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测试自1960年代以来一直是语言教学和评估的重要领域,专注于满足特定学术或职业情境中学习者的语言需求。与通用英语教学不同,ESP强调定制化的语言技能和知识,以支持学习者在特定领域内的有效沟通。测试专业针对性(Specificity)作为ESP的核心命题,始终贯穿于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在ESP测试中,专业针对性指的是测试能够精确测量特定学术或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的程度,而非一般的语言能力。它是ESP测试区别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测试的关键特征,确保测试内容与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语言需求高度相关。然而,国内鲜有学者围绕专业针对性进行研究。随着ESP测试教学和测试逐渐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探讨专业针对性迫在眉睫。专业性的程度或许一定程度决定新文科改革的成效。
2. ESP专业针对性发展的历史背景
根据Hyland [1]、John [2],结合Dou [3]的阶段性划分,ESP专业针对性的发展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
2.1. 起源阶段(1965~1981)
ESP在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源于全球二战后的发展,特别是英语在商业和科学领域中作为通用语言的广泛使用。ESP早期发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力是全球经济扩展、语言学革命以及对学习者需求的新关注[4]。石油危机后,西方与石油国家的合作促使专业英语需求(如工程、医学)功能性词汇逐渐成为ESP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在医学和工程等技术领域。早期ESP研究以科学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为核心,主要服务于学术场景。通过统计科技文本的语法特征(如被动语态频率),试图归纳科技英语的普遍规律,成为早期EST测试题源设计依据。Halliday、MacIntosh和Strevens [5]提出语言教学应基于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强调语言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功能性差异。这成为ESP的早期理论基础。Widdowson [6]指出,早期ESP过于关注句子层面的分析,缺乏真实性和情境化,导致测试材料与实际语言使用脱节。此外,测试任务往往过于简单,未能充分反映目标情境的复杂性。
这个阶段,ESP设计处于“文本驱动”阶段,通过解剖专家文本反推测试重点,但脱离学习者真实场景,专业针对性停留在表面语言形式。
2.2. 扩展阶段(1980~1990)
1980年代,ESP进入快速分化期,衍生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EOP)两大分支,并进一步细化为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航空英语等子领域。《ESP Journal》为代表的学术期刊推动了国际研究的交流。
本阶段标志性进展是需求评估(Needs Assessment)成为ESP实践核心,专业针对性向职业领域拓展。West [7]采用三角验证法研究职业英语(VESL)需求,整合学生、教师、雇主三方数据;Tarantino [8]通过问卷访谈量化53名EST研究者的宏微观需求。Strevens [9]通过建构ESP三大绝对特征(需求导向、学科关联、实践中心),首次将“specificity”确立为ESP的本质属性。Strevens [9]明确ESP的核心特征:围绕特定学科或职业的语言、活动和学习者需求展开教学,与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区分开来。同时,体裁(Genre)和修辞步(Rhetorical Moves)概念兴起。Swales首次系统性地分析了科研论文引言的修辞结构。他提出的“创建研究空间”(Create a Research Space, CARS)模型,通过识别引言中反复出现的功能性“修辞步”(Rhetorical Moves)及其下属的“步骤”(Steps),这为其后续在1990年发表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提供了的理论框架[10]。
2.3. 现代阶段(1990~2011)
1990年至2010年是ESP研究与实践蓬勃发展的关键二十年,其核心特征之一便是专业针对性(Specificity)的显著深化与拓展。这一时期的ESP研究不再满足于宽泛的“科技英语”或“学术英语”标签,而是致力于更精细、更深入地揭示不同专业领域语言使用的独特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专业场景。
1990年,John Swales [10]的里程碑著作《体裁分析》确立了“语步分析”(Move Analysis)框架,揭示不同学科的论文引言结构差异显著,将研究焦点从孤立的语言特征(如语法、词汇统计)转向了特定专业社群(Discourse Community)。这一理论革命为深入剖析不同专业领域(如生物学、医学、经济学、法学)内部独特的交际实践和文本组织逻辑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Swales [10]强调理解特定话语社区的修辞和沟通实践的重要性,提出ESP测试应超越语言特征,纳入体裁分析和学科惯例。随后,Salager-Meyer [11]对医学英语摘要进行了文本类型与语步分析,重点研究了动词时态和情态动词的分布规律。Kanoksilapatham [12]运用Swales的语步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生物化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宏观修辞结构。Vijay Bhatia [13]首先系统地将体裁理论应用于法律专业领域。他深入分析了法律文件(如法规、合同、判决书、律师意见书)的体裁结构、话语实践和社会认知维度。
