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VP”的语义和生成机制
The Seman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liff-Style VP”
DOI: 10.12677/ml.2025.139972, PDF, HTML, XML,   
作者: 马文娟: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断崖式VP隐喻认知语言学Cliff-Style VP Metaphor Cognitive Linguistics
摘要: “断崖式VP”是现代汉语中人们用于描述某一事件具有“断崖”一般的特征的书面语表达方式,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本文对于“断崖式VP”的内部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其形成特点和语用场景进行分类,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它的生成机制。
Abstract: “Cliff-style VP” is a written expression in modern Chinese used to describe an event 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similar to a “cliff edge”, frequently appearing in news repo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mponents of “cliff-style VP”, classifies it based on its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 contexts, and examines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a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马文娟. “断崖式VP”的语义和生成机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233-2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72

1. 引言

“断崖式”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用于描述价格、数量等下降呈直线趋势的,也曾于2014年被咬文嚼字杂志收录进年度十大流行语,指陡峭的山崖断裂必然会引发猛烈的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人们开始用“断崖式”形容幅度大,势头猛的下行状态,运用范围广泛,如股市的“断崖式暴跌”、气候方面的“断崖式降温”等[1]。本文所选用的语料均来自北大CCL语料库。

2. “断崖式VP”的组成成分

在“断崖式VP”的结构中,“断崖式”是用以修饰“VP”这一动词短语的,强调其变化指数剧烈和突然。“断崖”亦作“断厓”,指陡峭的山崖,在自然界中通常指的是一种陡峭而突然的地貌变化,这种变化具有突然、剧烈、不可预测等特点,其中类后缀“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其相关的意义是样式、方式,表示事物的样式、动作的方式等[2]。二者结合由“断崖”的特点引申产生了“断崖式”这一指称属性的形容词。

能够进入“断崖式VP”这一词模的组合有:断崖式下跌\下降\冲击\跳水\深跌\下滑\暴跌\崩塌\下坠\崩溃\崩盘\消失\下挫\降温\转折\滑落\降级\影响\变化\改革\减员\急跌\返贫\脱欧\衰落\衰退\亏损\萎缩等,其中“VP”多为不及物动词,语义特征上具有[+时间性]、[+层级性]、[+突发性]、[−非自主性]。

“断崖式VP”的整体框架表示“像断崖一样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剧烈的变化”,具有强烈的修辞性和夸张手法,“断崖式VP”所描述的这种事件变化多是非主观意志可操控的,没有预兆,具有不确定性、发生的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等特点。

3. “断崖式VP”的内部分类

“断崖式VP”这一隐喻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根据其内部结构和语境的不同进行进一步的分类。通过CCL语料库检索“断崖式VP”共471条,可以用于描写多类不同的场景,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内部分类:

() 描述性“断崖式VP

“断崖式VP”中最多的就是描述性的,这类表达方式主要用于客观地描述某种状态或行为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剧烈变化。例如,“断崖式下跌”用于描述股价、房价等的大幅下跌,“断崖式减少”用于描述人口、经济等的短时期锐减。这些表达方式通常不带有情感色彩,更多地是提供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手段。

(1) 镜泊湖像一个具有磁石般向心力的中心,把30多条大小河流呈向心方向汇入镜泊湖,1万多年前,由于汹涌的火山熔岩堵塞了牡丹江河道,才形成幅宽400米的断崖式瀑布。(《人民日报》2008年)

此处的“断崖式瀑布”中“断崖式”修饰的名词“瀑布”,这是“断崖式”的客观描写,空间高度上的断崖有水落下形成瀑布,前置修饰语“400米”也突出了“断崖”的高度落差大这一特点。

(2)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观影人次急速下降,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人民日报》2016年)

(3) 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悲观论调,认为我们打不赢、打不起,经济增长会出现断崖式下滑。(《人民日报》2018年)

“下滑”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动词短语,但加上“断崖式”这个修饰词后,就强调了数据下滑的突然性和剧烈性,可能意味着之前数据的变化较为平稳或者趋势向好,但突然之间就大幅度下降了。“断崖式下滑”既可用于观影人数的锐减,也可用于经济税收等领域的数据下滑,也可以用于成绩、实力等个体因素的变化结果。

(4) 煤炭市场不好,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人民日报》2015年)

(5) 投资减速、工业减速……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失速”、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人民日报》2014年)

(6) 然而,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棉花价格相继出现断崖式暴跌。(《人民日报》2014年)

包含“断崖式下跌/暴跌/深跌”等语料共274条,占可检索出语料的58.6%,数量最多使用频率也最高。“跌”本身就具有突然性,可用于描写物体自高处落下,物价下降等。

(7) 11月上旬中东部地区气温偏高,因此这次冷空气造成的降温幅度较大,几乎是断崖式降温。(《人民日报》2019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断崖式”适用于两大方面的动作行为:

