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al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mpower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在当前教育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丰富特性,在提升教学吸引力、深化价值引领、促进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展现显著价值。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技术应用形式化、伦理风险突出、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等问题影响高中思政课情境创设的课堂效果。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强化技术与教学融合、完善伦理监管体系、加强教师培训等优化策略,将人工智能技术对高中思政课情境创设的赋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with its rich characteristics, has shown significant value in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deepening value guidance, and promot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However,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formalization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prominent ethical risks, and insufficient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which affect the classroom effect of situational creation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dilemm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mproving the ethical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 training, so as to truly implement the empower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or the situational creation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文章引用:黄月萍.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9): 477-4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699

1. 引言

高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情境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在提升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技术自带的显著价值能够突破传统情境教学的时空与资源限制,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动能。

2.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中思政课进行情境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情境教学方式的形式化应用,通过虚拟仿真、智能交互、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从沉浸式的场景还原到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从跨地域的云端协作到真实的社会情境模拟等。不仅丰富了该教学方式的教学手段与内容表现形式。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广阔空间,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供了创新型路径,其价值意义深远且值得深入探索。

2.1. 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思政课堂常常因内容的抽象性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而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能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实施情境教学的班级在学生互动频率上比传统教学班级高,学生参与度明显提升。”[1]在思政课堂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思政理论中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还原五四运动的宏大场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地置身于运动现场,亲身感受当时青年学生们的热血沸腾与激昂情绪,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角色对话模拟国际政治谈判,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角色进行交流、交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锻炼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这种沉浸式的情境体验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单向灌输所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深入领会所学知识。

2.2. 深化价值引领,促进情感共鸣

传统的价值传递方式往往受限于抽象的理论阐述,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并与之产生情感连接。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精准构建出既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情境。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生成能力,可以迅速生成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极具时效性的社会热点案例,能够涵盖道德困境、法治事件、观念冲突等多个领域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热点。当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这些鲜活案例进行剖析时,抽象的价值观便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具象化,他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价值观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指导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引发情感的共鸣,逐步建立起对这些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并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达到高度统一,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的转变,让思政课的价值塑造功能在情感的滋养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2.3. 实现精准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

“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因需而供,这是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基本要求。”[2]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精准教学与支持个性化学习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而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即“人工智能技术可依据学生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网络冲浪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搭建全周期成长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的清洗与分析,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全面勾勒出可视化的学生‘画像’。”[3]此类技术能够实时、全面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以及在线学习活动等多维度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生成详尽且精准的个性化学习画像。这些画像不仅能让反映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还揭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画像,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针对性的分层化学习情境。即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理论解析 + 案例引导”的辅助型情境,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具体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逐步提升学习信心和能力;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议题辩论 + 实践调研”的拓展型情境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使教学更加精准、高效,从而实现思政课的精准教学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向更高质量发展。

2.4. 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育场域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教师可以实现虚拟教学空间和现实教学空间的有机结合,突破场域限制形成多维度、多场域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沉浸式、情境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4]在情境教学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搭建云端协作平台,创建虚拟社区,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障碍。而学生也能够借助在线平台,参与到跨地域的思政主题研讨活动之中,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借助智能技术让思政课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和学习思政知识,进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3.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的现实困境

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虽有巨大应用潜力,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技术应用易流于形式,部分教师仅将其作为课堂装饰,未深度融合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零散、学生学习体验不佳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中的有效应用,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1. 技术应用流于形式,未能深度融合教学目标

从戴维斯的技术接受模型[5]来看,在教师的认知中,其认为技术与目标的关联性与操作的便捷性没有达到预期时,则会使得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因此,在高中思政课中,部分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当作课堂装饰,仅展示其表面功能。例如,只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基础课件或播放虚拟视频,却未深入挖掘技术与思政课价值引领、理论讲解的结合点,忽视了思政课作为价值塑造和理论武装关键阵地的核心任务。而这样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学内容变成零散的技术展示,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进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那么学习体验和收获也会大打折扣。“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的生成建立在大量的训练数据基础上,其与用户的沟通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误差,导致生成的内容逻辑上或事实上的错误”[6]。这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还可能使学生对思政课的严肃性和深度产生误解,认为思政课学习只是浅层的、碎片化的知识拼凑,从而削弱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和影响力,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理论素养的提升。

3.2. 伦理风险突出,威胁教学价值导向

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风险看,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内容可能会存在错误信息、价值观偏差或敏感内容,当未经严格审核的案例和素材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时可能会误导学生认知,使学生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产生错误理解,进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时产生的大量学习数据,如观点倾向、行为轨迹等,若被不当收集、滥用或泄露则会严重侵犯学生隐私和引发信任危机,使得学生对技术应用和教学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学生若长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例如,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写作、分析等并不再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可能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法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的内涵,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判断,最终影响思政课培养独立思考人才的目标,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技术应用能力有限

“部分教师只具备浅显的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操作不熟练、使用不到位的问题。”[7]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将人工智能技术操作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的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复杂功能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更新,他们难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上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审核与引导能力不足,无法精准识别和纠正人工智能技术内容中的错误信息、价值观偏差或敏感内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内容若未得到及时纠正时可能会导致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加强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教学整合能力,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审核引导能力,对于确保思政课教育质量、实现育人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4. 技术适配性不足,资源开发滞后

