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莲镇禹王宫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Young College Graduate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in Yuwanggong Village, Salian Town
摘要: 本调研报告聚焦于四川省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现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系统考察了这一群体返乡就业的基本情况、动因机制、面临障碍及发展路径。返乡青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活力,但在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基于调研发现,从政策优化、产业升级、服务完善等维度提出了促进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系统性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回流提供了实证依据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research report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in Yuwanggong Village, Salian Town, Miyi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basic situation, motivation mechanism, obstacle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this group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Returning youth have injected new technologies, new concepts, and new vitality into rural development, but they still face multiple challenge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qu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olicy support. Based on the findings, systemat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employment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policy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ervice improvement, which provide an empir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turn of talent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杨俊义, 朱艳芳. 撒莲镇禹王宫村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基本情况调研报告[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88-9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13

1. 引言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调整,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已成为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才振兴”列为乡村振兴五大核心任务之一,提出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特别强调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科技人员等群体返乡创业对乡村产业升级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实践中仍面临个人认知、政策执行与社会环境等多重挑战。从个人层面看,农村籍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认知偏差,将返乡就业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且技能结构与乡村产业需求错位,特别是现代农业所需的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复合型能力不足。李厚本和贾秋时对天津市北辰区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学生因“家庭纽带”和“政策吸引力”表达返乡意愿,但实际返乡率不足30%,主因是薪酬水平与职业发展预期存在落差。在政策实施层面,尽管国家出台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但宋欢的研究指出,政策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政府缺乏专业化服务团队,导致融资渠道狭窄、风险保障机制缺失,削弱了政策实效性。张志晟和梁金贵进一步发现,政策宣传存在“城市偏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乡村振兴专项政策的解读覆盖率不足20%,致使学生错失申报窗口期[3]

基于推拉理论分析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研究表明,城乡间的“推力”与“拉力”共同塑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从城市推力来看,高生活成本和就业竞争激烈促使部分学生考虑返乡,其中苏北地区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因“经济压力”将返乡作为备选方案[4]。而农村拉力则体现为政策红利和情感纽带,武晶斌等的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政策使返乡就业意愿提升12.7%,但实际转化率仅29.3%,主因是薪酬预期落差和职业发展空间有限[5]。值得注意的是,中间障碍因素显著影响决策:贾小杰对农村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8%的返乡者遭遇“没出息”的社会偏见,且文科生专业与乡村岗位匹配度不足20%,形成“推拉博弈”中的关键阻力[6]

3. 撒莲镇禹王宫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基本状况

3.1. 总体概况

撒莲镇禹王宫村位于四川省米易县东南部,属典型的西南丘陵地区乡村,全村人口约21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曾长期保持在45%左右。近年来,随着米易县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禹王宫村出现了人才回流趋势,回引82名优秀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就业[7]。这些返乡青年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引入农村地区,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3.2. 当地行业与岗位特征

主要集中于乡镇政府、教育、医疗基层公共服务公务员、现代农业、农村电商、文旅融合等领域。

2024年米易县事业单位秋季引才考试吸引1800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56人登记就业意向,岗位涵盖农业、文旅、建筑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岗位[8]。县人社局还通过“人才共享”机制,将事业单位未录用人才推荐给本地企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全县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386人,为25名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帮扶,并组织99名大学生参加见习锻炼,兑现就业补助215.36万元,帮助315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研究地点的选择依据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作为核心调研地点,主要基于以下依据:

典型性:禹王宫村是共同富裕实验区,兼具传统农业与新兴康养产业的双重特征,其“鸿鹄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的案例具有代表性。

政策试点价值:该村为攀枝花市重点打造的10个国家级特色康养村之一,政策支持力度大,返乡创业政策与产业转型实践可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4.2. 调研的时间跨度