这种专业针对性的深化深刻影响了ESP教学实践。基于体裁的教学法(Genre-Based Pedagogy)成为主流范式,将体裁分析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与活动,引导学生解构专业文本的修辞目的、组织结构和语言特征。需求分析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驱动力,其日益复杂和情境化的特性确保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在特定专业领域的目标需求(Target needs)高度契合。学科专家与语言教师的合作成为趋势,例如法律教授参与设计法律英语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贴合实际案例。Dudley-Evans [14]突破结构局限,提出“合作教学模型”,强调测试需评估专业实践能力。但这一模式,还需要学校教学管理层为合作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实现专业英语教师间合作的可能性[15]。
Bachman与Palmer [16]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CLA)系统整合了语言能力与语境互动,将语言能力分为语言知识(包括语法、文本、功能、社会语言学知识)与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为解释专业测试中语言能力与领域知识的交互提供了理论依据,突破了传统测试将语言能力视为孤立技能的观念。基于Bachman框架,Douglas [17]进一步融入专业背景知识、话语领域等概念,强调,ESP测试需通过背景知识与语言能力的整合、专业材料的科学选择、真实语境的模拟以及本土评估标准的应用。Douglas指出,专业针对性与真实性(authenticity)是ESP测试的两大核心特征。ESP测试的核心在于测量学习者在特定学术、职业或专业领域中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非泛化的语言能力。这种针对性体现在测试内容、任务设计、评估标准与目标语言使用情境(Target Language Use, TLU)的高度一致性。
21世纪初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专业分工的深化,各领域对从业人员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呈现专业化趋势。国际民航组织(ICAO)于2004年实施的《航空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政策要求飞行员、管制员等航空从业人员必须通过标准化测试达到等级4 (Operational Level)以上。同期,职业英语测试(OET)在2005年实施结构性改革,将医疗英语细分为12个专业类别(护理/医学/药学等),通过模拟临床实景任务(如病历分析、医患沟通记录)构建测试效度。随着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涉外企业对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激增(如IT、法律、医学等领域)。蔡基刚[18]呼院校推进ESP教学,普通院校保持基础与专业英语的弹性组合,他指出ESP教学既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能提升语言学习效能,符合高等教育专业化培养目标。
2.4. 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2010至今)
2010年代至今,ESP的发展在专业针对性维度上呈现出技术深度赋能、政策强力驱动与生存危机倒逼交织的复杂图景。
语料库语言学在此时期的兴起与应用,也为专业针对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支持。研究焦点集中于挖掘特定专业领域中的高频语言模式,如词汇束(Lexical bundles)、搭配、语义韵以及人际互动标记ESP教学广泛采用语料库分析技术[19],通过真实语料(如学术论文、行业报告)解析专业话语特征,提升教学的实证性和针对性。Flowerdew [20]沿用Basturkmen [21]的宽窄连续体,利用研究论文讨论章节语料库训练混合班级学生掌握学科共性语言特征,虽牺牲部分针对性,但解决了多学科班级资源受限的痛点。学生自建语料库作为专业针对性实践的新兴方向,通过Charles [22]-[25]系列研究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方法要求学习者自主构建学科文献与个人写作的微型语料库,不仅解决跨学科研究者的需求分化问题,更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基于具体研究议题的语料建设,将针对性细化至“研究主题”层级,突破传统学科界限。
然而,随着大语言模型(LLMs)的兴起,自建小型专业化语料库研究面临效率与深度的双重张力。LLMs依托海量通用数据与高效运算能力,为语言分析提供即时、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而自建语料库则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文本采集。自建语料库耗时耗力,大语言模型数据庞大,运行速度快,效率高。但是,相较于LLMs依赖的通用数据集,自建语料库要求学习者主动筛选、清洗学科特定文本,此过程被重新定义为学科意识觉醒(Disciplinary Consciousness-Raising)的核心路径[26]。Sfeir [27]指出,大语言模型虽为语言学习提供便捷工具,但其“黑箱”特性与文化偏见风险可能强化被动学习模式,而自建语料库(DIY Corpora)因其透明性与本地化控制成为关键纠偏机制。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的普及,研究建议重新审视语料库教学的技术定位——尽管AI在即时生成方面具有优势,但学科专属语料的精准性和可控性仍是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二者的互补融合可能成为新的发展方向[28]。大数据技术[29]实现了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的动态化与精准化,结合PSA (现状分析)、LNA (学习者需求)和TSA (目标情境分析)的三维框架,推动课程设计从静态向自适应演进。