(1) 与政治经济相关的变化:在经济金融领域,股价、汇率、房地产价格经常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种突然性的变化就产生了“断崖式下跌”“断崖式贬值”“断崖式下滑”“断崖式亏损”的组合结构。

(2) 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变化:社会现象中最常见的用于气温变化是“断崖式降温”。在民生领域,整个社会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许多层次,如人口结构、年龄分布等方面与社会群体密切相关,当此类结构产生急剧变化时就产生了“断崖式老龄化”“断崖式人口减少”等。

() 夸张性“断崖式VP

(一)中例句都是和“断崖式”本体相关联的变化,是从空间位置上而言从高至低且变化迅速,符合“断崖”本体的变化特征。数据类的变化是可以通过统计汇总而直观感受到的下滑趋势,但“断崖式”在固定下来作为一种书面用语的表达后,由于其自身具有突发性和变化大的特点,加上并非所有的事物变化都体现在空间数据上,一些强调自身变化的突然性和剧烈性的动词也可以用“断崖式”来修饰。这类表达方式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变化的剧烈程度,常常用于吸引注意力和突出对比效果。这些表达方式通常带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成分。

1) 强调变化的速度快

(8) 规划的“纲”举起来,管理的“目”细下去,确保发展都在规范约束中有序展开,就不会出现那种超载之后猛然刹车的断崖式转折。(《人民日报》2015年)

(9) 能避免对传统交易所市场造成巨大冲击,防止大额卖出对价格产生断崖式影响。(《人民日报》2016年)

2) 强调变化大

(10) “一门式”改革涉及深层次的权力格局之变、固有观念之变,是一场跨系统、颠覆性、断崖式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

(11) 英国脱欧后不会有过渡期,英欧关系或将出现瞬间断裂,即所谓的“断崖式脱欧”。(《人民日报》2018年)

3) 强调后果严重

(12) 一旦政府托市救市,资产泡沫只会被吹得更大,可能会重蹈日本“断崖式崩盘”的覆辙。(《人民日报》2014年)

(13) 扶贫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防止断崖式返贫。(《人民日报》2018年)

(14) 凯尔纳说,“有协议脱欧”虽然化解了欧英贸易关系断崖式崩塌的风险,但没有解决双方面临的所有问题。(《人民日报》2020年)

(15) 眼看“汪”就在眼前,顿时就零乱了,脖子是直的,步子迈得急促、密实,打打打打打打打,惹得我手头的牛鼻绳一紧,牧童放牛的传统意境遭遇断崖式破坏,只能跟着跑了起来。(《人民日报》2017年)

以上三个特点并不孤立,可以同时存在,如变化大这一特点依靠时间短发生速度快这一特点会更加凸显,“断崖”本身就是带有危险属性的客观现象,用于描述时在说话人眼中也多用于不好的事物或带有负面影响的变化。这些例句中大多仍是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在政治领域,当政策或制度发生剧烈调整时可以用“断崖式变革”“断崖式调整”、经济方面骤然回归贫困的境地为“断崖式返贫”。

() 情感性断崖式VP

该类型中出现了描写非社会现象而是社会关系和意境的对象,在例句(14)中被“断崖式VP”修饰的对象是“欧英的贸易关系”,在例句(15)中“断崖式VP”的受事主语是“牧童放牛的传统意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断崖式VP”开始出现用于抽象的概念,近两年出现了一些新的搭配方式如“断崖式分手”“断崖式绝交”“断崖式衰老”属于和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的。

“断崖式分手”: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一方突然宣布结束这段关系,对于另一方而言这一分手行为毫无预兆,其认知中二人依然处于亲密的恋爱关系中,按照常理不应该到达分开这一阶段,故被称为“断崖式分手”。

“断崖式绝交”:“绝交”本指朋友或国家之间断绝关系不再往来,双方的原始关系可以很好也可以是普通交往关系。“断崖式绝交”的不同之处两方的亲密关系如同从高高的悬崖上突然坠落,突出强调在原本双方关系非常亲密的前提下因某些事件的发生而断绝联系。这一“绝交”。

“断崖式衰老”:“衰老”本指人年老精力衰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机能会慢慢老化,这种老化速度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断崖式衰老”指身体或外貌在短时间内迅速老化的现象,不符合常规。

由此可见“断崖式”所修饰的对象开始扩大至个体和情感层面,由于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而亲近的关系或者较为浓厚的情感一旦出现巨大变化,便也可用断崖式来形容。这类表达方式在描述变化时融入了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用于表达惊讶、担忧、恐慌等情绪。例如,“断崖式衰老”用于形容人在短时间内经历显著衰老的惊恐感受,“断崖式失业”则可能表达了对大量失业现象的担忧和不安。这些情感性的“断崖式VP”在表达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情感倾向,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反预期性。

