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哈萨克语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into Kazakh
摘要: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多以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展现行文趣味。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有裨益。前期学者对《西游记》的研究焦点发散、形式多样,但对其哈萨克语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研究甚少;同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精度是译文水准和语义内涵的重要体现。鉴于此,本文以《西游记》哈译本(2012)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种类及其翻译方法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名著译本的相似词类翻译提供一种参考范式。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a. As the first long-form supernatural novel in ancient China, Journey to the West is highly romantic and often uses rich culture-loaded words to display the charm of the text. The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Previous scholars’ research on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been diverse in focus and form,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on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its Kazakh translation. Meanwhile, the translation accuracy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Kazakh transl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201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typ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text and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reference model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imilar word categories in other classic novel translations.
文章引用:何欢. 《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哈萨克语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208-21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69

1. 引言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撰写的“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1],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奇幻色彩十足。《西游记》文采荟萃,哲理丰富,语言生动,使用了丰富的民间古口语,同时又具有文雅的文学语言,吸引了大批读者。《西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体现。《西游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载体,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体现,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翻译这些文化载体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语言在字面上进行对等的翻译,它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认识和认知。译者必须对源语、目的语背后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传达出译文过程中的原意和文化韵味,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领略到蕴藏在《西游记》中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哈萨克语与汉语这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几乎没有完全对应的文化负载词,这使得译者的翻译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因此,笔者将深入探讨《西游记》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期待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熊兵(2014: pp. 82-88)指出翻译策略分为异化和归化两类,其中,异化是指翻译时尽量保留源语特征,归化是指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特征靠拢[2]。廖七一(2000)曾指出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3]学界内关于《西游记》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大多是关于其英译研究,例如陶晨萍(2024)的《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华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西游记〉英译本中的“玄”字为例》[4]一文,该文为本文提供了部分评析与翻译策略的参考,但关于《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哈译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2012年阿布都达别克·阿克西塔依将《西游记》进行哈萨克语翻译并于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阿布都达别克·阿克西塔依作为以哈萨克语为母语的译者,在了解汉族文化及哈萨克族文化的情况下翻译《西游记》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他采取了“异化 + 归化”的翻译策略还运用了省译法等翻译技巧。本文将以此版本的《西游记》哈译本为例对其文化负载词的哈萨克语翻译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译作翻译提供有效借鉴的同时,推动哈萨克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发展及其学习者语言习得研究。

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其翻译策略

尤金·奈达(2001)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及社会文化负载词[5],本文将采用此分类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深入探讨每一类文化负载词在《西游记》哈译本中的具体翻译体现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分析,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以及这些翻译策略对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作的影响。

生态文化负载词特指那些蕴含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词汇或习语,它们承载着关于自然景观、动植物种类、生态保护措施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等丰富信息。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态度,而且也体现了特定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某些地区特有的植物名称,不仅代表了一种植物,还可能蕴含着该地区人民对这种植物的利用方式、生长环境以及它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多方面的信息。

物质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在某种文化背景下,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词和词组,比如饮食习惯、服饰风格、建筑特点、工具和日用品等,物质文化负载词能反映出人类是如何通过物质文化来满足生活需求,而且物质文化负载词能反映该社会的经济活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等方面。比如不同地区具有特色的美食,不同的美食中也蕴含着食材、烹饪技术和该地区的历史、习俗和人们对于食物的特殊情感和记忆,服饰风格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对于色彩、图案和材质的偏好,这些偏好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身份标签等。

宗教文化负载词涉及特定文化背景下与宗教信仰、仪式活动、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等相关的词汇或成语,既传达了宗教教义和信仰体系的核心内容,又揭示了宗教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个人行为和文化价值观念。例如,宗教节日的名称和庆祝方式,不仅体现了宗教教义中的重要事件和信仰实践,还可能反映出宗教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作用。宗教仪式所用的特定物品和动作,往往包含着与信众信仰体验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的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语言文化负载词则集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包括方言、俚语、谚语、成语等,在体现语言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揭示出语言与文化身份的深刻联系、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语言元素既有语言的多样性,又有语言的丰富性。比如,方言的使用既体现了地理区域的划分,也可能包含着该区域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居民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内容。俚语俗语往往是文化智慧的结晶,凝练而生动地传递着具体文化总结生活经验、展望未来的理念。