学界围绕“大学英语EGP vs. ESP”展开论争:蔡基刚[30]-[32]主张以学术英语(EAP)替代通用英语,指出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大学英语长期聚焦语言基础训练,孙有中和李莉文[33]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应该转向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主张压缩通用英语课程,增加ESP课程;而文秋芳[34]提倡EGP与ESP的共生模式。
政策的推动作用在国内愈加显著。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该改革对全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南京医科大学[35]、南方医科大学[36]、重庆医科大学[37]、广州中医药大学[38]、广东医科大学[39]、首都医科大学[40]等医科院校目前已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通用英语逐渐向医学英语或学术英语转型,以更精准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蔡基刚[32]指出大学英语出路在于专门用途英语,才能更好回应学生的专业需求、大学定位对高校公共英语课程的需求。而专门用途英语测试或将是中国大学英语考试发展新方向,因为传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作为通用英语(EGP)测评工具已难以满足专业学习与职场需求[41]。
当全民英语能力普遍提升、市场对外语“通才”需求锐减时,同质化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陷入结构性失业困境。而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正加速外语专业的生存危机,全球多所院校已停招英语专业。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全球多所院校已停招英语专业,仅2018~2022年中国教育部公示数据就显示101所本科院校撤销外语类专业,其中英语专业占20所。2023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停招英语本科专业,202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停招外语硕士研究生。
2025年,DeepSeek的全球性突破更使传统培养模式雪上加霜。当前,英语专业如何构建不可替代的特色已成为全国高校外语院系共同面临的迫切命题。改革实践已逐步展开:北京语言大学于2023年新增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2024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率先推出“外语 + 专业”与“专业 + 外语”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在这种背景下,能否提供具有高度“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成果,愈发成为衡量其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标尺。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学界对专业针对性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3. 专业针对性的定义
专业针对性作为ESP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其学理建构呈现动态发展特征。Douglas (2000)在《专门用途语言评估》中将专业针对性确立为ESP测试的元理论框架,将针对性与真实性确立为ESP测试的两大核心特征。其核心主张强调测试内容需与目标语域(target language domain)形成镜像关系,通过专业情境的任务效度(task authenticity)确保测量构念(construct)的生态效度。在此基础上,Davies (2001)指出,职业语域(register)作为表层语言特征系统,与专业针对性构成的深层语用功能体系形成辩证关系:前者关注词汇语法范式(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后者侧重专业实践中的语用实现(pragmatic realization)。这种二元分析框架为ESP测试的内容效度验证提供了方法论指引。Hyland (2002)的后续研究将专业针对性概念拓展至课程论维度,提出“社会建构主义特异性”理论。该理论突破传统形式语言学框架,强调ESP的专业针对性应体现特定话语共同体(discourse community)的认知实践模式,测试任务设计需映射专业场域中的修辞惯例(rhetorical conventions)与认知需求(epistemic needs)。Pill和McNamara [42]提出的“特异性梯度”理论突破传统二分法桎梏,将专业针对性概念化为从通用语言能力(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到专业情境实践(domain-specific practice)的连续谱系。该模型为ESP测试的构念界定提供了弹性框架,使测试设计能够依据目标语域的专业化程度进行参数化调整,较好解决了ESP测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周淑莉等人[43]指出ESP测试的针对性体现在需求驱动的任务设计、真实情境模拟、行业规范导向的评估标准以及跨领域协作(语言教师 + 行业专家)的测试开发模式。
