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ss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Lingala
DOI: 10.12677/ml.2025.139973, PDF, HTML, XML,   
作者: Cherubin Aïclove Ntsiete: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关键词: 汉林被动句句法特征对比研究Passive Sentences in Chinese and Lingala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本研究对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语法标记、语义功能及语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两种语言的普遍规律与特殊现象,总结其被动表达的异同,并归纳各自的语法特征。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的被动表达呈现不同的类型属性:汉语主要依靠固定语序与虚词来表达被动意义,而林加拉语则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因此,两种语言的被动标记序列可概括为:词汇标记(介词标记与非介词标记)-形态标记(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无标记(语序变化)。该对比不仅深化了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也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grammatical markers, semantic functions and word order characteristics of passive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and Lingal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firstly, to identify both universal tendencies and language-specific phenomena; secondly, to provide a concise summar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passives, and to distil the grammatical properties unique to each language. The findings reveal divergent typological profiles: In contrast, Chinese relies primarily on fixed word order and function words to convey passive meaning, whereas Lingala encodes passivity through morphological alternations of the verb itself. It can thus be posited that the passive-marking continuum for the two languages can be schematised as follows: Lexical marking (prepositional and non-prepositional markers); Morphological marking (inflectional changes on the predicate verb); Absent marking (only through word-order alternations). This contrast serves to enhance our comprehension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with regard to the pedagogy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文章引用:Cherubin Aïclove Ntsiete. 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239-24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973

1. 引言

什么是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至今在语言学界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马嘉思(德)和金大卫[1]认为,被动句作为一个结构,需要满足三个特征:其一,动词必须去及物化,即双及物动词变成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变成不及物动词,而不及物动词则不能用在被动句;其二,施事(A)需被删去,或者降格为非核心论元;其三,受事(O)需提升为不及物动词的主语(S)。例如:

(1) 卡维内纳语(玻利维亚境内,塔卡南语系) [1]

a. Roberto = ra Kashi ara-ya.

Roberto = ERG sweet. Banana eat-IMPF

“Roberto eats sweet banana.”

b. Kashi ara-tana-ya

sweet. Banana eat-PASS-IMPF

“Sweet bananas are eaten.”

从例(1)中,可以发现卡维内纳语(Cavineña)的被动语态体现了上述三个特征。该语言的谓词可以被衍生被动态后缀“-tana”修饰[1]

然而,不同语言在表达被动句式时各有其独特的方式,如汉语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析型语言,其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并不依赖于动词的形态变化,而是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和句法形式。由此,汉语被动句作为一种特殊句式,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林加拉语则是一种属于班图语支的粘着语,其被动句表达通常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

尽管此前尚无人专门比较过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句,但本研究仍可借鉴国内外大量相关成果,如朱德熙[2]、吕淑湘[3]、龚千炎[4]、熊文华[5]、王力[6]、李洁[7]、姜卓林[8]、贾迪扉[9]、宋文辉[10]、陈昌来[11]、唐依力和李宗宏[12]、戴庆厦和李洁[13]、Siewierska [14]、Dryer,Edward L和Matthew S. Dryer [15]、Kulikov [16]、Michael Meeuwis [17] [18]、Edouard Etsio [19]等。

通过对比这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本研究旨在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帮助刚果(布)汉语学习者识别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语法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本研究也为中文教学提供参考,促进适宜教材的编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汉语被动句和林加拉语的相关句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两种语言被动句的语法特征,揭示其普遍规律与特殊现象,归纳二者表达被动意义的异同及各自的语法特点。

2. 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语法特征

2.1. 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特征

自吕淑湘[3]、朱德熙[2]、王力[6]等语言学家以来,许多学者对汉语“被”字句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句法结构、范围、语义等多个方面。例如,王还[20]、龚千炎[4]、李洁[7]、李临定[21]、熊仲儒[22]、游舒[23]和王红梅[24]等学者都做过相关研究。其中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将“被”视为介词或助动词。其使用通常伴随着主宾语位置的转换,且句式的整体语义往往表达一种不如意、不企望或遭受某种损失、影响、不利结果等消极意义。然而,在语言实践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被”字句都能表达消极语义。如下面几句:

(2) 王明被选为班长[25]

