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承载着言语建构与文化浸润的使命。本文基于UbD理论,建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模型,并以“巴蜀文化遗产”为探究实例,探索UbD理论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性。研究通过确定学习主题、明确预期学习结果、设计评估证据以及规划学习过程等环节开展实践,结果表明,UbD理论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深度、情感认同以及实践转化能力,为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可行的路径。
Abstract: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nfiltration. Based on the Ub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esign model of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and takes the exploration of “Bashu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heory in improving student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The study carried out practice through determin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hemes, clarifying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designing evaluation evidence, and planning learning proces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bD theo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gnitive depth, emotional identity, and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providing a feasible path for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国内学界对UbD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有探索,但多集中于单一学科或低年级学段,针对初中语文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实践研究较少,且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分析不够深入。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整合历史、政治、艺术等多学科资源[1],建构立体化、生活化的学习空间,驱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认知迁移与素养融通,培养文化自信。本研究以“巴蜀文化遗产”探究为例,基于UbD理论建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路径,验证UbD理论在提升学生文化理解与综合素养方面的有效性。
2. 理论基础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 [2]由美国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创立。该理论以“逆向设计”为方法论框架,倡导“为理解而教”,建构“实现迁移–深入持久理解–掌握知能”三级目标体系,能将抽象的文化理解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视化的教学目标。该理论提出“锚定预期结果–确定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三个逆向设计的环节,确保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切实融入教学活动,为教师联系多学科知识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可复制的实施范式。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 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
跨学科主题从学生生活实际与语文课程资源两个维度提炼主题。一方面,教师可以聚焦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城市、社区、校园为载体,挖掘学生生活的现实资源,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比如,“舌尖上的民族团结”、“校园里的民族文化”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应深度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例如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其中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学生通过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能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理解各民族在文化创造中相互共生、共融的关系,从而培育文化自信。本研究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合性与实践性原则[3],以语文教材《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依托,联系七年级历史教材《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的内容,融入成都特色文化“三星堆出土文物”,建构“探寻巴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瑰宝”的学习主题。
(二)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明确预期学习结果,也就是制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要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应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同时能够“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其次,要深入专研教材编写意图。《身边的文化遗产》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以小组合作完成推荐评选、实地考察、撰写报告等实践任务,在收集分析资料、创意表达与模拟答辩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文化传承、能力提升的多维发展。此外,还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四川A中学生目前处于八年级阶段,在学科能力上,学生已学过《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内容,具备叙述文和说明文写作基础,在议论文的逻辑论证能力较薄弱;在思维发展上,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但知识迁移能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在学习方式上,学生普遍掌握数字化学习工具,善于利用短视频平台和在线资源获取信息。基于上述的分析,依据UbD理论“掌握知能–深入理解–实现迁移”[5]的目标框架,设计教学目标(见表1):