然而,本文认为,当前国内学界对专业针对性(Specificity)这一核心概念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仍显不足。以“专业针对性”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鲜见外语领域(尤其是ESP领域)的专题探讨。究其原因,核心概念的界定模糊是关键障碍。“专业性”与“针对性”作为通用术语,语义相近且广泛适用于各学科。“专业性”指的是某一领域或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度和精确性;而“针对性”则强调根据特定需求或目标进行的调整和设计,确保所提供的服务或培训能够有效满足特定对象的需求。而这两特性恰好也正是ESP教学和测试的核心特征。在语言学中,Specificity一词被译为专业针对性[41] [44],但其内涵需超越字面直译进行本土化重构。本文主张:专业针对性是指在专门用途外语(如ESP)教学与测试中,依据特定学科领域、职业目标或行业场景的本质需求,高度聚焦并精准对接其独有的语言特征、交际功能、知识体系及文化规范的核心属性。要求教学内容、技能训练、评估标准等核心要素必须深度融入目标专业或行业的真实语境与实践要求,从而确保学习者/受试者所获得的语言能力能够直接有效地驱动其专业交流效能与职业发展潜力。
4. 专业针对性的重要性
专业针对性是ESP测试的效度基石与存在根基。Dan Douglas作为国际上ESP的领军者,他早在2000年就强调,专业针对性是ESP测试区别于通用英语测试的主要特征。随后,黄大勇[44]指出ESP测试的专业针对性直接影响其结构效度的定义和对测试分数的解释,ESP测试与通用英语测试的区别性特征就是专业针对性。在航空英语测试中,Douglas [45]再次提出专业针对性(specificity)是航空英语测试的效度灵魂,针对性设计保障了测试效度,使任务能够真实反映航空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语言需求,同时承认专业语言能力与背景知识的不可分割性。我国ESP研究领军人物蔡基刚[41],也一致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测试与通用英语测试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专业针对性、内容真实性及体裁多样性。并且,在ESP测试中,只有做好需求调查、测试体裁或场景确定、语言特点和话语方式分析、最佳题型探索,才能确保ESP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其实这些举措主要就是为了确保ESP测试的专业性。缺乏这种深度的专业针对性,ESP教育与测试便丧失了区别于通用英语的核心价值与存在根基。
笔者认为,专业针对性是ESP教育和测试的灵魂,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传统观念:信度和效度。如果没有足够专业针对性,无法区别于EGP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或者学习者的需求,那“专门用途”不过是徒有虚名,也便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面向人工智能的浪潮,没有特色的英语专业或将迎来落幕。
5. 专业针对性的主要争论:专业针对性与通用性的张力
专门用途英语(ESP)测试的核心争论之一是测试应否高度针对特定学科或职业,还是应涵盖更通用的语言技能。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还关乎测试设计的实际操作和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支持高度专业针对性的学者强调,ESP测试必须深度嵌入特定学科或职业的话语社区(Discourse Community),以精确反映其独特的语言实践、认知范式和社会身份。Hyland (2002)认为ESP测试必须反映特定学术或职业社区的语言需求,例如医学ESP测试应包括病例解读任务,而工程ESP测试应涉及技术术语和图表分析。他主张强针对性测试才能满足学生在特定学术或职业情境中的需求。Prior [46]通过民族志研究发现同一学生撰写心理学与生物实验报告时,需彻底调整论证逻辑和语言风格。Holmes [47]选取了历史学、政治学和生物学三个学科的研究论文讨论部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在讨论部分的修辞目的和组织结构上存在系统性差异。此类研究证实,学科话语不仅是词汇差异,更涉及认知方式和社会身份。Johns [48]进一步指出,文学研究甚至完全颠覆了“客观性”原则,允许主观阐释。Hyland (2000)对比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论文发现,科学作者通过被动语态和高频数据强调客观性,而人文学者则用第一人称和批判性话语构建权威。Hyland [49]通过大规模的跨学科学术语料库对比研究,系统考察了同一语类(主要是研究论文)在不同学科(自然科学vs.人文社会科学)中在语篇元话语(metadiscourse)使用上的显著差异。此类研究揭示,所谓“通用学术原则”(如客观性、元话语)在不同学科中差异显著。这些研究共同支持了针对性测试的必要性,认为脱离学科语境的技能教学难以满足真实需求。此外,Hyland [50]聚焦学科特异性在ESP和学术英语(EAP)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批判了“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局限性,主张语言学习应与学科实践同步进行。
