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无意间打扰他人或给他人造成不便。在这种情况下,道歉便成为表达内心愧疚与歉意的重要方式。通过道歉,人们既能够补偿对方,也能缓解自身的不安情绪,从而维护双方的人际关系。作为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歉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道歉应答言语行为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当道歉方向受歉方表达歉意后,受歉方所做出的回应行为。这种回应可能表现为接受道歉、拒绝道歉,或是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作为社交互动的重要环节,道歉应答言语行为对人际关系的调节起着关键作用[1]。
2. 中国研究现状
中国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1世纪,国内才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目前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二是跨文化对比视角下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三是汉语道歉言语行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道歉应答言语行为方面,现有研究则主要聚焦于汉语母语者的应答模式。基于此,本文在道歉言语行为研究方面将重点探讨两个维度:现代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特征分析,以及中韩跨文化对比视角下的道歉行为差异研究。
2.1. 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
在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苏悦(2022)、柴元(2022)和李青纯(2020)等学者分别采用了教材分析、网络聊天记录、问卷调查及影视剧作品等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苏悦在《汉语口语教材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2022) [2]中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在道歉言语行为的整体概念框架下,通过对三套汉语口语教材中的道歉语料进行分析,系统考察了教材中道歉言语行为的运用特征,从而深化了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认知理解。
柴元的《大学生网络道歉言语行为研究》(2022) [3]聚焦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歉行为,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自然语料和问卷调查数据,不仅区分了该群体网络道歉的策略类型,还归纳了相关影响因素,最终总结出大学生网络道歉行为的典型特征。
李青纯的《现代汉语道歉话语语用策略研究》(2020) [4]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影视剧语料,对道歉话语进行了系统分类与概括。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现代汉语道歉话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还为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对改善人际关系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汉语道歉的制约因素研究方面,现有成果多集中于性别、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势等因素,而对年龄、职业、性格、情绪、时间、场合,特别是冒犯行为的类型与程度等多元因素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2.2. 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对中外道歉语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不同语言间道歉表达手段、策略差异及其文化成因。代表性研究包括张安(2023)、黎维维(2021)和权珠姬(2016)等学者的工作。
张安在《跨文化交际下中日道歉语的比较研究》(2023) [5]中,通过系统对比汉语和日语道歉语的表达特征,揭示了两种语言在道歉策略上的异同,并从文化维度阐释了差异成因。该研究最终提出了提升中日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使用效能的实践策略。
黎维维的《汉英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2021) [6]选取中美家庭情景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语料,重点考察非正式场合中汉英道歉言语行为在表现形式与交际功能上的差异。研究结合社会关系和交际情境因素,深入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开发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道歉语教学设计方案。
权珠姬的《中韩道歉言语行为对比研究》(2016) [7]以文学作品、影视资料及公开演讲等真实语料为基础,系统对比了中韩道歉言语行为的语言表现形式。研究不仅归纳了两国在道歉策略上的共性与差异,更从文化深层剖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
目前,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研究语种分布不均。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汉语与英语等语言的对比,而汉语与韩语道歉行为的系统对比研究仍显不足,存在显著的研究空白。
2.3. 关于道歉应答言语行为的研究
中国学界关于道歉应答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匮乏,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代表性学者包括苏悦(2022)、关英明(2016)和张婧(2016)等。
苏悦在《汉语口语教材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2022)中,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选取三种汉语口语教材作为研究样本,创新性地从道歉方与受歉方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具体语用环境,系统分析了教材中道歉言语行为的呈现特征,并据此为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英明在《当代大学生致歉认知心理的调查与分析》(2016) [8]中,聚焦受歉方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大学生群体对道歉行为的认知特点,具体分析了其接受道歉时的九个关键关注点及拒绝道歉的影响因素,为理解受歉方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张婧在《汉语道歉回应语的策略特点分析》(2016) [9]中,以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归纳了汉语道歉回应的策略特征,为建立科学的道歉回应分类模型奠定了基础。在《基于甘肃省90后在校大学生汉语道歉回应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2016) [10]中,进一步探讨了性别因素对道歉回应策略的影响,不仅更新了现有的策略模式,还为提升人际沟通效果提供了实践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关于道歉应答行为的对比研究多集中于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而专门针对汉韩道歉应答行为的系统对比研究尚属空白。
