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al Model in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DOI: 10.12677/ae.2025.15916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明一: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Social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al Model
摘要: 基于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已有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以探究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模式基于OBE教育理念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加强对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层目标紧密结合,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心理学人才。在课程建设的具体环节,践行本土文化育人、复合教学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多元评价育人、智慧资源育人五位一体育人路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效果评估和智慧平台搭建五个方面,为社会心理学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向大中小学心理课程思政一体化方面进行开展和探究。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blems, the “OBE concept, Three-involving Education, and Five in One” educational model i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course. The educational model is based on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and the Three-involving Education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losely integrating value guidance with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ng social psychology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e will implement the five path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social psychology, including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composite teaching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education, and intelligent resources education. We will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talents from five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social practice, effect evaluation, and intellig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an be explored and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the psychology courses of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朱明一.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9): 463-4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97

1. 引言

1.1. 课程思政的概念和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源于2005年上海市在推进“学科德育”改革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此后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逐渐确立并被推广和丰富[1]。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每一门课程中,教师都要依托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理念[2]-[5]。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而不是一次课或课堂上的某一独立模块;第二,课程思政的开展范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体现了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第三,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应依托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第四,教师应使用合适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以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到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避免刻意灌输和生硬联系;最后,开展课程思政,是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进行有机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别和专业分类,《纲要》也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指导。

1.2. 开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1.2.1. 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分析

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探究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该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取向以丰富其专业理论素养,使用社会心理方向的研究方法加以实践科学研究,应用社会心理领域的技能以帮助其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总之,社会心理学课程能够为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学人才提供重要支持。

当今社会,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变得非常重要。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理论支撑、课程教学发展以及专业的社会心理学人才[7]

1.2.2.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一方面,有研究者从学科或专业整体(如理科专业、心理学、法学、外语等专业)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2] [8]-[10]。这类研究成果视角较为宏观,以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较少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方案或路径。另一方面,在心理学课程领域,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以及医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4] [5] [11]-[16]。已有研究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内容和作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效果评估以及平台搭建等环节,为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研究基础。但这类研究成果往往又局限于具体的路径改革,对宏观和微观改革举措的结合不够;同时,不同课程间的内容和性质有所不同,无法完全迁移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符合社会心理学课程育人需要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2.3.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形成了部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局限和未解决的问题。从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上来看,一是未能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以社会、国家人才需求为导向,确立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解决好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二是未能融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探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而更多地是以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立探讨为主[17]-[20]

具体来说,1) 在教学内容方面,未能良好地梳理、整合本土化理论、研究与案例,本土文化育人成效不够显著,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贡献不足。2) 在教学方法方面,围绕课程的全过程育人理念体现不足,致使教的手段单一、学的兴趣和效率低下;未能汲取建构主义、叙事理论、动机理论、知信行等理论的精华,为教学手段提供方法论支持[8] [21]。3) 在社会实践方面,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没有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学生的课程所学与其社会实践存在脱节。4) 在评估手段方面,宏观评估建议较多而覆盖全员、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估方案较少。5) 在资源建设方面,教学资源的智慧化程度有待提升,借助智慧平台将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融会贯通的程度不够[10] [12];教师队伍资源的建设机制还未成熟,全员育人有待加强。

因此,亟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OBE理念和三全育人为驱动,突出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形成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本文在分析课程思政内涵、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纲要》与人才培养方案,提出“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育人模式思路如图1所示)。该育人模式拟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明确课程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第二,融入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学习;第四,强化社会实践,助力能力产出;第五,完善评估机制,全员全程评价;第六,搭建智慧平台,整合课程资源。最后,本文将从大中小学心理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角度展望未来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OBE concept, Three-involving Education, and Five in One” educational model

1. “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图

2. “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2.1. 基于OBE理念和三全育人理念,明确课程目标

基于OBE理念,顺应社会和国家的新时期需求,动态调整课程目标,修订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例如:参考《心理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社会服务能力”要求,将“培养能参与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的人才”作为可量化的OBE产出目标。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把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上重视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并落实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各环节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例如,在绪论章节中,学生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科研伦理的学习,能够明确科研伦理道德的内涵(认知层面);通过对实验方法和经典实验案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技能(能力层面);通过对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学科认同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

2.2. 扎根中国大地,实现本土文化育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经验。在课程内容中重视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内容,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体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实现与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理论成果;学科与专业的国内发展历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区域优秀文化;国内时事。例如,在讲授“社会冲突与和解”章节时,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全球治理观等中国外交政策,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品质。

