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Business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在数字经济驱动新商科人才培养范式重构的时代背景下,《战略管理》课程亟需全面审视系统教学全过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本研究聚焦新商科人才“创新思维、跨界整合、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目标,系统梳理并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主要思政元素: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战略定力与底线思维、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诚信守正与商业伦理、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此,研究构建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创新性提出并实践“案例浸润、情境体验、问题驱动、价值辨析、实践反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辅以强化价值导向的多元动态评价机制。本研究探索出一条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为培养兼具战略智慧、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digital economy driv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radigm for cultivating new business talent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urse urgently need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the entir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nd strengthen value guida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re competency goals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namely “innovative thinking,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patriotic sentiment”,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patriotic sentiment and mission responsibility,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and bottom-line thinking, innovation-driv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tegrity and uprightness and business ethics, global vision an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constructs a three-in-one teaching objective system of “value guidance - knowledge imparting - ability cultivation”, innovatively proposes and practices a five-in-one teaching model of “case immersion, situational experience, problem-driven, value analysis, and practical feedback”, and is supplemented by a multi-dimensional dyna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that strengthens value orient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a teaching path that deeply integrat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case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model for cultivating compound new business talents with strategic wisdom, patriotic sentiment, and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文章引用:董建华. 新商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81-8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12

1. 引言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刻重塑商业生态,“新商科”理念应运而生。新商科区别于传统商科的核心特征在于:以数字素养为基础,强调跨界融合能力,注重伦理价值引领,突出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协同培养,其目标是造就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复杂商业环境、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与传统商科侧重西方理论移植和技能训练不同,新商科更强调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在技术变革中把握商业规律、在利益权衡中坚守伦理底线、在全球竞争中彰显中国担当的综合素养。

《战略管理》作为商科核心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宏观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长远发展视野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西方理论模型与竞争技巧的传授,对战略决策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立场、伦理考量、家国情怀等深层维度关注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高等教育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关键路径。因此,面向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战略管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其有效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彰显出紧迫的现实意义。

2. 新商科内核与《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新商科人才培养强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2]。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课程知识体系,可从以下维度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2.1. 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在“企业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教学中,需打破“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框架,构建“企业社会价值三维模型”[3]

2.1.1. 社会价值维度

以华为鸿蒙系统研发为例,解析其“打破技术垄断、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抉择,延伸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揭示企业战略与国家安全的深层关联。可引入福耀玻璃参与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等国家基建项目的案例,呈现“产业报国”如何从企业愿景转化为具体实践。

2.1.2. 国家战略衔接

结合“双碳”目标,分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战略中“刀片电池技术研发–全球工厂碳中和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全链条设计,说明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响应国家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可增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企业机会”专题,以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为例,探讨电商平台如何通过供应链战略创新助力农产品上行,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1.3. 教学实施路径

组织学生调研本地龙头企业的战略规划,对比其“企业使命”与“十四五”规划相关目标的契合度,通过小组汇报强化“国之大者”的战略思维,培养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局的使命感。

2.2. 战略定力与底线思维

在“宏观环境分析(PESTEL)”与“风险管控”章节,构建“政策–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战略合规框架。包括提升学生对政策法律认知、复杂环境应对和底线思维培养三个方面。

2.2.1. 政策法律认知

以《反垄断法》修订背景为切入点,解析平台企业“二选一”行为的法律风险,结合某外卖平台因垄断被罚案例,拆解“市场支配地位认定–行为合法性评估–合规整改路径”的全过程。针对《数据安全法》,可引入某社交平台因数据跨境传输违规被调查事件,分析其战略决策中合规体系缺失的教训,强调“合规是战略底线”的理念。

2.2.2. 复杂环境应对

以中美贸易摩擦中半导体企业的应对为例,对比中芯国际“技术自主化 + 多元市场布局”与某企业依赖进口技术的不同战略结局,提炼“在不确定性中坚守原则”的定力培养路径。可模拟“中美科技战下的企业供应链战略选择”情境,让学生扮演决策者,在技术封锁、成本上升等压力下制定合规且可持续的战略方案。

2.2.3. 底线思维培养

整合《反垄断法》《数据安全法》等政策法规,按行业特性生成“监管红线预警图谱”,如互联网平台需重点标注数据跨境传输、算法合规等条款,制造业需明确碳排放限额、环保设施建设标准等要求,实现政策风险的可视化管理。选取某乳业集团通过ISO社会责任体系认证实现海外市场突破的案例,解析其将劳动权益保障、环保投入等合规成本转化为品牌溢价的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合规底线–信誉资产–商业价值”的传导逻辑,树立“主动合规即战略竞争力”的现代管理思维。

2.3.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在“业务层战略”与“公司层战略”教学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4],重构战略评价体系。