Table 1.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表1. 预期学习结果
阶段2:明确学习结果 |
语文课标: 1) 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2) 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互相讨论,能用文字、图标、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历史课标: 1) 学会依靠可信史实了解和认识历史。 2) 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
掌握知能 |
应掌握知识: 1) 掌握文化遗产定义、类型,明确巴蜀文化遗产所涵盖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 2) 掌握学史方法,能从考古实物、历史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建立关联。 3) 掌握申报书、说明文等文体结构与特点。 |
应掌握技能: 1) 提高运用多种渠道收集“巴蜀文化遗产”资料、筛选有效信息并分类的能力。 2) 熟练运用口语表达技巧与书面创作方法宣传巴蜀文化遗产。 3) 掌握多媒体工具的基础操作,用于学习成果展示与巴蜀文化传播。 |
理解意义 |
持续理解概念: 1) 文化遗产的内涵。 2)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保护文化遗产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基础。 |
基本问题: 1) 什么是文化遗产? 2)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3) 保护巴蜀文化遗产具有什么意义? |
实现迁移 |
1) 化身“巴蜀遗产守护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撰写《三星堆文化遗产申遗书》,并进行申遗答辩,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 通过校园“巴蜀文化长廊”布置与宣讲的形式,分享巴蜀文化探寻成果,主动承担“文化遗产讲解员”角色,践行“用语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
(三) 设计评估证据
评估证据是用于检验学生是否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行为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据既定的学习目标,设计“三维”评估证据链。课前,通过问卷、开放式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为教学设计提供起点依据;课中,借助课堂观察、随堂测试、即时问答等手段,收集学生在知识建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以表现性任务为核心,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检验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与迁移能力。在“探寻巴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瑰宝”活动中,本研究设计评估证据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evidence
表2. 评估证据
阶段3:设计评估证据 |
表现性任务: 1) 化身“巴蜀遗产守护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撰写《三星堆文化遗产申遗书》,并进行申遗答辩。 依据《优秀三星堆遗产申报书标准》观察学生各部分结构完整性和内容准确性;评估“项目简介”对文化遗产来源、形式内容和价值的阐述是否清晰;“项目论证”是否符合说明文写作规范,语言是否客观科学严谨;“项目管理”和“保护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观察“申遗代表”介绍项目时的语言表达、逻辑清晰度和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深度;评估答辩PPT的内容丰富度、设计合理性和对项目的呈现效果;记录其他组员在制作PPT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2) 学生化身“文化遗产讲解员”布置校园“巴蜀文化长廊”并进行宣讲。 评价文创产品(手抄报、书签、轻黏土摆件等)的创意性、文化内涵体现程度;观察小组在布置“巴蜀文明长廊”时的团队协作情况;考核讲解文创产品时对巴蜀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宣传能力。 |
其他证据: 1) 观察学生能否精准阐述文化遗产定义、类型,说出巴蜀文化遗产涵盖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准确列举三星堆遗址、蜀绣等典型代表。 2) 观察学生能否熟练运用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真实、权威、有价值的资料,独立填写《巴蜀文化遗产资料收集记录表》;提炼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制作《巴蜀文化遗产资料卡片》。 3) 观察小组交流时的参与度、分享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巴蜀文化遗产手册”的质量。 |
(四) 规划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围绕学习目标、核心任务设计具有递进性、挑战性、开放性、情境性[6]的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文化符号学习入手,逐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突破简单的符号化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内化与情感共鸣。在“探寻巴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瑰宝”主题学习中,本研究围绕“撰写《三星堆文化遗产申遗书》”核心任务,以任务驱动开展“探秘寻根,汇遗产成册”、“研学拟书,精修申遗书”、“答辩展风采,文创传文明”系列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文本解读、学科联动与实践探究中沁润心灵,实现从认知整合到价值认同再到行动自觉的转化。教学过程见表3:
Table 3. Teaching process
表3. 教学过程
阶段4:规划学习过程 |
探寻巴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瑰宝 一、情景导入: 1. 视频激趣,提出问题 (1) 欣赏巴蜀文化遗产纪录片,思考问题:当古老的巴蜀遗产遇到现代社会的挑战,我们该如何让它们“活”下来? 2. 角色扮演,明确任务 (1) 创设情境:学校将创建“巴蜀文化长廊”,委托八年级学生成为“巴蜀遗产守护人”,请同学们用知识与智慧完成三星堆文化遗产申报书,布置巴蜀文化长廊,让巴蜀文化遗产活下来。 (2) 问题链驱动思考 ① 什么是文化遗产? ②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③ 保护巴蜀文化遗产具有什么意义? |