同时,要重视本土文化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本土史料、民俗和案例相结合,构建“中国叙事”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体系,形成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2.3.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复合教学育人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覆盖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课程模式。

在上课前,将热点案例、问题情境或预习前测等资料通过学习通软件线上分享给学生,导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反馈准确掌握学情。

在课堂中,根据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特点,设计多种教与学手段(如自传体叙事教学法、BOPPPS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促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例如,采用自传体叙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帮助他人的事迹,通过学生的自传体叙事案例,加深学生对利他概念的记忆,并在无形中起到了鼓励学生乐于助人的作用;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扮演求助者或帮助者,体会帮助行为发生的机制。

在学校内,布置创新性小组任务,在遵守法律规范与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于校园内发现或复现社会心理学现象和研究结论(如从众的机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创新性、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如食堂排队问题、校园交通安全问题等);最后以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在学习通完成作业提交。通过此类小组作业,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行为演练,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锻炼了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提升了对课程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的优秀作业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案例和资源。

在学校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深入社区和相关单位(如居委会、中小学、血站、敬老院、企业单位等),将课程延伸至社会各领域。一方面,学生能够在真正的“社会课堂”中学习社会心理学内容,增强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能够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基层开展服务实践(此方面内容将在2.4部分详细表述)。

2.4. 能力产出导向,实现社会实践育人

基于2.3部分提到的复合式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相关技能和能力,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专业认同都将有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基于OBE理念,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鼓励并组织学生在授课学期以及课程结束后开展更多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在科研方面,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竞赛(如实验设计类、问题解决类)等。在社会服务与治理方面,与地方社区等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实践基地”,遴选校外实践导师合作指导,体现全员育人;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企事业单位实习、社区公益活动等,运用所学为社会基层单位建言献策、解决难题。

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将学生“所学”转化为“所用”,产出阶段性成果,为后续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准备;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也能够促进本地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5. 覆盖全员全程,实现多元评价育人

以“知–行–信”三层次目标和“过程性、终结性、应用性”三个阶段为基础,制定针对学生的两维度九方面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及评价项目参考如表1所示。例如,针对知识层次的课程思政目标(如科研伦理原则),可以通过评价课堂知识点回答情况以及章节测验作答情况等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设置客观题目等实现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科研项目设计与实施中知识的迁移情况(如有无伦理审查)等实现应用性评价。针对能力层次的课程思政目标(如实验设计能力),可以通过评价小组作业的实验设计完成度及创新性等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设置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题目等实现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科研项目设计的严谨、科学情况(如有无对照组、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实现应用性评价。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层次的课程思政目标(如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评价课堂中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如“有人摔倒扶不扶”)等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设置案例分析类、论述类题目(如“请从利他主义角度论述如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实现终结性评价;通过评价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专注度(如参与社会心理志愿服务情况)等实现应用性评价。通过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对课程思政融入效果全程监测,根据反馈信息持续优化、改进教学。

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item reference

1. 评价体系及评价项目参考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应用性评价

课堂中知识点回顾回答、 章节测验作答情况

期末考试知识类题目作答情况

社会实践中知识的迁移情况

小组作业完成度及创新性

期末考试问题解决类题目作答情况

社会实践中问题解决情况

课程专注度、互动积极性、 案例分析、经典实验评价

期末考试案例分析类、 论述类题目作答情况

社会实践参与积极性、 专注度

而以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学生、授课教师为评价主体,构建针对教师的四方评价体系,则需要学校、学院、系教研室以及师生共同构建,全员参与。该评价体系尤其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践行情况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能力终身发展。

2.6. 依托数字发展,实现智慧资源育人

以数字发展为契机,整合地区单位资源、学习软件(如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网络多媒体资源、学校信息化设备与人工智能应用等多方资源与手段,搭建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的智慧课程平台。

第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方面,上传已有或自建的多媒体课程思政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微课视频、课程思政案例库、知识图谱、小组作业、拓展内容等),在课上课下实时分享与互动,与线下教与学优势互补,破解资源共享难题。

第二,依托学习通等软件,建立“思政资源智能匹配系统”。实现学生输入课程章节(如“群体极化”),自动推送本土案例(如“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理性引导”)、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及拓展阅读,体现技术赋能的专业性。

第三,在学生发展方面,建设数字发展档案。自学生入学起即保持数据追踪与分析,记录学生专业成长轨迹,规划未来学业、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助力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实现。