与针对性测试相对,部分学者主张通用性测试更具灵活性和广泛适用性。Bloor和Bloor [51]提出的“共核假说”(Common Core Hypothesis)认为,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共享的语言特征和技能,如总结、改写和做笔记,认为这些技能是可以转移的。Hutchinson与Waters (1987)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各学科在语法规范、语用功能及篇章组织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对专业导向型教学法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他们提出的“宽窄二分法”(Wide-angle vs. Narrow-angle Approach)进一步区分了宽角测试(聚焦跨学科核心技能,如文献检索)和窄角测试(深度对接学科规范,如实验报告写作),认为宽角测试更适合培养学习者的适应性思维。Yeung (2007)对商务报告(business reports)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比较研究,指出尽管商务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商务报告的一些互文性特征仍来源于科学报告,支持通用测试的适用性。
除此,通用性测试的支持者认为高度专业化的测试存在理论局限与实践困境,主张强化跨领域的核心技能迁移。Swales (2000)指出,针对性过高的测试可能限制学习者的语言灵活性,而通用测试可能无法满足高级学习者的需求。Davies [52]强调专门用途英语测试不能是关于特定学科知识的测试,而应当以多种方式适当考察发挥语言功能的能力,语言差异更多由内容(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驱动,导致ESP测试难以真正区分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的适当性依赖共享的社会文化理解,而非单纯语法正确性。
Huckin [53]指出窄视角的潜在问题:过度依赖教师主导的“规定主义”教学(如固定模板或形式)可能限制学生的适应性,且语言教师通常缺乏学科专业知识,难以精准教授高度技术化的内容。并且职业场景的沟通需求具有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僵化的窄视角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徐立新[54]担忧ESP工具理性对人文性的挤压,EGP的边缘化可能导致学生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弱化,使语言教学沦为专业知识传递的附庸,专门学术英语(ESAP)存在过度专业化风险,可能削弱语言本体教学。
Figure 1. Codes of relevance mode
图1. 相关性准则模型
为调和针对性与通用性之间的矛盾,一些学者提出了折中方案。Hutchinson和Waters [4]提出“宽窄二分法”,宽角测试注重跨学科核心技能,窄角测试则聚焦学科特异性需求。基于“宽窄二分”的理论,Basturkmen [21]提出更精细的三分框架:窄角设计(Type 1)、基于共同需求的宽角设计(Type 2)和基于语言变体的宽角设计(Type 3),通过分析ESP课程设计的三种类型,构建了一个从高度专业针对性到低度专业针对性的连续体框架。这一框架揭示了ESP测试设计的核心矛盾——课程特异性与学习者需求多样性之间的张力。Basturkmen 揭示ESP教学的核心矛盾——课程特异性与学习者需求多样性间的永恒张力。最终选择往往取决于现实条件(学生背景、师资能力、资源限制)而非单纯理论优势。黄大勇[44]指出专业针对性是相对的,有的测试针对性比较强,有的比较弱,社会需求驱动专业针对性持续深化。唐雄英[55]指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专业程度因具体领域特点而异,其能力界定需基于特定领域的“针对性”动态把握。Knoch和Macqueen [56]提出“相关性代码(Codes of Relevance)”模型(图1),以同心圆结构解构语言针对性梯度,将专业针对性分为四个层级:专业内语域(Intra-professional Register)、专业间语域(Inter-professional Register)、职场社区库(Workplace Community Repertoire)、通用语/标准语(Lingua Franca)。Douglas [45]认为该模型形象地描述了行业中不同层级的英语任务,可采用相关性代码模型动态匹配测试任务与职业场景层级。相较传统的单一强或者弱专业针对性,相关性代码模型或将动态解决ESP测试的核心矛盾——“如何平衡专业深度与通用效度”。通过解构专业针对性连续体,使测试开发者能锚定语言与知识的交互点,最终构建既专业严谨又情境真实的评估工具。笔者认为,在ESP教育和测试中,也应该是有一个动态的变化,既要涉及高专业针对性的内容,也应该涉及相对中低专业针对性的内容,依据目标情境的交际属性动态配置专业针对性层级——既需深度植入学科话语共同体(Discourse Community),亦需培养医患沟通的语用调节策略。
对于ESP测试来说,过于专业,将大幅限制考生群体规模,抬高运营成本。若测试未能锚定目标领域核心需求(如航空ESP忽略管制员指令交互),则无法有效测量考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实践能力,会使得该测试失去意义。因此,寻求合适的专业针对性至关重要,在专业化与通用性间建立量化平衡点。
6. 结语
本文首次系统梳理了ESP领域专业针对性概念60年(1960~2025)的演变轨迹,揭示其从表层语言形式分析向深层认知–社会维度融合的理论跃迁。首次综述,虽有所欠缺,但意义重大。本文揭示其从初期文本驱动的表层形式分析,历经需求转向、体裁革命与技术赋能。专业针对性不仅是ESP区别于通用英语的学科根基,更是应对人工智能冲击与外语生存危机的核心壁垒。当Deepseek等颠覆性技术解构传统语言能力评价体系时,唯有通过动态平衡针对性层级,在学科规范(航空英语指令)与跨域适应力(医学人文沟通)间建立弹性框架,方能实现从“语言技能培训”向“领域实践赋能”的范式跃迁。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迫切要求本土化理论创新,为外语学科在AI时代的价值重估提供战略支点。在ESP测试和教育中,专业针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亟待专家学者们研究。未来工作需聚焦如何实现专业针对性,如何测量,如何界定合适的专业针对性。
基金项目
本文章得到了广东省教育厅2024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超语实践视域下医学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WTSCX038)的赞助。