二、学习活动: (一) 子任务群一:探秘寻根,汇遗产成册 任务目标:理解文化遗产概念,明确巴蜀文化遗产内容,掌握多渠道资料收集方法,建立巴蜀遗产档案卡。 1. 文化遗产概念解码 活动1:阅读语文教材P154“资料一”的内容,结合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学习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类型。 活动2:回顾分享身边的巴蜀文化遗产,分类梳理巴蜀遗产类型,了解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2. 多渠道收集资料 活动1:学习搜集“文化遗产”资料的渠道和方法,掌握收集资料的要求。 活动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巴蜀文化遗产进行实践操作,填写《巴蜀文化遗产资料收集记录表》;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完成《巴蜀文化遗产资料卡片》。 活动3:小组交流分享。小组内部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分享收集过程中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互相检查《资料收集记录表》填写情况、可信度等级,收集《巴蜀文化遗产资料卡片》形成“巴蜀文化遗产手册”。每组推选1~2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介绍小组成员的“巴蜀文化遗产手册”。 3. 三星堆遗址沉浸式研学 活动1:研学前准备。在历史课上,复习“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历史纪年法”、“阅读历史地图”等学史方法,初步了解三星堆遗址的概况。在语文课上,明确考察步骤与任务,做好考察的准备。 活动2:实地考察。在考察中要收集三星堆遗址的历史、独特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代表性文物、故事传说、相关诗文等,为撰写申遗报告做准备。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的文明,体悟“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 活动3:整理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 (二) 子任务群二:研学拟书,精修申遗书 任务目标:拆解申报书框架,掌握说明文写作规范,小组合作撰写《三星堆遗址申遗报告》。 1.学习申报书的结构及写作要求 以《迎财神民俗活动申报书》为样本,分析申报书的结构以及每部分内容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活动1:整体阅读《迎财神民俗活动申报书》,分析申报书的结构(结构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和保护计划)。 活动2:阅读《迎财神民俗活动申报书》的“项目简介”,归纳“项目简介”的内容。小组分工合作撰写“三星堆遗产项目简介”,内容包括;文化遗产的来源、形式内容以及价值(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活动3:阅读《迎财神民俗活动申报书》的“项目论证”,总结其文体及语言特点。小组合作撰写三星堆遗产申报书的“项目论证”部分,要求运用说明文写作,内容包括遗产的定义、内容、代表性文物形态描绘以及价值意义,语言风格要求客观、科学、严谨。 活动4:小组合作通过实地调查、采访、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三星堆遗址的保护情况及面临问题,讨论保护策略。完成申报书“项目管理”和“保护计划”部分内容。初步完成申报书。 2. 交叉互审,完善申报书 教师制定并讲解《优秀三星堆申报书的标准》的内容,学习小组先依据优秀申报书的标准在组内自行检查修改。然后,不同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并在对方的申报书上面批注修改建议,学生依据修改意见进行二次修改。 (三) 子任务群三:答辩展风采,文创传文明 任务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申遗项目介绍、文创产品制作及讲解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协作、创意实践等能力,传承与传播巴蜀文化。 |
活动1:各小组推荐一名组员担任“申遗代表”,介绍小组推荐的项目;其他组员合作制作答辩PPT。收集各小组最终申遗报告装订成册《巴蜀文化遗产汇编》。 活动2:布置“巴蜀文明长廊”。小组合作,依据组内形成的“巴蜀文化遗产手册”或三星堆出土文物,制作巴蜀文化文创产品(如手抄报、书签、轻黏土摆件等),并进行讲解,向教师、学生、家长宣传巴蜀文化。 |
4. 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 实践成效
依据实践研究目标,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参与“探寻巴蜀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文明瑰宝”跨学科学习的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2份,从认知理解、情感认同、实践意愿、跨学科能力四个维度分析学习活动成效。结合课堂观察结果,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下:1) 认知理解:95%的学生能准确阐释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类型。85%能结合历史考古发现说明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角色,较活动前提升38%。例如有学生在申遗报告中写道“三星堆青铜神树与中原青铜的相似,说明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融”。2) 情感认同:89%的学生在“申遗答辩”和“文化长廊宣讲”中表现出对巴蜀文化的自豪感与责任感,76%主动提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核心概念。有学生在“申遗答辩”环节提到“保护三星堆不仅是保护四川遗产,更是守护全民族的记忆”。3) 实践转化:活动后,68%学生愿意参与“社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学生自主设计的23件巴蜀文创作品被纳入校园文化展示,其中15件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4) 跨学科能力:在收集资料环节,78%的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文本解读、历史史料分析、信息技术等各学科技能完成任务。
(二) 实践反思
UbD理论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框架为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文化理解提供了有效支撑。实践证明,在UbD理论指导下,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情感认同,实现良好的实践转化效果。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有优化的空间。首先是,现有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不足,在实践中重视实践成果展示,对学生在小组中价值观交流、情感变化等过程性要素记录不足,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反思日志”、“三星堆研学日记”等质性评估方式,完善动态评价机制。其次,部分学生在整合多学科知识时存在理解断层,反映出任务设计未能充分兼顾个体差异。教师可针对不同学力层次,分别设计“基础任务包”与“挑战任务包”,通过分层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学效能提升。
基金项目
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研究生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以冕宁县A中为例(项目编号2024SEED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