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语境下,动画电影成为文化传播与价值观输出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功夫熊猫》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动画电影展开对比研究,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发现,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功夫熊猫》通过阿宝的个人奋斗彰显自我价值,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借哪吒与家庭、社会的和解凸显集体责任;权力距离层面,前者呈现相对平等的师徒关系,后者则体现传统父权与权威的影响力;在不确定性规避方面,二者分别展现出对命运的开放态度与抗争妥协并存的复杂观念。两部作品以独特的叙事策略诠释文化基因,既折射出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叙事逻辑上的深层分歧,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转译与融合的多元可能,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影视文本范例。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imated films have become important vehicles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value transmission. Using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animated films Kung Fu Panda and Ne Zha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in the dimension of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Kung Fu Panda highlight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protagonist Po’s personal struggles, while Ne Zha emphasizes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through Ne Zha’s reconciliation with family and society. In terms of power distance, the former presents relatively egalitarian mentor-apprentice relationships, whereas the latter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atriarchy and authority. Regarding uncertainty avoidance, the two films respectively demonstrate an open attitude toward destiny and a complex coexistence of 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toward fate. Through unique narrative strategies, both works interpret cultural genes, reflecting profound differences in values and narrative logic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while also revealing the diverse possibilitie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is provides a vivid cinematic case study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文化产业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叙事魅力,成为跨文化传播与价值观对话的重要媒介。据Box Office Mojo数据显示,好莱坞巨制《功夫熊猫》将中国功夫、道教哲学等东方元素融入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在全球市场斩获超6亿美元票房,展现了东方文化符号的西方化重构;而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表明,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后称《哪吒》)以颠覆性的神话改编与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诠释,创造了50.35亿元的国内票房奇迹,引发对本土文化认同的深刻共鸣。这两部作品虽同属动画类型,却因文化基因的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逻辑与价值内核。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视角,为剖析不同文化间的深层差异提供了系统框架。本研究以此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比《功夫熊猫》与《哪吒》的角色塑造、叙事结构与价值表达,试图揭示中西文化在个体与集体关系、权威认知、命运观念等层面的分野,进而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转译与价值传播的多元路径。
2. 文献综述
霍夫斯泰德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 1980),为解析不同文化间的深层差异提供了系统框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验证[1]。在国际学术领域,该理论的应用呈现多元化趋势。Christie (2003)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印度、韩国与美国企业领导者的道德态度差异,揭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及权力距离感对领导风格的显著影响[2];Merkin (2006)基于六个国家的样本数据,证实了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在文化多样性形成中的关键作用[3];Lam (2007)则发现,在个人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得分较高的消费者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品牌忠诚度[4]。John Crotts (2019)通过对不同地区游客的调研,进一步验证了个人主义与自我放纵维度对旅游满意度的正向影响,为跨文化服务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5]。在国内学术研究中,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同样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几十年来,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苏航(2017)深入探讨了文化维度理论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实践价值,强调其对商务谈判、外交沟通及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6];林鑫(2018)从六个文化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为跨文化营销策略优化提供了参考[7];王欣芳(2019)进一步论证了文化维度理论与跨文化传播理论融合的可行性,拓展了理论应用边界[8];蒋晓萍和张嘉洛(2020)聚焦长期导向维度,结合儒家文化传统,对普世价值体系下的文化思想重构展开探讨[9];康健秋和禹娜(2021)则通过分析中国社会文化与教育观念的关联,揭示了文化维度理论在解释教育实践差异中的独特视角[10]。
