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之际,中餐凭借丰饶饮食文化及别样风味挺进世界,但菜名翻译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以及语言逻辑的差异,不时出现信息疏漏或错认,外国食客理解写意性菜名里的文化隐喻与历史典故存在困难,写实性菜名若被直译,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而依托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审视,有助于探索有效的中餐菜名英文翻译途径,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及信息传达难题,推进中餐文化在国际境遇中高效传播。
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其核心是翻译应追求源语与目标语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文字表面的机械对应。奈达认为,翻译需要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即“等效反应”。该理论强调,当意义与文化无法兼顾时,可舍弃形式对等,通过调整表达再现原文语义与文化,如将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译为“白如蘑菇”以适配中国南方文化;若形式调整仍不足,可采用“重创”技巧,以目标语阐述源语深层内涵。其理论突破了“直译”“意译”的传统争端,以读者反应为评价核心,但也因文化差异和读者个体差异,存在反应对等难以完全实现、适用文本受限等局限。
3. 中西菜名文化的不同
3.1. 中餐菜名的特点
中餐菜名蕴含深厚饮食文化与别样魅力,在构成与语言文化范畴凸显明显特质,受菜系多元化、文化内涵牵引,命名的方式种类繁多,如“清蒸桂鱼”遵照主料跟烹调途径;“香辣排骨”基于主料与口感,直接呈现菜品核心要点;也能掺入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好似与创始人以及文化掌故相关的菜名,靠名称传达文化意蕴,引人遐想[1]。
从语言文化这一角度出发,语音在乎韵律呈现,菜名的字数跨度从2字到10字,四字与五字的菜名占比呈现高值,贴合汉语韵律的美妙特性,易于领悟牢记,若提及“北京烤鸭”等典型的四字菜肴名称,语义分为写实、写意两种,写实菜名把原料、口味等如实披露,写意菜名凭借菜名传情达志,托载审美境界与理想期望,如凭借谐音寄寓美好吉祥的菜名,大量采用比喻、夸张之类修辞,促使菜名兼具文化气息与艺术格调,成为饮食文化传播别具一格的符号。
3.2. 西餐菜名的特点
西餐菜名有着鲜明且独特的风格,客观写实性是其突出特征。与中餐菜名常蕴含丰富文化意象不同,西餐菜名多以原料、烹饪方式或产地直接命名,像“Beef Steak”(牛排),简单清晰,让人一眼知晓核心食材;“French Onion Soup”(法式洋葱汤),点明产地与主要原料,信息直观。在命名逻辑上,西餐菜名遵循标准化模式,以“主料 + 配料 + 烹饪方式 + 风味”构建,如“Grilled Salmon with Lemon Sauce”(柠檬酱烤鲑鱼),各要素有序排列,精准传达菜品制作关键,较少融入文化隐喻,更注重对菜品本身制作信息的呈现,方便食客快速理解菜品构成。同时,西餐菜名有地域品牌化倾向,强调产地特色,借产地为菜品背书,凸显食材来源的权威性,如“Burgundy Wine Sauce”(勃艮第葡萄酒酱),依托勃艮第在红酒领域的声名,暗示酱料品质;“New York Cheesecake”(纽约芝士蛋糕),借纽约这一地域,传递独特风味底蕴,助力菜品在市场中树立独特形象[2]。
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实效性提升策略
4.1. 写实性菜名的翻译
4.1.1. 体现原料的菜名
在中餐菜名中,有一类着重体现原料的菜名,这类菜名是对菜品基本构成的直观呈现。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翻译此类菜名时,直接译出原料是基础操作,这能够确保将菜品的核心构成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让他们对菜品主要食材有清晰认知。如“西红柿炒鸡蛋”,“Stir-fried Tomato and Egg”直接将原料“西红柿(Tomato)”和“鸡蛋(Egg)”译出,同时用“Stir-fried”表明了这道菜的烹饪方式是“炒制”,简洁明了地传达了菜品的关键信息[3]。“豆角沙蟹汁”这道菜译为“Green Bean with Crab Sauce”,其中“green bean”是食材豆角,“crab sauce”指食材沙蟹汁,直接体现原料的菜品。再如“青椒肉丝”译为“Shredded Pork with Green Peppers”,其主要食材为猪肉(pork),青椒(green peppers),这种英译方式使译语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这道菜的基本食材。
4.1.2. 体现人名/地名与原料的菜名