社会文化负载词涵盖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与社会结构、人际交往、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等相关的词语或成语,这些词语和成语既记录了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又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意义。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相关习俗,不仅表现了文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庆祝,而且对于家庭、社区、国家身份的强化,也可能包含在其中,这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社会对于尊重、和谐、秩序的追求,以及社会成员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这些追求,往往就是礼仪习俗中的各种礼仪和礼仪。

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以“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为主,采取直译、音译、音译加注及意译、仿译等翻译方法将源语中的隐喻及意义翻译准确,使目的语读者在不脱离自身语言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理解源语文化背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语言结构的差异及文化词汇的空缺[6]。译者需结合自身的理解对原文进行解析,阐明其中的文化背景信息并对其进行补充,以便于目的语读者把握文章文化内涵。此外,也可以采用目的语句中文化意象相似的表述来转化,保证文化意义的有效传递。对于一些特定历史背景或地域特征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脚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哈萨克族本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文化内涵还存在一些认知缺陷。因此,译者应灵活地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根据哈萨克语在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认知,在让哈萨克语读者产生共鸣的同时,也能理解文化负载词中的独特内涵。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翻译方法。

3. 案例分析

本文在《西游记》中选取了25个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并在译本中找出了对应的哈萨克语翻译,如表1所示:

Table 1. Partial list of culture-loaded term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1. 《西游记》文化负载词局部列举

生态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

花果山

mjwalə taw

珠宫贝阙

saraj

太白金星

qarw ʤuldəzə

撒诈捣虚

øtirikʃi ældæmkøs

五钱

bes særi (五两)

水帘洞

sw perdeli yŋgir

瑶台

bjik munbar

旁门

tarmaq

七十二变

ʤetpəs eki qubələsə

三年不上门,是亲不当亲。

yʃ ʤəl esik aʃpasaŋ, øz twəsəŋ ʤat bolar

灵台方寸山

ljntaj faŋsun tawə

如意金箍棒

kjeli altən kursawlə kyrzi

sjqər

筋斗云

bult toŋqalaŋ ædisi

龙车凤辇

qasijetti mapa

福陵山

fwljŋʃan tawə

九齿钉耙

toʁəz tisti tərmam

化缘

awʤal qəlarləq tilew

榔槺

ʤarajtən emes

门当户对

øziŋe lajəqtə

通天河

tuŋtjan darjasə

芭蕉扇

banan ʤelpwiʃ

观音菩萨

bodjsatva

纥刺星

ʤarmasəp aldə

随乡入乡

bærin dʒejmin ʁoj

经研究,《西游记》及其哈译本中存在着各类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其使用的翻译策略也各有不同,生态文化负载词常使用“异化 + 归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 + 意译”翻译方法;物质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在法器翻译时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中的直译法;宗教文化负载词主要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和换译法;语言文化负载词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在技能名称翻译时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中的直译法;社会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在上表的研究中可发现译者在翻译部分文化负载词时出现不严谨、未达到信达雅的情况,后文将指出。

除上表外,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有兼类负载词,即一个文化负载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如“水帘洞洞天”sw perdeli peri yŋgiri既是生态负载词也是宗教负载词;“弟子起手。”ʃækirtiŋizdiŋ sælemin qabəl alʁajsəz.既是社会文化负载词也是宗教负载词。此类负载词为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章,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

() 生态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反映特定地区气候特点、自然以及地理环境的词汇或习语。生态文化负载词通常与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的体现。这类词汇往往反映了某一文化群体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利用和改造过程。它们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翻译时,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和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例1:灵台方寸山

译文:ljntaj faŋsun tawə

分析:灵台方寸山是一个地名,灵台、方寸都指“心”,如果将灵台方寸直译为心的话,译文就失去了原文所有的浪漫意境,限制哈萨克语读者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基于此,译者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中“音译 + 直译”的翻译方法,将灵台方寸音译为ljntaj faŋsun,将山直译为taw,ə是第三人称词尾。上表中福陵山与通天河亦是采取此类依法,这种译法虽然不能直接告诉哈萨克语读者源语含义,但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等资料进行理解,有助于哈萨克语读者对汉语文化更进一步的了解。

() 物质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中承载着特定物质文化内涵的词汇或习语,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物质文化负载词包含地域性、时代性,不同地域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可能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物质文化负载词可能逐渐消失或被新的词汇取代。

物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语境限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译者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加注、换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