3. 韩国研究现状
在韩国学术界,道歉言语行为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相关研究已拓展至多个学科领域。然而,相较于道歉言语行为本身的研究,针对道歉应答言语行为的研究则相对匮乏。韩国学者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向:一是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二是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三是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对外教学研究。
而在道歉应答言语行为方面,现有研究则主要集中于跨文化对比视角。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在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研究范畴内,将重点聚焦于以下两个维度: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本体特征分析,以及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3.1. 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研究
韩国学界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基础性研究主要聚焦三大领域:道歉言语行为的定义界定、策略分类体系构建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代表性学者包括郑美京(2018)、徐秀伯(2016)和朴英勋(2012)等。
郑美京(2018) [11]基于世宗口语语料库的实证分析,系统考察了发话伴随力指示设置、潜在构成要素、强化词及社会变量等因素对道歉策略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韩语道歉行为中“责任承认”和“事由说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策略类型。
徐秀伯在《韩语“道歉”言语行为研究》(2016) [12]中,以情景喜剧《搞笑一家人》为语料,重点分析了李成范角色采用的“完全公开策略”。该研究通过显性道歉对话的实例分析,建立了新的道歉行为分类体系。需特别说明的是,“完全公开策略”作为分类标准之一,特指与显性道歉共现的特定道歉行为模式。
朴英勋(2012) [13]的奠基性研究将道歉行为划分为直接型与间接型两大类别。其谈话分析表明:在演讲型、传达型语境中,“条件承诺”是主导策略;而在咨询型、日常型和亲密型语境中,则更多采用“纯粹道歉”、“理由陈述”和“补偿提议”等策略。
相较于汉语学界常以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韩语道歉行为研究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整体研究成果数量有限。二是缺乏以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的专题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在韩国学界尚属空白。
3.2. 关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与中文和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不同,中韩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在数量上相对有限。然而韩国学界关于中韩道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却较为丰富,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包括金素妍(2022)、李美贤(2021)和朱时春(2021)等学者的工作。
金素妍在《韩语道歉言语行为教育研究》(2022) [14]中,通过系统分析中韩两国在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深入探讨了具有韩国特色的“礼貌–恭顺”型道歉表达与汉语道歉表达的差异特征。该研究旨在帮助中国学习者掌握更自然得体的韩语道歉方式。
李美贤的《道歉言语行为教育研究》(2021) [15]创新性地将汉语母语者、韩语母语者及中国韩语学习者三组人群纳入对比框架,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通过标准化研究流程,实证考察了中国学习者的母语迁移现象在道歉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朱时春的《中国韩语学习者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2021) [16]采用话语补全测试法,从三个维度系统比较了三类人群的道歉策略差异:直接道歉策略的使用特征,间接道歉策略的运用方式和附加表达的选用倾向。同时,研究还结合社会语言学变量(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冒犯程度),深入分析了各群体道歉策略的选择规律。
从整体研究趋势来看,韩语道歉行为的对比研究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虽然中韩对比研究数量可观,但韩英对比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中韩道歉行为的系统对比研究直到近年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3.3. 关于道歉应答言语行为的研究
韩国关于道歉应答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大研究对象展开:韩语教材、韩国本土人群以及韩语学习者群体。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韩国人与韩语学习者在道歉应答策略方面的对比分析,代表性学者包括全恩姬(2023)、赵河珍(2022)和翟芳远(2021)等。
全恩姬在《韩语学习者在道歉应答言语行为中出现的活用性问题研究》(2023) [17]中,以俄语背景的中高级韩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在道歉应答对话中出现的语言活用性问题及其成因。该研究指出,通过预判和改善这些活用性问题,可有效降低由此引发的交际障碍,从而显著提升学习者的实际交际能力。
赵河珍的《韩语母语者和越南韩语学习者的“道歉–道歉应答”对话比较研究》(2022) [18]采用对比分析法,深入探讨了韩语母语者与越南学习者在对话结构构建和策略运用方面的差异性特征,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翟芳远的《韩语教材中的道歉言语行为及应答言语行为分析研究》(2021) [19]通过对40本大学统编教材的系统考察,发现教材中“不满表达”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基于此发现,研究提出了包含具体情境和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并进一步确立了韩语道歉及应答行为的教育目标体系。
韩国关于道歉应答行为的研究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目前仅见上述几项主要研究。二是涉及中文对比的研究更为匮乏,目前仅有一篇相关文献。
4.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中韩两国在道歉及应答言语行为领域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在中韩对比研究方面,目前尚缺乏基于电视剧剧本语料的系统性研究:既未系统收集中韩电视剧中的道歉及应答对话语料,也未能深入分析两国在道歉策略与应答策略上的使用频率差异及其深层成因。这一研究空白亟待学界关注和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