主要阶段:2025年5月开展调研。

补充回访:2025年7月对关键受访者进行二次访谈,验证数据一致性。

4.3. 样本的选取方法与标准

关键信息人抽样(Key Informant Sampling)是一种质性研究中基于目标人群典型性和信息丰富度选取样本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政策效果评估或小众群体研究。该方法通过锁定三类核心信息源——政策执行者、典型受益者和领域专家,采用三阶段筛选法:首先从官方数据库,如米易县“鸿鹄计划”人才库,初筛符合预设标准的候选对象;其次通过属地管理部门推荐具有示范效应的个案;最后结合优异受访者推荐对比案例。其优势在于能快速定位信息密度高的样本,如刘晓娟案例同时涵盖政策利用、技术转化、社区融入多维信息,但需通过三角验证法,如对比政策文件、经营数据、多方访谈确保信效度。通过该方法选取的返乡大学生样本有效揭示了“政策–专业–产业”匹配度对创业成功率的影响机制。

其次选择关键信息人抽样的原因主要受地域较小、人口较少、返乡大学生较少、流动人口较多影响。综合考虑选择此方法能有效排除当地不良环境因素对于研究的干扰,以求得准确有效的结论。

4.4. 数据收集方法

4.4.1. 个案访谈(深度访谈)

通过半结构化或开放式对话,深入挖掘受访大学生的主观体验、行为动机及社会背景,深度了解受访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深度探究个体和群体返乡的行为逻辑。

4.4.2. 文献与档案分析法

通过系统梳理禹王宫村当地历史或现代记录,例如政策文件、手稿、数据库、媒体报道等,揭示当地制度演变规律或现实问题对于当地大学生就业返乡意愿的影响。与个案访谈法交叉验证当地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因素。

4.5. 数据的分析方法

4.5.1. 个案访谈的分析方法

针对访谈笔记逐句提取关键词或短语,例如“政策吸引力”、“家庭纽带”,保留原始表述。结合受访者的表情、环境布置解读行为动机。通过后续追问挖掘隐性逻辑,区分表面陈述与深层意图。

4.5.2. 文献与档案分析的分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政策文本、学术文献、调查报告、社交媒体等。

数据预处理:首先去除标点符号、特殊字符及HTML标签等噪声;其次采用中文分词工具对非结构化文本进行分词处理;同时去除高频无意义的停用词,并通过自定义停用词表或调用NLTK等库实现;还需统一术语表述以避免语义歧义;最终进行规范化处理以确保数据一致性。

文本挖掘与量化分析:首先提取高频词,分析政策焦点演变。其次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揭示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对比不同时期档案识别表述差异。最后真伪鉴别与跨源验证,对比不同版本档案排查篡改痕迹,结合会议记录、口述史等验证事件真实性。

5. 返乡动因与阻碍因素

5.1. 主要动因

5.1.1. 当地相关政策支持

返乡创业就业政策体系涵盖创业支持、就业岗位扶持、住房与生活保障、人才回引与培养及其他配套措施:在创业支持方面提供资金扶持、培训与孵化及税收优惠。

就业岗位扶持通过“三支一扶”等每年提供约200个基层岗位并给予学费补偿或助学贷款代偿,对招用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和一次性就业补助22人5.38万元[9]。住房与生活保障包括建成人才公寓和共有产权房、提供租房补贴及多项家庭支持服务[10];人才回引与培养通过建立1500名米易籍大学生信息库、“鸿鹄计划”提供300个实习岗位并回引88名毕业生,开展农业电商等培训培育2000余名实用人才[8]。其他配套措施涵盖完善乡村医保、养老保险和医疗绿色通道,设立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简化就业手续。

5.1.2. 情感需求

高职院校毕业生常将返乡视为“学以致用、反哺家乡”的实践,通过参与乡村建设重新找回与故土的情感纽带,传统节日、方言、饮食等文化符号成为情感锚点。部分返乡者坦言初期面临“大学白读”的质疑,但通过创业或公共服务重塑了社会认可度,乡村相对宽松的生活节奏也缓解了城市职场焦虑,安顺学院的调研发现自然环境和家庭支持显著提升了返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1]。地方政府通过“亲情牌”配套柔性政策,如浙江安吉县提供“共享产权房”和社群活动,湖北赤壁市通过“招硕引博”计划营造氛围,返乡者也常依托家族或邻里关系快速融入,如陇南的返乡农民工通过本地人脉获得工作机会。