例2:瑶台

译文:bjik munbar

分析:瑶台在汉语中指用美玉砌成的高台,大多制作精致华丽,神仙多居住于此。瑶台一词还寄托了人们对神仙居住地的美好幻想,这不仅考验译者的文化敏感性还考验译者对其隐喻的认知了解。译者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将瑶台译成高塔,使用这一译法虽然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文章意思,但原文中瑶台精美的隐喻没有体现出来,失去了一些美感。同类中珠宫贝阙的翻译亦是如此,将其译为了saraj“宫殿”。

例3:如意金箍棒

译文:kjeli altən kursawlə kyrzi

分析:如意一词在汉语中有许多意义,在这里作形容词指事物随着自己的心意发展,体现出了如意金箍棒的部分功能,比如可以随着孙悟空的心意变大变小;刘铭、翟荣惠(2020)指出“‘如意金箍棒’中的‘金箍’,指的是‘如意金箍棒’两端所箝裹的黄金片。”[7]这表现出了如意金箍棒的部分材质;棒能使读者想象出如意金箍棒的形状。译者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改译法,将如意金箍棒改译为“有神力的金棒”,保留了如意金箍棒的材质与形状特征,对如意一词进行了改译。

() 宗教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西游记》中富含佛教、道教术语,这不仅是当时时代主流宗教的文化体现,还是《西游记》情节发展的重要符号。能否将这类词准确、流畅翻译给哈萨克语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宗教文化负载词往往与特定的宗教信仰、仪式、教义、历史事件或人物紧密相关,具有不可替代的专有性。例如,佛教中的“菩萨”、“罗汉”、“涅槃”等词汇,道教中的“道长”、“丹田”、“炼丹”等词汇,都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这些词汇除了表面的字面意义外,往往还蕴含着深层次的宗教哲学和文化意义。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字面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传递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在翻译宗教文化负载词时应选用直译加注释、意译、音译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对于一些已经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宗教文化负载词,还需采用标准化的翻译,如“涅槃”译为njbep,“菩萨”译为bodjsatva,这样有助于读者在阅读时快速识别和理解。

例4:术

译文:sjqər

分析:术是道教术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术包含五种山(仙)、医、命、卜、相,术在汉族文化中认为是正向的。由于哈萨克族文化中很少出现道教相关的专业术语,译者使用了“归化”策略中的换译法将术译为sjqər“巫术”,这样翻译虽然使译文行文流畅但也很明显地违背了源语含义,基本舍弃了术在原文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应采取换译或释译的翻译方法。

例5:化缘

译文:awʤal qəlarləq tilew

分析:化缘一词是佛教术语,指和尚、尼姑、僧人向人求取馈赠布施,不单指乞食,佛教认为能被僧人求取布施的人是与佛教、神佛有缘的人,并不是任何人都会被僧人化缘。译者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改译法,将化缘译为awʤal qəlarləq tilew“乞讨口粮”,如此翻译并没有将化缘一词的本义翻译完整,甚至带有贬义色彩,这将原文传递的文化形象有所扭曲,应在翻译时选择释译的翻译方法。

例6:观音菩萨

译文:bodjsatva

分析:观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拯救解脱免除烦恼的大慈大悲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据《华严经》菩萨分五十二个阶位,译者使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译者在哈萨克语《西游记》中将菩萨和观音菩萨均用菩萨梵语的名称bodhi-sattva音译为bodjsatva,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应将菩萨和观音菩萨进行区分单独翻译。

() 语言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语言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类词汇通常涉及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事件、地理特征等,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词组。语言文化负载词的使用往往受到特定语境的限制,离开特定语境,其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或变得不明确。

语言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多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套译等多种翻译方法。

例7:纥刺星

译文:ʤarmasəp aldə

分析:纥刺星是《西游记》中出现的语言文化负载词,指魔星。在这里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换译法将原文中的名词纥刺星换译为动词纠缠不清。笔者认为,译者虽然没有直译并且改变了词性,但是这种翻译能在不改变原文意义的同时使文章行文流畅符合目的与读者的文化理解。

() 社会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社会文化负载词通常承载着该文化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信息,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正是由于社会文化负载词我有你无的特性,它们往往是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译者需要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确保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同时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时,译者多取用直译、意译、音译、音译加注和创译等翻译方法。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译者综合考虑文化差异、读者认知和情感共鸣等多方面因素。

例8:五钱

译文:bes særi

分析:在中国古代“钱”和“两”是两种货币单位,1两等于10钱。由于哈萨克语中没有“钱”的货币单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选择了“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换译法,将五钱译为bes særi“五两”,笔者认为在翻译货币等单位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将两种单位区分开来。