以上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断崖式VP”内部分类可能会根据具体语境和用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交叉和重叠的特点。此外,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新的内部分类也可能会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的分类我们都可以归为隐喻性“断崖式VP”,这些表达方式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断崖”这一自然现象与其他领域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4. “断崖式VP”的生成机制

当人们在语言中用“断崖式”来形容某个动词短语(VP)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时,往往是在强调这种动作或状态的突然性、剧烈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就是说“VP”的动作行为特点需要借助“断崖式”的某一属性进行描述或者从“断崖式”的语义体系中选取最适合与“VP”搭配的部分进行共现,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断崖式VP”生成的主要机制。

从语言学的隐喻角度来看,“断崖式VP”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断崖”)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由VP,即动词短语,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上,以此来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蓝纯(2005)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提到:“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可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3]。在“断崖式VP”的生成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通过隐喻机制找到“VP”这一动作行为变化的特点,并与“断崖式”的显性特点相匹配。

因此,“断崖式VP”的生成机制本质上就是通过隐喻映射实现的,“断崖式”就可以被映射到时间域或社会情感域等目标域,从而构建出“断崖式VP”的语义特点[4]。这种语言现象的生成过程可分解为三个关键认知步骤:

(1) 始源域特征提取

“断崖”作为始源域,其核心特征包括:垂直空间的陡峭性、高度差的剧烈性、地质变化的不可控性以及崩塌后果的破坏性。这些物理属性构成了隐喻映射的原始语义框架。

(2) 目标域特征匹配

在目标域中,“VP”所表征的行为或状态需具备[+突然性]、[+剧烈性]、[+不可预测性]等语义特征。这种特征匹配性使得“断崖式”能够精准映射到经济波动(如股价暴跌)、气候突变(如气温骤降)、社会关系断裂(如情感破裂)等多维领域。

(3) 隐喻映射实现

在“断崖式VP”中,“断崖”本身就是空间范畴的概念,由三维立体空间的变化到线性数据的变化,都是数据在空间上可以由高到底浮现的,此时空间域作为始源域,发展到“断崖式分手\绝交”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人物关系空间化,把情感变化的波动看作实体化的高度变化,社会心理学中往往会把人际交往的关系排列成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特性取决于参与者情感的浓厚高低,将这种浓厚程度投射到空间域的变化曲线,情感充足关系密切时位于空间域的高处,当情感淡漠关系疏离就处于空间域的低处,这时“断崖式”就可以被映射到时间域或社会情感域等目标域(见表1),从而构建出“断崖式VP”的语义特点[5]

Table 1. Metaphor types in “cliff-style VP”

1. “断崖式VP”的隐喻类型

类型

映射路径

语言功能

典型例证

空间隐喻型

物理空间→时间/数据变化

强调短时间内变化的幅度

断崖式下跌、断崖式降温

情感隐喻型

物理空间→情感/关系破裂

强调情感关系的剧烈波动

断崖式分手、断崖式绝交

社会隐喻型

物理空间→社会结构/制度变革

强调社会现象的变动

断崖式改革、断崖式老龄化

这种多层级的隐喻系统赋予“断崖式VP”强大的语义扩展能力,在经济领域,“断崖式下跌”通过空间高差映射价格波动幅度;在社会关系领域,“断崖式分手”则将情感浓度转化为垂直维度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该构式已突破传统空间隐喻范畴,开始向心理时间域延伸,如“断崖式衰老”将生理变化映射为时间流逝的加速[6]

5. 余论

在语义方面,过往的例子中“断崖式”都是用于描写负面的下降或突发事件的,“新闻语体”属性突出,多出现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中。但我们可以注意到有些动词和“断崖式”组合后并非全是用于负面描写的,也有一些中性的夸张性表达,如“断崖式波动”“断崖式改革”等。2025年的官方媒体报道中,网易新闻报道“比亚迪1~7月依旧断崖式领先,狂销249万辆稳居榜首!”。在2023年的腾讯新闻也有“结束6连败!全红婵断崖式碾压陈芋汐世界杯夺冠,最头疼207C获满分”的报道,均通过空间隐喻的创造性转换,将原本表征剧烈下落的“断崖”转喻为遥遥领先的绝对优势,可见“断崖式”也可以开始应用于在某个领域或比赛中,某一方的实力或优秀战绩远超他人,突出其实力之强。这是“断崖式VP”在语义色彩上由负面描写至正面描写的转变倾向。

参考文献

[1] 张舒. “断崖式”的前世今生[J]. 咬文嚼字, 2015(6): 8-9.
[2] 王宁. 网络语境下新兴“X式Y”结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3] 蓝纯, 著.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 刘琪.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 今古文创, 2023(36): 126-128.
[5] 张海涛, 赵林晓. 修辞构式“X式Y”的生成过程及互动机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2(2): 103-112.
[6] 唐婧. 流行语“X式Y”的转喻和隐喻研究[J]. 汉字文化, 2021(5): 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