2.3.1. 创新路径解析

深度剖析京东方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历程,特别是其在OLED显示技术上突破“专利壁垒”的策略,对比传统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困境,阐释“原始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引擎”的逻辑。引入“专精特新”企业案例库,如某激光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的差异化战略,分析其如何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2.3.2. 高质量发展实践

以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为例,拆解其“材料循环利用、碳排放管控、产业链协同”的绿色战略,说明ESG (环境、社会、治理)指标如何融入企业战略目标。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比拼多多“农产品上行”模式与传统电商的差异,分析模式创新如何通过“缩短供应链–赋能农户–提升消费体验”实现多方共赢,摒弃“低价倾销”的粗放增长模式。

2.3.3. 战略思维训练

设置“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战略”课题,要求学生为传统企业设计“技术创新 + 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方案,重点评估方案对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引导其建立“质量优先、效益导向”的战略思维。

2.4. 诚信守正与商业伦理

2.4.1. 伦理困境剖析

对比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百年传承与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分析商业伦理对战略可持续性的影响。引入“反垄断与公平竞争”专题,以某医药企业通过专利壁垒垄断市场的案例,探讨“正当竞争”与“恶性竞争”的界限,结合《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款进行法律层面解读。

2.4.2. 伦理决策工具

引入“伦理决策四步法”(识别利益相关者、评估伦理影响、选择价值原则、制定行动方案),以“药企是否应公开核心配方以拯救生命”等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功利主义、义务论等伦理理论进行分析。结合《企业战略管理指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设计“战略伦理评估表”,涵盖客户权益、员工发展、环境保护等维度,培养学生在战略制定中嵌入伦理考量的习惯。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强化学生“诚信为本、责任为先”的职业价值观。

2.5. 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化战略”教学中,以“一带一路”为实践样本,构建“本土化、全球化、责任化”的战略框架。

2.5.1. 文化融合实践

以中老铁路建设为例,解析中国企业在工程设计中融入老挝生态保护需求(如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规划)、雇佣本地劳工并开展技能培训的举措,对比西方企业“技术输出至上”的模式,阐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引入某家电企业在非洲市场的“产品本土化创新”案例(如针对当地电压不稳研发的宽频电器),分析文化适应对国际化战略的支撑作用。

2.5.2. ESG全球对标

对比中西方企业在ESG战略上的差异,如某欧洲车企将碳排放目标纳入顶层战略,而中国某新能源企业通过“光伏 + 储能 + 电动车”生态构建实现全产业链低碳化,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ESG实践的多元路径。组织“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企业责任”辩论,探讨跨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等全球议题中的角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5.3. 战略能力培养

设计“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模拟项目,要求学生为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制定“文化差异评估–沟通机制建立–价值观融合”的实施方案,重点考量如何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传递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战略思维。

3. 《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3.1. 教学目标重构

3.1.1. 价值目标

以“战略决策的社会价值坐标系”为核心,通过宁德时代“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服务双碳目标”“比亚迪新能源车出口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等案例集群教学,引导学生建立“企业战略–国家战略–人类命运”的三层价值认知[5]。设计“战略使命沙盘推演”,要求学生为某新兴行业企业撰写兼具商业可行性与社会价值的使命宣言(如人工智能企业将“技术普惠”纳入战略愿景),强化“科技报国”“产业兴邦”的责任意识。通过“跨境数据合规决策”模拟,让学生在技术封锁情境中坚守法治底线,内化诚信守正与全球责任价值观。系统提升学生进行复杂伦理推理和价值辨析的能力。

3.1.2. 知识目标

搭建“理论工具–政策图谱–伦理框架”三维知识网络:系统讲授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等工具时,嵌入《网络安全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政策解读模块,解析“东数西算”“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对企业边界、市场定位的底层影响。开发“战略伦理决策知识图谱”,梳理蓝海战略、平台战略等章节与社会价值的关联节点(如共享经济模式中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理论与社会治理的深层勾连。

3.1.3. 能力目标

设计“双循环战略转化”实战训练:通过“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链主企业战略重构”“跨境电商平台应对RCEP规则调整”等课题,培养学生运用GE矩阵分析产业政策、结合伦理原则进行市场进入决策的能力。搭建“社会价值创新实验室”,组织学生为县域特色产业设计融合战略,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战略思维、伦理决策能力,以及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企业实践的价值领导力。

3.2. 教学内容优化

3.2.1. 案例库建设

开发本土化、时代化案例,如:京东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抉择中展现的创新精神与民族担当;鸿星尔克“野性消费”背后的社会责任与品牌价值重塑;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对“双碳”目标的响应。