5.2. 关键阻碍

5.2.1. 信息不对称

走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仅停留在“听说过”层面。米易县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见习岗位以及电商培训等专项支持,但相关政策的准确传递仍存在问题,大量应届毕业生缺少相应政策了解。

5.2.2. 职业发展受限

米易县禹王宫村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职业发展结构性困境,主要表现为产业单一性导致非农专业学生岗位适配性低,如艺术类、信息技术类人才难以匹配传统农业需求,政策执行存在培训资源不足,加之基础设施短板和传统观念制约,导致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困境。

5.2.3. 资金与技术短板

农村地区缺乏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主要依赖亲友借款或自有资金,难以支撑规模化项目。此外,大学生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银行审批严格,如康养民宿项目因无担保难以获得贷款。

非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振兴时,普遍面临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不足的困境,这直接制约了当地产业升级的进程[12]。以米易县禹王宫村为例,艺术类、信息技术类等非农专业学生虽通过“鸿鹄计划”返乡,但因缺乏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核心知识,难以有效推动当地主导产业早春蔬菜、葡萄种植等产业的技术革新。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他们对“阳光玫瑰”葡萄的控时栽培、冷链管理等关键技术缺乏实操能力,导致产业附加值提升受限;另一方面,在康养民宿等新兴业态中,因不熟悉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数字化农业技术,难以实现“农业 + 文旅”的深度融合。

5.3. 动因与障碍因素总结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现象可从推拉理论视角得到系统阐释。在推力方面,城市就业压力大、生活成本高、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促使大学生离开城市;在拉力方面,乡村政策支持和情感归属形成双重吸引力。然而,中间障碍因素显著存在:政策信息不对称构成制度性障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专业适配困难形成市场障碍、资金技术短缺构成资源障碍。这些障碍因素削弱了乡村拉力效应,使人才流动的“推–拉”转化效率降低,需要通过系统性政策创新来突破这些中间障碍,实现城乡人才良性流动。

6. 90后大学生返乡担任葡萄产业协调员的典型案例

刘晓娟,1995年出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期间曾参与乡村振兴课题研究,对农业产业发展有浓厚兴趣。2021年,她通过米易县实施的“人才回引计划”返乡就业,选择回到家乡撒莲镇禹王宫村发展。

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需要哪些关键能力,她是这样回答的:第一是“翻译”能力——要把论文里的专业术语变成老乡听得懂的方言。比如我把“叶果比调控”简化成“留壮枝、疏小果”六个字,还编了顺口溜[13]。第二是政策嗅觉,像我们去年申请的“智慧农业补贴”,就是盯着县里官网动态抢到的[14]。最重要的是抗压能力,你既要面对父母的质疑,又要快速适应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刘晓娟的返乡创业历程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米易县的人才政策给了我返乡的底气,而母校培养的专业能力则让我找到了改变家乡的支点”,刘晓娟如此总结自己的创业初心。通过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单蔓垂帘式”栽培技术,这位年轻的农学毕业生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探索出了一条“政策扶持 + 专业赋能 + 社区共建”的返乡就业新模式。调研这一案例为完善乡村人才回引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既要通过住房、资金等支持降低返乡门槛,更要建立持续的能力提升机制,帮助返乡人才实现知识价值的在地转化。

刘晓娟的案例显示,地方政府通过人才公寓、最高5万元的安家补贴等政策降低返乡门槛。

刘晓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葡萄产业契合,体现了“专业–产业”联动的重要性。全国范围内,35%的返乡大学生聚焦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领域。

此外,家庭纽带和乡土情怀是重要推力。家庭纽带与乡土情怀是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核心情感动力。从家庭纽带来看,父母务农的家庭背景往往形成强烈的代际牵引力——这类大学生自幼参与农业生产,对农村的产业痛点与家庭经济压力有切身感受。

