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自我认同”是由美国心理学者埃里克森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也被称之为“自我同一性”,起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并与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工作相结合。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于自我身份、未来期望与过去经历的完善整合,同时也是个体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的统一(埃里克森,1998)。张明皓认为,自我认同是以“我是谁”作为主要原则来探讨个体自我的意识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整合(张明皓,2017)。简单地讲,自我认同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尚晓援,2015)。
自我认同理论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们连自我意识都没有,所以并不存在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受自身发展﹑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影响。研究表明,自我认同与不同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郭金山,车文博,2004),家庭功能的缺失也会影响儿童自我认同的形成(金河岩,朴华英,2009),个体的自我认同与人格特质、人际关系(彭瑞然,2017)、他人评价(李娜,2017)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唐莉,2016)都有关系。
因此,困境儿童自我认同能力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发展受阻﹑家庭关系不良以及社会环境排斥。他们往往感到自己不被接受、不被认可,缺乏自信和自尊,甚至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所以儿童的自我认同能力提升将带来儿童自身坚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儿童自我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2. 本土实践
2.1. 基本情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是一个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各类保障性用房密集的大型居住区,居民人群结构多样,老幼病残困等特殊人群集聚。其中,0~18周岁儿童人数达到4万人,特殊儿童种类较多,有困境儿童、残疾儿童、流动儿童等。社工在平时儿童服务中发现,困境儿童全部来自贫困、低保及低边家庭,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80%以上的儿童经历家庭破碎,如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父母生重病或残疾,因为缺少家庭呵护和教育,大部分儿童成为了学校“问题”孩子,孩子表现出自卑、自我存在价值低等。同时,政府和社区层面对困境儿童关心关爱以补充性物质保障为主,缺乏成长发展性层面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目前,丁兰街道有困境儿童145人,其中,一个长虹社区困境儿童就有34人,社会工作站以长虹社区为试点开展社区困境儿童自我认同提升行动。
2.2. 需求评估
社工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资料查阅法三大方法,通过社区和学校实地走访,了解长虹社区34名困境儿童,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2人,家庭重残、患重病和罕见病儿童及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儿童4人。本团队使用“认识我自己”量表(史铁尔,胡彬,钟涛,2017)评估长虹社区34名困境儿童的自我认同度,包括个人层面、家庭互动、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同时,又抽取了对应学区小学内100名一般儿童作对比。量表总分38分,一般儿童平均得分在23分以上,困境儿童50%得分为10分以下,平均分在14分左右,对比结果显示困境儿童的自我认同度低。同时,通过查阅浙里护苗应用管理系统和社区档案,访谈困境儿童及其同学、学校和社区等,发现这些儿童面临以下问题:
2.2.1. 自我认识能力薄弱
大多数被访儿童很少仔细观察过自己容貌,很少挖掘过自己的优点,很少肯定过自己的行为,在自我形象认知、自我优势认识、自我行为表现上都存在认识不足,大部分过着“走一步看一步”埃里克森自我认同扩散状态和“家人要求我什么样,我就是什么样”取消状态,自我认识能力低,自尊心弱,自我评价差。
2.2.2. 家庭亲子互动缺失
大多数被访儿童有着不完整的家庭,经历着父母教育缺失,经历着隔代教育无奈,经历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被迫成长,他们渴望被呵护﹑被教育﹑被看见。但是家长们一部分是为了生存忙碌无暇与孩子互动,一部分是年纪稍长不懂如何与孩子互动,更是有一部分家长成迷于自己的世界无心与孩子互动。
2.2.3. 社会印象消极刻板
大多数被访儿童由于学业﹑行为﹑态度等问题,成为了老师们和同学眼中的“问题孩子”。在社区,邻居们对孩子们印象停留在“自卑,不怎么说话的,没什么笑容的”等这类层面。辖区企业﹑个体户等社会资源力量,一直觉得困境儿童与一般儿童还是有区别的,是弱势对象,是需要帮助的类型。