中餐里有不少菜名融合了人名或地名与原料,这些菜名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或地域特色,是中餐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此类菜名的策略是采用人名/地名音译 + 原料直译,必要时加注释说明文化背景[4]。
音译人名或地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菜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标识,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符号。例如“东坡肉”译为“Dongpo Pork”,“东坡”音译为“Dongpo”,人名的拼音形式能够引发译语读者的好奇心,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菜肴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Pork”这道菜的主要食材为猪肉,因此菜名英译简单明了。再如:以“麻婆豆腐”为例,这道菜可以直接音译为“Mapo Tofu”,保留了麻婆“Mapo”人名的拼音,体现出这道菜名的文化独特性,也让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元素得以保留。“荔浦芋扣肉”属于“地标性”菜肴,译为“Lipu Taro Braised Porkbelly”,这道菜食材取自于广西荔浦地区,荔浦所产的芋头粉糯无渣,质地绵密,久蒸不散,入口即化而闻名,故取名为“荔浦芋扣肉”。
对于“北京烤鸭”,“Beijing”音译保留了这道名菜的地域特色,“Roast Duck”直白地说明了原料是鸭子以及采用的是烤制的烹饪方式。作为国际通用译法,它已经被广泛接受,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让外国友人知道了这道来自北京的特色美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北京这座城市在美食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成为中国地域美食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菜名的翻译,实现了文化与信息的双重传递[5]。
4.1.3. 体现原料与烹饪方式的菜名
在中餐丰富的菜品体系中,体现原料与烹饪方式的菜名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类菜名明确展示了菜品的两大关键要素,即使用的食材和采用的烹饪手段。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翻译时采用“烹饪方式 + 原料 + (配料/风味)”的结构,并使用国际通用烹饪术语,是准确传达菜品信息的有效方式。
国际通用烹饪术语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规范性,使用它们能够跨越语言障碍,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能快速理解菜品的制作方法。比如“红烧狮子头”翻译为“Braised Meatballs in Brown Sauce”,“Braised”是国际上常用的表示“红烧、炖煮”的烹饪术语,“Meatballs”则将“狮子头”意译为“肉丸”,这是因为“狮子头”对于外国友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意译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菜品的形态和原料。“in Brown Sauce”进一步说明了这道菜的风味特点,即带有红烧的酱汁风味。再如:“爆炒腰花”译为“Stir-Fried Pork Kidney”,“爆炒”(Stir-Fried)是烹饪方式,“腰花”是原料。再如“螺蛳鸭脚煲”译为“Brasied Duck Feet with River Snail”,“braise”意为“焖、炖”,指的是“烹饪方法”,“duck feet”与“river snail”。
指的是食材“鸭脚”与“螺蛳”。这类菜名则完美地诠释了原料与烹饪方式相结合的翻译方式。
4.1.4. 体现原料与风味的菜名
在中餐菜名里,体现原料与风味的菜名能够迅速勾起食客的味觉联想,展现出菜品独特的口感魅力。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翻译此类菜名的策略是采用原料 + 风味形容词,或补充酱料名称,以此来精准传达菜品的味觉信息[6]。
风味是中餐的灵魂之一,不同的风味组合造就了中餐丰富多样的口感体验。使用风味形容词,如“spicy (辣的)”“sweet (甜的)”“sour (酸的)”等,能够直接、简洁地向译语读者传达菜品的口味特点。以“糖醋排骨”为例,“Sweet and Sour Spare Ribs”将“糖醋”这一独特的风味直接用“Sweet and Sour”来表达,“Spare Ribs”则明确了原料是排骨,译语读者一看便知这是一道具有酸甜口味的排骨菜品,能够快速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偏好。