7. 禹王宫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对于米易县禹王宫村现有情况,建议构建“政策–产业–人才–文化”四维联动的返乡生态体系。在政策层面,应建立“政策明白人”培训机制和数字化查询系统,确保创业补贴、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等政策精准落地,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司 + 农户 + 集体经济”模式,盘活土地资源;产业方面需延伸康养民宿文旅链条,开发数字营销等新岗位,并依托电商孵化中心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推动葡萄深加工和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实现年销售目标。通过校地共建实训基地、增设“创业前哨站”等举措,可有效弥合非农专业学生的技术断层。

人才与文化培育是关键突破口。建议强化攀枝花学院与地方的“双导师制”合作,将乡村振兴课程纳入学分体系,并设立返乡奖学金;通过“技术顾问下乡”和家庭沟通工作坊,既能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又能化解传统就业观念冲突。典型案例显示,马梦瑶团队通过政策培训成功创业并带动知晓率提升,证明需以本土产业绑定专业优势,结合数字化工具和情感纽带激活内生动力。最终形成“留得住、能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8. 结束语

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报告通过对四川省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的深入调研,揭示了返乡青年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剖析了政策落地、职业发展、技术适配等现实挑战。案例表明,唯有通过政策精准化、产业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力,才能构建“引得回、留得住、干得好”的返乡就业生态。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校地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破除信息壁垒,激发青年人才返乡的内生动力,使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李厚本, 贾秋时. 大学生返乡就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天津市北辰区的调查[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 36(12): 220-223.
[2] 王璐.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路径[J]. 广东蚕业, 2025, 59(6): 133-135.
[3] 张志晟, 梁金贵.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对策分析[J]. 广东蚕业, 2025, 59(6): 139-141.
[4] 王浩, 周锐. 基于推拉理论的苏北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科学, 2024, 15(1): 52-54+58.
[5] 武晶斌, 郭明晰, 孙彩梅, 等. 基于城乡推拉理论的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及引导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4(7): 32-36.
[6] 贾小杰.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研究[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 33(3): 86-89.
[7] 米易县委组织部. 基层党建巡礼丨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党总支书记李波: 实干善为, 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EB/OL]. 花城党建, 2022-05-0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ODc0Njg0OA==&mid=2247484303&idx=3&sn=fbe22b3f5e689751c964da713835c618&chksm=c1cb14f62eac6d20eabccfb18a38a12187e6cdb783869652bc09fcbe8bb9e24fdaac7d58a1dd, 2025-08-01.
[8] 米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米易县创新“人才共享”机制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EB/OL]. 米易县人民政府工作动态, 2024-12-08.
http://www.scmiyi.gov.cn/zwgk/zzjg/xjbm/rlzyhshbzj/gzdt/10179956.shtml, 2025-08-01.
[9] 米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米易县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EB/OL]. 2023-05-10.
http://www.scmiyi.gov.cn/zwgk/xwzx/myyw/4449045.shtml, 2025-08-01.
[10] 攀枝花智慧人社. 米易县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双创[N/OL]. 2018-06-1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zA3MDUyNg==&mid=2247484711&idx=7&sn=0232bd9e27cb6287695788ca7ba37ada&chksm=ff92cacec409408e5f8a0ce3c96932b66c8bbdfe6c0e0f9b3f4659fe19215c6bb4b783f89556, 2025-08-01.
[11] 桂楚.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心理分析[J]. 安顺学院学报, 2023, 25(6): 46-50.
[12] 米易县人民政府. 米易县“鸿鹄计划”人才回引实施方案[Z]. 2022.
[13] 李雪. 从实验室到葡萄园: 一位农科学子的返乡路[N]. 中国青年报, 2023-08-15(05).
[14] 陈丽. 群众身边好党员丨刘晓娟: 把群众“心上事”当作“上心事” [N/OL]. 阳光米易, 2025-02-19.
https://mp.weixin.qq.com/s/zyGKNl5YuHsz9vsrenU6lQ, 202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