2.3. 实施过程
基于困境儿童问题和需求,街道社会工作站因地制宜,以长虹社区为试点,开展三个月“兰精灵”社区困境儿童自我认同提升行动。通过循证干预和家校政社联动两大方法,运用个案辅导﹑小组辅导和社区三种方式,开展“画出兰精灵”﹑“兰精灵之家”和“秀出兰精灵”等服务,改变以往直接物质捐赠模式,以“五社联动”为载体,建立“兰精灵”成长关心关爱机制,提升困境儿童个人自我认识能力,增加家庭亲子互动关系以及改善社会消极刻板印象。
2.3.1. 提升自我认识能力
在34名困境儿童中,发放招募令,通过自愿报名和社区推荐两种方式相结合,招募到服务对象9名,开展小组服务。小组以自我认同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绘画疗法,围绕自我形象﹑自我优势和自我行为三个维度开展小组活动,帮助困境儿童从个人层面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小组活动共6节,每次小组活动对应不同的小组目标。从“我和你”建立专业关系,到“我的自画像”,提高组员自我形象感;再到“夸夸自画像”,增强对自我的正面认同;“自画像的行为故事”,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再到“我们一起加油”,为自己和同伴加油打气;最后巩固活动成效,处理离别情绪。
2.3.2. 增加家庭亲子互动
在被访儿童中,针对家庭亲子互动缺失情况,运用个案辅导和亲子互动活动,提高困境儿童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在三个月内,社工辅导2名困境儿童家庭,都是家庭破碎﹑隔代教养家庭,存在互动缺失等问题。社工运用结构家庭疗法,“活现”出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模式,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再运用重演、重复、唤醒等方式引导家庭成员直面问题,改变家庭成员互动方式,恢复家庭功能发挥。同时,积极链接资源,面向所有困境儿童家庭,组织开展了“绘兰精灵之家”亲子绘画帐篷活动,通过亲子间相互合作和支持,绘画出属于孩子自己的帐篷,提高家庭亲子间互动频率,服务家庭18户,服务人数46人。
2.3.3. 改善社会刻板印象
面对困境儿童在学校和社会上存在“自卑﹑悲观﹑老是低着头”等刻板印象,社工运用“五社联动”方式,发挥社区平台作用,积极协同相关部门,链接社会慈善资源,联动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策划组织了“今天的我最闪亮”——“兰精灵”时装秀活动和“兰精灵”自我认同画展。小小画展展示了困境儿童内心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画风。时装秀上,孩子们得到了一个定制版“兰精灵”玩偶﹑一封来自社会各界温暖的来信以及一个真诚的拥抱后,尽情地展示着阳光﹑大气﹑自信﹑努力着的自己,更在现场得到了所在学校班主任惊喜的称赞和祝福。
2.3.4. 建立成长关爱机制
此次自我认同提升行动,协同了区社会工作部﹑区民政部﹑区妇联﹑共青团区委﹑区关工委六大相关部门,调动了杭州格正贸易有限公司﹑COOLIDEA典酷沉浸式艺术空间等十二家社会企业资源,联动了虹益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六家社会组织和长虹社区等三个社区,发动了社工 + 志愿者50余人。为了保持行动持续化﹑常态化,建立“兰精灵”成长发展关爱机制,以街道级社会组织“丁益行”为平台,联动社会力量,不断扩大“兰精灵”成长公益伙伴范围,让有钱的出钱,让有力的出力,以活动为载体,提供组团式服务,一起助力“兰精灵”健康成长。
2.4. 服务成效
三个月内已开展了34名困境儿童需求调研,组织了9人自我认同小组活动6场,完成了一场亲子互动活动,一场自我认同画展和一场时装秀,以及持续跟进2个个案。
2.4.1. 定量指标完成情况
(1) 自我认识能力提升
Table 1. Paired samples t-test on participants’ self-perception ability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df = 33)
表1. 服务对象自我认识能力干预前后测t检验(df = 33)
|
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 |
平均值等同性t检验 |
F |
显著值 |
t |
自由度 |
显著性 (双侧) |
平均值 差值 |
标准误差 差值 |
差值95%置信区间 |
下限 |
上限 |
自我认识能力 |
假定等方程 |
0.712 |
0.403 |
−6.842 |
33 |
<0.001 |
−1.300 |
0.190 |
−1.688 |
−0.912 |
不假定等方差 |
|
|
−6.842 |
32.997 |
<0.001 |
−1.300 |
0.190 |
−1.688 |
−0.912 |
对34名服务对象自我认识能力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F = 0.712, P = 0.403 > 0.05)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干预后自我认识能力得分(M = 5.30)极其显著地高于干预前得分(M = 4.00),平均值差值为−1.300分(t (33) = −6.842, p < 0.001)。95%置信区间[−1.688, −0.912]不包含0,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表明项目在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识能力方面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提升幅度达1.3分。
(2) 家庭亲子互动增强