当前,市场上的人工智能技术教育产品多为通用型工具,并未针对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和特殊需求进行深度定制。例如,虚拟仿真场景的使用在思想性和教育性方面仍存在欠缺,其无法充分展现思政课所蕴含的深刻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难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真正领悟到思政理论的魅力与意义。而智能对话系统在面对思政课辩论、价值讨论等高阶教学需求时,无法提供精准、深入且具有启发性的反馈,无法满足思政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而适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优质人工智能技术资源相对匮乏,且资源开发进度滞后于技术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求。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与思政课教材、课程标准紧密契合的人工智能技术教学资源。没有高度契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技术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潜在优势,限制了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4.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在高中思政课情境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巨大潜力。为攻克难关、挖掘价值,需探索优化路径。从深化技术与教学融合、完善伦理监管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提出路径。这些优化路径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思政课中深度应用,提升育人成效。

4.1. 深化技术与教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

在思政课的协同合作中,可以构建跨领域协同设计机制,打破教育专家、技术开发者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壁垒,形成常态化、紧密型的合作模式。在协调目标–技术–师生–共同体的互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目标引领技术选择,技术服务目标达成的动态平衡系统。”[8]即各方以思政课核心素养目标为行动指南,精准锚定教学重点、难点与痛点,共同设计贴合实际教学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教学情境,真正做到让技术应用紧扣育人本质和避免流于形式于表面。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技术 + 情境 + 任务”的教学范式为思政课堂开辟了全新境界。例如,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情境教学能力,精心打造“问题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或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拆解为一系列逻辑连贯、层次递进的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建构认知体系的学习行为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转化,全方位提升知识理解、问题解决与综合分析等关键能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依据学生实时学习数据,通过动态调整情境难度与任务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并达成精准教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使其在数字化浪潮中绽放新的活力,高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与强烈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4.2. 完善伦理监管体系,筑牢价值底线

通过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并依据思政课课程标准与价值导向,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内容审核标准和严格把关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运用技术手段如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等并结合人工审核,深度识别内容中的价值观导向、准确性和坚决剔除有害信息,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还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做到明确学生对数据的使用边界和仅收集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必要数据。即采用加密存储、匿名化处理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泄露与滥用。以及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伦理规范以约束数据收集、使用及共享行为,从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益并预防数据泄露引发的信任危机。此外,“对学生的伦理指导和教育是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和规避伦理问题的必然选择。”[9]需注重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使用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并将其作为学习辅助而非主导,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防止其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从而削弱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构建完善的伦理监管体系有赖于多方协作。教育管理者还需制定政策保证技术开发者要优化算法确保内容安全。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有效防范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风险,为思政课教学营造健康环境,确保其始终沿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前进,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4.3.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增强技术应用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中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将如何提质增效,重新思考教育生态再平衡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将如何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创新思考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培育时代新人。”[10]为此,基于教师数字能力框架的核心维度,通过系统性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中深度落地。首先,在数字知识与技能层面,按照技术工具掌握和数据素养的要求执行按需分类培训的办法,让新手教师强化数字素养基础水平;让熟练教师优化数字素养实践运用能力。其次,在数字应用与创新层面,按照技术赋能教学实践的要求引导教师将数字素养转化为创新教学的驱动力。基于专项培训开展情境设计的指导工作,引领教师运用AI技术推动教学的创新发展。例如,用智能工具营造历史虚拟场景,通过沉浸式技术促进学生思考与合作,使技术工具成为教学实施的途径;同时,结合思政教育价值塑造的任务,突出AI情境设计的价值相符和思想内涵,让技术实践既契合数字创新的方向,又满足思政教育的需求。再者,在专业发展与协作层面,按照数字协作和终身学习的要求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圈,通过协同合作打造“应用技术–教学复盘–改进实施”的良性循环,依照框架“数字反思能力”的标准,在技术辅助教学后结合教学反馈和数据评估,借助专家教师或开发团队优化实施框架,再进行二次验证查看调整成效,实现数字能力的逐步成长。最后,融入技术伦理与价值引领的要求,即结合思政教育本质属性内容要点,避免技术工具的工具理性高于教育价值理性,使技术赋能推进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4.4. 优化技术适配性,推动资源开发创新

现有的通用型人工智能技术工具难以满足思政课深度教学需求。因此,必须针对思政课特点开发专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例如,“思政案例智能生成系统”:可以基于网络上的海量数据,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的要求生成贴合教材、课程标准和社会热点的案例,为学生提供鲜活学习素材,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深化学生的理论理解;“虚拟辩论人工智能技术教练”:模拟多元观点,在观点碰撞的场景中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练习,锻炼其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这些工具紧密贴合思政课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目标,能够显著提升技术与教学契合度。在资源建设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双重加持下,构建思政课创新长效平台,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适应互联网思维的新要求。”[11]因此,通过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资源,实现各主体协同合作:学校提供教学需求和专业指导,企业发挥技术优势,社会机构补充多元视角资源来建立开放的思政课人工智能技术情境资源平台。此外,鼓励教师将优质教学案例上传至资源库并动态更新,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利用。在思政课教学中,针对情境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适配性优化,能够产生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促进资源的创新、共享,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惠然. 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作家天地, 2021(28): 52-53.
[2] 操菊华.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图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4): 141-147.
[3] 李汉清.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精准教学[J]. 当代广西, 2025(11): 54.
[4] 江超逸.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挑战及路径探析[J]. 社会与公益, 2025(7): 218-220.
[5]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 319-34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6] 刘颖洁, 陈玉连.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理论导刊, 2025(4): 122-128.
[7] 宋紫琪, 吴晨.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理路[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3(8): 81-85.
[8] 余亮, 黄荣怀. 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 远程教育杂志, 2014, 32(1): 48-55.
[9] 韩先镇, 王海成. 人工智能与教育: 伦理困境与应对路径探讨[J]. 现代交际, 2023(12): 44-52+122.
[10] 徐徐, 郑秋伟. 人工智能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 江苏高教, 2020(5): 100-104.
[11] 周雪梅, 姜盈. 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5, 41(2):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