3.2.2. 专题嵌入

在“战略环境分析”章节增设“数字经济治理”专题: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AI企业战略的影响,以某大模型公司“数据合规、算法伦理、应用场景”三位一体战略为例,引导学生绘制“政策监管、技术创新、商业机会”关联图谱。在“公司层战略”章节构建“元宇宙战略伦理”模块,引入某虚拟地产企业战略案例,解析ESG理念在虚拟经济中的延伸应用,配套“元宇宙战略伦理评估量表”,培养学生对新兴领域的价值研判能力。

3.2.3. 理论反思

讲解波特五力模型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其对“竞争”的单一化强调,结合中国“和合共生”传统智慧,探讨合作共赢的战略思维。在波士顿矩阵教学中,增设“社会价值维度”,要求学生在分析业务组合时,同步评估各业务的“就业带动”“碳减排贡献”等社会价值指标。

3.3. 教学方法创新

3.3.1. 案例浸润法

以“华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与《孙子兵法》的渊源”等案例为例,组织学生研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中的应用,提炼“文化自信”价值内核。

3.3.2. 情境体验法

设计“跨国企业是否进入污染型产业集中区”的模拟决策场景,学生扮演CEO、环保组织代表等角色,在冲突中理解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3.3.3. 问题驱动法(PBL)

提出“数字化时代,平台企业如何平衡算法效率与劳动者权益?”等问题,驱动学生结合《数据安全法》与战略管理理论探究解决方案。

3.3.4. 价值辨析法

针对“企业是否应牺牲短期利润投入环保技术”等伦理困境,组织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工具的同时,强化对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认同。

3.3.5. 实践反哺法

组织学生调研本地老字号企业(如“片仔癀”)的战略转型,撰写“传统文化传承与企业创新”报告;与中小企业合作开展“社会责任战略咨询”,将理论转化为社会服务。

3.4. 考核评价改革

3.4.1. 过程性评价

占比40%,包括课堂讨论中价值观点的深度(如对“企业战略与国家碳达峰目标关系”的发言)、案例分析报告中的伦理维度分析(如对某企业并购案的合规性评估)。

3.4.2. 终结性评价

占比50%,设置综合案例题(如“分析某新能源企业战略中的ESG因素及对国家能源战略的响应”),考察学生整合专业知识与价值判断的能力。

3.4.3. 增值性评价

占比10%,通过课前课后问卷对比、反思日志(如“我的职业价值观变化”),追踪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轨迹。

4. 《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反思、挑战应对与未来展望

4.1. 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三维目标重构–内容矩阵优化–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的系统推进,已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范式。教师通过“专业理论 + 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与校企案例共研,提升了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学生通过翻转课堂案例搜集、社会调研等实践,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辨”的价值认同转变。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三大矛盾:一是教师对新兴领域(如元宇宙、生成式AI)的战略伦理认知滞后于教学需求;二是学生在复杂伦理决策中易陷入“技术工具主义”误区;三是校企案例开发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

4.2. 挑战应对策略

4.2.1. 教师能力迭代工程

构建“理论研修–案例共创–教学创新”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联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头部企业战略部门,参加“数字经济战略伦理”研修班,重点培训AI伦理、数据合规等前沿内容;建立“校企社”案例开发共同体,每学期产出10个融合国家战略的新型教学案例(如“低空经济企业的安全伦理”),推动教师参与虚拟仿真教学开发。

4.2.2. 学生主体赋能机制

推行社会议题探究与商业伦理辩论的双轮驱动模式,组织“战略管理中的中国智慧”调研活动,学生实地走访“专精特新”企业(如某量子计算公司的“科技报国”战略),形成案例调研报告;举办“数字经济伦理”擂台赛,围绕“算法公平”“虚拟资产归属”等辩题,强化学生对新兴业态的价值判断能力。

4.3. 未来发展展望

面向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深层需求,课程思政建设需从“元素融入”向“价值引领”升级。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突破:一是深化校企协同案例开发,联合企业建立“战略思政案例研发中心”,形成覆盖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案例集群;二是强化数字化教学创新,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跨国战略伦理决策”沉浸式场景,提升学生应对复杂问题的价值领导力;三是拓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贯通路径,将《战略管理》的思政建设经验辐射至商科全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商业智慧、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根基。这一探索不仅丰富了新商科教育的育人内涵,也为高等教育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基金项目

韶关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项目“新商科人才培养背景下《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探索”(项目编号:409/990059041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3.
[2] 姚长佳, 张聪慧. 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8): 52-57+63.
[3] 刘刚, 马姗子, 李波. 工商管理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价值、原则与教学创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4): 146-154.
[4] 张国平, 王开田, 施杨. “四位一体、四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1): 50-52.
[5] 陈一静.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调查与改革路径——以《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 2021, 38(3):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