“香酥禾花鱼”译为“Crispy Rice Flower Fish”,则从口感、风味上体现出这道菜的独特之处。“香酥”译为“crispy”,“禾花鱼”则尊重这道菜的食材取材特点,英译为“Rice Flower Fish”吃稻花长大的鱼,实则有趣且不失真。
对于“麻辣香锅”翻译为“Spicy Hot Pot”,这里以“Hot Pot”对应“香锅”,虽然在形式上与传统意义上的火锅有所不同,但在国际上“Hot Pot”具有较高的认知度,能够让外国友人对这道菜的大致形态和用餐方式有一定概念。“Spicy”突出了其麻辣的风味特点,使译语读者能够在看到菜名时,就对这道菜的辣味冲击有所预期,从而在选择菜品时能够基于对风味的了解做出合适的决策,也有助于中餐的风味特色在国际传播中得到更准确的呈现。
4.2. 写意性菜名的翻译
写意性中餐菜名常依托历史典故、文化隐喻或艺术意象命名,如“佛跳墙”“龙凤呈祥”等,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文化内涵与情感寓意,而非单纯陈述食材。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此类菜名翻译需以“拆解文化意象、保留核心信息”为原则,采用“意译为主 + 注释辅助”的策略,在译语中实现文化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双重对等。
翻译时,首先需解构源语中的文化符号,将抽象意象转化为译语读者可理解的具象表达。例如“龙凤呈祥”中,“龙”“凤”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祥瑞,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引发认知偏差,故以“鸡 + 虾”直译原料,用“Auspicious Sauce”传递吉祥寓意,既避免文化误解,又保留祝福内涵。对于“踏雪寻梅”这类视觉意象型菜名,需将“踏雪”意译为“糖霜”(Sugar Frosting),“寻梅”点明“红梅果脯”(Red plum fruit preserves),通过食材与形态的具象化描述,还原菜品的视觉美感。
同时,针对“佛跳墙”这类文化典故菜名,需在音译典故(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的基础上,以注释补充原料(Stew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Other Delicacies),既保留文化符号的独特性,又实现了“文化传递”与“信息准确”的平衡,使译语读者在理解菜品本质的同时,得以窥见中餐文化的深层韵味[7]。
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餐菜名英译策略实效性提升价值
5.1. 促进跨文化饮食交流
在跨文化餐饮互动交流期间,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及语言逻辑呈现本质不同,对菜名进行直译,易引起认知偏差,甚至会带来文化误解后果,基于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以“信息等效”为关键,把菜名里原料、烹饪方式等核心信息转变为译语读者熟知的表达模式。该种翻译逻辑让外国食客不必依仗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菜名可迅速知晓菜品食材构成,以及风味特点,大幅缩减点餐时间,提升中餐于国际餐饮场景的可接纳度,增强跨文化饮食交流的实质效果[8]。
5.2. 保留中餐文化内涵
按照功能对等理论开展的英译策略并非简单追求信息传递,更聚焦语言转换当中留存中餐文化的独特性,面对蕴含历史典故与民俗寓意的菜品之名,“音译 + 注释”的模式凭借拼音维持文化符号的原生本色,还可借注释增添背景资讯,搭建“文化符号–语义解读”的双层传递体系。该策略避免了直译导致的文化意象流失现象,也处理了意译也许产生的语义偏离情形,促使“贵妃鸡”“叫花鸡”等菜名在译文中维持名称的文化辨识度,又依靠注释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掌故或民俗惯例。当译语读者依靠菜名接触到“贵妃”“叫花”等文化元素的瞬间,将获得味觉上的感受,成为领悟中国文化的桥梁,完成饮食文化传播跟语言翻译深度互融[9]。
6. 结论
文章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构建了中餐菜名英译策略体系,证实其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保留文化内涵与推动标准化方面的价值。未来,可进一步结合数字化传播趋势,探索菜名翻译与多模态呈现的融合路径,增强传播效果;同时深化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助力中餐文化在全球饮食领域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
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烹饪英语的跨文化传播探索WYJZW-202514817GX,教育部2025年度职业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