针对中西影视背后的文化差异研究,孟雨蒙(2014)用文化维度理论去分析中国和美国的达人秀的文化差异[11];岳尹妮(2020)通过两部电视剧探究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12];葛晓平、殷俊(2023)分析出《哪吒》里中国文化对风险的中庸应对[13]。尽管现有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系统应用于中西电影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仍相对匮乏。因此,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功夫熊猫》与《哪吒》携带的文化内涵。
3. 文化理论维度视角下两部电影的文化差异
霍夫斯泰德(2019)文化维度理论涵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自身放纵与约束等六个维度[14]。然而,在对《功夫熊猫》与《哪吒》的分析中发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这三个维度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差异最为显著且具有代表性。因此,本部分将聚焦这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两部作品背后的文化分野与价值取向。
3.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社会成员对个人与集体关系认知的核心指标。在《功夫熊猫》中,主角阿宝从面馆学徒到“神龙大侠”的成长历程,深刻诠释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影片通过“预言”这一叙事线索,赋予阿宝突破社会阶层限制的合法性,但核心仍在于其个人意志与不懈奋斗。面对强敌太郎,阿宝拒绝依赖他人力量,凭借自身对功夫的顿悟与坚持战胜对手,强调“相信自己就是英雄”,这种叙事逻辑与美国文化中对个人自由、自我实现的推崇高度契合。
反观《哪吒》,哪吒虽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展现反抗精神,但其最终选择以牺牲自我拯救陈塘关百姓,完成从“魔”到“人”的身份蜕变。影片中,哪吒与父母、师父、敖丙的关系构成关键叙事脉络——李靖夫妇以命换命的父爱、殷夫人的温情陪伴、太乙真人的谆谆教导,均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哪吒对集体责任的认同。这种叙事差异本质上源于中西文化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的不同认知,西方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独立性与自主性,而中国集体主义则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内嵌于家庭、社会的共同体框架之中。
3.2. 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2019)在其文化维度理论中明确界定,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机构与组织体系内,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均现象的预期与接受程度”[14]。
《功夫熊猫》中的师徒关系呈现出显著的低权力距离特征。乌龟大师、浣熊师傅虽作为智慧与权威的象征,但与弟子间的互动充满幽默与平等色彩。例如,阿宝以“吃货”特质消解了传统武侠叙事中森严的师徒界限;师傅们更似引导者而非命令者,甚至在危机时刻需仰赖阿宝的独特天赋来扭转战局。这种弱化层级权威的叙事模式,折射出西方文化对平等主义价值的深刻认同。
相较之下,《哪吒》则深刻体现了高权力距离社会的伦理结构。李靖作为陈塘关总兵与父亲的双重身份,以严厉管教和牺牲式父爱构建起绝对权威,其“斩妖除魔”的命令与“用自己性命换哪吒平安”的抉择,均强化了父权与君权的双重统治;而哪吒从最初对父亲的反抗,到最终理解并接受其权威,展现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父为子纲”的伦理规范。即便太乙真人作为哪吒的师父,也因未能恪守“天命”而遭受惩罚,这也凸显了等级秩序与责任归属的紧密关联。
3.3. 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2019)把不确定性规避定义为:某种文化中的成员在面对不确定或未知情况时感受到的威胁的程度[14]。
《功夫熊猫》对“命运”的诠释,鲜明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等不确定性规避倾向下的包容特质。影片中,“神龙大侠”的预言虽具宿命色彩,却实则成为激发阿宝自我探索的催化剂。乌龟大师的名言“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谜团,今天是礼物”,凝练地传递了立足当下、拥抱不确定性的价值观。尤为关键的是,阿宝最终打破“预言必须由武术高手实现”的宿命论桎梏,彰显了西方文化对个体能动性突破既定轨迹的乐观信念。
反观《哪吒》,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口号背后,暗含的是对“天道”规则的复杂态度。哪吒虽通过自我觉醒赢得世人理解,其魔丸宿命的代价,也就是承受天劫却不可豁免;敖丙肩负龙族复兴重担,却因命运拨弄被迫与挚友反目。这种叙事既高扬了“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亦隐含着对不可抗力的敬畏与妥协。太乙真人作为天命执行者,其“顺应天道收徒”与“护徒违抗天命”的矛盾行为生动折射出中国文化在高不确定性规避语境下,抗争与妥协辩证统一的文化心理写照。
4. 结语
本研究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比《功夫熊猫》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动画电影,系统揭示了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维度的深层差异。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功夫熊猫》借阿宝的自我实现彰显西方对个体能动性的推崇,而《哪吒》则以“剔骨还父”的悲壮叙事完成对集体责任的归附;权力距离层面,前者以幽默化师徒关系消解权威层级,后者则通过父权与天命的双重结构强化传统权威的不可撼动性;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中,阿宝对宿命的开放式接纳与哪吒“抗命”背后的妥协底色,折射出中西文化对未知威胁的根本性认知差异。未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化,动画电影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将继续在差异与融合中推动全球文化的多元共生,为文化研究提供持续的探索空间。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毋庸置疑,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虽提供了系统分析框架,但该理论基于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研究,在解释个体作品时可能存在“宏观理论微观应用”的适配问题,难以完全覆盖电影叙事中复杂的文化细节;第二,研究仅选取两部动画电影作为案例,样本数量有限,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三,对文化维度的探讨主要聚焦于文本分析,论证形式可能较单一。
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向拓展:一是结合其他文化理论或框架,对中西动画电影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二是扩大样本范围,对比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增强结论的普适性;三是通过问卷、访谈等实证方法,探究观众对不同文化叙事的认知与接受差异,为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