(3) 他经常被领导表扬[25]

以上例句都表现出积极的语义,与王力[6]所提出的“被”字句表达“不如意、不企望”等消极意义的观点存在冲突。这表明在现实语言生活中,“被”字句的表达范围已显著扩大。这种现象可能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如英语等,导致书面语中出现了大量欧化句式,从而使“被”字句的语义外延得以扩张。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被”字句是指汉语中带有“被”字的句式,用于表达被动意义。不过,在汉语中,还存在其他词语能表达被动意义,如“让、给、叫”等。王力[6]指出,被动句不仅包括有“被”字标记的被动句,还存在一种没有“被”字的被动式。这种被动式在形式上与主动句相同,但在意义上属于被动句。龚千炎[4]也将主语为施事的句子称为“施事主语句”或“主动句”;主语为受事的句子称为“受事主语句”或“被动句”。与王力先生的观点相同,他将“被动句”等同于“受事主语句”。

类型学研究也发现过汉语被动句具有类型标记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有标记被动句与无标记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通常通过词汇标记来识别,而无标记被动句则至少具有语序变化的特征。在汉语中,表达被动句时主要依赖于语序与虚词,而不是形态变化。其基本结构通常由“被”字引导,后面跟着动作的执行者与动作本身。例如:“书被他读了。”(在这里,“书”是承受者,“他读”是动作,“被”字引导被动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或不重要,可以省略执行者。例如:“书被读了。”在这个例子中,执行者“他”被省略了。

那么,在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有哪些类型呢?李临定[21]将“被”字的句型结构分为32类。刘月华等著[26]和齐护扬[27]将“被”字的句型结构分为四类:一是介词“被”后有宾语;二是介词“被”字后无宾语;三是“被……所……”式;四是:“被……给”式。例如:

(4) 小王被人打伤了[27]

(5) 大楼被炸倒了[27]

(6)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27]

(7) 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27]

在这里,“被”字主要用来表达句子尾部谓语动词的指向性,其完整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被怎么样了”,“怎么样”。在这个结构中,“被怎么样了”,“怎么样”的谓语动词通常由处置动词来充当,并且这种结构在使用频率上相当高的。那么,什么样的动词才能被称为“处置动词”呢?龚千炎[4]提出,能够转换成“把”字句的动词才能被称作“处置动词”,例如:在句子“汤被喝光了”中,“喝光”可以转换成“我们把汤喝光了”,这里的“喝光”是一个处置动词。相反,如果一个动词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则它不是处置动词。例如:“他被我喜欢了”中的“喜欢”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因此“喜欢”不是处置动词。

除了有“被”字标记的句子之外,汉语中还有其它词汇可以用来表达被动意义。根据龚千炎的分类,有六种不同的被动句式:1) “给(叫、让) + 施事 + 动词”型;2) “受事 + 给(叫、让) + 施事 + 动词”型;3) “受事 + 为 + 施事 + 所 + 动词”型,这种形式重点不在于动作而在于施事;4) “是……的”型;5) “受事 + 受(遭) + (施事) + (的) + 动名词”型,这种称为准被动句或“遭受”被动句;6) “受事 + 由(归) + 施事 + (的) + 动词”型。例如:

(8) 小偷拼命跑了一阵,因为不小心扭到了脚,结果给警察抓到了。

(9) 老鼠让猫吃掉了。

(10)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28]

(11) 这篇文章是她写的。

(12) 他遭到了(敌人的)毒打[28]

(13) 钱的问题由(归)大家解决。

此外,柯贤兵[28]在《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这篇论文中补充了两种被动句的类型:1) “处所 + 被 + 动词 + 名词”型;2) “受事 + 被 + 施事动词 + 名词”型,这种结构是被字句动词带宾语的句式。例如:

(14) 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他们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 [28]

(15) 他被敌人炸伤了。(名词是隶属于受事) [28]

除此之外,汉语中也存在一些无标记的句子表达被动意义,这些句子还可以被称为意义被动句或概念被动句。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要特征是它们不使用“被”字或其他词汇来表达被动意义,而是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表达这种含义。例如:

(16) 饭烧好了。

(17) 信发出去了。

(18) 那封信已经邮走了。

这些句子完全依赖上下文来理解其被动含义,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被动标记。

由此可见,汉语被动句的构成较为复杂,并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使用时,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被”字后面的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能够支配句子的主语;二是,“被”字后面的动词可以加上“着、了、过”;三是,否定词与助动词一般要放在“被”字前面,而不能放在“被”字后面;四是,汉语被动句一般不用祈使句,但如果“教”、“让”等被动标记词前面有否定副词“别”时,则可以用于祈使句。例如:

(19) 快!可别让老姑看见了![7]

总之,汉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的主要有词汇标记,这些词汇标记又分为介词和非介词两类。

2.2. 林加拉语被动句的语法特征

林加拉语是一种属于班图语支的粘着语。其特点是动词通常只包含词根这一部分,但可以通过附加前后缀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在林加拉语中,被动语态属于语法范畴,跟主动语态相对应,即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来表达,林加拉语的被动句通常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这种含义,但动词的形态变化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语序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Michael Meeuwis [17] [18]和Edouard Etsio [19]等学者指出,林加拉语的被动句一般由语素“-am-”构成,这个语素“-am-”位于动词词根与时态标记之间。例如:

(20) Mama abeti mwana. (林加拉语–主动句)

ø-mama a-bet-i mu-ana

汉语对应的词译:妈妈 主格–打–最近过去时 单数–孩子

汉语正确的句译:妈妈打了孩子。

(21) Mwana abetami na mama. (林加拉语–被动句)

mu-ana a-bet-am-i na ø-mama

汉语对应的词译:单数–孩子 主格–打–被–最近过去时 介词 妈妈

汉语正确的句译:孩子被妈妈打了。

例(20)属于主动语态,是典型的林加拉语主动句。在例子(21)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在主动语态(20)中,“mama”(妈妈)作为主语,而“mwana”(孩子)作为宾语;在被动语态(21)中,情况则相反,“mwana”(孩子)变成了主语,“mama”(妈妈)则变成了宾语,由介词“na”引出施事,具有明显的施受关系。这种结构相当于典型的林加拉语被动语态,其中主动语态的主语被宾语所取代,宾语升格为主语。

此外,在例句(21)中,“abetami”一词可以分解为四个形素:“a-”、“-bet-”、“-am-”与“-i”。其中,“a-”是主格标记,带有“mwana”(孩子)的意思;“-bet-”是动词词根,表示“打”(原型);“-am-”是构成被动语态的语素;“-i”是时态标记,表示最近过去时。

由此可见,林加拉语被动句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一是,“-am-”语素必须插入在及物动词词根与时态标记之间,并且能够支配句子的主语;二是,否定词“te”一般要放在宾语之前。例如:

(22) Bazuzi bakosamaki te na W.

Ba-zuzi ba-kos-am-aki te na W.

汉语对应的词译:复数–法官 主格–欺骗–被–过去完成时 否定词 介词 名词

汉语正确的句译:法官们没有被W先生欺骗。

在例(22)中,可以发现表示被动的语素位于动词词根“-kos-”与时态标记“-aki”之间,而否定词则置于宾语之前。

总的说来,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句都具有类型标记性,这种类型标记主要分为两种:有标记和无标记。无论是有标记还是无标记的被动句,它们都具备被动结构的识别特征:有标记的被动句通常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或词汇标记来实现,而无标记的被动句至少通过语序的变化来实现。在这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有标记性进一步分为形态标记和词汇标记。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采用词汇标记或无标记,而林加拉语则采用形态标记,即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这种差异与两种语言的整体类型特征相对应:汉语属于分析型的汉藏语系,倾向使用词汇手段;林加拉语属于粘着型的班图语支,倾向使用形态手段。尽管两种语言均为SVO语序语言,汉语常借助介词(如“被”)或其他非介词手段表达被动意义,而林加拉语则通过在动词词根和时态标记之间插入语素“-am-”实现。因此,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标记性的语法序列为:词汇标记(介词标记和非介词标记)-形态标记(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无标记(语序变化)。

为更清晰地描述汉语与林加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方式,可将两种语言的被动标记类型、语系归属及语序类型汇总于同一张对照表(见表1),并在表中用“+”表示该语言具备相应特征,“-”表示不具备。