例9:龙车凤辇

译文:qasijetti mapa

分析:龙车凤辇指皇帝、皇后乘坐的轿子。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受到原文词汇结构的限制,而是选择“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将龙车凤辇意译为qasijetti mapa“神圣的轿子”。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削弱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但确保了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可接受性和理解度。考虑到哈萨克语中缺乏与“龙车凤辇”直接对应的文化意象,译者通过意译将其转化为具有相似尊贵含义的“神圣的轿子”,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社会文化含义。不过,为了更全面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译者或许可以考虑在译文后加注说明“龙车凤辇”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象征意义,让读者对这一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 兼类文化负载词案例分析

兼类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多重含义或用途的词汇或习语,它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词性或意义。兼类文化负载词的意义往往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汇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用法。由于历史演变和语言发展的复杂性,兼类文化负载词可能承载了多重含义。这些含义可能相互关联,也可能完全独立。

在处理兼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还可以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增译、减译或改译等方式来更好地传达原词的含义和语境意义。

例10:水帘洞洞天

译文:sw perdeli yŋgir

分析:在道教文化中,“福地”和“洞天”这两个词通常是指那些风景秀丽、环境宜人,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地,这些地方不仅在自然景观上具有美轮美奂的特色,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意义。因此,它们可以被归类为宗教文化负载词,在进行跨语言翻译时,译者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由于哈萨克语中缺乏与“福地”和“洞天”相对应的词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对于“水帘洞”这类生态文化负载词,译者选择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直译方法,即将这些词汇直接翻译成对应的哈萨克语词汇,从而保留了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和形象。由于哈萨克语中没有“洞天”这类宗教文化负载词的对应翻译,译者则采取了省译法,没有对“洞天”进行翻译。译者通过这种方式,考虑到了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又考虑到了文化接受度。

例11:弟子起手。

译文:ʃækirtiŋizdiŋ sælemin qabəl alʁajsəz.

分析:弟子是一种称谓;起手亦指稽首,是出家人行的一种敬礼。哈萨克族文化中有“弟子”这类社会文化负载词的对应表达,但没有宗教文化负载词“起手”的对应表达,于是译者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将其意译为sælemin qabəl alʁajsəz“向您问好”。然而,这种翻译方法虽然保证了译文的通顺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为了更全面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译者或许可以考虑在译文后添加注释,解释“起手”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兼类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在处理兼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才能达到翻译效果的最佳境界。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类型划分及在翻译过程中所需采用的不同策略。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分析,深入阐释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研究发现,《西游记》哈萨克语译本因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意象的理解偏差,在翻译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如译者将观音菩萨与菩萨混译成了bodjsatva等类。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适配性改进建议。此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西游记》中存在“兼类负载词”的特殊现象,即某一词语同时属于多种文化负载词类型;对于这些特殊词汇,本文进行了具体的解构和分析。蒋莹,成世勋(2025)指出“由于语境的不同,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所有的翻译方法都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翻译方法都是不存在的。”[8]基于上文,笔者认为文化负载词翻译可分为语言符号层,其包含直译、音译等翻译方法;文化阐释层,其包含注释、补偿等翻译技巧;读者接受层,其包含归化、语境化等翻译策略。

为了提升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精度,译者除同时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的翻译表达,更应对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保有深刻理解和正确认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忠实表达词语的原始含义,还要考虑到翻译受众的文化接受限度和理解水平;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深入剖析原文本的文化内涵,并根据不同的翻译情境灵活使用翻译技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负载词背后的文化意象对翻译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运用文本透视翻译方法,既可以确保信息的意义传达,又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地体会、欣赏原文的文化内涵。《西游记》中文化负载词的哈萨克语翻译研究,兼具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可根据“语义场–文化域”的交叉分类矩阵构建《西游记》文化负载词多语种平行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张冉. 从精神分析学理论领域分析《西游记》之“真假美猴王” [J]. 山西青年, 2018(11): 58-59.
[2] 熊兵.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 中国翻译, 2014, 35(3): 82-88.
[3]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4] 陶晨萍.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华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西游记》英译本中的“玄”字为例[J]. 中原文学, 2024(48): 60-62.
[5] Nide,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杨黎辰.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 汉字文化, 2025(6): 177-179.
[7] 刘铭, 翟荣惠. 《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来源及意义[J]. 明清小说研究, 2020(2): 70-84.
[8] 蒋莹, 成世勋. 浅谈哈萨克语文化负载词汉语翻译的可行性路径[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 33(4): 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