Table 2. Paired samples t-test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df = 33)
表2. 服务对象家庭亲子互动干预前后测t检验(df = 33)
|
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 |
平均值等同性t检验 |
F |
显著值 |
t |
自由度 |
显著性 (双侧) |
平均值 差值 |
标准误差 差值 |
差值95%置信区间 |
下限 |
上限 |
家庭亲子互动 |
假定等方程 |
1.145 |
0.292 |
−8.124 |
33 |
<0.001 |
−2.100 |
0.258 |
−2.626 |
−1.574 |
不假定等方差 |
|
|
−8.124 |
32.983 |
<0.001 |
−2.100 |
0.258 |
−2.626 |
−1.574 |
表2呈现了34名服务对象家庭亲子互动水平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莱文检验(F = 1.145, P = 0.292 > 0.05)表明方差齐性。统计分析表明,干预后家庭亲子互动得分(M = 6.20)极其显著地高于干预前得分(M = 4.10),平均值差值为−2.100分(t (33) = −8.124, p < 0.001)。95%置信区间[−2.626, −1.574]明确不包含0。结果证实项目有效增加了服务对象与家人的互动机会并提升了亲密度,平均提升达2.1分。
(3) 社会刻板印象改善
Table 3. Paired samples t-test on changes in stereotypes regarding disadvantaged children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df = 33)
表3. 服务对象社会刻板印象改善干预前后测t检验(df = 33)
|
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 |
平均值等同性t检验 |
F |
显著值 |
t |
自由度 |
显著性 (双侧) |
平均值 差值 |
标准误差 差值 |
差值95%置信区间 |
下限 |
上限 |
社会刻板印象改善 |
假定等方程 |
3.102 |
0.087 |
−9.655 |
33 |
<0.001 |
−2.200 |
0.228 |
−2.665 |
−1.735 |
不假定等方差 |
|
|
−9.655 |
32.983 |
<0.001 |
−2.200 |
0.228 |
−2.665 |
−1.735 |
针对服务对象社会刻板印象改善情况(见表3),对34名对象的配对t检验显示莱文检验(F = 3.102, P = 0.087 > 0.05)满足方差齐性。t检验结果极其显著(t (33) = −9.655, p < 0.001),干预后得分(M = 8.10)远高于干预前得分(M = 5.90),平均提升2.200分。95%置信区间[−2.665, −1.735]远离0点。尽管该维度使用14分量表(不同于前两个维度的12分),但数据极其显著地表明项目有效提升了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阳光面貌,有力地改变了外界对其的刻板印象。
(4) 建立了“兰精灵”成长关爱机制
行动第四项核心成效在于建立了“兰精灵”成长关爱机制。该机制以丁益行为平台,成功构建了“企业–社会组织–学校–社区–家庭”全系统联动模式。此机制性成果难以通过针对个体的前后测量化指标进行统计检验评估。其关键成效体现为已整合35家“兰精灵”成长公益伙伴,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这一可持续支持网络的建立,为困境儿童的长期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系统性保障。
2.4.2. 定性指标完成情况与社会影响
本研究通过质性分析发现两名典型个案呈现显著行为改变:个案小娜从干预前无法书写姓名到干预后可流畅书写;个案小雨在小组活动中从初期身体姿态封闭(翘腿、回避社交距离)转变为规范坐姿。行动执行期间回收的34份有效满意度问卷(李克特5级量表)显示满意度均值为4.82 ± 0.17,其中94.1% (32/34)服务对象选择“非常满意”。困境儿童监护人反馈印证干预成效,典型表述如有位家长所述:“我儿子眼中重现光彩,为‘秀出兰精灵’活动每日坚持练习走秀。他的成长让我相信其未来能勇敢面对人生挑战。”社会影响层面,本行动获杭州电视台《新闻60分》《明珠新闻》《我和你说》专题报道,并在杭州新闻客户端、潮新闻、橙柿互动等网络平台发布推文12篇,媒体报道聚焦项目从物质援助到能力发展的范式转型,显著提升公众对困境儿童发展性需求的认知。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自我认同理论框架,通过构建“个案–小组–社区”三位一体的“兰精灵”成长关爱机制,在长虹社区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行动。结果表明:首先,行动干预显著提升了困境儿童自我认知能力、家庭亲子互动质量及社会刻板印象改善效果,三个维度提升幅度达1.3~2.2分(12/14分量表),验证了发展性干预范式对传统物质救助模式的超越性价值。其次,定性分析揭示微观行为改变机制:个案书写能力进阶与社交姿态转型(如小雨从封闭坐姿到主动参与)、家长观察到的“眼中光彩”等现象,以及94.1%的服务满意度,共同印证了“画出兰精灵”﹑“兰精灵之家”和“秀出兰精灵”行动对儿童自我认同的重构效能。最后,以“五社联动”为载体家校政社联动机制通过35家公益伙伴网络实现资源整合,12篇在地媒体报道推动公众认知从“弱势救济”转向“潜能发展”,彰显政策杠杆的乘数效应。
虽然本研究显著提升了儿童自我认同能力,但仍面临三重挑战:公益伙伴持续性维系、政策支持制度化不足、区域资源依赖性显著。未来,还应继续研究:延长追踪周期检验自我认同维持效应;建立困境儿童发展指标库;深化家校政社协同的“服务–政策”转化机制研究,推动儿童福利从补救型向发展型系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