Table 1. A comprehensive table of forms expressing passive meaning in Chinese and Lingala

1. 汉语与林加拉语表达被动意义形式总表

语言样本

被动标记类型

语系类型

语序类型

有标记

无标记

词汇标记

形态标记

语序变化

介词

非介词

汉语

+

+

-

+

汉藏语系

SVO

林加拉语

-

-

+

-

班图语支

分析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语法特征之后,本研究将在下一部分对这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比较,揭示语言的普遍规律与特殊现象,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并归纳各自的语法特点。

3. 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通过归纳上述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汉语的被动句结构相对于林加拉语来说更为复杂。尽管如此,这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的方式上仍然存在共性与个性。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两种语言被动句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3.1. 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相同点

从语序的角度来看,汉语与林加拉语都属于SVO型语言,即主语与谓语的顺序是主语在前,谓语随后,宾语在最后。这种语序结构在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汉语与林加拉语在从主动语态转变成被动语态时,共同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升级与降级规律:升级指的是主动语态的直接宾语转化成被动语态的主语;降级则是指主动语态的主语转化成被动语态的施动者。汉语与林加拉语都有典型的被动结构,如根据刘月华等著[26]和齐护扬[27],汉语通常使用“受事 + 被 + 施事 + 谓语动词”;“受事 + 被 + 谓语动词”;“受事 + 被 + 施事 + 所 + 谓语动词”;“受事 + 被 + 施事 + 给 + 谓语动词”等四种句型结构来表达被动意义;而林加拉语则通过在动词中添加语素“-am-”来形成被动句。

从被动标记的角度来看,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句都存在特定的被动标记,如汉语通常使用介词“被”来表达被动意义。除了介词“被”之外,还有其它词汇可以用来表达被动意义,如“让”、“叫”、“给”等;而林加拉语则使用语素“-am-”来形成被动句。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汉语与林加拉语都允许由施事、受事与及物动词构成的句子在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进行转换。通常情况下,由施事作为主语、受事作为宾语与及物动词构成的句子显得比较自然,且不需要添加任何形态标记。然而,当受事者作为主语或话题时,句子需要转换成被动句,并添加某些被动化的标记来区分。这些被动化的标记可能包括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或者主语与宾语名词的格变化。例如,在汉语中,被动句通常通过在句子中加入介词“被”来表达被动意义,而在林加拉语中则可能通过在动词词根上添加特定的语素来表达这种含义。

3.2. 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不同点

从语序的角度来看,尽管汉语与林加拉语都属于SVO的语序,但它们在具体语序上存在差异。在汉语中,被动标记“被”通常位于主语之后,数词位于量词之前,而量词则位于名词之前,施事通常不需要介词来引导,否定词位于“被”字之前。相比之下,林加拉语的被动标记通常位于动词词根与时态标记之间,数词则位于名词之后,施事由介词“na”引导,否定词位于宾语之前。在汉语中,定语与状语位于中心语之前;而在林加拉语中,定语与状语都位于中心语之后。在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语态中,引出施动者的介词“被”与“na”的位置是不同的。在汉语的被动语态中,“被”位于主语之后;在林加拉语的被动语态中,介词“na”则位于宾语之前。 例如:

(22) Papa ya Yingfei abetami na mobali ya yaya na ye.

Papa ya Yingfei a-bet-am-i na mobali ya yaya na ye.

汉语对应的词译:爸爸 的 英飞 主格–打–被–最近过去时 介词 老公 的 姐姐 介词 她的

汉语正确的句译:英飞的爸爸被她姐姐的老公打了。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汉语的被动句不仅包括刘月华等著[26]、齐护扬[27]等语言学家提出的被动结构类型,还存在其他能够表达被动意义的结构,如王力[6]、龚千炎[4]与柯贤兵[28]等学者所归纳的分类。相比之下,林加拉语的被动语态则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通常通过在动词上添加语素“-am-”来实现。

从被动标记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除了通过介词“被”字及其短语引导之外,还有其他词汇(非介词)与结构可以表示被动情况,如:“叫”、“给”、“让”等。这些标记用于明确施受关系。与此相比,林加拉语中的被动句只有标记类型(无标记),即通过在动词上添加语素“-am-”来形成被动句。这种形态变化是林加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典型方式,与汉语依赖词汇与句型的方式形式鲜明对比。