第四,在教学团队方面,建设社会心理学智慧教师团队,邀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其他心理专业课教师加入团队,合作建设全员课程思政教育;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集体备课与疑难问题探讨,促进社会心理学教师队伍的发展。

3. 讨论

3.1. 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特点

在顶层设计方面,育人模式坚持OBE理念和三全育人理念,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以社会和国家需要作为课程人才培养导向,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课程建设的具体环节中,践行“五位一体”育人,即本土文化育人、复合教学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多元评价育人、智慧资源育人。各模块相互联动,本土文化案例库为复合教学提供素材,社会实践成为多元评价的重要依据,内容、方法、实践和评价反哺智慧平台迭代,形成闭环系统。

3.2. 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通过在社会心理学教育教学中践行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预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实现以下效果:

第一,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专业素养。通过学习课程,学生能够明确学科发展历史与中国社会心理学前沿理论成果,增强专业认同感与使命感。能够增强心理学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参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将课堂所学迁移到具体社会实践中,以角色扮演、行为演练、现实问题解决的方式阶梯式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为我用。同时,在完成小组作业任务和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最后,课程中的部分模块(如社会关系模块)以及课程活动(如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案例、主题宣讲等)能够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观点和思想的能力,并提供人际沟通的契机和指导。

第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与探讨、课堂辩论、构建知识图谱、模拟并创新经典实验研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增强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第四,塑造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通过分享社会心理学家小传、智慧化教学平台使用等,学生能够意识到终身学习、学科交叉学习的重要性,并结合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第五,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通过对相关社会课题(如偏见、攻击、利他、和平等)的专业分析与探究,学生能够增强主动思考、解决社会课题的积极性,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搜集、了解我国在解决社会、国际问题上的举措,强化家国情怀。

3.3. 未来课程思政建设的展望

课程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学段,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更为全面的学段范围入手,开展大中小学心理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已有研究从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逻辑合理性、含义、可行性以及初步策略等方面做了探讨,但仍处于初步阶段,其具体路径和模式还有待发展和完善[22]-[24]

4. 小结

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社会心理学课程特点的分析,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局限,本文提出OBE理念、三全育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该模式基于OBE理念和三全育人理念设计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效果评估、智慧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具体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模式能够为社会心理学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为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基金项目

湖北医药学院202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基于课程思政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23032)。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2] 时显群. 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4): 59-60.
[3] 田鸿芬, 付洪. 课程思政: 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8, 42(4): 99-103.
[4] 王钰, 孙延林, 戴群, 等. 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5(1): 17-22.
[5] 杨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医学心理学》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5): 61-64+74.
[6] 高宁, 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 17-22.
[7] 卢俊, 陈宇舟.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J]. 红旗文稿, 2019(24): 31-32.
[8] 白学军, 章鹏, 杨海波, 等. 心理学“知-行-信”课程思政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5): 672-676.
[9] 王宝军. 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0): 37-40.
[10] 周丽敏, 孟朦, 邢振江.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场景探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4(5): 93-99+118.
[11] 陈文娟.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1): 55-57.
[12] 高云, 陈欣苗, 周英, 等. 智慧化课程思政教学在护理本科精神科护理学中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 2024, 39(23): 61-65.
[13] 李琳. 《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评价方式探索[J]. 心理月刊, 2022, 17(6): 213-215.
[14] 王晶.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五维模式”探究——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 37(1): 59-64.
[15] 王娜, 陈云辉, 王玉花. 医学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24): 58-61.
[16] 柴晓运, 谭圆圆, 朱明一. 发展心理学课程知识模块构建及课程思政实现路径[J]. 教育观察, 2023, 12(5): 82-85+89.
[17] 蔡頠, 曾家勇. 新形势下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37): 169-172.
[18] 李娟, 王长中.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设计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 21(12): 120-121.
[19] 尹红新. 中医药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为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3): 27-30.
[20] 张霞. 基于“马工程”教材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49): 94-97.
[21] Alea, N. and Osfeld, M.J. (2022)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unction of Personal Stories: Correl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51, 309-319.
https://doi.org/10.1177/00986283221081008
[22] 李秀云. 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0): 127-132.
[23] 樊三明, 吕慧敏, 朱美珍, 等.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学理诠释与策略构思[J]. 体育学刊, 2025, 32(1): 107-114.
[24] 李刁, 温碧璇.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3):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