业压力、职业困惑时,父母的理解、鼓励有助于医学生积极应对,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抗逆力。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关键,老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上给予指导,其认可、信任与积极反馈能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在遇到困难时,老师及时的帮助与引导可助力医学生克服挫折。这提示学校与家庭应重视构建良好的亲子与师生关系,学校可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沟通能力,家庭要注重情感交流,共同为医学生营造积极支持的环境,促进其抗逆力发展。
5. 结论
医学生抗逆力整体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生源地、家人或亲戚或朋友等在医疗系统工作、童年不良事件经历数量等都对医学生的抗逆力状况有影响。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家庭亲子关系对医学生抗逆力的影响较大,原生家庭、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好、童年经历不良事件少的医学生抗逆力分数更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城市医学生、党员或者学生干部、与老师关系好的医学生抗逆力分数较高。可以认为医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眼界的开阔、应对方式的多元化都有利于其抗逆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2410929058);湖北医药学院2024年度教学研究项目(2024039);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5010532133/2025010582298)。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