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在表达被动意义时采用不同的句法手段,这在语言类型学上呈现显著差异。汉语中存在多种固定的句法手段来表达被动意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使用介词“被”或非介词“给”、“让”、“叫”等来标记被动,此时句子的主语通常是受事,这类句子被称为“被字句”。此外,还有一种被动表达方式,它通过改变语序而非使用介词来标记被动意义,意念上的主语是受事,通常是确定的、已知的,并且往往是无生命的。这种句子强调受事者受到动作的影响,而意念上的施事者一般不出现,这类句子被称为无标记被动句,或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汉语与林加拉语在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与语义上都存在差异。在汉语传统中,被动句式多用于表达不幸、不企望、不如意或不愉快的情感,如“被害人”、“被告”等。然而,随着语言的交流与发展,汉语中的被动句也可以带有褒义、如意或愉快的积极义,如“玛丽被老师表扬了”有时还能用于表示中性意义,如“被子被拿走了”。相比之下,林加拉语的被动语态通常是一种更为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主要用于表达动作承受者,其语义功能与汉语类似,但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和语义范围可能因语言习惯而有所不同。

4. 结语

本研究对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句法结构、语法标记、语义功能与语序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两种语言被动句的细致分析与考察,本研究不仅归纳出两种语言被动句的语法特征,还揭示了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意义时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以及各自呈现的特殊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总结了汉语与林加拉语被动句的异同点,并详细归纳了它们各自的语法特点。研究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意义时的共性与个性。汉语与林加拉语两种语言都使用句法与词法手段来构建被动句,但在语言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林加拉语的被动句中,谓语动词会经历形态变化;而汉语则不通过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这一点,而是依赖于固定的句法结构与特定的虚词来表达被动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被动意义通常通过介词“被”来标记,而不像林加拉语那样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实现。在这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有标记性进一步分为形态标记和词汇标记。汉语与林加拉语的被动标记性的语法序列为:词汇标记(介词标记和非介词标记)-形态标记(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无标记(语序变化)。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教师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的被动句,并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加以应用。笔者希望后续能够继续对两种语言的被动句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更加深入与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德)马嘉思, 金大卫. 世界语言类型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
[2]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4.
[4] 龚千炎. 现代汉语里的受事主语句[J]. 中国语文, 1980(5): 335-344.
[5] 熊文华. 汉英被动句式的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3(4): 11-23.
[6]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7] 李洁. 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8] 姜卓林. 英汉被动语态的认知语用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9] 贾迪扉. 汉语方言被动范畴比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10] 宋文辉. 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语言类型学特征[J]. 汉语学报, 2024(4): 54-67.
[11] 陈昌来. 现代汉语句子[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唐依力, 主编, 李宗宏, 著. 被动句[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24.
[13] 戴庆厦, 李洁. 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88-95.
[14] Siewierska, A. (1984). The Passive a Compara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Routledge.
[15] Dryer, E.L. and Dryer, M.S. (2007) Passive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Shopen T, Ed.,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5-361.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9427.006
[16] Kulikov, L.I. (2011) Voice Typology. In: Song, J.J.,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Typology, Oxford University, 368-398.
https://doi.org/10.1093/oxfordhb/9780199281251.013.0019
[17] Meeuwis, M. (1998) Lingala. Lincom Europa.
[18] Meeuwis, M. (2021) Grammaire Descriptive du Lingála. Lincom 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
[19] Etsio, E. (2003) Parlons Lingala (Toloba Lingala). L’harmattan.
[20] 王还.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 中国语文, 1983(6): 409-418.
[21] 李临定. “被”字句[J]. 中国语文, 1980(6): 401-412.
[22] 熊仲儒. 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 当代语言学, 2003(3): 206-221, 285.
[23] 游舒. 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05.
[24] 王红梅. 动词带宾语“被”字句的形成过程浅析[J]. 晋中学院学报, 2006, 23(2): 6-8.
[25] 王数财. 基于多维句法视角的汉英特殊句式对比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26] 刘月华等著.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775-777.
[27] 齐沪扬. 现代汉语[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412-414.
[28] 柯贤兵. 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8(1): 64-6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